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华学校2011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不等式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985407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菁华学校2011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不等式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菁华学校2011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不等式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菁华学校2011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不等式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菁华学校2011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不等式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菁华学校2011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不等式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不等式单元易错题练习1、不等式的性质:(1)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异向不等式可以相减:若,则(若,则),但异向不等式不可以相加;同向不等式不可以相减;(2)左右同正不等式:同向的不等式可以相乘,但不能相除;异向不等式可以相除,但不能相乘:若,则(若,则);(3)左右同正不等式:两边可以同时乘方或开方:若,则或;(4)若,则;若,则.如(1)(2)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_(答:);(3)已知,且则的取值范围是_(答:)2. 不等式大小比较的常用方法:(1)作差:作差后通过分解因式、配方等手段判断差的符号得出结果;(2)作商(常用于分数指数幂的代数式);

2、(3)分析法;(4)平方法;(5)分子(或分母)有理化;(6)利用函数的单调性;(7)寻找中间量或放缩法 ;(8)图象法。其中比较法(作差、作商)是最基本的方法。如 (1)设,比较的大小答:当时,(时取等号);当时,(时取等号);(2)设,试比较的大小(答:);(3)比较与的大小.答:当或时,;当时,;当时,3. 利用重要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你是否注意到:“一正二定三相等,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这17字方针。如(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的最小值是2 B、的最小值是2 C、的最大值是 D、的最小值是(答:C);(2)若,则的最小值是_(答:);(3)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答:);4.常用

3、不等式有:(1) (根据目标不等式左右的运算结构选用) ;(2),(当且仅当时,取等号);(3)若,则(糖水的浓度问题)。如:如果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_(答:)5、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和放缩法(比较法的步骤是:作差(商)后通过分解因式、配方、通分等手段变形判断符号或与1的大小,然后作出结论。).常用的放缩技巧有:如(1)已知,求证: ;(2) 已知,求证:;(3)已知,且,求证:;(4)若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5)若,求证:;(7)已知,求证:;(8)求证:。6.简单的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标根法:其步骤是:(1)分解成若干个一次因式的积,并使每一个因式中最高次项的

4、系数为正;(2)将每一个一次因式的根标在数轴上,从最大根的右上方依次通过每一点画曲线;并注意奇穿过偶弹回;(3)根据曲线显现的符号变化规律,写出不等式的解集。如(1)解不等式。(答:);(2)不等式的解集是_(答:);(3)设函数的定义域都是,且的解集为,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_(答:;(4)要使满足关于的不等式(解集非空)的每一个的值至少满足不等式和中的一个,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答:)7.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分式不等式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先移项使右边为0,再通分并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并使每一个因式中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最后用标根法求解。解分式不等式时,一般不能去分母,但分母恒为正或恒为负时

5、可去分母。如(1)解不等式(答:);(2)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_(答:).8.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分段讨论法(最后结果应取各段的并集):如解不等式(答:);(2)利用绝对值的定义;(3)数形结合;如解不等式(答:)(4)两边平方:如若不等式对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_。(答:)9、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求解的通法是“定义域为前提,函数增减性为基础,分类讨论是关键”注意解完之后要写上:“综上,原不等式的解集是”。注意:按参数讨论,最后应按参数取值分别说明其解集;但若按未知数讨论,最后应求并集. 如(1)若,则的取值范围是_(答:或);(2)解不等式(答:时,;时,;时

6、,提醒:(1)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务必有集合的形式表示;(2)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值往往是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或不等式有意义范围的端点值。如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_(答:(1,2)10.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同号;异号.如设,实数满足,求证: 11.不等式的恒成立,能成立,恰成立等问题: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处理方式?(常应用函数方程思想和“分离变量法”转化为最值问题,也可抓住所给不等式的结构特征,利用数形结合法)1).恒成立问题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恒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如(1)设实数满足,当时,的取值范围是_(答:);(2)不等式对一

7、切实数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_(答:);(3)若不等式对满足的所有都成立,则的取值范围_(答:);(4)若不等式对于任意正整数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答:);(5)若不等式对的所有实数都成立,求的取值范围.(答:)2). 能成立问题若在区间上存在实数使不等式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若在区间上存在实数使不等式成立,则等价于在区间上的.如已知不等式在实数集上的解集不是空集,求实数的取值范围_(答:)3). 恰成立问题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 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若不等式在区间上恰成立, 则等价于不等式的解集为.例题选讲:例题1对于实数中,给出下列命题:,则。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答:);

8、例题2、已知二次函数满足,求的取值范围。错解:, 又正解:设,则有,即又, , 剖析:在多次应用不等式样性质的时候,若等号不能同时成立时,会使所求范围扩大,因此在解不等式范围的题时务必要检查等号能否成立。例题3、已知,求的最大值。错解:,即的最大值为。正解1:因此,当且仅当时,的最大值为。正解2:(用导数知识解),令,得或又,且当时,;当时,当时,的最大值为。剖析:在应用均值不等式解题时,忽视了均值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中的第三个条件,因为无论在中取何值,等式都不成立。例题4、已知且,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解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错解: 正解:因为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是,所

9、以,故或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剖析:其一、忽视了所给条件的应用和对数的真数大于,其二、忽视了分式不等式正确解法。例题5、已知:、都是正数,且,求的最小值。错解:、都是正数, ,即的最小值为4。正解:、都是正数,且, 当且仅当时,的最小值为。剖析: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而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与矛盾,因此解题中忽视了条件,从而造成错误。例题6解不等式. 错解一: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得x2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x2. 错解二:在不等式f(x)0中,按f(x)的取值情况分类,有,或 当x 1 0,即x 1时,原不等式等价于x2 x 2 0,解得x 2; 当x 1 = 0,即x = 1时,显

10、然无意义,其解集为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 2错因:错解一中,当x = - 1时,原不等式也成立,漏掉了x = - 1这个解原因是忽略了不等式中“”具有相等与不相等的双重性事实上,不等式f(x)0与或g(x) = 0同解.错解二中分类不全,有遗漏,应补充第三种情况即当x l ”“ = ”合成的,故不等式f(x) 0可转化为f(x) 0或f(x) = 0正解一:原不等式可化为(I)(x-1) 0,或()(x - 1) = O(I)中,由得x 2; ()中,由x2 x 2 = 0,或x 1 = O,且x2 x - 2有意义,得x = 1,或x = 2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2,或x = -

11、 1分析二:在不等式f(x)0中,按g(x)的取值情况分类,有两种情况:(1)g(x) 0时,等式等价于(2)g(x) = 0时只须f(x)有意义即可.正解二: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x2 x 2 0,即x 2,或x 2(2)当x2 x 2 = 0,即x = 2,或x = - 1时,显然有意义,是原不等式的解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x2,或x = - 1例题7设函数,其中,解不等式错解:不等式f(x)1,1 + ax两边平方,得x2 + 1(1 + ax)2 ,即x(a2 - 1)x + 2a0a 0,当a 1时,x 0,或x -; 当0 a 0可得x0 正解:不等式f(x)1,即1 +

12、ax 由此得11 + ax,即axO,其中a 0原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组即当0 a 0时, .故当时,是关于的增函数,因此,当时,即对任意, .评述 导数及其它向量、方差等知识点的引入,使相应的数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数学语言更加丰富,应用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新课程卷将导数与传统的不等式有机结合在一起设问,这是一种新颖的命题模式,它体现了导数作为工具分析和解决一些性质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二、忽视向量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造成范围失真向量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为,当向量且与方向相同时“+”不等式取等号; 当向量且与方向相反时“-”不等式取等号.例2 .错解 设 ,由得成因分析 向量不等式等号成立

13、的条件是 ,且向量与方向相反,而当时,得,此时方向相同,故等号不成立,使不等式范围缩小了.正解 设 ,由 ,得当即时,方向相同,故等号成立.评述 向量作为新教材中的另一个新增知识点,利用数量积不等式与和差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有着其它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适当推广及应用.三、多元不等式的元认知障碍当不等式含有好几个元(变量)时,需将这些元分别虚拟定位为“常量”、“参元”、“变元”等.若定位点不到位,解题时思路常会在原地徘徊不前或进入繁杂的运算程序,从而形成元认知障碍.例3 设、0,2 , 证明 .分析 此不等式有三个元,且每项次数不全相同,学生常因元太多不易定位,而陷入误区,实际上原等

14、式中、三个元中只有是一次的,故可将视作变元,其余、视作常量即可解决问题.证明 设 .则为关于元的一次函数,且、0,2 .要证0,即要证0,且0 .而0 ,且0 .当、0,2时, 0 .即 .评述 元的定位问题往往不是绝对的,定位切入点不同,解题的途径也不同,处理好元的定位问题,不但可以开辟问题解决的新途径,给解题带来极大的简便,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四、忽视题设条件或隐含条件有些题设条件看似平淡,但在解题中就会显示出其隐蔽性,学生往往由于忽视了隐含条件,或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只浮于表面,而未能展示其真正的面目,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误入陷阱.例4 设,为偶数,证明 .错解 .为偶数, ,又

15、与同号 , ,故 .成因分析 实际上,为偶数时, 与不一定同号,这里忽略了题设条件,在没有明确字母的具体值情况下,要考虑分类讨论,即需分和有一个负值的两种情况加以分类讨论.正解 .当时, ,0 ,0 ,故 ;当有一个负值时,不妨设,且,即 .为偶数时,0 ,且0 ,故 .综合可知,原不等式成立 .五、分式不等式分母较复杂时,不能灵活变形而形成思维障碍证明分式不等式需要去分母,去分母的方法有很多,如轮换法、添加分母法、添加分式法、添加和积式法等等,在添加代数式时需考虑均值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并最终利用均值不等式去掉分式或部分分母,但学生对于这一灵活的变形常常无法领悟,觉得在解题时处处均可下手,但

16、又无从下手,从而形成分式变形障碍.例5已知,证明 .分析 这是一道技巧性较强的分式不等式证明题,其分子与分母差别太大,学生往往不能注意其整体联系,而想省事处理,想一步到位地消去所有分式,从而进入了繁忙的运算程序中,最后不得结果,反而觉得此题处处都是切入点,又处处陷于被动.实际上,由可添加分式,使得 ,由时,不等式取等号,得 .故可考虑添加分式来解决问题.证明 ;评述 在证明分式不等式时,要看准所要消的分式结构特征与整个式子的完整性,分清是“和”式还是“积”式、含有几个字母、各字母的次数,然后应用均值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确定待添加式的系数,然后从整体上消去分母.六、忽视一般化与特殊化之间的转化障碍

17、一般化与特殊化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它们相辅相成,是变更问题的两种基本原则.例6 证明 .分析 直接通过计算或用对数来比较不等式两边的大小,是难以办到的,也是证明中的障碍体现.如注意到,则可技巧性地将问题转化为如下一个一般化命题:“设n是大于1的正整数,证明不等式”.而原命题仅是此命题的一个特殊化的结论.证明 由 . 令 ,即得 .评述 某些特殊化的结论,其中往往蕴藏着一般化结论的线索,而由一般化的结论得出某些特殊化的结论是非常自然的.由特殊化联想到一般化是此类问题解决的一个突破口,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联想及变通的数学直觉意识能力.七、不能由此及彼的想象探究,揭示不等式间的

18、内在联系如果说由特殊到一般是纵向引申,解决深度问题,那么由此及彼则是横向推广,解决广度问题.例7 求证 : 分析 此题可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但新教材中部分省市已将之删去,学生面对此题,常不能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对此不等式的递推感到无能为力,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能由此及彼地探究此不等式与数列通项递推关系,形成障碍.其实,若令,则(k2), 可用迭加法来证明.证明 令,则 (k2) .令,可得个同向不等式,把这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并整理得 .故原不等式成立 .评述 利用迭加法来证明数列型不等式,把不等式的一端设为,若经过化简、变形、放缩能化成该数列的通项,便可用此法证明,这一证明技

19、巧也简洁地替代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另外,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过分强调了数学解题的技巧,学生没有理解仅靠“模仿”的训练,这也是不等式证明错误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学习中必需从实际出发,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突破障碍.在不等式证明的学习中可思考以下几点:降低起点,减小坡度,将不等式人为设置出由浅入深的梯度来;对有从属关系的不等式系列题,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法,切实地使学生既接受得了,又不失系统性和规律性;培养联想能力,学会从已有感知入手,剖析不等式新旧信息源的联系与异同,寻找其内在因素和从属关系,领悟到“数”与“式”之间发展更替的规律及必然,并逐步地学会在新

20、旧知识的对比中去联想、猜想和想象;在不等式证明障碍点和学生的不足之处,应进行必要的循环和反复,并注重对一些重要方法的浓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精心选择数学题,使双基中见综合,综合中见双基,将双基训练与数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切实掌握不等式证明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其中的数学基本思想和常用方法,在解题实践中提高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证明不等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数学素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养成勤奋刻苦、严格认真、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勇于去攀登数学高峰.课后练习题1设若0abf(b)f(c),则下

21、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a-1)(c-1)0 B ac1 C ac=1 D ac1错解原因是没有数形结合意识,正解是作出函数的图象,由图可得出选D.2设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A B C D xb,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A.a2b2B.( ) a 0D.1正确答案:B。错误原因:容易忽视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12x为实数,不等式|x3|x1|m恒成立,则m的取值范围是( )A.m2B.m2D.mb0,且,则m的取值范围是( )A. mR B. m0 C. m0 D. bm0)的解集为x|mxn,且|m-n|=2a,则a的值等于( )A1 B2 C3 D4正确答案:B19若实数m,n,x,y满

22、足m2+n2=a,x2+y2=b(ab),则mx+ny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答案:B 点评:易误选A,忽略运用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20数列an的通项式,则数列an中的最大项是( ) A、第9项 B、第8项和第9项C、第10项 D、第9项和第10项答案:D点评:易误选A,运用基本不等式,求,忽略定义域N*。21.若不等式在上有解,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错解:D错因:选D恒成立。正解:C22已知是方程的两个实根,则的最大值为( ) A、18 B、19 C、 D、不存在 答案:A 错选:B 错因:化简后是关于k的二次函数,它的最值依赖于所得的k的范围。2

23、3实数m,n,x,y满足m2+n2=a , x2+y2=a , 则mx+ny的最大值是。 A、 B、 C、 D、答案:B 错解:A错因: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条件,而用得出错解。24如果方程(x-1)(x 2-2xm)=0的三个根可以作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那么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 A、0m1 B、m1 C、m1 D、m正确答案:(B)错误原因:不能充分挖掘题中隐含条件。25、设,则的最大值为 错解:有消元意识,但没注意到元的范围。正解:由得:,且,原式=,求出最大值为1。26、若恒成立,则a的最小值是 错解:不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关系,正解:由,即,故a的最小值是。27、已知两正数x,y

24、 满足x+y=1,则z=的最小值为 。错解一、因为对a0,恒有,从而z=4,所以z的最小值是4。错解二、,所以z的最小值是。错解分析:解一等号成立的条件是相矛盾。解二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与相矛盾。正解:z=,令t=xy, 则,由在上单调递减,故当t=时 有最小值,所以当时z有最小值。28、若对于任意xR,都有(m2)x22(m2)x40,+0,+0,则f()+f()与f(-)的大小关系是:f()+f() _f(-)。正确答案:1,则y=x+的最小值为_答案:点评:误填:4,错因:,当且仅当即x=2时等号成立,忽略了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35、设实数a,b,x,y满

25、足a2+b2=1,x2+y2=3, 则ax+by的取值范围为_.错解:错因:,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而此时与已知条件矛盾。正解: 36、4ko是函数y=kx2kx1恒为负值的_条件错解:充要条件错因:忽视时符合题意。正解:充分非必要条件 37、函数y=的最小值为_错解:2,错因:可化得,而些时等号不能成立。正解:38、已知a,b,且满足a+3b=1,则ab的最大值为_.错解:错因:由得,等号成立的条件是与已知矛盾。正解:39、设函数的定义域为R,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B 错解:C 错因:对二次函数图象与判别式的关系认识不清,误用。40、不等式(x-2)2 (3-x)

26、 (x-4)3 (x-1) 的解集为 。 答案: 错解: 错因:忽视x=2时不等式成立。41、已知实数x,y满足,则x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 错解: 错因:将方程作变形使用判别式,忽视隐含条件“”。42、若,且2x+8y-xy=0则x+y的范围是 。答案:由原方程可得 错解:设代入原方程使用判别式。 错因:忽视隐含条件,原方程可得y (x-8)=2x,则x8则x+y843、已知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正确答案:错误原因:找不到解题思路,另外变形为时易忽视这一条件。44、已知两个正变量恒成立的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正确答案:错误原因:条件x+y4不知如何使用。45、已知函数,其中以4为最小值

27、的函数个数是 。正确答案:0错误原因:对使用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条件意识性不强。46、已知是定义在的等调递增函数,且,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正确答案:错误原因:不能正确转化为不等式组。47、已知a2+b2+c2=1, x2+y2+z2=9, 则ax+by+cz的最大值为 正确答案:3错误原因:忽视使用基本不等式时等号成立的条件,易填成5。应使用如下做法:9a2+x26ax, 9b2+y2 6by,9c2+z26cz,6(ax+by+cz)9(a2+b2+c2)+9(x2+y2+z2) = 18, ax+by+cz348、设,且,求的取值范围。 解:令,则 ,比较系数有, 即 说明:此题极易由

28、已知二不等式求出的范围,然后再求即的范围,这种解法错在已知二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的条件不一定相同,它们表示的区域也不一定相同,用待定系数法则容易避免上述错误。49、求函数的极大值或极小值。解:当时,当且仅当即时,当时, 当且仅当,即时,说明:此题容易漏掉对的讨论,注意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是。50、解不等式:。解:当时,原不等式为,当时,原不等式为, 又原不等式的解为说明:此题易在时处出错,忽略了的前提。注意分段求解的结果要考虑分段的前提。51、方程的两根都大于2,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设方程的两根为,则必有 说明:此题易犯这样的错误:,且和判别式联立即得的范围,原因是只是的充分条件,即不能保证同时成立.【精品文档】第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