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上传人:hao****021 文档编号:139446855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CA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CA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CA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CA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A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兴旺 杨谦(甘肃省陇南市卫生学校 甘肃 陇南 746041)【摘要】在发挥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的基础上,结合西药根治病菌的优势,通过饮食调理,心理调节等方法,综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取得单一治法所不可亟及的临产疗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治疗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YangQian, ZhangXiaoYan【ABSTRACT】Play in TCM differentiation

2、 essencial etiopathogenesis, whole regulation basis, combining with western medicine cure germs advantage, through diet,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ethods,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n obtain a single alopecia cannot sensibilities and the birth outcomes.【Keywords】Chronic

3、atrophic gastritis, typification,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病理分型。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50岁以上者发病率该高达50%以上。由于CAG伴有不典型增生,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所以对本病的治疗有必要深入探讨,通过发挥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的优势,结合西药根治感染的协同作用,以期提高CAG的临产疗效。1 病因病机 根据CAG的发病原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中医学“痞满”、“胃痛”、“胃胀”等范畴。发病原因多系饮

4、食所伤,情志失调,后天失养或药物损伤所致,最终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发为本病。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以通降为顺,若为诸因所伤,则胃失和降、气郁胃脘,则表现为痞闷不适诸症,此为本病早期之病理变化。可见本病病理性质早期多属实证。到了中后期,因气郁导致血瘀,气郁导致痰凝,如此痰瘀互结,盘踞中焦胃腑,则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久病多虚,故亦有脾之阳气不足,胃之阴液亏虚之虚象。另外,气郁、血瘀、湿郁日久亦可化热,形成毒热内蕴之病侯。 综上所述,CAG的病机可总结为虚、郁(瘀)、热(毒)相兼为患。虚指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胃阴亏虚,郁指气郁、血瘀、湿郁痰凝,热指湿热、毒热蕴结。

5、可见本病后期往往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治疗颇为棘手。 现代医学认为,CAG的病因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液返流、免疫因素、年龄因素、吸烟及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有关。其中B型胃炎(慢性胃窦炎)约90的病人由Hp感染引起。 在临床表现上,CAG常见症状为上腹不适、疼痛,以进餐后为甚,同时可伴有嗳气、泛酸、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查体主要表现为上腹轻度压痛。部分A型胃炎(慢性胃体炎)病人在发作期可有明显厌食、消瘦,甚至出现贫血。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诊断CAG最可靠的方法。镜下可见黏膜皱壁变细、平坦,甚至消失,黏膜变薄,其下血管清晰可见,病变区呈灰白色或苍白色。病理检查除炎性细

6、胞渗出外,还可见腺体减少或消失、上皮话身化生或增生。2 辩证分型21湿热蕴结型 症见胃脘痞闷不舒、食欲不振、口苦口粘、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方选三仁汤合黄连温胆汤。其中薏苡仁的用量宜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若胃脘胀甚,加枳实、木香、槟榔以行气除满。22 肝胃郁热型 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合佐金丸。具体药物有青皮、香橼皮、川楝子、白芍、山栀子、黄连、丹皮、元胡,可少佐吴茱萸降逆止呕。另外要注意内热最易伤阴,此时投药慎用香燥。23 脾虚不运型 症见纳呆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气

7、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象缓弱。治宜益气建脾、化湿和胃。方选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具体药物有黄芪、人参、白术、山药、茯苓、木香、砂仁、炙甘草。24 胃阴亏虚型 症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液、濡润胃腑。方选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具体药物有川楝子、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香橼皮、乌梅、白芍、甘草等。25 寒热错杂型 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肠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26 脾胃虚寒兼瘀血停滞型 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纳差,神疲乏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迟或沉弱。治宜温中建脾、化瘀止痛。

8、偏于脾阳亏亏虚者方选附子理中丸合丹参饮。具体药物有附子、干姜、檀香、砂仁、山药、白术、莪术、元胡、丹参、三七等。偏于瘀血停滞者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具体药物有黄芪、吴茱萸、莪术、三棱、当归、川芎、地龙等。其中黄芪一般先以3060g用起,渐加至120g为妥。则气旺血行,血行痛止。27 胃阴亏虚兼毒热内蕴型 症见胃痛隐隐、口燥咽干,舌红降瘦薄,常有牙龈肿痛。治宜滋阴益胃、清热解毒。方选玉女煎加减。具体药物有黄连、生地、麦冬、知母、丹皮、半支莲、白花蛇舌草等。28 气虚痰凝血瘀型 症见胃脘痞满不舒或胀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思饮食,疲乏无力,舌淡胖大,边有齿痕。治宜益气建脾、化痰活血、和胃消痞。方选

9、六君子汤合黄芪、当归、桃仁、半夏、莱菔子等。3 西药治疗 对Hp感染引起者应予抗菌治疗。目前多主张三联疗法,即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或铋剂加上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生素中的两种。 对未能检出Hp的患者,应针对病因或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如由NSAID引起者,应停药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胆汁返流引起者用促进胃动力药潘多立酮或西沙必利消除或减少胆汁返流;有烧心泛酸或上腹饥饿痛等症状者,可抗酸剂、抑酸剂;A型萎缩性胃炎有恶性贫血者需补充维生素B12。4 经验体会41 CAG到了中后期,病理机制复杂,往往几种病因相兼为患,所以应多种治法配合使用。如某医院的自

10、制药中有莱菔子、焦三仙、连翘、丹参、太子参、元胡、山药、白芍、陈皮、乌梅、三七、炙干草等药。从中看到,该方剂既可建脾和胃、行气消食,还可通络止痛、清热解毒。如此数法并用,多管齐下,方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42 中西药的配合使用 目前西药对CAG的治疗主要是根治Hp感染,而对CAG的症状及组织学改变办法不多,而中医学通过益气建脾、化瘀通络、清热解毒等法可明显改善症状并有效改善病理变化。所以中西药合用可取得中药、西药任何一种治法都不可亟及的疗效。但应注意,为避免副作用的增加和充分发挥中西药各自的疗效,中西药应避免同时服用,服药时间最好间隔1小时以上。43 CAG的治疗应该是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

11、心理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医生要指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饮食,做到饮食有节,寒温适中,戒除烟酒浓茶,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药物,保持精神乐观,进行适度锻炼,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参考文献:1 陈昌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虚、热、滞相兼 J中医杂志,2005,46(9):6552 张杰、吕明安. 浅谈慢性胃炎的病机与证治 J中医杂志,2005,46(9):6563 刘启泉. “一降、二调、三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癌前病变 J中医杂志,2005,46(9):6544 孙蕾民. 健脾益气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水平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7):510-5125 孙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病中医分型的关系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76通讯地址:甘肃省陇南市卫生学校电子信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