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9801874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755.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设茶业大省 推进富民兴黔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讨,任火旺(贵州大学 农业推广专业)【内容提要】贵州种茶历史悠远,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贵州茶的影响力近年有所提高但仍不尽如人意,为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文章介绍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潜力,重点分析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成因,得出发展之路做大做强茶产业是明智而又现实的选择,并提出了加快贵州茶产业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促进贵州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茶产业 制约因素 对策与建议贵州种茶历史悠远,具有宜茶土地多、气候条件好、雨量充沛、病虫害少等优势,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凭借绿茶综合品质在全国第一的优势,

2、走产业发展之路做大做强茶产业是明智而又现实的选择。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明确目标,乘势而上,扎实推进贵州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使我省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大省,努力把贵州茶产业培育成既能富民又能兴黔的支柱产业,就做大做强贵州茶产业问题深入省内部分市(州、地)的县(市、区)茶产业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本文分析了贵州茶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关解决途径。一、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潜力1980年,贵州晴隆惊现的茶籽化石,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茶籽化石,标志着拥

3、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达600余种的贵州茶历史至少在100万年以上。历史上,贵州形成了务川都濡月兔、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等一批“贡茶”。1915年,都匀鱼钩茶(今毛尖茶)和贵州茅台酒、玉屏箫笛一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蜚声海外。贵州茶开始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茶产业持续发展,产品远销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地。上世纪80年代,茶业成为贵州继烤烟和油菜之后的农村第三大支柱产业。良好的生态,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并且远离城市和工业污染的茶区,酝酿了贵州独具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品质。贵州茶叶具有的内含物质丰富、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等独特品质,以及主要为酸性土壤,质地疏

4、松、排水性好,且有20个产茶县富含硒、锌、锶等有益微量元素的优势已为专家公认。人们皆云:贵州茶,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茶、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目前,贵州宜茶面积700多万亩,非耕地有效宜茶面积215万亩、坡耕地171万亩。近年来,尤其是2007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6号文件以来,贵州茶叶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发展思路明晰。截止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州、地)和22个县(市、区)党委、政府(行署)出台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文件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7个市(州、地)共安排了440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6个县(市、区、特区)级财政共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14160.5

5、万元。整合涉农资金近2亿元,并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0.9亿元,专项用于茶产业发展。全省茶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茶业基地做大(种植情况见表一、表五)。全省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40.9万亩,其中投产茶园90万亩,分布在全省81个县(市、区),面积1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40个。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茶园12万亩、有机(含转换面积)认定茶园7.3万亩。以湄潭茶场(8787亩)、羊艾茶场(7446亩)、东坡茶场(6000亩)、道真洛龙茶场(3760亩)等为代表的国有和集体茶场集中连片,规模化优势明显。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羊艾毛峰等一批知名品牌进一步彰显。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

6、地的规模化程度不断加大。茶园进一步向部分县、乡集中,19个茶园面积2万亩以上的县共有茶园95.78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7.9%,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茶叶专业村初步形成。2007年全省茶叶产量2.84万吨,占全国116.5万吨的2.4%,销售收入近10亿元。各地茶叶种植情况统计(表一)企业活力增强(见表二、表三)。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民间资本大举进入茶业领域。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加大技改力度,投资扩大自有茶园面积。水城县茶叶公司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自行设计和改进茶叶理条机,改造微波杀青炉和锅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遵义陆圣康源公司在湄潭投资3980万元,新建300吨茶多酚生产线的一期工程2

7、007年底已投入生产。湄潭县南方佳木公司总投资1200万元、年加工2万吨茶籽的茶籽油生产线已投产使用。天泰茶业公司总投资3000多万元正在湄潭新建5000吨出口眉茶生产线。湄潭的栗香茶叶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增股金500万元;湄潭兰馨公司投入1300万元搬迁新建。春秋茶叶公司在凤冈投入200万元新建加工车间。全省各地从浙江、福建、山东、江苏及省内其他地区引进茶叶加工企业60个,投入资金37618万元。安顺市引进浙江中日合资绍兴御茶村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3200万元,一期已投入2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试产。本省一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如湄潭县茗茶公司自有茶园500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

8、200亩。平均亩产干茶52.5公斤,年平均产值近8000元/亩。国有茶场改制的民营企业纳雍县贵茗茶业公司,自有茶园3820亩,其中有机认证面积1080亩,生产“贵茗翠剑”等1.2万公斤,均价800元/公斤。遵义老村长集团到湄潭投资1200万元发展茶产业。乌当的高寨茶场由几位个体户合伙投资400多万元种植安吉白茶1800亩。凤林实业公司投资400万元在凤冈建成2000亩茶园。煤炭行业开始进入茶产业领域,都匀锦绣茶叶公司、威宁香炉山茶叶公司均是由煤炭企业分别投资1000万元、500万元建成。凤冈黔风公司投资860万元新建厂房。近年来,随着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的深入实施及各地大力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

9、结构,全省有26万农户依托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进入茶园生产和茶叶加工领域,种植茶园面积74.6万亩,建立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6个,茶农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新型茶区快速发展。各地茶叶加工情况统计(表二)贵州省各地茶叶生产总产量统计图(表三)企业实力提升。企业科技推广有新进步,一些名优茶有了相对稳定的省外市场。有关部门和部分县茶叶标准化生产规范出台。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遵义毛峰、贵定雪芽、凤冈锌硒茶、梵净翠芽、羊艾毛峰、雀舌报春、春意等为代表的一批省内品牌,销量、价格逐年增加;春江花月夜、羊艾毛峰、贵茗翠剑、明英翠片、仡佬山银芽、侗乡春等主要销往山东

10、、江苏、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市场影响力逐渐扩大。湄潭县采取政府贴息方式,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土地、信贷等方面的困难,优先安排产业化项目和技改项目,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推进企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了茶叶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湄潭县核桃坝村茶园面积5540亩,户均近7亩,人均1.72亩,茶叶人均年收入3400元。2007年,湄潭县茶业综合收入4.2亿元,仅此一项为该县农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凤冈县田坝村茶园面积14600亩,户均7亩,有2847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2006年茶叶销售收入4500万元。娄顺市西秀区下九溪村茶园面积1300余亩,户

11、均8亩,人均1.6亩,2006年3月12日开采至4月15日止,仅茶青户均收入就达到4294元。雷山县脚尧村37户种茶,2007年来自茶叶产业收入户均1.89万元,人均收入5147.05元。黎平敖市镇蒙村建设茶叶基地2000亩,平均每户有茶叶基地5亩,每户纯利润在4000元以上。黔西南州安龙县新桥镇荷花村周边村组农户利用毗邻国营新桥茶场的有利条件,每户仅采摘茶青一项收入就达2500元,个别农户采茶收入高达5000元以上。贵州省茶叶生产总值统计图(表四)体制机制创新。在大力推进茶业发展的进程中,省和各产茶县,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有效放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

12、导作用,省财政厅利用中央下达我省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9000万元,着眼于农村金融和信贷的结合,确立“以支农资金整合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路,选择相对集中连片的10个产茶县推进茶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受到国家财政部嘉奖,追加3500万元用于发展茶产业。凤冈县利用支农资金平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担风险的国有独资信贷担保公司,以此撬动银行资金的注入,着力做大茶产业,去冬今春以来新建茶园5.4万亩。正安县针对茶业发展中二次资金注入难,加工企业无流动资金的实际,积极搭建政策平台,吸引各类人员贷款发展茶产业。出台了正

13、安县发展茶产业给予贷款支持的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个人领办茶产业,可向金融企业申请5万元以内茶产业专项借(贷)款;行政、企事业单位正式干部职工领办茶产业,可向金融企业申请15万元以内茶产业专项借(贷)款;同时,放宽抵押物条件,明确已建1年以上的茶园、已育成的苗圃、已建成的加工厂房、正常投产的老茶园及提供的依法可抵押的其他财产等,根据生产需要可向金融部门申请较大额度的抵押贷款。茶道文化彰显。茶有使人在消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茶文化浸润与滋养的作用。与多彩民族风情相结合的茶歌、茶艺神秘古朴;植根民间的茶馆、茶楼、茶坊等休闲娱乐方式渐成时尚;茶园依山面水,万亩茶海碧

14、波逐浪,成为休闲旅游、体验旅游、观光旅游的好去处;茶山、茶海的分布,是不可复制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贵州茶产业的长足发展,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而且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茶文化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茶书、茶歌、茶舞、茶词、茶诗、茶具、制茶工艺、饮茶习俗、茶艺表演、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与婚礼、茶与楹联、茶与祭祀、茶与佛教等方面,很多与茶有关的民俗民风开发渐入佳境。表1 各地茶叶现有种植面积及各种茶园构成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亩市州现有种植面积绿色茶园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各种茶园占现有种植面积比例贵阳5.3250000遵义51.400.3300.06%黔南

15、州19.532.230.1210.5666%毕节地区14.9655.312.024.6880%六盘水市2.15002.0997%安顺市10.2340.20.031.2615%黔西南州8.474.6302.4783%黔东南州13.2090.840.1763.47134%铜仁地区19.18714.5060.124.19198%合计144.4727.7162.79628.72241%二、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成因目前,贵州茶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在。贵州茶叶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但优势还停留在资源的初步开发上,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和小农家庭化经营方式仍是贵州茶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传

16、统的茶叶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突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尚不明显,规模不大,龙头不强,品牌不响,机制不活,产业化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政策支撑配套力度小,与加快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极不适应,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一)产业化水平低1、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贵州茶业综合竞争力。以小农为基础的组织方式是决定贵州茶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看,贵州茶业经营龙头企业少,加工规模小,产品品牌多,知名品牌少(见表六、表七),机械化水平不高,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贵州省茶叶生产品牌通过认证总合计统计表(表六)贵州省茶叶生产各种品牌认证情况统计(表七)截止2006年7月,全省加工企业4

17、33家(见表八)。其中,经工商登记的茶叶企业309家,资产总额7.42亿元,注册商标155个,干茶产量1.58万吨, 销售收入3.76亿元,利润5213.6万元,税金1651万元。但这些加工企业普遍“小、散、弱、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传统而原始的茶业交易方式和管理方式,致使贵州茶业流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难以实现。实力雄厚的贵阳市辖区内最大的茶业企业羊艾茶场,年产值也只有1200余万元,其他茶叶企业还处在起步爬坡阶段,缺乏核心竞争力。清镇市茶叶发展历史悠久,但至今没有一个有实力、有规模的茶企业,仍然处在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阶段。安顺市紫云县除板当镇磨干加工厂设计年可加工200吨

18、茶叶外,其它加工点还属于小作坊,大部分农户还采用炒菜锅代替炒茶锅的方式进行零星手工加工。黔东南州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黎平县有50家茶叶生产企业,2007年该县的干茶产量是940吨,产值4511万元,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不到100万元。岑巩县一年的干茶不足10吨,却有思州绿茶、天仙剑雪、思州绿针等15个牌子,每个牌子生产的茶叶不足1吨。全省现有茶叶品牌155个,但难以造就象“立顿”这样的世界级品牌和象浙江“龙井”、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这样的国家级知名品牌。黔南州委政研室的调研表明,当前,在都匀地区打“都匀毛尖”牌子的生产企业就有25家,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属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备老化、技术人员

19、短缺、流动资金不足、生产工艺原始、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市场营销手段落后是这些企业的共性,急需一个管理体制先进、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作为支撑都匀毛尖发展的有效载体。茶叶加工企业情况统计(表八)2、产品创新能力及市场占有力决定了贵州茶业综合竞争力。目前贵州茶叶批发市场现存的管理体制是决定茶叶批发市场功能进而决定其交易方式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不能控制,经营主体不能监控。贵州茶叶批发市场管理体制是以经营场地租赁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经营场地租赁制是基本的市场准入制度。你交钱,我给房。交易成本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茶商的积极性,由于经营品种有限,真正

20、能赚钱的极少。且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小,即使是贵州茶城、太升茶叶批发市场也未能荟萃全省的主要名茶、精品茶,与外省大型茶业批发市场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实际上演变成了茶叶零售市场。批发市场之间其实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多是茶农租赁经营,很难形成全国性市场,因此,对一个具体的茶叶企业来说,其市场规模很小。这就是贵州茶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难形成的主要原因。从本质来看,茶叶批发市场的投资人、管理者从事的是房地产门店经营,根本不懂也不关心茶叶发展。3、行业综合服务和支持体系决定了贵州茶业的综合竞争力。服务体系产业化水平低是贵州茶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全球化经营平台缺乏的主要原因。贵州现有的为数不多的茶业服

21、务组织有效服务少,服务能力弱。目前,贵州茶业服务方式以兼业为主,自我服务为主。总的看,以农户为主体的贵州茶业产量小,市场规模也小,难以形成规模,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科技的引进和创新,在此生产力水平下,某一个或某几个茶品种要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是较难的。同时,低集约化程度使贵州茶产品质量难于控制,市场难以开拓,影响了贵州茶业综合竞争力;低社会化程度使贵州茶叶经营成为一个以自产自销为主体的“小农经济型”行业,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贵州茶业的产业化进程。这也是贵州茶业产、供、销没有明确分工或分工不细,或者根本没有大的行业分工的根本原因。(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一是茶业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见表九),品种单一,现有

22、茶园因肥培水平低,分散、老化、抛荒等现象严重,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茶青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大部份为低产茶园(见表十)。一方面,无性系茶苗繁育体系还没建立,繁育水平差参不齐,不能满足新建茶园的需要;毕节地区茶叶虽有十多个品种,但大多属于被淘汰的,种植上均以落后的“种子繁育”方式进行,茶树生长参差不齐;六盘水市种植面积21500亩,低产茶园19380亩,占90%。另一方面,资金上缺口较大,制约了无性系良种的普及。黄平县98的茶树是上世纪5070年代栽种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不足1。安顺市反映,茶业发展中实生种子种植比例大,无性系良种栽培比例小,标准化程度低,原因是建一亩无性苗茶园的费用是实生

23、种子种植的45倍。贵阳市无性系茶园约8000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16%;紫云县大部分茶园只采清明前后的独芽或一芽一叶茶青加工毛峰、毛尖类茶,对春芽二、三叶和夏茶、秋茶几乎没有加工,并全部采用手工采摘和修剪,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全年茶叶下树率低,在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还处于空白,大大降低了茶农经济收入,也影响了茶农管理茶园的积极性;由于茶叶采摘不力,优质春茶原料往往因采工组织不力,销售渠道不畅,不能及时采摘,浪费巨大。茶叶容易老化,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一把草”的说法;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加工机械设备落后。毕节地区现仅有茶学专业人才16人,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仅7人,而且

24、没有培训经费,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力不从心,影响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安顺的调研表明,其现有技术人才分散在各企业,不能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在名优茶生产工艺和茶叶品牌开发上欠缺力量;大部分乡镇没有熟悉茶叶生产管理的专业人才,难以对茶农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大部分茶农运用科技生产的能力弱,管理粗放,单产低。机采、机修普及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绿茶加工机械大多是从浙江引进的,因对机械性能和各项工艺参数、流程的适应性研究较少,操作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够,加工质量的普遍提高受到制约。除湄潭、凤冈外,先进的茶加工机械设备在其他地方难觅踪影。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统计(表九) 单位:万亩各地茶叶种植

25、无性系茶园情况市州现有种植面积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所占比例贵阳5.3251.834%遵义51.436.170%黔南州19.534.6124%毕节地区14.9651.60311%六盘水市2.150.40619%安顺市10.2340.727%黔西南州8.470.1421.60%黔东南州13.2096.86352%铜仁地区19.1875.5629%合计144.4757.80440%低产茶园所占比例(表十)(三)政策支撑配套力度小贵州茶业发展存在的重基地、轻流通,重生产、轻服务,重传统、轻创新,重茶叶、轻茶业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茶业的发展。(1)龙头企业扶持政策落实难。群众种茶积极性的高涨,茶业

26、规模的迅速扩张,呼唤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当前,分布在全省81个县(市、区)140.9万亩茶园,已有90万亩投产,其中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就有40个。2007年全省48个县定植茶园27.1万亩,其中,新发展面积较大的市(州、地)有遵义市14.6万亩、铜仁地区5.36万亩、黔南州1.94万亩、黔东南州1.85万亩、毕节地区1.25万亩;定植茶园面积较大的县有:凤冈5.9万亩、湄潭4万亩、正安2.8万亩、石阡2.6万亩。做大茶业规模,打造茶业大省,无庸置疑,但必须同步考虑配套解决加工问题,否则存在潜在的市场风险。以湄潭县为例,截止今年,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1.5万亩,计划到2011年

27、发展到30万亩,届时需兰馨这样年生产能力1100吨的龙头企业30家才能吃掉湄潭茶。凤冈县反映,待2009年茶产业基地发展到20万亩时,需较大型龙门企业20家,且每家必须覆盖3000亩以上基地才能吞下凤冈茶。要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就必须配套落实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现在的问题是,在大力发展茶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土地、金融贷款、政府补贴等政策落实难问题。(2)茶叶外贸出口支持弱。一方面,以往的进出口政策造成资源浪费,导致我省茶业外向型龙头企业和全球化经营主体的缺乏,面对世界茶叶消费的大市场,长期以来茶业海外市场的开拓呈空白状态。少数较有实力的茶叶出口经营企业终因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经济实力、对外贸

28、易人才匮乏等因素,弱化了茶叶出口贸易。个别企业鉴于种种原因改走其他路径出口,出现了企业基地在贵州,出口却在上海、北京的状况。2006年贵州和泰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上海“天坛牌”商标对中东和非洲出口茶叶25吨,创汇8.7万美元(全省出口总额10.38亿美元);2007年出口茶叶312吨,创汇55.1万美元,仅占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额7000万美元的0.78%(全省出口总额13.2亿美元);2008年1-8月出口茶叶65吨,创汇17.9万美元,仅占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额4800万美元的0.39%(全省出口总额14.6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现有的进出口政策门槛高,导致政策实施难度大。2004年至200

29、7年,商务部门用国家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补贴我省茶叶企业,每出口创汇一美元,补贴0.07元人民币。但从2008年起,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这一微弱的支持政策也被迫取消。2008年商务部、财政部将2007年设立的旨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农轻纺支持资金”改为“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发展。但由于我省茶叶出口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在建立健全或一以贯之地坚持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或有机产品等标准及相关规定要求,建立出口产品溯源和追踪体系方面做得不够好,一些企业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流于形式,导致无法达到商

30、务部、财政部项目规定的基本要求,无法争取此项资金。(3)科技投入乏力。贵州茶业科技投入少、投资不足造成的创新乏力将严重影响茶业竞争力。茶产业科研能力不强,人才匮乏,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加快贵州茶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发展茶产业,不与粮争地,生产效益高,生态效益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较高经济价值,对于实施环境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家园,促进农民增收和乡镇企业发展,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遵义市的调研表明,种茶一年的收入相当于三季烤烟、四季水稻、五季玉米。目前,全国有11个省(市、区)把茶产业定

31、位为优势主导产业、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从已有的数据资料看,到“十一五”期末,主要产茶省份中,云南要发展到400万亩,浙江260万亩,福建250万亩,四川250万亩,湖北210万亩。抓住国际国内绿茶消费增长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转移的良好机遇,从贵州的实际出发,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来定位茶产业的发展,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努力把贵州茶产业培育成既能富民又能兴黔的支柱产业。1、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现规模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并重。茶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二者唇齿

32、相依,唇亡齿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应面向市场齐头并进。在推进贵州茶业发展中,要将两篇文章合起来做,把两道难题联起来解,让龙头企业的根往茶业上扎,让茶业的枝叶往龙头企业上长,实现茶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强、两者相得益彰目标。当前,一是抓优质种苗,加强无性系良种苗圃基地建设。坚持“立足自给、区域协调、适量引进、结构合理”的原则,抓紧培育和建设无性系良种茶苗基地。充分发挥贵州大学、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茶科所等教学科研的资源优势,加强对贵定仰望茶、都匀野生小叶种、湄潭苔茶、石阡苔茶等地方性特色品种资源的保护与研发,尽快培育、鉴选、审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适应性强的优良茶树品种并加快推广。二是加强现有茶

33、园管护与加强优质丰产高效茶园建设并重,提高茶叶生产能力。盘活茶园资源,改造并管好原有老茶园,根据市场的需求,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坚持“不是无性系不发展,发展必须是无性系”的要求,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以良种化促进茶园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茶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力争5年内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75%以上。坚持以农户为主体,把茶园建设在劳动力资源相对富集的地方,不断调整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实现茶叶采摘期早、中、晚的合理搭配,有效地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茶青下树率和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坚持集中连片建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把茶园建设在无毒无害、富含有益元素和PH值符合条件的地方,

34、加快推进优质、生态、高效茶园建设。三是加强茶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加大对茶区公路、水利灌溉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增强茶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加强产地茶青交易市场配套建设,促进茶青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把茶叶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茶园建设与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生态旅游观光茶园,形成“以旅游带茶叶,以茶叶促旅游”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四是创新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大力发展产地市场+茶农基地、龙头企业+基地、茶农连片形成茶叶基地、海外茶叶公司+茶叶基地、服务组织+龙头企业+茶叶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的生产组织。突

35、出重点抓好茶产业基地建设,提升茶叶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良种化程度。重点扶持现有10家省级以上茶叶重点龙头企业,配套落实土地、金融贷款、政府补贴等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资源整合,力争到2012年培育2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58个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茶叶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省外优强企业进入我省茶产业。鼓励省内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产业。在茶叶集中产区以村或乡为区域,引导农民建设一批茶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以茶叶加工企业为龙头、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农户建园为主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茶叶行业协会、茶叶商会等中介组织,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

36、茶农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树立“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就是扶持茶产业,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围绕茶园基地和市场需求,组建茶业联盟,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通过“品牌重组、人才重组、资产重组”实现茶业一体化经营,促进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先进工艺转变,延长产业链,促进产品转化增值。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省(境)外优强企业参与茶产业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大中小并举的茶叶企业集群,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茶叶基地与加工企业相配套发展的良好格局。 2、搭建产业经营平台:破解传统茶叶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经营矛盾。茶业产业化应以如下条件为基础:(1)茶业的产、供、

37、销及服务的产业链实现社会化分工与协作;(2)生产规模化与标准化;(3)建立在全球市场基础上的创新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及营销、服务体系的创新。(4)全球化经营主体的存在和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看,小规模生产、小农家庭化经营方式、传统的茶叶加工方式与茶业产业化、全球化经营的矛盾,是贵州茶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一定时期内,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存在,并影响着贵州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进程。当务之急是要明确定位,面向全球市场,服务整个茶业,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茶业服务体系的统一。重点是:第一,搭建贵州茶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化生产(栽、采、制、包

38、)、标准化营销(拓展全球市场)和标准化管理(人、财、物)来实现。建立面向全球的综合采购促进中心。代理海外茶商在贵州的综合型一站式采购业务。加大茶叶信息化建设进度,充分利用省内已建成的茶业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和发布国内外茶叶及全省茶业企业的有关信息,让茶业企业应及时掌握茶叶进出口国相关政策、茶叶生产、消费及需求信息,并深入进行相关方面的分析研究,为茶叶出口贸易建立信息平台,为全球茶商提供商务、信息、合作、人才等交流通道,实现贵州茶业全球化及茶业全球一体化。第二,搭建企业化的咨询服务平台。围绕茶业全球化,开展信息、人才、管理、进出口业务服务。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积极开展更高要求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

39、系认证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投资、规范生产加工技术,帮助茶叶种植基地、加工厂、仓库、出口经营企业办理出口卫生注册或登记,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对茶叶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知识、技术培训和研讨、座谈,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探讨和研究解决茶叶种植、加工、仓储及出口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创新的思维、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做好扩大茶叶对外贸易发展工作。第三,搭建金融服务政策平台。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财政信用担保资金体制,放大财政资金效益,加大担保支持力度,配套打造信用乡镇、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

40、斤的引导作用,着力建立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协议合作的新机制,撬动银行资金、整合各类资金投入茶产业建设。3、加快茶叶品牌建设:提升产业效益。从产品定位、品牌塑造、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上下功夫,着力培育一批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努力提高“黔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一是创品牌、整合资源,塑造“黔茶”整体品牌形象。没有品牌优势,就没有市场优势;没有市场优势,就没有价格优势。认真研究贵州茶叶的发展历史、品质特征、文化内涵,精心策划、着力培育能充分体现贵州绿茶核心品牌价值的母品牌。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围绕母品牌组建茶叶产销联合体,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共同开发统一品牌的系列产品,通过开展评选贵州“十大名茶”,贵州茶

41、叶“三甲”,贵州茶叶“皇后”或“王子”等,促进一般品牌向名优品牌集中,切实解决品牌多、品牌乱、品牌杂的问题。二是抓市场、注重营销,拓宽产品市场渠道。实现高、中、低档茶兼顾,尖、芽、叶、枝、杆全面开发。在巩固提升北京、安徽、广西、江浙等重点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对深圳、广州、上海等新兴市场和潜在市场的开拓力度,支持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通过设立专卖店、专柜、茶馆和开展连锁经营等形式,建立健全国内茶叶营销网络,扩大黔茶市场占有率。积极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通过直销、代理、加盟、连锁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我省优质绿茶的国际消费市场。三是搭平台、建立完善茶叶市场体系,促进茶叶产品

42、流通。加快推动贵州茶城、贵阳太升茶叶批发市场、遵义茶叶批发市场等综合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功能,发挥省会城市物流集散中心的优势,集中精力把他们打造成为贵州绿茶的展示交易和流通平台。各茶叶优势产区也要相应地建立一批功能完善、流通便捷、服务优质的产地茶叶交易市场。四是用好国家已有政策,积极为企业创造条件,主动对接商务部、财政部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项目,努力争取项目资金。五是加强茶叶产业带建设,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海拔、不同气候特点、不同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特色的富硒(锌)优质绿茶产业带,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坯产业带,“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优质出口绿茶产业带等产业带,优

43、质大叶种红茶产业带,形成布局相对集中、生态良好、品牌整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同时,发挥油茶及其系列产品具有的实用性好、价值高、绿色环保、适用范围广,集食用、生态、观赏、医药和工业为一体和一次种植长期受益的特点,大力开发贵州特有的油茶资源。4、构筑科技发展高地:健全茶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加强茶产业科研工作。农业、科技部门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抓好茶树优良品种选育、茶叶高产栽培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和茶叶机械研发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要确定几个重点品种,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使企业成

44、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中专院校要尽快恢复和开设茶叶专业,培养专业人才;采取开设短训班的形式,对相近专业人员及茶农进行培训,使茶叶主产区基本做到每500亩配备1名茶叶技术人员;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围绕茶叶产区,培养实用型人才,基本做到茶叶主产区每户有1名茶叶种植能手。要建立完善茶叶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管理、考核、评价、激励等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茶产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省内大中专院校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增强师资力量,加强茶叶人才培养。贵州大学农学院要让植保专业和园艺专业的学生学一年茶叶专业。省茶叶中专要多培育一些

45、实用人才。要将茶产业人才培训纳入“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范畴,着力培养一批乡土实用人才。三是建立健全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各茶叶主产县(市、区、特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茶叶主产乡(镇)要配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具体负责辖区内茶叶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大力推行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方式,实现科技与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紧密结合,切实提高科技服务推广的到位率。科技支撑的重点是:茶叶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标准化技术,无性系良种的选育和推广,茶园茶树良种化。重点选择在黔北湄潭、凤冈、正安,黔东石阡、松桃、印江,黔东南黎平、雷山,黔南贵定、都匀,黔中平坝等地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一批优质无性系茶

46、苗基地。在黔北湄潭、凤冈、黔东石阡、黔中平坝产业基础好、技术条件成熟的地方,引导农户建立一批规模连片,相对集中的无性系茶苗基地,形成全省较为完整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开展对省内如石阡苔茶、湄潭苔茶、仰望种、都匀野生茶树品种选育鉴定和成片古茶树保护工作。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茶园管理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和机采、机剪技术。到2012年,名优茶机制率力争达到90%以上。大力培育茶多酚、超微茶粉、速溶茶等茶叶深加工企业,使其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全省茶叶生产、加工科技水平。采取分区指导的方法,由省农科院(含省茶科所)负责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省科学院负责铜

47、仁地区和黔南州,贵州大学负责安顺市和黔西南州等茶叶产区的技术服务工作。依托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拟建设的黔北、黔东、黔东南、黔南及黔中(安顺)5个市级茶叶质量监测站,采取集中、定期、定点检测和产地检测等有机结合的形式,加强对茶叶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监测,加大对民族茶、历史茶的研究力度,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向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需要,开展优质、抗病虫与特异新品种选育。并加强茶树育种和繁育技术研究,提高茶树育种水平。加强茶叶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加强茶叶加工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开拓茶叶新用途和新市场。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体制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组织协调机构。为整合各方资源,

48、协调一致行动,有必要成立一个高规格的协会,名称可定为“贵州省茶产业促进会”。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兼任名誉会长,省农业厅、省供销社、省乡镇企业局、省中小企业局、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兼任副会长,农业厅有关同志兼任秘书长,办公室设在农业厅。促进会的理念和宗旨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而定,筹建工作由省农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同时,按照黔党发20076号文件关于建立茶产业组织协调机构的精神,建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指导全省茶产业的发展。各茶业主产市(州、地)、县(市、区)要建立相应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落实的工作班子

49、,形成省、地、县三级层层推进的统筹协调,合力支持的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为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组织保障。二是出台优惠政策,稳步有序推进全省茶产业发展。省要在完善黔党发20076号文件的基础上,出台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土地、金融贷款、政府补贴等方面配套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着力在投入、拉动、融资、担保等方面推进茶产业发展。各市(州、地)和茶叶重点县也要结合实际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加快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选择重点茶区和企业进行扶持,确保现有优惠政策及时兑现、落到实处,保证企业的应有权益,从根本上激活企业发展出口茶叶的内在动力。三是着力

50、创造公平、公正的政策体制环境。(1)出口配额实行申请制。谁有市场谁出口。(2)建立以项目性质作为扶持依据的新的政策扶持管理体制。(3)放宽出口企业注册资金规模,鼓励各方自行出口。(4)调整利益分配,使之合理化科学化。改变“种茶得微利,加工得小利,流通得大利”及茶贱伤农状况,调动茶农种茶积极性,防止茶园抛荒与品种退化现象严重。(5)调整所有制,实行“改制重组”。通过参股,实行多元化投资,鼓励民营企业投资茶业,实现从“供货商”到“全球经销商”的转变,变“产品经营”为“品牌营销”。四是用好财政引导性投入。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茶产业专项补助资金,各市(州、地)、茶叶主产县也要明确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茶产

51、业发展,力争实现省、地、县按1:1:1比例支持茶产业。省级专项资金以贴息为重点。各级要整合资源,切实把茶业纳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乡企、中小企业等方面可用于茶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各记其功,发挥整体效益。协调推动金融方面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做好茶叶企业授信工作,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原料基地县、原料基地的信贷扶持力度。加快建立茶产业农业保险体系

52、,着力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同时,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引导回流农民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茶业开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省外境外企业参与我省茶产业生产经营领域。6、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现茶企业、茶产品与茶文化的一体化经营。充分利用国际上关于饮绿茶更有益于健康的研究成果,引导和促进绿茶消费,开拓绿茶消费新市场,扩大贵州绿茶出口。以“好山好水出好茶”为立足点,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深度宣传报道,为做大做强贵州茶产业做好舆论引导。以企业集群式参与的方式,举办多层次的茶叶展销大会,积极参加国内外茶业博览会,支持茶叶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小城

53、市建立营销网点、设立专卖店、开展连锁经营等,建立健全国内茶叶营销网络,提高黔茶市场占有率,在省内高速公路沿线建立茶叶专销连锁网点。继续鼓励、支持茶叶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内外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和各类国际知名展(博)览会,通过广泛的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黔茶影响,提升贵州形象,拓展市场渠道,促进贵州茶叶的出口和对外贸易。制定统一的宣传规划,大力宣传茶增力、增智、增美功能,深度挖掘和提炼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优良环境、独特品质、比较优势、经济效益和民族文化品位。全方位、多角度、广视野,对茶产业的发展规模、产品加工、品牌推介、市场开拓、机制创新等进行正面宣传报道,与“多彩贵州”文艺演出、公路

54、沿线观光旅游等相配套,大力营造“氛围”,发掘“特质”,形成“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优势,积极发挥金黔在线、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平面和立体媒体的作用,整合资源,开展组合式宣传,努力提高黔茶的知名度。参考文献1 加快基地建设 打造名茶品牌J贵州调研2007年5期2 王录生.发挥青山优势 加快茶产业发展J贵州调研2008年5期3 廖国勋.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快铜仁地区生态茶建设J贵州调研2008年4期4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7年5贵州统计年鉴2000年2007年6中国统计五十年196620067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

55、76号)8 王富玉在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上的讲话9 贵州茶产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与措施10 提高茶叶加工技术 争创贵州茶叶品牌J11 贵州茶叶产业化的思考与建议J12 贵州茶产业发展逢其时 黔茶出山蓄势发J13 实施茶叶出口战略促进贵州茶叶大发展J14 彭小明.湘西自治州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0715 王斌华.古丈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0716 向建化.毛尖茶叶炒茶机构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0617 伍松. 加快英山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418 张弩. 宜昌茶叶产业化组织形式及发展战略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1

56、9 王阳. 名山茶叶产业链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620 黄长林. 上犹县茶业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521 丁登花. 茶叶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0622 管曦. 技术创新与提升福建茶叶竞争力问题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0423 罗彩霞,柳辉林,张可祯. 浏阳市茶叶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茶叶通讯, 2005,(02). 24 蒋建明,方永建. 关于黄山茶叶实施品牌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东茶业, 2004,(06). 25 李婷婷. 茶业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J商业研究, 2005,(09). 26 王士槐,许乃新,黄利义. 论入世后

57、中国茶业发展之路J茶业通报, 2003,(02). 27 王忠锐,潘伟光.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经济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4,(01). 28 胡启涛,刘莉. 茶产业组结结构优化途径探讨J茶业通报, 2005,(04). 29 张引. 黔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贵州大学, 2007. 30 徐莉萍. 我国绿茶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途径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7). 31 徐莉萍. 我国茶行业比较优势及出口战略定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8). 32 姜爱芹. 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J. 中国茶叶, 2003,(02). 33 蔡军. 2005年

58、我国茶叶出口情况浅析及展望J. 中国茶叶, 2006,(02). 34 毛祖法,罗列万,俞燎远. 浙江茶叶出口现状及应对国际“绿色壁垒”的措施J. 中国茶叶, 2006,(02)35 李旋.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D暨南大学, 2006. 36 韩爱华. 氯氰菊酯和氟氯苯氰菊酯免疫分析化学研究D扬州大学, 2007. 37 杨普,刘政权. 液体茶饮料实施广告促销的手段与思路J中国茶叶, 2005,(01). 38 廖万有. 试论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应对措施J中国茶叶加工, 2004,(04). 39 李晓晖.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40 葛

59、家颖. 提高茶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 扬州大学, 2004. 41 牛晓婧. 中日茶叶贸易研究D. 浙江大学, 2007. 42 孔玉屏. 我国茶产业增长特点的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 43 黄韩丹. 关于我国茶叶消费特性之实证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 44 田涛. 中国茶叶产业比较优势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45 孙先容. 我国茶叶出口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 浙江大学, 2006. 46高贵龙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贵州科学,2008,247彭熙车家骧李安定贵州茶叶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59

60、1959248字莉马毛弟,黄培林贵州茶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与茶叶质量的关系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8(2)t2849崔岩我国茶叶贸易出口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81(1):10611250杨东鹏等广西百色地区有机茶园中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2):565851 龚新,袁国强等信阳茶区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4):949652田莹, 段豫川,贵州茶叶产业发展的态势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09,37(6)53Ruan J.Y,Ma L.F,ShiY.Z,et.al.The impact of PH and

61、calciam on the uptake of fluoride by tea plantsJ.(camelia sinensis L) ,annals of botany ,2004,93:9710554谭和平,陈能武等川西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及其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增刊):19619955梁勇.唐义.贵州茶产业发展思路J.中国茶叶, 2008,30(5)56严浩坤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集团经济研究,2007(24):11l11257周芙蓉贵州茶产业面临的五大问题N国际商报2004-08-05(002)58陈政.陈晓.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贵州

62、茶叶,2005(1):1-2159李应详贵州茶叶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科学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 14214460张军.张朝阳,关于对贵州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05,(4)61杨玲,关于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62梅峰.梅宇,当前中国茶叶的产销特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加工,2005(3):4-863张卫国打造黔中茶产业经济带提升贵州绿色生态旅游窗口形象黔中地区茶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贵州茶叶,2008(1), 28-3164田浩.中国西部茶海茶产业发展建议J.中国茶叶,2009,31(11)65汪勇.朱飞,凤冈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中国茶叶,2008,30(10)附:各种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