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五章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0297605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0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五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五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五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五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周晓鸿第五章(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认知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社会认知及其特征、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印象整饰、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行为的归因第一节社会认知及其特征n社会认知的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n就认知对象而言,社会认知指的是对人及其行为的认知,而不是对物以及非人的客观存在的认知。n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社会认知的途径(一)n人的面部表情 n表情是反映人们的内心态度、情绪、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的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了解到其内心的活动、

2、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识。n人的言语活动 n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及节奏变化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言语活动的分析,也能有助于对人的性格和态度的认识。社会认知的途径(二)n人的体态表现 n体态指的是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又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n人的行为方式n了解一个人如何行动、怎样行动和有什么行动、表现怎么样,对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此人,形成关于此人的一个准确的知觉印象,都会是十分有益的。斯科勒斯伯格的面部表情环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n社会知觉n社会印象n社会判断社会知觉n定义:社会知觉又称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是社会认知活动的重要

3、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一种整体性的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并进一步对他人行为作出有根据的归因。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差异n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n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n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

4、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R.L.范茨对社会知觉的研究n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社会印象n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n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

5、觉那样直观和直觉,它具有间接性。n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n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N.H.安德森的三种印象形成模式n1、加权模式(累加模式)、加权模式(累加模式)n安德森,1962年 n尽管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先提示的刺激物(在实验中一般为人格特征)或最后提示的刺激物会对总体印象的形成起中心作用,但在反复的刺激之后,这些效应的作用都会减弱,全部刺激物都会对总体印象的形成起作用。n2、平均模式、平均模式n安德森,1965年n平均模式的基本要点,就是用刺激物总数N去平均加权印象。换言之,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等于形容该人的

6、全部特性的平均赞同值。n3 3、加重平均模式、加重平均模式n安德森,1968年n XnXn=KWA+(I-W)I0=KWA+(I-W)I0KW+(I-W)K:刺激物总数的信息量W:刺激物的价值(重要性)A:对刺激物的评估值n这一模式既考虑到了第一印象(首因效应)的作用,又强调了价值在印象形成中的地位,即价值的加重印象作用。社会判断n定义:“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沙莲香:社会心理学)评价是人们在对社会事件(人或物或关系)的某些方面的性质、特征、过程、类型、作用等进行测定和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总体看法,而推论则是在评价的前提下、运用概念系列进行逻辑推理得

7、出结论的认知过程。我们在第五节中将要专门讨论的行为归因过程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推论或曰判断过程。社会判断的特点n预见性特征n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性。n超标准化趋势 n虽然社会判断是遵循认知客体固有的法则进行并实现的,即社会判断是有标准的、稳定的,但在事实上社会判断又常常受到现实生活的冲击和破坏,不具稳定性。例如,由于乡土社会所形成的一整套地缘、血缘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国人总是将家乡判定为“和我们现在生活上还是发生重要关系的地方”,是“一大群关心我们的人”;而在崇尚流动的美国人那里,“家乡并不是现实的团体,而是个人历史上的

8、纪念品、记忆中的标帜。”(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55页。)社会判断的过程n信息的收集n信息的取样n信息的选择与综合n判断的形成第三节 印象整饰n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人生是个大舞台,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有如演员相互配合的演戏。人们按社会剧本的需要(即社会期望的需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他们的演出又受到互动对方的制约。因此,要使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的双方都应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整饰。n戈夫曼的理论既可称为“戏剧论”,又可称为“印象整饰”或“印象管理。”n戈夫曼认为,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

9、象。这种表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n行为个体较易控制的自我表达,这是明显的“给予”互动对方的表达,包括各种语言符号或它们的替代物;n行为个体不甚留意或未加控制的较随便的流露,它包括在较广泛的社会行为之中,是隐含的意义。n象真正的演员一样,日常互动中的自我表演也有前台和的后台之分。前台是表演场合;后台则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后台的现实是与前台的表演相矛盾的。并且也是应当矛盾的。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表演作准备,掩饰那些不能在前台表现的东西,这就象演员的化装一样;从前台退入后台,表演者就可以得到信息、放仅供参考,以消减在前台表演时的紧张。n在后台人们可以使用前台所不能使用的动作和语言,如“彼此间直呼其名;作

10、出决定时彼此合作;使用亵渎的、含有公开的性内容的语言;当面发牢骚;抽烟;不讲究、非正式的穿着;不规矩的站、坐姿态;使用方言或不太标准的语言;咕咕哝哝或大声地叫喊;嬉戏式的放肆行为或哄骗嘲弄”(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n戈夫曼从戏剧舞台中借用来的另一个最为形象、妥帖的说明日常互动和印象整饰的词语是“剧班”:“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n剧班的表演比个体表演更有价值、也更富技巧,因为它涉及到剧班成员为共同表演一套常规程序而进行的相互配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剧班的表演是一种群体性的印象整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n戈夫曼:在人类的交

11、往和互动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存在虚伪性和欺骗性?n古尔德纳:将戈夫曼的一整套理论斥之为“出卖灵魂的社会学”。n印象整饰的正面性n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n印象整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行为和语言也在变得越来越文雅而有修饰,人们的欲望和要求开始摆脱赤裸裸的表达方式,变得含蓄和曲折。n印象整饰的负面性n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谋利。n“露脸”或“争面子”n逢迎之道 脸与面子:中国人的印象整饰n鲁迅在说“面

12、子”一文中,曾借外国学者之口,将其称为理解“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n鲁迅:“早先年,大家庭的主人变穷以后仍然要下馆子,到馆子里去即便是吃了个两三文钱的烧饼,也要摆出吃了什么山珍海味的面孔走出来。”n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也一样将“面子”、“命运”和“恩惠”并称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他虽然感叹“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无法为之下定义”,但却认定对脸面的研究“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对中国人脸面的研究(一)n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 189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性格:“乍

13、一看,要把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脸面说成是中国人的一种特征,是不合情理的。但脸面这一词汇在中国并非指人头上的面庞,它在用法上是一个多义的复合名词,比我们描述的或可能理解的意思还要多。”n胡先缙(1944):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第一篇有关中国人脸面观的研究论文:“脸是指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它涉及个人道德品格的完整性。”而“面子”则是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著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此即为名誉,另一方面,它却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脸”和“面子”的差别n中国人认定的“面子事”和“脸事”不同。“丢脸”的事

14、主要为违法乱纪和不道德的事,如偷窃被抓;而“丢面子”的事则主要是一些不雅事件以及反映个人能耐不大的事,如当众出丑或考试不及格等。n脸重在守护,而面子则重在争取。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但却可以有多个面子。因此,脸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守护的问题。守不住,没了脸,就不是“人”了。而面子有大有小,面子大活得潇洒,但面子小甚至没有面子却不影响做人。所以面子重在争取。n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情境性。一个人一旦丢脸,会长时间抬不起头来;但一个人丢了面子,虽则当时令人难堪,但时过境迁,人们就很快会忘记。(佐斌,1994)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n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n在中国,“脸面”也和道德与法律一样,具

15、有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n印象整饰功能n社会交换功能 第四节 社会认知偏差n首因效应首因效应 n首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nS.E.阿希是最早进行有关首因效应对认知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 n印象形成是所有人格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人格要素中有一种是左右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n近因效应近因效应n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n卢钦斯卢钦斯(1957):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降低第一印象影响的实验尝试尝试 关于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讨论n卢钦斯:在关于某人的两种

16、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n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认知者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n怀斯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究竟何者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晕轮效应n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n博达列夫的实验 nH.凯利 的实验n晕轮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社会刻板成见n形成社会刻板印象的两条途径n其一是直接与某

17、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 n其二是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的,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的著名情景喜剧著名情景喜剧The Cosby ShowThe Cosby Show中的主人公中的主人公HuxtableHuxtable夫妇夫妇的健康、成功上层人士形象与传统的黑人形象大相径庭的健康、成功上层人士形象与传统的黑人形象大相径庭情景喜剧情景喜剧EllenEllen中的同性恋形中的同性恋形象在美国激起了很大的争议象在美国激起了很大的争议社会刻板成见的影响n积极影响:包含了一定的合理的、真实的成份,或多或少反映了认知对象的若干实际状况,因此,有助于简化人们的

18、认识过程,为人们迅速适应社会生活环境提供一定的便利。n消极影响: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它往往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在对人的认知中,刻板印象则易导致成见。男女大学生对两性角色赋予的不同期望特征男女大学生对两性角色赋予的不同期望特征 男性特征 女性特征 攻击性强善于经营 喜欢聊天 独立性强 直率 做事得体、分寸感强 情绪稳定 谙于事理 雅淑温柔 客观性强 感情不易受打击 敏感 不易受外界影响 冒险精神强 虔诚笃信 支配感强 果敢 陶醉于自己的容貌 爱好数学和科学 从不哭哭闹闹 起居洁净 临危不惧 往往以领导者自居 文静 竞争心强 能够区分理智与情感 有强烈的

19、安全需要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欣赏艺术和文学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第五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n归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n内因: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n外因: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通过真人秀节目通过真人秀节目“谁想嫁给百万富翁谁想嫁给百万富翁”而嫁给富翁的而嫁给富翁的CongerConger受到很多批评,受到很多批

20、评,她婚姻的动机被归因为追逐财富她婚姻的动机被归因为追逐财富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n稳定原因指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条件、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能力、人格、品质、活动的难易程度等。n非稳定原因指容易发生变化、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及个体自身的品性和特征,如个体的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及环境的影响等。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两者和内因和外因两者是互相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两者和内因和外因两者是互相交叉的,稳定原因中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交叉的,稳定原因中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同样非稳定原因中也包含有内在和外在两种成分。同样非稳定原因中也包含有内在和外在

21、两种成分。为何黛安娜的死被归因为为何黛安娜的死被归因为媒介的追逐不是醉酒的司机?媒介的追逐不是醉酒的司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n由于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将人的行为看成是其意图的直接反映,因此,我们对他人行为的推理过程必须符合一致性标准 n人们的每一行为都会产生许多效应,即后果。对行为的归因则是根据行为的非共同效果进行的。n行为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又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赞誉性。n人们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是根据非共同效应的多少和有无以及所具有的社会赞誉性的高低来进行的。H.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n差别性原则。如果将“结果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此时

22、,可以认为差异性高;反之,则差异性低。n一贯性原则。“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不因时因地而异,此时一贯性高;反之,则一贯性低。n一致性原则。在“所有的认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时,一致性高;反之,则一致性低。几种常见的归因误差和偏差n基本的归因错误基本的归因错误: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n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尽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n自我服务的偏向自我服务的偏向:当行为是成功的、获取了良好的结果时,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而当行为本身是不好的、失败的时,如果是他人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内,如果是自己的行为会被归因于外。归因偏差容易使人忽视吸烟等行为对健康的危害归因偏差容易使人忽视吸烟等行为对健康的危害在在1996199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两位候选人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两位候选人ClintonClinton和和DoleDole都使用了归因理论攻击对方政策立场都使用了归因理论攻击对方政策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