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护理学自考重点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9528147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神障碍护理学自考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神障碍护理学自考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神障碍护理学自考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精神障碍护理学自考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障碍护理学自考重点(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家属间交流信息和感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过程。与医患沟通意义,呼唤沟通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护理措施:是护士为病人提供的工作项目及其具体实施方法,是为协助病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护理评估:指护理人员有计划、系统地、利用沟通与观察的技巧从各方面收集病人目前健康状况的主、客观资料并评价其过去和现在的应对形态。护理效果评价:是对病人所经历的某些变化的估计,以评价病人的进展情况。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由护士负责的。传统(经典)抗精神病性药物:依据其化学结构不同分为5

2、类:1酚噻嗪类;2硫杂蒽类;3丁酰苯类;4二苯二氮卓类;5苯甲酰胺类;以及长效制剂。急性精神障碍:在2周内或更短的时间内从缺乏精神病特征的状态转变为有明显异常的精神病性症状,并导致及家属寻求某种帮助或求助医疗机构,另外这些明显的情绪变化和情感性症状不具有器质性病因。精神病:指具有严重而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类精神障碍。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指各种幻觉、妄想及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或迟滞及紧张性行为。精神症状:精神障碍病人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活动以及意识等方面出现的临床表现。精神症状综合征: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精神症状的总合。精神活动:是外在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大脑正常活动的表

3、现。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情感、意志行为、意识活动等。精神活性物质:是指来自体外并可显著影响精神活动的物质。精神药物应用的护理:由于精神障碍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大多数病人对治疗不合作。要确保医疗和护理质量护士必须做到治疗到位。精神依赖:是指对药物的一种强烈渴求,以期获得服药后的特殊快感。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同义词,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个人/社会功能受损和(或)本人感到精神痛苦。心因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病),是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临

4、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的体验密切相关。精神障碍护理:是一种过程,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帮助病人(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发展正向的自我观念已及较满意的人际关系,并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更满意的角色。精神障碍护理学:是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研究和帮助精神障碍病人恢复健康;研究和帮助健康人群预防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护理学科。记忆:建立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之一。交叉耐药性:是指某种药物能够抑制另一种药物(已形成耐药)不出现躯体戒断症状,并能维持该种药物的躯体依赖功能。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障碍,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不安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象的神经症。惊恐发作:是焦

5、虑症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没有任何客观危险下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可有频死感或失控感。超价观念:是指一种病人个人所持有的确信,这种确信,有一定事实依据,只是过于偏激或片面,且这种确信与病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并带有强烈的情感作用,明显影响病人的行为。电休克治疗(EST):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工娱疗法:指让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劳动和文娱、体育活动。使病人的情绪松弛,转移对病态的注意力,同时使病人在体力、智力上得到锻炼,保持与周围人的人际交往,促进恢复社会适应能力。感觉:是大脑通过人体的各种感

6、官对外界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感知(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等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光、声、触)感受性增高,如更年期综合征。感觉减退:感觉阈值增高,对强烈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觉(感觉缺失),如木僵、失聪。内感性不适:体内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定位,如疑病症知觉是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知觉及知觉障碍:知觉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感知(反映)。当知觉与客观事物不符或缺乏客观事物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称为知觉障碍。错觉:是对外界真实刺激的不正确感知,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7、,把实际存在的事物错误地感知为另一事物.幻觉:是指没有客观事物或缺乏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幻听:患者可听到单调的或复制的声音,包括非言语性(机器轰鸣、流水、鸟叫)和言语性(评论、议论、命令、赞扬、辱骂)。幻视:患者看到外界不存在的事物,从单调的光、色到景象、人物。幻味:患者尝到事物内有特殊的怪味,可继发被害妄想。幻嗅:患者闻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如尸臭、焦味、浓烈的刺鼻气味幻触:患者感到皮肤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感、针刺感。内脏幻觉:对体内某部位、器官一种异样知觉体验,如肠扭转、心脏穿孔、虫在爬。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发生于主观空间。幻觉不是通

8、过感觉器官获得的。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真性幻觉具有感知觉的四个特点,因此患者深信不疑,甚至受幻觉的支配功能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的同时,出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时,出现:“你好”的幻觉听。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出现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到关门声时,看到一个人的形象(幻视)。非幻觉性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是指病人对客观事物(或自身)的知觉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却发生了障碍。思维和思维障碍: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形式。当其出现精神症状时,称为思维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奔逸

9、:联想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滔滔不绝。思维迟缓:联想抑制,速度减漫,数量减少。思维贫乏: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失去正常思维结构,联想范围广泛,内容散漫,谈话混乱不合逻辑,不能通过进一步询问而澄清,在谈话结束时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难解其意。思维破裂: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患者联想断裂,思想内容缺乏内在联系,以致病人的言语,单独就每一句话听来,结构正确,内容可以理解,但整段话中句与句之间却无任何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积,缺乏中心思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为此病另一特征性症状。思维不连贯:思维破裂如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之为思维不连贯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病人

10、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语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象征性思维: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语词新作: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赋予特殊的含义。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缺乏逻辑性或因果倒置,或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异己体验:这组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思维的归属性不属于自己,也不受自己控制,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思维中断:患者在意识清晰的而状态下,思维过程突然中断。表现说话时突然停止,片该后又重新说话,但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强制性思维:又称思维云集。患者头脑中出现大量的不属于自己的思维,这些思维不受患者自己意识的支配,强制性的在

11、大脑中涌现,好像在神奇的外力作用下别人的思想在自己脑中运行。思维插入:异己的思想有时自爱患者的自主思维过程中闯放或子大脑休息时出现,称之为思维插入。思维被揭露感或哦呗洞悉感:自己的思想还未表达就被人知道,尽管患者说不清自己的思想史如何呗别人知道的。思维被广播:如果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豪斯通过广播而扩散出去的,尽人皆知,无隐私可言。称为思维被广播。缄默症:患者缄默不语,不回答问题,可以动作示意。持续言语:思维粘滞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患者单调的重复某一概念,对不同问题做出相同的回答刻板言语:患者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无意义的单词或句子,常与刻板动作同时存在模仿言语:患者模仿周围人讲话的内容,别人说什么

12、自己就说什么,知识一味性的而机械性的重复,好像是别人言语内容的翻版。妄想是一种病理性信念。妄想具有以下特征:a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b想均涉及患者本人,总与个人利害有关;c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d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也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包括妄想阵发、妄想知觉(对正常知觉“顿悟式”赋予特殊意义,如对某人的举止突然觉得是有某种意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所熟悉的环境突然变得令他迷惑不解,并有不祥的预兆)。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如幻听引起的被害妄想。系统妄

13、想指妄想内容前后相互联系,结构严密、逻辑性较强的与现实生活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妄想,反之则为非系统性妄想。常见的妄想:被害妄想:患者无中生有的坚信被人迫害。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毒害。关系妄想:将与他无关的事物认为是与他有关。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针对他的。如别人谈话,认为是议论他;别人吐痰认为是贬低他;别人倒垃圾认为是说他是垃圾,要把他扫地出门。物理影响妄想又称被控制感: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电波、超声波、特殊仪器或超自然的力量。夸大妄想:认为自己非凡的才智、伟大的发明、很大的权势、很高的地位、大量的财富或出生名门。罪恶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

14、严重的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疑病妄想:无根据地认为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虽多次反复检查排除重病可能,但患者仍坚信不移。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已不忠,有外遇。非血统妄想:患者坚信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超价观念:指在一定的性格基础和强烈的而精神色彩基础上,对某些事实做出超乎寻常的而评价,并予以支持人影响行为。超价观念的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多与切身利益有关。强迫观念:大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可表现为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怀疑等。注意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一

15、定对象的过程。注意增强:为主动注意增强。如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对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地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有疑病妄想的患者过分注意自己身体的各种微细变化,常出现感觉过敏。注意涣散: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降低。注意减退:主动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转移:主动注意不能持久,注意稳定性降低,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注意于某事物时,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记忆是既往事物经验的重现。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过程。记忆增强:病态的增强,对病前不能记起或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记忆减退:从近事记忆发展到远事记忆。近事如:刚见过的人、刚吃过的饭;远事如:结婚

16、日期、有几个孩子。遗忘:对以往一段时间的经历部分或完全不能回忆。包括: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和界限性(心因性)遗忘:对以往一段痛苦经历不能回忆,如被强暴。顺行性遗忘: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以往的产生是由于一时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逆行性遗忘:回忆不起疾病发生前某一时间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等界限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折事遗忘称与远事遗忘:对当日或近期内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称折事遗忘;对往事的遗忘称远事遗忘。错构: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回忆。虚构:是指病人在回忆中

17、将过去事实上从没有发生过的事或经历来填补自身经历记忆的空白缺损,说成是亲身体验。常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外伤性、中毒性精神病。智能:是一个人运用既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智力低下:由于病人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受到损伤,使大脑的发育受到阻碍,导致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假性痴呆:在强烈精神创伤后出现智能障碍临床表现类似痴呆,其特点是无脑器质性损伤,故“痴呆”是可逆的,精神刺激取出后病人智能可完全恢复正常。精神发育迟滞:是指18岁以前发育阶段由于遗传因素、母孕期不利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发育

18、障碍性疾病。痴呆:起病于成年,大脑发育正常,各种有害因素使脑部神经细胞的结构受到损害。分为急性和慢性痴呆。全面性痴呆。大脑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患者职能活动受到影响,有时涉及精神活动的其他方面。病人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部分性痴呆。病变局限,智能仅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减退,理解力消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人格的基本特征一般良好。自知力: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是否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存在差异,对异常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望和现在的表现哪些属于病态。定向力:是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双重定向:对

19、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式正确的,另外一种与妄想有关。情感高涨:患者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心境特别愉快、乐观,喜与人接近。对客观困难估计过低,对自己的才智自视甚高。常有夸大色彩.欣快:患者经常面带微笑,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但说不清高兴的原因,表现单调刻板,难以引起周围人的共鸣,给人以耻笑的感觉。情感低落:患者自我感觉很坏,心境抑郁悲观,落落寡欢,不愿与人交往。过低估计自己,终日愁眉紧锁,度日如年,自备自责,感到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有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焦虑:患者在缺乏明显的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自身健康和客观情况过分严重估计而内心不安。常怀大祸临头或即将遭遇不幸的心

20、境。恐惧:表现为超乎客观现实的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等情感脆弱又称情感不稳:表现为情绪容易波动,反应迅速,优势也叫强烈,常因无关紧要的事儿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显得喜怒无常。情感迟钝,对于比较强烈的精神也不会引起鲜明生动的情感反应,显得平淡,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情感淡漠:患者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及时一般能引起较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情,也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体验极力缺如或贫乏,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易激惹:极易因小事件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表现为愤怒、激动、争吵,持续时间一般比较短。情感爆发:一种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发

21、作的爆发性的情感障碍。病理性激情:患者没有可理解的额原因,turnaround冲动,攻击他人或自身,行为残酷粗暴,后果严重,自己却不能自知,也不能对其发作加以控制,事后可能出现遗忘。情感倒错: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协调,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反而表现为伤感。强制性哭笑:患者自爱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自控的哭或笑,表情奇特、愚蠢,缺乏任何内心体验。意向倒错: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使人感到难以理解,与一般常情相违背或为常人所不允许。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识活动、情感受活动及行为紧密相连又相互影响。意志增

22、强:意志活动增多,病态的、顽固的坚持某些行为。意志减弱:意志活动减少、动机不足。矛盾意向: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向活动。动作: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行为: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动作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增加伴有思维、情感的变化。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相一致的称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不一致的称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行为动作减少。木僵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明显减少或完全抑制,严重时保持一种姿势僵住不动,称为木僵。蜡样屈曲:若蜡塑样维持不动,

23、肢体任人摆布,即使不舒服的姿势也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动,称为蜡样屈曲。违拗症:对于要求他做的动作,不但不执行,而且表现抗拒或做出相反的行为。刻板动作:机械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模仿动作:无目的地模仿他人的动作。作态: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如扮怪相。意识: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意识障碍时主要表现意识的清晰度、意识的范围、意识的内容的变化。嗜睡: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在安静环境下经常处于睡眠状态,遇刺激可醒转并能进行正常交谈,刺激过后又入睡。意识混浊:意识清晰度轻度降低,反应迟钝,思维缓慢,理解困难。能回答简单问题,生理反射存在,可出现原始动作如舔唇、伸舌

24、、强握、吸吮等。昏睡: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均丧失,言语消失,强刺激才引起防御反应。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刺激均不反应,出现病反射。朦胧状态:意识范围缩窄,伴意识清晰度降低。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受知觉,可进行相对复杂的行为,但除此范围以外的感知判断不正确。可有片断幻觉、错觉、妄想。常忽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事后部分或完全遗忘。谵妄状态: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片断的妄想。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定向力障碍,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梦样状态:意识清晰度降低,同时伴有梦样体验。完全沉湎于幻觉幻想中,与外界失去联系。事后可部分回忆。漫

25、游自动症:是意识朦胧状态的一种特殊的而表现形式,以不具有幻觉、妄想和情绪改变为特征。梦游症:患者多在入睡后1-2小时起床,到那并未觉醒,做些简单无目的的动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突然入睡,翌晨醒来,完全遗忘。昼游症就成神游症:多发生于白天或于晨起时突然发作,患者无目的的外出漫游或外出旅游,持续数小时至一天或更长时间,突然清醒,事后有部分遗忘。人格解体:患者突然丧失了对自我存在的真实体验,感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或自己已经不复存在。双重人格:患者在同一时间内表现为两种那个不同的人格交替人格:同以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在不同时间内交替出现。兴奋状态:表示精神活动总体水平的过高或

26、过剩,主要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加快,情感活跃,意志行为增多奥赛罗综合征:又称病理性嫉妒综合征.以坚信配偶不贞的嫉妒妄想为核心症状,多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基础。精神自动综合征:本征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假性幻觉,被控制感,被揭露感,请执行思维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患者的突出体验式异己感,可有思维插入等更被动体验。紧张症候群:本征表现为木僵、违拗、被动服从、蜡样屈曲、作态以及刻板言语刻板动作等,有时也可表现为突然的兴奋、冲动行为。科萨科夫综合症又称遗忘综合征:表现为折事遗忘、错够、虚构和定向障碍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脑器质性因素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AD:称阿尔茨海默病,是指一组

27、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或老年前期,缓慢发展加重,最终发展为严重痴呆。脑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综合征,包括多发性梗死性痴呆。遗忘障碍:以记忆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表现为学习新信息顺兴和回忆往事村子啊困难。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躯体疾病以及躯体感染引起脑功能紊乱时出现的精神障碍肺性脑病:是指由慢性肺部脑病引起中毒肺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时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肝性脑病: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综合症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药物依赖:也称药物成瘾,指对药物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应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断药后产生痛苦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性病理

28、状态。颅内器官所致的精神障碍-指由病毒、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或其他微生物、寄生虫等直接侵犯脑组织引起的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指原发性癫痫,即一组原发性反复发作的脑异常放电所致的精神癫痫性精神障碍。内脏器官所致的精神障碍-各重要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时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心源性脑病-又称肺脑综合征,是指各种心脏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多发梗死性痴呆-指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致微栓子脱落或缺血引起大脑白质中心散在性多发小梗死灶所致的痴呆综合征。物质依赖:即所谓的成瘾。包括两个概念行为综合征;躯体或生理依赖躯体依赖:是指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变化或生理变化,以至需要该药物

29、持续存在于体内,以避免出现戒断综合征的症状。耐受性:使用者必须使用更多的成瘾药物才能达到相同效果,也就是使用量不断增加。戒断症状:指在停用成瘾药物时、成瘾药物减量时和躯体代谢改变时出现的各种反应。精神分裂症:使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病,大多在青年发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常缓慢起病,一般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科出现认知功能损害。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主要以幻觉、妄想、行为异常为主。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幻听较多见,是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起病年龄较其他各型较晚,以青壮年和中年为主.病初表现为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

30、,并有不断泛化趋势,妄想内容日益脱离现实.荒谬离奇。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阴性症状:指正常精神活动减少或缺失所带来的表现包括言语贫乏、意志缺乏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具有起病急骤,以精神病症状为主,包括片段妄想、片段幻觉,或多种妄想、多种幻觉、言语紊乱、行为紊乱或紧张症,多数患者可缓解或基本缓解特点的一组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亦称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及行为异常。抑郁性木僵-抑郁症病人意志活动减退,严重者可表现不语不动,不吃不喝。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主

31、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按ICD-10分类,还包括了两种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即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心境稳定剂: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为达到病人心境稳定,中断其循环反复发作,在治疗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同时使用。神经症: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二是包括多种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颇不一致的一大类精神疾病。惊恐障碍: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行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神经症,是指一种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病人

32、对某种特定的客体或处境或与人交往时发生强烈恐惧,并采取回避方式来解决恐惧和焦虑不安的情绪。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恐怖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场所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对某些特定场所的恐惧,因而回避这些场所,甚至根本不敢出门。社交恐惧症:对社交场合或人际接触的恐惧。特定的恐惧症(单一恐惧):场所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未包括的;常为单一对象,表现wie对某些特殊物、情景或活动的害怕。神经衰弱:是指一种大脑由于长期精神压力或情绪紧张,造成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出现精神或脑力易兴奋又易疲

33、乏,常伴有烦恼,易激惹,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头疼,乏力等多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要临床象的神经症。强迫症(强迫障碍):是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思想(观念、概念):反复想一些词句。如:下流。强迫性穷思竭虑:反复想考无意义的问题。如:树根为什么朝下。强迫怀疑:对所做的事不放心。如:门是否关好;钱物是否点清。强迫联想:看到一个词或脑子里出现一个概念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另一个概念。如:警察小偷。强迫回忆:不由自主地反复呈现出经历过的事情,无法摆脱。如:上洗手间滑倒。强迫意向:强烈地对某种冲动行为的担心。如:在阳台边想跳楼;见到异性想拥抱。强迫检查:

34、为了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强迫洗涤:长时间无必要的反复洗手、洗澡、洗衣物等。强迫计数:反复计数一些无需计数的事物。如:树木、台阶、电线杆等。强迫性仪式动作:反复做一些仪式化的动作。如:走三步退二步。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病程慢性波动,反复就医,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疑 病 症: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的先占观念,反复叙述各种躯体症状、多次就医,检查的

35、阴性结果也不能打消顾虑,常伴有焦虑和抑郁。人格解体障碍: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和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症的神经症性障碍。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以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而这些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本症有癔症性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分离(转换)障碍: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流行性癔症:即癔症群体发作,起初为一人发病,而后周围人在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下相继出现类似症状短时内爆发流行。Ganser综合征:患者有轻度意识

36、模糊,对提问可以理解,但经常给予近似的答案,并常伴有行为怪异,或兴奋与木僵交替发作童样痴呆:精神创伤之后突然出现表现为儿童的幼稚语言、表情和动作,患者以幼儿自居。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临床症状和病程经过与创伤的体验密切相关。心因性精神障碍不包括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和性心理障碍。心因性遗忘-在强烈的精神刺激后,病人对创伤性情境完全不能回忆,即使经过提醒也难以回忆。进食障碍:是指以进食行为的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呕吐等,但一般不包括儿童期的据食、偏食、异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地、不可控制地、冲动性地

37、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禁食、过度锻炼等方法避免体重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是指病人自己有意地严格限制进食,造成身体的极度消瘦或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并有青春期发育停滞、性功能低下、闭经等症状,此时仍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通常在紧张或不快的情绪下发生,为反复发生的不自主呕吐,无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不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除呕吐外没有其它症状。失眠症:为睡眠障碍的一种,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包括入睡困难与睡眠持续困难,且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一个月以上。过度

38、嗜睡:睡眠障碍的一种,是指并非睡眠不足,也不是嗜睡生活节律被扰乱所致的白天睡眠过多,或多次暂短睡眠发作,或觉醒困难持续1 个月以上,且影响职业与社会功能。睡眠与觉醒障碍:指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及睡眠觉醒节率紊乱,不包括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因素引起的睡眠与觉醒障碍。异常睡眠(睡中异常):为睡眠与觉醒障碍的一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或在觉醒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常见有嗜行症、夜惊症、梦魇症等。梦靥:以焦虑、恐惧不安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时候个体能详细的回忆,梦境通常涉及对生存、安全或自尊的威胁睡行症:睡眠中出现起床,走动的分复杂动作,患者呈现出低水平的注意力,反应性和运动技能睡惊症

39、:夜间突然出现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发作,表现为突然坐起尖叫呼喊或哭闹,可有心动过速、呼吸急速等自主神经症状。应激:人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急性应激性精神病: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适应障碍:在有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适应障碍病程16个月,可自行缓解,亦可转化为其它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

40、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碍。应激源:对个体而言这几涉及实际或威胁性的死亡或严重伤害,或者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威胁的创伤性事件。精神发育迟滞:是指起病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以前,以智力发育低下(IQ70)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儿童注意缺陷障碍(ADD):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以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和不分场合的多动为主要核心症状,常导致明显学业与社交受损.抽动障碍:是指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重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

41、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儿时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的局限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且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年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儿童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儿童情绪障碍-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包括焦虑症状、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等发声或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即Tourette综合征(TS)或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TS临床特征为: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少年品行障碍:18

42、岁以前出现的反复而持久的社交紊乱性、攻击性或对立性的品行模式。发展到极端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远超出儿童普遍的调皮捣蛋和少年的一般逆反行为。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治疗者应用或借助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改变病人的心理活动,解决病人的情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系列治疗技术。心理咨询:又称心理辅导,是指咨询者根据来访者的需求,针对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给与指导、建议或帮助,具有主要针对现实问题,目标较明确,具体注重启发、支持、辅导、理性教育等特点。心理护理:属于心理学的概念,是采用心理学的方法,结合护理工作,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促进病人康复的护理技术。心理卫生:

43、以积极有益的教育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心理治疗,特色是在于吧焦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不太注重各个成员的心理结构。健康教育:教育者(护士)有目的地向被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发生预期的改变。康复医学为了康复的目的而研究探索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估、治疗和训练的一门医学学科。精神康复:又称社会心理康复。是帮助那些因精神障碍而出现各种功能缺陷者达到在社区独立生活最佳状态的过程。抗焦虑药物:是一类可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紧张、恐惧及焦虑不安以稳定情绪的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幻觉、妄想、思维形式障碍、情感行为障碍等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

44、的药物。抗抑郁药物:是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抑郁状态,改善病人的心境低落、抑郁消极等症状。抗躁狂药物:是治疗和预防躁狂发作的药物,碳酸锂最为常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对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而言,其临床作用为“广谱”,对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均有效,并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和稳定情绪。蜡样屈曲:此为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木僵病人的特征表现:病人肌张力高,将病人四肢随意放置在不舒服的姿势,可保持长时间不变。慢性精神障碍:指病程迁延,或反复多次住院,虽经充分治疗但仍有残留的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精神衰退。耐药性: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其效应逐渐减低,如欲得到与用药初期的同等效应,则必须要加大剂量。情感活动:是个

45、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为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还伴有相应的思维及行为异常。全面痴呆:大脑为弥散性器质性病变,病人智能活动全面减退,有定向力障碍及人格改变,对痴呆无自知力。人格障碍:是指根深蒂固的、持久的行为模式,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和社会环境产生固定的反应。三级预防保健(临床预防恶化期):是患病后期的危机干预、是特殊治疗、防止疾病恶化、防止残疾出现的长期照护,是对精神病病人的连续性护理活动。社会功能:主要包括4个方面,工作(包括家务)与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遵守社会规则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临床上常有2种以上“能力”

46、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社会功能是否显著下降或受到损害,是判定精神障碍严重程度的标准之一。社区:是指一定的地理区域,是一个基层行政单位,有一定的地域界限,是该地区城市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心。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社区精神障碍护理:是精神障碍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社会精神病学、流行精神病学、精神病护理学、社区护理学、预防医学与其它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对一定地域或行政区域内社会人群中的精神疾病进行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指导及管理。神经症:不同于精神病,是指一种没有明显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病人一般具有相当的自知力,其现实检验能力并无缺损,不会把病态的主观体验和幻想当成客观现实,行为改

47、变多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人格一般保持完整,其主要表现为过分的焦虑、癔症样症状,恐怖症状、或强迫症状等。妄想:是指一种在病理基础上病态的推理、判断和信念,既没有事实依据,也不能说服,与病人受教育不符,且不能用亲身经历纠正,一旦出现坚信不移。相关因素:指临床及个人造成健康状况改变或造成问题产生的情况,是采取护理措施的依据。药物依赖性:指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出现耐药性、精神依赖、躯体依赖,停药后出现戒断综合征等表现。一级预防保健(病因学预防):指精神疾病发病前护士从病因上防止精神健康问题发生所采取的措施。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症状为

48、主要临床象的神经症。意志行为:意志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的确定目标并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和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动机,有目的的行动。意志对行为有条件控制作用。治疗性互动:护患的互动方式是在满足病人的需要而非护理人员自己的需要,目标是使病人朝向更满意的人际关系,且忽视不适应行为,学习新的应对技巧和更有效的适应行为。锥体外系症状:为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形式有4种1急性肌张力障碍;2震颤麻痹综合征;3静坐不能;4迟发性运动障碍(TD)。5-HT综合症-表现发热、精神错乱、多汗、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戒断综合症:一般在中断用药后8-12小时出现。最初表现哈欠

49、、流涕、流泪等。随后出现各种戒断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肌肉抽动,烦躁不安,嗜睡、谵妄、伴鲜明生动的幻觉等。简答题简述精神障碍护理学的特殊性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心理体验和为其提供必要的而心里支持更加强调护患沟通及沟通技巧的运用更加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社会家庭及个人生活背景;提供健康教育与咨询,切实帮助患者更好的适应精神障碍的生活更加突出对患者躯体、攻击、自伤(杀)等风险因素的评估。简述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目标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带来的而困扰帮助患者保持、提高、改善自我照顾的方法帮助患者维护自尊及安全简述精神障碍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评估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帮助患者维护个人卫生及仪表的整洁整齐,减少并发

50、症的发生饮食指导:评估患者进食方面的问题,如拒食、厌食等,进餐前、进餐中护理及视频管理排泄护理睡眠护理简述精神障碍患者对患者的安全护理对患者进行 合理安置床位定时庆典患者数目做到重点患者心中有数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巡视贫农巩固患者服药的额依从性执行诊疗护理常规的各种制度简述护患沟通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减免好而避免护患纠纷简述护患沟通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保持关系的职业化特征简述护患沟通的额伦理准则保密不伤害公平有利于患者简述护患沟通的心理学基础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应激反应,角色转换,信息需要,呗尊重和关注的需要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共情能力,心理保健能力。简述护

51、患沟通的基本技巧共情非语言沟通;包括表情、眼神、身体姿势、手势、手的接触、语音语调语速。观察倾听说话简述护患沟通的执行准备阶段:仪表准备,心态准备,环境准备,从打招呼准备开始阶段深入阶段结束阶段应对冲突危机的沟通原则采取保证安全的而一切措施,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不能激惹患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面临患者不合理的而要求或不讲理的行为时,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放任情绪是有害的让给患者消气合理的示弱,谨慎的礼节性让步、沉默中委屈的眼泪等实际上航都是既有利的额反击武器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进行沟通简述引起精神障碍的病因各种因素:遗传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成为直接原因。父母教养方式:个性和应对模式的形成。经济

52、状况:差异性。文化背景人际关系人格特征: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精神障碍的易感人格分裂样人格癔症样人格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简述世界卫生组织对精神障碍的分类ICD-10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简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在判断是否是精神障碍时,其诊断标准必须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内涵标准 症状或症状组合标准严重程度和功能损害标准症状或疾病的时间标准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

53、因或其他疾病所致简述根据CCMD-3:将精神疾病分为十大类: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儿童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问题。简述精神症状的判定判断精神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首先不能脱离现实谈症状,离开现实无症状可言。其次可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如性格改变。横向比较:与大多精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如偶尔

54、的入睡前幻觉。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简述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意识控制(故意就不是精神症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简述精神症状间的关系及鉴别当确定某精神症状存在时,应注意: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如幻觉。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注意各症状间的鉴别,如内脏幻觉与内感不适。分析各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简述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按

55、幻觉体验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发生于主观空间。真性幻觉: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客观空间。真性幻觉具有感知觉的四个特点,因此患者深信不疑,甚至受幻觉的支配。形象的生动性;存在于客观空间;不从属于自己;不能随自己的意愿而加以改变。简述妄想分类:按来源分: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按结构分:系统性妄想、非系统性妄想按内容分: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影响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被窃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其他简述功能性幻觉和反射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功能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的同时,出

56、现幻觉。如听到关门声时,出现:“你好”的幻觉听。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出现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到关门声时,看到一个人的形象(幻视)。简述正常人思维的特征答:思维是指人们将感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然后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整个心理过程。正常人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及实践性。简述思维障碍、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实践性的特性。思维障碍时这些特性受破坏。思维障碍障碍的类型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简述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没有明确的起病

57、时间,指个体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该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自己为此感到痛苦。简述感觉障碍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大小、形状、颜色、重量、气味、温、痛等。感觉障碍的类型包括:感觉过敏:对一般强度的刺激(光、声、触)感受性增高,如更年期综合征。感觉减退:感觉阈值增高,对强烈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觉(感觉缺失),如木僵、失聪。内感性不适:体内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

58、描述,没有明确定位,如疑病症。简述感知综合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这一事物的某些个别属性包括人的躯体本身如大小、形状、比例、色彩和空间、时间关系却产生了歪曲的直觉。简述情感障碍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喜、恕、忧、思、悲、恐。当情绪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就表现为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等。但在精神医学中,情绪和情感常作为同义词使用。1)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病态的喜悦,自我感受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的愉快。情感低落: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焦虑:缺乏相应客观因素的情况下,表现为惶惶不可终日,似有大祸临头之感。伴有心悸、

59、手抖、出汗、尿频等。恐惧: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紧张害怕、四肢发抖发软。2)情感波动性改变情(感)绪不稳:情感反应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显得喜恕无常。情感淡漠: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既无面部表情,又无内心体验。易激惹: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3)情感协调性改变简述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鉴别要点。答:情感低落与情感淡漠的患者均可表现为言语动作的减少、兴趣减退、意志减退及人际关系的疏远,但两者的本质不同。情感低落是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患者外部表情愁苦,双眉紧锁,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内心深感痛苦,悲观绝望,觉得一无是处,甚至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常伴有明显的思维迟缓

60、,言语动作的减少,以及食欲减退、早醒等生物学症状,常见于抑郁症,也可见于反应性抑郁及更年期抑郁。情感淡漠是情感反应的减弱或缺乏,患者外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对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自身前途及周围发生的事情均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它是精神分裂症晚期常见的症状,也可见于痴呆病人。简述精神运动障碍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动作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增加伴有思维、情感的变化。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相一致的称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与思维情感不一致的称为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2)精神

61、运动性抑制:行为动作减少。3)刻板动作:机械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4)模仿动作:无目的地模仿他人的动作。5)作态: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动作、姿势、步态与表情。试述意识障碍的临床特点?答:意识是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反应能力,大脑皮质及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兴奋性对维持意识起重要作用。意识障碍的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清晰度下降、迟钝,感觉阈值升高;注意难以集中,记忆减退,出现遗忘或部分遗忘;思维迟钝、不连贯;理解困难,判断能力减低;情感反应迟钝、茫然;动作行为迟钝,缺乏目的性和指向性;定向障碍,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不能辨别,严重时自我定向如姓名、年龄、职业也不能辨认,定向力障碍是意

62、识障碍的重要标志。意识障碍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及自我意识障碍。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可分为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以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及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可分为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及人格转换。如何理解自知力?答: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态并愿意接受治疗称为“有自知力”;否认自己的病态并拒绝接受治疗称为“无自知力”;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有部分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全”。重性精神病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他们常常否认有病并拒绝治疗,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患者的自知力会逐渐恢复,自知力完

63、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神经症患者常有自知力并主动求治。简述自知力判断包括的3个层次自我认识归因对治疗的认识简述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类型急性广泛性认知损害即谵妄,以意识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广泛性认知损害即痴呆特殊的综合征包括遗忘综合征等试述急性脑病综合征(谵妄)的临床特点。答:急性脑病综合征多继发于急性脑器质性疾病或急性应激状态,是综合医院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急性全面性认知功能障碍,可从轻度感知迟钝和理解困难,经过错乱谵妄,到严重昏迷。可伴有急性精神病表现,如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紧张综合征、类躁狂或抑郁状态、恐怖性错觉或幻觉、片段妄想、攻击行为或逃避行为等,一般持续数天。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综合征:一、谵妄的临表:有倦怠、焦虑、恐惧等前驱状态,早期注意力不集中,随之出现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