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974017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根据我校MPA网站公布的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安全与管理、教育与科技管理),结合本人论文的内容选择一个最接近的方向填写。学 号:姓 名:研究方向: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论文题目:入学时间:20年月开题时间:20年月日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南京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填 表 说 明一、MPA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开题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必经程序。二、开题报告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同意后,才能向MPA教育中心办公室提出申请。三、通过评议的开题报告须要MPA教育中心提交一式两份,一份送研究生院,一份存MPA教育中心办公室,在研究生毕业时归入学习档案。四、开

2、题报告所阅读的文献量不得少于50篇,其中中文资料不少于40篇,外文资料不少于10篇;文献综述内容不得少于4000字。五、开题报告中的一至五项必须采用计算机输入和打印,开题报告格式在南京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网站下载, mpa.njust.edu 。请用A4纸张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基本情况研究生简况学 号姓 名出生年月年月性 别身份证号入学时间20年月研究方向是否延期这里填导师的工作单位入学前学历、学位毕业学校和时间/指导教师职称工作单位论文题目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现状及其治理论文主要内容摘要此处简要介绍你即将撰写的学位论文拟包含的主要内容。300-500字

3、,宋体,5号字,1.5倍行距。示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亿,约80%的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女性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3,其中苏南地区流动妇女规模超过250万。数目庞大的流动妇女群体在为苏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苏南在就业、计划生育管理、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过程中,既要真正了解流动妇女群体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又要努力保障其合法权益。

4、因而,本文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界定有关流动人口的概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转型期苏南地区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解,研究其工作生活状况、身体健康保健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融合状况,讨论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所面临的问题、相关部门服务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并以相关理论及其需求为视角,参考其他地区治理经验提出综合治理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服务管理理论内容,也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服务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价值。一、立论依据选题依据和背景、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部分应按照“选题依据和背景、研

5、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等内容逐项,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正文格式:宋体,5号字,1.5倍行距。标题格式:黑体加粗,小4号,1.5倍行距,段前0.5行。示例如下:1.1 选题依据和背景人口流动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如此大的流动人口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流动人口问题治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流动人口管理是典型的社会公共管理,其目标是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对流动人口行为的引导、调控,来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协调、有序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流动人口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子女教育、计划生育、

6、社会保障等问题,这些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是当前公共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积极地涌入城镇以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1.47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01亿,约80%的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女性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3。流动人口是城市中的弱势,而兼具有农民、劳动者、妇女三种弱者身份的特殊复合群体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更是弱势中的弱势。一方面,流动妇女群体拥有

7、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自己本身往往扮演着农民、妇女、劳动者等多种角色,角色的互换容易使她们与周围环境产生心理隔阂;另一方面,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常常处于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的中间游离状态,长期的城乡分治、利益相对受损、社会支持有限等问题往往使她们成为被边缘化的特殊的城市弱势群体,其一旦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个方面不满就很有可能引起各类违法犯罪现象,影响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因而,对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进行生存现状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界定有关流动人口的概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转型期苏南地区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解,研究其工作生活状

8、况、身体健康保健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融合状况,讨论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服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并以相关理论及其需求为视角,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1.3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纵观以往有关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侧重于其计划生育管理、生育意愿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其生存状况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往往未包含有关其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区域层面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状况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同时,仅有的少量的有关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研究,或与流动中的男性相比,或与留守的女性作对照,并未对其做深入的分层考察,且存在统计分析过于简单且并缺乏检验等问题,所得到的往往是零星的、简单的数

9、据结果,容易使得到的结论形成某种偏误。目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已成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相关部门业已出台多项政策努力保障流动人口权益,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政策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需求。这就需要政策制定相关部门真正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生殖保健、社会交往、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调查研究,才能更加科学的对其实施治理,从而有利于顺利实施政府职能,有利于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因而,本研究以相关理论和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需求为视角,研究目前苏南地区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状况与其治理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10、意义。1.4 选择苏南作为研究区域的原因苏南泛指江苏省南部地区,具体指长江以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个城市及其所属辖区,深受上海经济发展辐射的影响,经济基础良好,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状况与流动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苏南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其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的活力,更是吸收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前来进行各类经济活动。截至2005年6月,在全省公安部门已登记的暂住人口达1030万人,其中苏南地区暂住人口759万人,占总暂住人口的73.7%,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比例超过1/3。同时,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

11、进程的加快,江苏省流动人口规模还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无锡、常州和苏州等地,年流动人口增速达10%。数目庞大的流动妇女群体在为苏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使当地在就业、计划生育管理、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对苏南地区的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进行生存现状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本部分重点是把你选择的论文题目搜集到文献资料(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进行分析整理,分类阐述这些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不足等。格式同前。示例如下:2.1 流动人口定义迄今为止,尚未

12、形成统一的流动人口定义。我国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各研究单位因各自研究目的和角度的不同,对流动人口的定义也不同。樊小钢(2004)认为流动人口是指为了谋生或为了改善生存状况而较长时间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口,尤其是指长时间离开户口登记地外出谋生的农村人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则将流动人口分为外来人口和外出人口,并分别进行两地登记,其中外来人口是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登记地在本乡(镇、街道)以外,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员。由于定义的不统一而出现了各种与流动人口相似的名词,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外来人口”“暂住人口”“流入人口”“流出人口”等,这些名词或从本地户籍人口角度而言、或

13、从身份角度而言,各自间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他们的本质与流动人口的本质是一致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则都可以理解为流动人口的一部分。综合有关的各类研究成果及本次研究目的,本研究将流动人口定义成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而离开户口登记地,并在本地居住达1月及以上的人员,并将年龄在1555周岁年的女性流动人口称为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2.2 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国外研究现状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也是伴随着流动人口的研究延伸出来的,流动人口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研究成果。国外一般称人口流动为人口迁移或人口转移,称迁移人口为移民,对流动人口的研究

14、更多地是体现在理论的分析、规律的总结、模型的优化和创新等方面。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流动人口的流动迁移研究的理论大致分为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流迁理论和移民“后流迁”理论,前者主要研究人口迁移流动的决定因素,包括迁移的原因、迁移的人群和人口的流向分布等;后者主要研究迁移对迁移者和非迁移者及其家庭,对迁出地、迁入地的社区乃至对整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斯达克和布鲁姆(1991)则提出了移民的新经济学理论,并认为流动不是由单个行动者决定的,而是一种家庭的集体行为,目的是使预期收益最大化,同时使家庭风险最小化。因此区域间收入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仅是人口流动的必要条件,即使区际收入差异缩小,由于内地市场

15、和其它制度发育不完全,农村流动人口仍然会向外流动。托达罗(1969)则从个人决策的微观角度入手,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人口流动产生的动因,但就个人而言,要经过流动的成本-收益计算后才能做出是否流动的决策。他强调指出,即使城市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高于农村,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就必然会发生。同时,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的恶化。托达罗的研究对解释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失业现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舒尔茨和斯查斯特德(1987)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解释人口流动的行为。他们认为,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出于人力资本需要支付成本,因此只有当人口流动的预期

16、收益大于流动成本时,产业和区际间的人口流动才有可能发生。此外,以哥兹柴德为代表,他们从人口流动与社会结构、制度发展的关系方面论证人口流动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互为因果的。人口流动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新整合部分和必要条件之一。在微观层次上,人口流动是社会整合的必然结果。他认为,流动人口的个体流动过程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心理选择流动,然后是物理流动,最后是个体适应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整合过程。这一理论将制度变迁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相联系,对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流动人口等现象的解释,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对流动人

17、口的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罗杰斯(1979)认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另一个是理想自我,是一个人心目中所希望的自我形象。当实际上的自我与希望中的自我不相符合时,就发生了自我的不协调状态,这是一种紧张的内在的混乱状态,其后果就是适应不良,出现持续的焦虑。如果焦虑长期得不到缓解,心理障碍就会产生。罗杰斯还认为,如果一个人低层的基本的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的身体健康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如果他的关于安全从属和爱,以及自尊的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的心理健康也必然会受到损害。国外学者对流动妇女群体主题研究主要侧重于移民妇女的政策、文化融合、社会

18、融入等研究,这些研究对我国有关流动妇女群体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如Jackson(2010)从教育角度对后殖民伦敦移民妇女终身学习进行研究,他认为通过非正式的终身学习的社会空间的开发可以提高移民妇女的归属感,从而提升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和社会融入。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和科研机构开始关注中国的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问题,特别是关注其生殖健康状况,如世界卫生组织就在苏州、无锡、广州等地连续开展多期有关外来务工流动妇女性病、艾滋病方面的研究。2.3 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国内研究现状我国人口流动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

19、力持续进行着跨省区、跨县市的地域性转移,形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匡志盈,2006) 称这股潮流为“民工潮”。这是在我国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背景下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严鲤生等,2003)认为身处城市的流动人口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不仅受到曾在农村生活时的生活印迹的影响,同时也日益受到来自城市快速、强烈变化文化的冲击,其社会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为流入地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出给流入地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疾病防控、义务教育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不仅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流动人口实现自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需要。

20、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从研究地域范围来看,既有针对全国范围进行研究的又有针对某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流动问题来研究的,如(魏津生,2002)从宏观层面上对流动人口进行分析,系统地反映了近20年关于中国流动人口增长变化的动态过程的研究成果,并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直辖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流入和流出进行研究,从区域层面上而言,这些研究则更具有典型的个案意义。(2)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数是根据统计数据作定量研究,如“从五普数据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状况”等成果,也有部分是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例如200

21、4年10月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的成都市金牛区外来人口管理服务模式创新课题就是在对金牛区辖区内流动人口聚居情况最为严重的六地开展显性和隐性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集、汇总数据,收集相关文字、语言、图片资料,对当地流动人口进行的综合研究。(3)从研究主题内容来看,中国学者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流动人口及其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一是流动人口特征,包括流动人口规模、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就业结构、生存现状等。国家人口计生委于2009 年7月首先启动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调查地区涵盖了东、中、西三大地理区域以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实际调查56个县市区、173个乡镇街道、423

22、个村居委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把握流动人口生产生活的基本状况,及时发现目前流动人口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调查内容包括流动人口基本人口学信息,家庭结构,在流入地的就业情况,在流入地收入以及支出情况,计划生育服务和生殖健康相关信息,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居住条件等状况,在流入地制度适应、社会交往、定居意愿等。目前,该项调查已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从整体上把握了我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是对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也即将结束,其关于流动人口方面的基础数据也让众多的学者期待。 二是研究人口流动的诸多因素。(陈吉元,2007)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原

23、因归结为城市高收入和农村高失业率形成的城乡拉力和推力的共同作用。三是研究人口流动规律。(胡兆量,2000)总结出我国人口流动呈现的六条规律:“流动机制律改善生活是流动的主要动力”;“城乡流动律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流动距离律流动量与距离成反比”;“双向流动律正向流动和反向流动并存”;“积聚性与文化差异性成反比”。四是研究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正反两方面作用。(刘豪兴,2004)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务工,此举在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农村青壮年到城市打工,剩下“三八六一”在

24、种地,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甚至产生了土地抛荒现象。五是研究流动人口对城镇化的影响。诸如流动人口与城市边缘地区的建设和整合、流动人口与城市环境建设等研究。(辜胜阻、刘传江,2000)认为中国农村20世纪50年代人口流动主要采取就地职业转移的方式,90年代则表现为异地转移,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态势的流动人口潮,中国应该要走一条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并重的“据点发展式”城镇化和“网络发展式”城镇化同步的二元城镇化道路。另外,学者们还对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犯罪问题、职业教育等众多方面进行了研究。(4)从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国内学者已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托达罗模型、推-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各

25、个理论对流动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政府管理的视角探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依据当属治理和善治理论。研究者们认识到治理和善治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对流动人口管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尝试运用治理理论探索解决我国政府管理的实际情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周学馨,2009)研究治理理论对于流动人口管理范式的制度研究,其就我国当前流动人口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流动人口治理的基本理念及框架设计,并进一步就政府行政范式转型的制度进行设计,他认为流动人口治理的理论框架为以政府责任为主体,以社区治理为平台,以市场化流动机制为核心,同时,政府行政模式转型的制度设

26、计应包含明确的行政模式的理论、科学的行政架构、创新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等。由上可以看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流动人口的界定和研究重点不尽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研究主题。国内有关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研究大多是从2003年开始的。到目前为止,研究绝大多数侧重于区域性的流动妇女群体生殖健康以及避孕节育状况研究,也有少量的有关其生存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研究。(伍慧铃、陆福兴,2007)认为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表现在外出就业渠道、职业角色、生存身份、社会保障、社会地位、情感婚姻等诸多方面的边缘化,其原因与城镇化推进中的社会资源配置、城乡二元结构、女性素质、城市包容度等有关。(孙燕

27、娟等,2009)认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面临着受招聘单位歧视、同工不同酬、社会压力大等问题,并认为其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束缚、自我认知偏差、维权意识薄弱等,解决的途径有加强教育培训、树立平等观念、构建维权网络等。(张志蓬,2007)则更关注农村女性人口的心理和谐,他认为“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利益相对受损以及被边缘化的生存境地,致使目前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面临着社会心理压力加剧、政治心态比较淡薄、性心理状况不容乐观等困境。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对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倍加关注,女性农民工自身也要提高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纵观以往有关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对其分析侧重在“妇女”角

28、色上,少量的有关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生存现状研究要么忽视其心理健康状况,要么忽视其社会支持状况,研究不够全面,特别是区域层面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研究缺乏理论基础,难以就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服务管理。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关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现状研究并未对研究对象做深入的分层考察,同时存在统计分析过于简单且常常缺乏检验等问题,使调查所得到的往往是零星的、简单的数据结果,容易使得到的结论形成某种偏误。上述示例并非完美,你可以也可参照其他相关资料或相关课程学习中老师提到的要求来写。但格式要求不可随意变动。三、研究内容1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示例如下:1.1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研究

29、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路径、基本假设和观点、本文的结构安排等;第二章理论依据部分,介绍流动妇女群体服务管理的理论及人口流动理论等,如治理和善治理论、托达罗模型等;第三章实证分析部分,分析苏南地区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工作生活状况、身体健康保健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第四章管理困境讨论部分,讨论苏南地区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对策建议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及其需求,借鉴其他地区治理经验提出符合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切实需要的综合治理对策。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

30、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1)准确把握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现状;(2)结合相关理论及其需求,借鉴其他地区治理经验提出符合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切实需要的综合治理对策。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2.1 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南京人口学院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所做的“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研究”,该项研究在抽样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实地收集资料以及数据的录入和整理各个环节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效降低抽样误差,确保调查质量。此外,本研究还就定量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对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进行深度访谈,

31、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同时,结合本次研究目的,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收集有关流动妇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同时,还实地收集大量有关苏南地区流动妇女群体资料,包括统计年鉴数据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资料和数据。2.2 技术路线研究架构设计及数据收集、整理定量、定性数据分析讨论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管理困境所存在问题问题需求管理现状提出综合治理对策文献回顾探讨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方向 图1 技术路线图 2.3 问卷内容设计本研究所涉及的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现状主要包括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一般基本情况、工作生活状况、身体健康保健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状况这五个方面。调

32、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流动经历特征主要通过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数据,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数据主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收集获得。为了便于统计分析,问卷调查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回答相结合的设计,其中开放题的设计从政策角度出发,主要询问“希望政府为流动人口提供哪些服务或优惠策略”。2.4 实施方案调查在综合考虑苏南各地的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及流动人口密度的情况下,于2009年3月通过判断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目前居住在苏南某两市1个月以上的外来务工流动人口,样本主要来自两市的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企业和集贸市场等地。调查集中培训

33、调查员并做现场指导,随后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面访式调查。本次调查以小组测查方式进行,作答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匿名填写问卷,独立完成,当场收卷,对于有阅读困难的流动人口实施个别测验。2.5 数据录入与处理本次调查数据采用平行录入法进行资料录入,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建库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2.6 研究假设1、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生存现状相对较差;2、相关部门对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服务管理存在缺失;3、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合法权益保障相对薄弱;4、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生存环境将影响其心理健康;5、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社会融合水平相对较低。绪论是论文的第一章

34、。绪论部分完整结构至少应包含此处所列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规范要求,不可随意删减。在论文撰写阶段,也必须按照这种逻辑框架来写作。注意这里的格式要求。3.研究思路、主要框架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存在的问题2 流动人口管理相关理论 治理与善治 2.2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2.3 托达罗模型3 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现状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工具 3.2 研究设计与过程 3.3 结果与分析3.3.1 人口学特征3.4 小结4 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管理困境 4.1 管理机制设计不到位 4.2 合法权益保障

35、存在薄弱环节 4.3 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4.4 社会化管理程度低5 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治理对策 5.1 其他地区富有成效治理经验总结 5.2 苏南地区治理建议 5.2.1 创新管理机制设计,提高管理要求 5.2.2 扩大并落实公共服务范围,保障其合法权益 5.2.3 加强流动妇女群体心理疏导,提高社会融合程度 5.2.4 借鉴并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升社会化管理水平6 结论4论文的难点与创新 4.1 论文的难点本文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2点:(1)准确把握苏南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生存现状;(2)根据苏南地区流动妇女群体的生存现状、管理现状提出符合其需要的治理对策。4.2 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

36、的可能创新之处还包括以下2点:(1)在研究内容方面,不局限于以往流动妇女单独的生存现状分析或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而将两者有机结合。(2)在分析方法方面,拟采用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对流动妇女工作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分层分析研究。5预期目的本研究的预期目的在于为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切实改善外来务工流动妇女群体的生存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四、研究基础与进程安排1学术条件、设备条件、经费概算及其落实情况1.1 学术条件及设备条件本人已修完所学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具备相应的统计学和管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同时参加过多项课题的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对于论文开题,是经过导师

37、悉心指导和个人深思熟虑,咨询了相关单位的有关人口、心理、生殖健康专家等,收集并认真学习了最新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成果,有条件、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1.2 经费概算及落实情况调研、差旅费:3000元资料费:500元打印费:500元合计:4000元各项经费均已落实到位。2 论文工作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完成论文文献资料收集;第二阶段:2010年8月至2010年12月,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第三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完成论文初稿;第四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完成论文定稿;第五阶段: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论文答辩阶段。五、查阅主要文献资

38、料目录序号作 者题 目著作/刊物名称期(卷)号年份起止页码1国家人口计生委流管司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人口研究第34卷20106-172段成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第32卷200830-433翟振武等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和分析要完成开题,你必须至少熟读40篇(部)以上的文献资料。此处要求你把这些文献按照表格形式罗列出来。为方便填写和美观考虑,建议表中文字格式是:宋体小5号,行距为最小值(设置值为0),居中。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献一般包括:(1)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集;(2)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3)硕士/博士毕业论文;(4)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39、国家重要报纸的理论版刊登的理论文章。注意:以下材料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1)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文学、艺术类作品;(2)政府出台的文件、办法、规定等;(3)国家或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制等;(4)网络上(包括博客、微博、推特、脸谱、校园BBS)的文章、随笔、调查等资料。总之:参考文献一定是一些比较正式的、公开的、得到认证的、有一定权威性的、具有学术性的、与你的研究内容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人口研究第31卷200730-404刘爽人口管理是典型的社会公共管理人口研究第27卷200359-645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第1期200917-296段占朝外来

40、常住人口本地化的供需层次探讨人口研究第5期200988-947罗仁朝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策略优化探析城市人口第8卷200449-538朱丽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流动人口问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8卷200615-189方晓义等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其满意度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15卷200731-3510孙燕娟等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研究学术论丛第525期200977-7811周学馨从流动人口管理走向流动人口治理探索第4期2009121-12512姚华松等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城市问题第155期200870-7613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

41、的现状与整合研究城市规划第12期200125-2914郑真真关于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影响的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200138-4115苗月霞治理理论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特区经济第3期200517-5916黄润龙苏南经济发展与外来人口增长西北人口第5期200874-7817顾朝林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地理报第3期2001204-21218匡志盈从西方城乡人口迁徙历程看中国农民工素质教育世界农业第9期20068-919张志蓬试析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心理和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第30卷200755-5720段成荣等中国女性流动人口状况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200911-2721伍慧铃

42、陆福兴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边缘化及其防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第4期200758-6022樊小钢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第4期200435-3823严鲤生等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急需转换思路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3期200377-792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严实出版社200627魏津生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28陈吉元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9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0辜胜阻当代中国人口

43、流动与城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1Todaro,Michael 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115-12032Zelinsky,WiperThe Hypothesis Of the Mobility TransitionGeographicalReview197131-7833Mincer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Joumal of Politic Economy198674634S

44、ue ESCrawford,Eli nor OstromA Grammar of InstitutionsAmericanPoliticalScience Review1995582-59935Avery,C&PZemskyMultidimensional uncertainty and herd behavior infinancial marke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423-43536Graham,JRHerding among investment newsletters:Theory and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199

45、9325-33137Jason SchachterWhy People Move:Exploring the March 2000 Current PopulationSurveyUSCensus Bureau200183-18938Nicholson.Without Their Children: Rethinking Motherhood Among Transnational Migrant Women.Social Text24200613-3339Roggeband.Dutch Women are Liberated, Migrant Women are a Problem: The

46、 Evolution of Policy Frames on Gender and Migr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19952005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412007271-28840Jackson.Learning through Social Spaces: Migrant Women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Post-Colonial Lond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292010237-253导师的评价与结论(是否可以进入论文工作阶段)选题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符合MPA学位论文的方向要求,文献综述全面、完整,研究方法得当,工作量适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和框架合理,重点突出,前期准备充分。可以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导师签名 年 月 日评议小组评议意见及结论 评议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MPA教育中心审核意见 主管领导签名 公 章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