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9747630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30 大小:2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资源描述: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1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古代汉语(下)笔记第五章 古书的注解一、学习意义历代古注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研究古人思想、学习古汉语语言规律的重要参考数据。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同学都要走上文字工作岗位,在工作当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

2、就免不了要查阅古书加以解决,因此培养阅读古注的能力也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二、历代古注概述汉代注解古书的时代始于汉代,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先秦的一些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等,到了汉代已不能让人完全读懂,于是就有人为它们作注解,来帮助人们读懂古书。注解古书的范围主要限于儒家经典,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为儒家经典作注了。如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毛亨:西汉经学家,山东曲阜人,作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鲁人申培鲁诗、齐人辕固齐诗、燕人韩婴韩诗、鲁人毛亨毛诗并称“诗四家”。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人,曲阜人,作尚书传、古文孝经传,多不传。马融:东汉人,作周易注、礼记注、论

3、语注等。郑玄:东汉经学家,山东高密人,作三礼注、毛诗笺、孟子传。赵岐:东汉人,作孟子章句。王逸:东汉人,作楚辞注。高诱:东汉人,作战国策注、淮南子注等。因为汉代注解家距先秦比较近,他们对先秦典籍所记载的语言典故、社会生活、文物制度都比较了解,因而他们的注解有很高的可信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形式出现了集解体等何晏:三国魏人,作论语集解。范宁:晋人,作春秋谷梁传集解。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三国魏人王弼的老子注、晋人郭象的庄子注、三国吴人韦昭的国语注等。唐代到了唐代,汉代人的注解唐代人又看不懂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方法叫“疏”,或者叫“

4、正义”,如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就是疏解郑玄的周礼注和仪礼注。正义:一般是政府组织编写,有官修性质疏:私家写的注书原则:疏不破注注解的范围继续扩大,唐人除了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外,还为其子书作注,如杨倞的荀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等,不仅如此,还为汉代以下的其他古书作笺注,如李善的文选注。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为唐代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孔颖达)、周礼疏、仪礼疏(贾公彦)、春秋公羊传疏(徐彦)、春秋谷梁传疏(杨士勋),宋代的论语、孝经、尔雅(刑昺)、孟子(孙奭)。宋代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这时期的注解体现了与汉唐不一样的风格,常常是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宋代注解家影响最大的是

5、朱熹诗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四书集注影响巨大。清代清代学者对文字、训诂、音韵要求严格,注解风格为之一变。比较重视语言材料,立论重视证据,所作注解大多详尽可靠。清代学者除为古书作注解以外,还做了许多古籍校勘工作,是因为古书经过历代传刻转抄,文字往往有错误。如清人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校勘术语:讹、脱、衍、倒。校勘分为:分为本校、他校、理校、对校。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文中多出来字的现象。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郑笺:“舟载渡物者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校勘记:“与下衍众字。”脱文:也叫脱字,简称脱。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诗经:“之子于归,

6、宜其家人。”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三、古注的术语释义术语曰,为,谓之(叫做,称作)格式:所释意义+曰,为,谓之+被释词功能:释义,区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诗经:“陟彼高冈。”毛传:“山脊曰冈。”论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谓(说的是,是说,是指)格式:被释词+谓+所释意义功能:用来说明被释词所指的范围或比喻、映像的事物。论语:“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诗经:“君子之车。”郑笺:“君子谓将率(帅)。”貌,之貌(的样子)格式:被释词

7、,+动词,形容词+貌,之貌功能: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论语:“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楚辞:“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犹(等于说,相当于)格式:被释词,+犹+所释意义+也功能: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诗经:“羔羊之革。”毛传:“革,犹皮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章句:“老犹敬也,幼犹爱也。”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声训。之言,之为言格式:被释词+之言,之为言+同音或近音词+也功能:便于记忆,寻求同源词。注音术语读为,读曰格式:假借字+读为,读曰+本字功能:注音,用本字来说明

8、假借字。诗经:“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也可以用来说明假借字。如字是用来指明异读词(多音字)读音所用的术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音叫做本音,其余的读音都是变读,“如”字告诉读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要读本音。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典释文:“毛如字,郑呼报反。”四、古注的种类传:主要指依据经文逐字逐句地解释,以阐明经义。注:取义于灌注的意思,文献经义艰深,必须加以注解而后明,这正如水道阻塞必灌注而通畅

9、一样,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笺:表识的意思,“表”就是指前人的注书有不太清楚或比较隐晦的地方,通过注解把它将清楚;“识”指的是如果对前人注释有不同意见,则把新的意见记下来,以免和旧注相杂。这种注释不但对经典原文作出解释,有时还对原有注解予以订正和补充。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注解不是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侧重于逐句逐章地阐发串讲大意。集解(集注,集传,集解):汇集众说而解之的意思,一部重要的古代典籍,为它作注解的通常不止一家,各家注解又各有所长,有人便把各家对一部书的注解按照一定程序汇编到一起,并对各家的见解加以评说,在评说当中,阐述自己的见解。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

10、解作注解。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音义往往以注音为主,以释义为辅。如唐人陆德明的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补注:对前人的注解有所订正、补充的意思。如宋人洪元祖楚辞补注,清人王先谦汉书补注。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东汉王逸注:“朕,我也。”宋人洪元祖补注:“古者上下共之,至秦独为亲称,汉遂因之。”五、古注的内容解义解释字义(释词)荀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杨倞注:“能,善;绝,过。”串讲句意(串讲)诗经:“自伯之东,首飞如蓬。”毛传:“妃人,夫不在,无容饰。”注音校勘文字所谓校勘,就是对同一种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相互核对,比较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其错

11、误。校勘的内容:校订错字,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乙证错简。释事就是对人名、地名、史实、词语出处、典章制度、典故来源等内容进行说明与考证。诗经:“之子于归,百两(辆)御之。”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显示修辞或写作手法诗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毛传:“兴也。”评论是注解者对正文所阐述的一段文字的看法和见解。阐述语法分析句读六、古注的体例即古注在古书中的编排体例。(影印版)七、古注的局限P683,总之,我们阅读古书,不应该完全撇开旧注,一空依傍;也不应该迷信旧注,被古人牵着鼻子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抹煞古人也不迷信古人,批判地吸收古书旧注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第六章 古

12、书的标点与翻译第一节 古书的标点一、文言句读及其简史古代的书没有标点符号,作者一气写下,既不分段,也不断句,这种形式叫做白文,古人在读白文时,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基本只起断句的作用,一开始的时候,语意已完,用(绝),表示一句话终止的符号,大约从宋代开始使用圆圈来代替,一句话未完,需要停顿,使用丶(主),说文:“,钩织也。丶,有所绝上而识之也。”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是五四以后逐渐推广开来的,“句读”只起断句作用,而无法表达各种语气,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断句,第二是

13、弄清句子本身的语气。二、句读训练的重要性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学问如何看点书。”只有读懂文字,才能正确断句,如果不懂文字,就无法正确断句。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句读能力的训练,而且教育童蒙也是首先从句读抓起。礼记:“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离经,断句读也。”古人之学都把句读之学当作重要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我们今天学习句读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断句是研究古籍的第一步,句读确切与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意关系十分密切。三、标点古书的原则和需求字句必须能讲通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所谓符合情理,指的是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符,而且要和上下文所叙述的情理相符。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四、古书标点的错误类型和原因错误类型

14、当断未断不当断而误断当属上而误属下当属下而误属上断句不误而标点有误注意:有的句子不止一种错误类型。错误原因不明词义资治通鉴:“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侱史:“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史执之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左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不通语法史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知音韵历代诗话续篇:“吴黄龙中,童谣云:行白者,君追汝,句骊马。”不懂文化资治通鉴:“癸丑,以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资治通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15、,从董仲舒之言也。”不识通假不明事实五、标点古文的步骤和方法步骤通读全文,深入理解着手断句,大致点断确定标点,细加斟酌审查复核,修正定案方法细审文理、词义断句利用首尾虚词断句句首:夫,且夫,今夫,盖,惟连词:苟,若,即句尾:也,矣,焉,哉,乎,欤,耶,耳利用声律韵脚断句利用排偶句式断句根据语法习惯断句者也,为所,见于,若何,有者,岂不乎,何之有根据前人的注疏断句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

16、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朋党论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一、翻译的作用古文今译是帮助人们读懂原文的有效途径古文今译是学习古汉语,提高古文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古文今译是古文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原则)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要通畅明白,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雅:就是译文要典雅优美,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信、达是基本要求,雅是译文追求的目标,是最高境界,

17、但它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之上的,译文不准确,再优美也无济于事,当然,仅仅做到准确通顺,如果不进一步要求主动优美,那么翻译出来的文字便会索然无味,就反映不出原文的风格神韵,所以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如果做好信、达、雅前提:要有比较丰富扎实的古代汉语知识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两种方式)直译:直接按照原文词句意义、词序和句法结构来翻译,要求译文与原文逐词逐句相对应,译文与原文句法结构基本相当,这种翻译叫直译。作用:能够真实反映原文思想内容

18、,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从而比较容易地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论语: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翻译:孔子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去考察他的行为。”左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翻译:四年春,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意译:就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整体的翻译,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表达出来,它并不是追求词句上的对等,而着重译文的内容。哪些情况需要意译: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表达方法有所不同另外,韵文一般需要意译,韵文除了内容,还有韵律、节奏等问题。诗经:“关关雎鸠,在

19、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鸟鸣和啁啾,双栖在黄河的绿色沙洲。窈窕贤淑的妙龄女子,是俊俏男子的好配偶。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驾着一叶柏木舟,漂漂荡荡水中流,思绪烦乱夜不眠,无限忧愁到心头,不是解愁少美酒,外出散心任遨游。直译和意译经常是交替使用的,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很少一种方法用到底。四、文言文翻译的常见错误因不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而误孟子:“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进:在朝做官;退:免官在野。因不了解复音词和词组的区别而误史记:“今游侠,其行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过。”因不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而误因不明修辞而误因不懂文化而误故修礼

20、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文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

21、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第七章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一、定义修辞就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二、修辞方式引用什么是引用古人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常常援引前代典籍中的语句或历史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悟

22、,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引用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以以简驭繁,以较少的文字表达比较多的内容,使文章典雅含蓄用众人熟悉的言语典故说明抽象的道理,便于理解引用的类别从引用的内容看,分为引言、引事、引文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左传:“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吕氏春秋:“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孟子:“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23、诸彼而已。从引用的形式分,分为明引和暗引明引:指明确指出引文的出处或事迹主体的姓名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暗引:指不说明引文的出处,或不点明事迹主体的姓名,把引文融于文章之中,表面上看不出是在引用。这样做的原因,要么是所引的资料为许多人所熟悉不必点明,要么是为了使行文一贯而下,结构更加紧凑。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学今是而昨非。”引用论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和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譬喻什么叫譬喻就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人们在表达思想的时候,通过联想的作用,以具体的事物来比方抽象的事

24、物,以显而易知的事物来比方难以把握的事物,从而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这种语言手段就是譬喻。现代叫做比喻。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潜显,化平淡为生动,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分类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明喻的构成形式古今一致,但使用的喻词不同。古汉语常用的喻词:如、若、犹、似、譬如、譬若、譬犹诗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国语:“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暗喻:本体、喻体出现,而喻词不出现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巣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辛弃疾念奴娇:“归恨春江流不尽

25、,新恨云山千迭。”有时,古人也常用判断句式或用动词“为”、“是”、“作”等词来构成暗喻的表达方式。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苏轼卜操作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只出现喻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王安石本末:“澡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附:博喻指用不同类的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方法。其形象性、抒情性更强。老残游记:“(白妞)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代称什么叫代称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

26、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代称和譬喻的区别代称与譬喻不同,譬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是某事物;代称是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分类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史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亩。”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用泛称代特称马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用特称代泛称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27、有。”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史记:“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以部分代全体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汉书:“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陶渊明咏荆轲:“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以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楚辞:“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报任安书:“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史记:“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原料代成品孟子:“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矣。”孟子:“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以官名

28、、地名代人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资治通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史记:“白起为秦将,北坑马服。”文心雕龙:“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以处所、职业代人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诗经:“先民有言,询于刍荛。”以数量代人或事物汉书:“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以人名代事物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并提又称并提分承、合叙、合说,就是把本来应该分开叙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事物,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糅合在一个句子里加以表达,适度巧妙的使用,有利于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使用不当,就

29、会以辞害义。韩非子:“近古之时,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墨子:“东西至日所出入。”晋书:“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左传:“跋涉山川。”论衡:“耳目所闻见,不过十里。”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并提的格式:ABCD=ACBD ABCD=ADCB汉书:“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后汉书:“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无不感悦。”左传:“师之耳目,在吾旗鼓。”互文什么叫互文贾公彦仪礼义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互文一般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

30、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下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上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两者相互补充,互相包含,合而见义。这就叫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见、互辞、互言、互体、互备。互文的表达功能表意含蓄,文辞简洁,能够以少胜多,增加语言的容量,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求得句式上的整齐对称、音律的和谐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可以避免行文重复互文的分类当句互文(本句互文):指同一个句子中前后相关的词语彼此映衬呼应。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

31、袖单。”对句互文:即上句的某个字词与下句某个字词的意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枚乘七发:“越女侍前,齐姬奉后。”汉乐府:“战城南,死郭北,野死葬,鸟可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乐府诗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义词互文:又称同义互文,目的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夸饰什么叫夸饰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缩小等方面的描述,这就叫夸饰,即夸张。夸饰的分类扩大型:把某一事物故意往大处、高处、远处、强处、重处、多处说。战国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汉书:“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缩小型:把普通事物故意往小处、矮处、近处、弱处、轻处、少处说。孟子:“

32、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超前型: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倒置由于对仗、平仄、押韵等要求而故意使一些词序颠倒,这就叫倒置,又叫变序或错位,多见于辞赋、骈体文当中。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文选:“未尝不心遨目想,移晷忘倦。”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六月中西湖,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委婉什么叫委婉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的话暗示出来,这叫温婉,又叫婉曲或婉转。分类避粗俗三国志:“权起更衣,肃追于宇

33、下。”更衣:上厕所避忌讳孟子:“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得造朝。”采薪之忧:性命之忧魏书:“复使圣躬违和,万国所悬。”避冒犯主要是臣对君,晚辈对长辈段成式西阳杂俎:“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仗六十,言鲤为李也。”陆游老学庵笔记:“由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岛依例放火三日。”外交辞令省略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损害文意的情况下,句中省却了某些应有的成分。几种情况省略主语省略宾语和兼语省略述语“曰”字省略对偶什么是对偶指说话写文章时将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词语并列排在一

34、起所形成的语句。对偶的类型从句子类型上分:单句对,复句对,句中对单句对: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都是单句,这是对偶辞格使用最普遍的类型。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复句对组成对偶的句子是复句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句中对(当句对)即一句话中部分词或词组对偶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从形式要求上分:严对,宽对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应,平仄相对,用字不重复。鲍照登太雷岸与妹书:“吞吐百川,写

35、泻万壑。”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宽对:不要求平仄协调,用字也允许重复,古诗文宽对多严对少。从表达内容上分:正对,反对,串对正对:要求上下句,内容相近,互为补充映衬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春来江水绿如蓝。”反对:要求上下句内容相反或相对商君书:“愚者睹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串对:又叫流水对、连对,要求上下句字面相对而内容相承,往往有条件、因果、假设、递进、承接等关系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双关什么叫双关利用语音或语意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

36、格叫双关。双关的种类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使一字关涉两词。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读曲歌:“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语意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比谐音双关更常用。子夜歌:“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虬髯客传:“俄而文皇到来,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座生风,道士一见惨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输矣。”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反辞等。排比顶真又叫顶针、连珠、蝉联,指句段之间,邻接的词语,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的修辞方式。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37、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矣。”析字后汉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皮日休欲知圣人姓:“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黄巢第八章第一节 古今语音的异同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一、语音的异同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的,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韵母方面古今不同古今声母方面不同双声联绵词古今声调方面不同平上去入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平 上 去 入平分阴阳(清阴浊阳),古上入今上(全浊古上声变去声),去声不变,入派三声二、叶音说是用临时改变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

38、到宋代朱熹发展到了极致,这是一种缺乏历史观点的学说,应该受到批判第二节 音韵学概说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简单地说,指字音,即汉语中所包含的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音韵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声韵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古今对应关系的学问。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又称为历史语音学。二、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分期的标准:各阶段的语音特点或语音现象的时代标志,一般来说,语音史作如下划分:先秦两汉时期(公元3世纪以前)以诗经、楚辞用韵以及说文谐声字反映的音系为代表,传统称为古音,今天称为上古音。魏晋南北朝至宋(公元4-12世纪

39、)以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诗用韵所反映的音系为代表,传统称为今音,今天称为中古音。元明清(公元13-19世纪)以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元代北曲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称为近代音,又叫近古音,又叫北音。20世纪以后,五四以后以北京语音系统为代表,称为现代音。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各个时期还有交叉和过度。对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的研究,音韵学分别叫古音学、今音学和北音学。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字音的分析汉语音节的构成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独立部分。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的那部分,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音义的音高变化。声母又包括辅音声母和零声母,韵母又可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韵

40、头又叫介音,韵腹又叫主要元音,韵尾又叫收尾音。声调又有调类、调值两个方面。声的基本概念声纽又称音纽、声类、字母,简称为纽母。这些都是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称呼,最早提到声纽的是唐代的孙愐的唐韵。古汉语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字母,现代语音学上的字母是用拉丁字母表示的音素,而古代的声母是用汉字表示的,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声母的代表字,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字就叫字母。三十六字母(守温字母)唐末僧人守温借鉴梵文的拼读原理,对汉字的音读进行了认真全面的研究,最早创立了三十字母,后经宋人的增改,称为三十六个,成为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代表字是随意的,一经使用,得到公认,就沿用下来。五音和七

41、音这是古代音韵学家按发音部位对声母所作的分类五音:唇舌齿牙喉,最早见于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五音声论,到了宋代,增为七音,在五音基础上,增加了半舌、半齿。最早提到七音的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清浊即清音和浊音,按照发音方法,古人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叫浊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叫清音。后来再根据气流的强弱和浊化的程度,古人又把清音、浊音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韵的基本概念韵母、韵、韵部、韵目、小韵、韵摄、韵类韵目:在一个音节里声母之后的部分。韵:包括韵腹和韵尾,韵的范围更大,一个韵包含好几个韵目。韵部:把所有同韵的字汇集成一个部类就叫做韵部。韵目:韵书里韵部的标目,是同

42、一个韵部里选出的代表字。选出韵目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排列和称说,代表字是任意的,但一经使用,便不能随意变更。小韵:韵书中把同一韵部中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就成了小韵,同一小韵的字,声韵调完全相同。韵摄:不管韵头和声调的不同,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并成大类,叫韵摄。韵类:连系韵书中,反切下字得出的分类叫韵类,韵类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小韵韵类韵目韵韵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是音韵学家根据韵尾的不同性质所分出的韵的大类。阴声韵: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首尾的韵阳声韵:带鼻音韵尾的韵是阳声韵 -n、-、-m入声韵:以塞音-p(b)、-t(d)、-k(g)两呼四等、洪细音两呼:呼是等韵学术语,

43、它是根据韵头或韵腹发音时唇形的不同对韵目所作的分类,在中古阶段,分成两呼:开口呼和合口呼。合口呼:凡韵头是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叫合口呼。开口呼:凡韵头不是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叫开口呼。四等:等韵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音韵学家根据韵母有无韵头i和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前后、开口度的大小,将韵目作了等以及洪、细音的分别。分等有两个标准介音i的有无无i介音的肯定是一等字或二等字有i介音的肯定是三等字或四等字开口度大小、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主要元音的洪细一等韵:韵母中没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洪)和舌位较后二等韵:韵母中没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开口度次大(洪)和舌位较前三等韵:韵母中带有i介音,而主要

44、元音开口度较小(细)和舌位在前四等韵:韵母中带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小(细)和舌位最前调的基本概念四声:汉语四种声调的总称。古汉语指平上去入四声,中古时期,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是确定无疑的,至于上古时期,汉语声调是否也同中古时期一样为四个,尚存争论。近古声调已知有阴阳上去四个,但入声字的有无及演变尚有争议。平仄、舒促平仄:平声指中古的平声,仄声指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中阴声和阳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舒促:即舒声和促声,又称舒调和促调,促声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入声字。舒声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包括平上去三声。第三节 上古语音系统一、上古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的研究材料和方法对上古音系的研究中,上古

45、声母的研究开展地比较晚,从清代开始。成就远不及上古韵部那么大,主要元音是可供研究的材料缺乏。迄今研究上古声母主要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和先秦文献中的声训异文、通假,还有各种注音和现代方音,由于异文、声训等材料是零散的,难以从中得出严密的声母系统。所以音韵学家们多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采用合并省简的方法研究上古声母。同谐声偏旁的形声字的声母与偏旁的声母是相同或相近的。异文:指古书中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声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诗经:“邦畿千里”释名:“邦,封也。”古无轻唇音。中古以后,轻唇、重唇分开。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概况清代学者钱大昕最先研究,其后有章炳麟、黄侃、曾运干等。从清代到

46、现代,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期间得出的重要学说有: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十架斋养心录:“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古读封如帮,古文妃与配同。”还有负如背,附如部,佛如弼,逢如蓬,文如门。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四母在上古时是归在相应的重唇音帮滂并明里面的,上古没有轻唇音,它们是唐宋时期才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声符:方、分异文:匍匐=扶服(伏)注音:鄙,方美切;篇,方连切;标,甫遥切。现代方音:厦门话至今没有轻唇音,阿房宫,朝鲜语。古无舌上音钱大昕提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章炳麟:发现娘母归在泥母里三十六字母中的舌上音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时是归在相应的舌头音

47、端透定之中的,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在中古时从舌头音端透定分化出来的。古读猪如都南方谓都为猪,古读抽(彻)如搯(透)。说文:“田,陈也。”古田陈声同。贮,丁吕切。娘日二母归泥说章炳麟在国故论衡中提出,上古时期的娘母和日母都属于泥母。照二归精,照三归端黄侃:照系的二等字归精母,照系的三等字归端母。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干认为喻母的三等字归匣母,喻母的四等字归定母。三十二字母经过合并省简,现代学者暂定上古声母系统为三十二个。二、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情况概况上古韵部研究的发端研究上古音是从韵部开始的研究方法直到明代陈第,古韵研究理论才有突破性进展。在其“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理论

48、指导下,清代许多学者以诗经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对古音韵部进行了归纳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韵脚字系联”法。研究成果自清代到现代,都有一些古韵研究成果。清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顾炎武音学五书10部,江永古韵标准13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17部,孔广森诗声类18部,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21部,江有诰音学十书21部,戴震声类表25部。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章炳麟二十三部音准23部,黄侃音略28部,王力汉语语音史30部。韵部的划分越来越精密,也越分越接近古代韵类的实际。对转、旁转对转:上古韵同一类中的阴声、入声、阳声可以互相转化。阴阳对转的条件:韵腹必须相同。旁转:上古三十韵部表中上下相邻的韵部之间阴声与阴

49、声、入声与入声、阳声与阳声内部可以相互转化。旁转的条件: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三、上古声调在上古汉语里,声调肯定是存在的,对上古声调的研究,是从陈第开始的,考证上古声调,主要依据诗经的押韵。陈第:古无四声。顾炎武:四声一贯。江有诰、王念孙:古有四声。孔广森:古无入声。段玉裁:古无去声。黄侃:古无上去声。王国维:阳、阴平、阴上、阴去、入。陆志韦:平、上、长去、短去、入。第四节 中古语音系统一、研究材料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是韵书、反切、韵图。韵图又叫等韵图表,是古代等韵学家根据切语编制成的声韵调配合表,韵图是在韵书大量行世的情况下出现的,是韵书的辅助读物,最早的是无名氏的韵镜。二、韵书什么是韵

50、书分韵编排,为写作韵文者查检押韵之用的书。古代的重要韵书声类:魏李登,据记载是我国最早的韵书,已经失传。韵集:晋吕静,是早期的著名韵书,已经失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音韵锋出”,是韵书大发展时期。据隋书记载,当时出现的韵书就有十几种之多,已经失传。切韵:隋陆法言,成书于公元601年,它是在比较以前诸家韵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切韵按韵归字,以调统韵,韵调结合,分为193韵,共收11000多字,按四声分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五卷。切韵的价值:切韵的问世是音韵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国音韵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由于它的完整性、系统性,因而“时俗并重,以为典范”,对后来的韵书影响巨大,唐宋时

51、期的重要韵书基本上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入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宋陈彭年广韵都属于切韵系韵书,即使是反映近代音的中原音韵也能看出它的影响。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上推古音、下探今音,可惜,切韵只留下残卷。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面,所以古今学者研究切韵都是从广韵入手的。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奉召对切韵、唐韵进行增广修订,成书于1008年,是一本官修韵书,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收字26000多个。其体例与切韵是一样的,都是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编排的,共分为五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各一卷。上平声28韵(一东,二冬,三钟二十八山)下平声29韵(一先,二仙,三

52、萧二十九凡)上声55韵(一董,二肿,三讲五十五范)去声60韵(一通,二宋,三用六十梵)入声34韵(一屋,二沃,三烛三十四乏)共206韵。广韵这部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由于它对字既有注音又有释义,可以把它当成字典来使用,由于它对字音进行了分析,对汉字的古代读音做了系统的归纳,所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还是表现在语音方面,为后来研究汉语的历史语音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总之,广韵是音韵学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韵书,它既是研究古音学的阶梯,又是切韵系韵书的代表,所以,初学音韵的人首先应该了解广韵的结构。集韵:成书于1037年,作者丁度等人奉召增修广韵,还是206韵,但是反切的变动较大,编书时考虑了实际语音的变化中

53、原音韵作者元周德清三、广韵的声母系统如何探求广韵的声类研究广韵的声母,主要依据反切上字,只要对广韵里面的上字进行分析归纳,就知道有多少声母了,所采用的方法是反切系联法。反切系联法广韵共有452个反切上字,从中系联出40个声类(字母),后来又经过学人的研究,把多出的4个排除了,基本上和三十六字母重合。反切系联法的基本条令:同用、互用、递用同用: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所以冬、当、都同声类互用: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所以当、都同声类递用: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所以冬、都、当同声类四、广韵的韵部系统研究材料和方法材料:主要是反切、反切下字。方法:反切系联法,同用、互用、递用同用:如夸,苦瓜

54、切;花,呼瓜切;蛙,乌瓜切;所以夸、花、蛙、瓜同韵部互用:如公,古红切;红,户公切;所以公、红同韵部递用:如东、德红切;红,户公切;所以东、红、公同韵部广韵的韵部全部反切下字共有约1190个,从中经过系联法,归纳出206韵,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广韵是按四声分类的,如果不考虑声调,实际上只有61个韵五、中古声调及其演变中古声调有平上去入四个,确定无疑。演变的条件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清浊不同,就会归纳到不同的调类。演变的规律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平 上 去 入平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字现在分化为阴平、阳平,中古轻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阴平,中古浊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阳平。(清阴浊阳)浊上变去中古时期的全浊上声今

55、天读去声,其他仍读上声。入派三声中古入声字今天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面,无明显规律。去声不变中古去声今天仍读为去声。第五节 近古语音系统指元明清时代语音,与中古音有较大差别,与现代语音比较接近,它是现代语音的直接源头,近古音又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其中北音系统是当时民族共同语的语音基础,地位尤为重要,对它的研究较为深入,因此,近古音又专指它的北音系统。一、近古语音的研究材料可供研究近古语音的文献材料是十分丰富的,特别是韵书韵图,在品种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古时期。重要的有: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周德清中原音韵(1324),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1351),乐韶凤洪武正韵

56、(1357),兰茂韵略易通(1442),毕拱辰韵略(1643)。此外还有方言志、韵文材料、译音材料、散见于各种书籍的零星语音材料,另外还有现代方音可以参照。二、中原音韵作者周德清(1277-1365),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大都度过,中原音韵作于1324年,写作背景是周德清为适应元曲创作的迫切需要而撰写的一部韵书。全书共收字5000余字,以当时北方口语语音为规范,编书时一改切韵系韵书体例,不再按声调分韵,全书共分19个韵部,每个韵部选两个代表字。价值:中原音韵填补了曲词韵书的空白,被尊为“曲韵之祖”,“作北曲者守之,兢兢无敢出入”,成为北曲的准绳。它的出现,是我国音韵学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它使中国

57、音韵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原音韵保持了元代中原一带实际的语言材料,反映出早期近古音的基本面貌,具有极高的语音史料价值,是研究近古音系最重要的材料。研究中原音韵的学者有罗常培、陆志韦、赵荫堂、杨耐思、宁继福。第六节 反切及其运用一、反切被注音的字叫被切字,用来注音的前面的是反切上字,后面的是反切下字。二、反切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上字取其声,下字取韵调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四声清阴浊阳:公,古红切;刊,苦寒切;心,息林切;毛,莫包切;奴,乃都切浊上变去:户,侯古切;厚,胡口切;皂,昨早切;杜,独五切;杜,徒故切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当反切上字是全浊声母时,被切字读送气与否,要根据下字是平是仄来定,平声送

58、气,仄声不送气。如:豆,田候切;头,度侯切;病,皮敬切;杂,才纳切。注意:断,徒管切。两方面都要说明,先说声母,再说声调。第七节 双声迭韵和古音通假一、双声叠韵定义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判断标准语词的双声叠韵是在某一时期的具体语音中构成,随着语音的演变,双声叠韵关系也经常发生变化,若按现在读音来衡量,某些在古代是双声迭韵的音节,可能仍然保持它们的关系;某些本来是双声叠韵的音节,可能在语音的演变中,消失了双声迭韵关系;也有一些音节,古代不是双声叠韵,而现在变成了双声叠韵。因此,在判断古代汉语音节是否为双声叠韵时,一定要以古音为准绳,不许以今音为尺度。双声例:古今皆是:斑驳,流连,充斥,参差古是今非:蝙蝠,匍匐,蓬勃,植树(详见P1055)古非今是:经济,威望叠韵例:古今皆是:窈窕,逍遥,荒唐,绸缪古是今非:仓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