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139440259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2013年09月03日 12:0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0期 作者:袁华萍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具体体现。国外学者主要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模式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我国学者从国外经验总结、政策导向、以及经济工具应用等方面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该理论进行梳理,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模式,指标体系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62年,美国生物

2、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1968年,罗马俱乐用全球眼光审视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先后有增长的极限、未来的一百年等一大批成果问世,对唤起世界环保意识有极大的启蒙作用。1972年,联合国明确指出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1980年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出了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使其保持潜力以满足后代的持久需求,该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概念形成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领域内的体现,对其发展做出理论奠基贡献的则是美国农业科学家Les

3、terBrown,他于1981年指出:“我们不是从前辈手中继承地球,而是向子孙后代预支地球”。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交的著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通过了有关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正式决议;1991年则在荷兰进一步形成了引起巨大反响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博斯宣言。宣言提出:“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要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应

4、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农业”。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峰会。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广泛支持。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国外研究述评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国外学者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持续农业实现的技术支撑、政策引导与制度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技术上可行,政策引导适当,资源环境节约,制度设计合理。Schuitz(2003)、Eches(2007)以经济、社会、环境利益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研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技术要求。Gliessman(2002)、Stephens

5、on(2007)认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通过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来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Glenna and R.Jussaume(2010)则进一步指出,生物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共通性,发展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Huang,Hsin(2010)以OECD国家为研究对象,结合低碳经济背景,指出应从政策上支持农业领域内的技术创新,以减少碳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Saunders(2006)指出合理产权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N.T.Son(2008)指出,提高土地的集约使用水平和节约农业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第二,可持续农业实现模式问题。由于世

6、界各国农业发展条件、发展阶段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模式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阶段的提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以建成现代农业为基本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Haidn(2001)、Milestad(2003)等学者的研究认为,绿色农业既能在经济上符合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也能很好地兼顾社会与环境利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Kre?i?(2010)认为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具有共通性。尽管有些学者对基因农业的负面作用多有微词,而David Ervin and Rick Welsh(2010)认为,基因农业是本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模式之一。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设

7、立与实证研究。设定测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经济主体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深入研究的需要和加强对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进行有效监控,建立实证模型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焦点。Rees和Wackernagel(1992)创立了生态足迹法,1996年,Wackernagel等人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方法和模型,1998年,Kathryn提出了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引入投入产出分析;经济合作组织(OECD)于1992年建立了16方面的指标体系,旨在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加强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监测与管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建立了PSR?研究框架,用于农业可持续性分析的改

8、进;世界粮农组织(FAO)(1996)以DSR模型和21世纪议程为基础,建立了诸如反毁林、荒漠化、干旱,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一级指标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还有学者在DSR、PSR、PDSR等研究模型框架系下,对上述模型中涉及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分解,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和具体地区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Dennis,2002;Marek,2003;Andrew,2006;Whitall,2006)。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国内研究述评 我国理论工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总结国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经验与教

9、训,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徐勇(2007)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密切、以及农技推广效果好等方面总结了加拿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张光、程同顺(2004)介绍了美国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张淮(2006)总结了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教训。杜朝晖(2006)介绍了法国通过促进农地适度集中,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的政策措施。曹明宏(2007)介绍了德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第二、关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我国部分学者结合我国农村、农业的具体情况,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技术路线、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政策工具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

10、究。陈厚基(1994)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李周(1998)认为,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朱国宏(1998年),通过对我国人口和环境的最大容量进行科学预测,指出农业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张薰华(2000年)从农业存在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问题出发,认为农业应在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生态保护的基本措施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冉光和(2000)认为,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江世银(2006)指出,生态工程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张晓山(2009)认为,形成一大批农业

11、企业是形成可持续农业,建成现代农业的一种思路。第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我国部分学者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特点对诸如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白色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等不同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模式从根本上来说与可持续农业是一致的,可以作为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选择。牛若峰(2001)指出,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的条件差异较大,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可供选择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可供选择的一种;孙敬水(2002)、温铁军(2007)、马荣芳(2009)分析了生态农业对于农村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黄祖辉(2006)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出发,研究了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要件,并指出高效农业是可持续农业

12、的一种模式;但是学者们在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同时,并非对传统农业模式持彻底否定的态度,骆世明(2008)认为我国传统农业有其精华所在,这种精华经历了历代检验,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值得发展可持续农业借鉴。近年来,低碳经济研究热潮不断高涨,我国部分学者将低碳经济相关理论运用到农业领域,提出了我国在低碳背景下,通过发展低碳农业,进而实现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马友华,2009;翁伯琦,2009;王军征,2010)。第四,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1994年,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组在对中国农业的四个部门,四个系统,综合生产力和一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100多项农业可持续发展

13、评估指标,后来又进一步简化为由11个指标组成的可持续农业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吴传钧(2000)在对不同地区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国内较为完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设置了目标层、控制层、基准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共41个指标;许信旺(2007)运用了层次分析法,构建了3个层次,20个指标,构建了安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崔和瑞等(2004)提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赵胜利,2005;孙艳玲,2009)使用数据包络评价分析方法(DEA)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研究;刘凤琴(2006)运用时间序列随机模拟方法对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总之,国内外学者综合生态学

14、、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许多符合农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可持续模式,无论是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数字农业,抑或是低碳农业,从根本上说,都是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寻求一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农作物本身也有生态补偿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包括农业在内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作者简介: 袁华萍(1982),女,四川隆昌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 参考文献: 1Ervin D. L. Glenna ,and R. Jussaume Jr.

15、 Are bio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compatible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2010,25(2).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 Impact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on Farm Sustain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0. 3黄祖辉,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农业评价体系研究兼论浙江高效生态现代农业指标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4马友华,低碳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经济,2009(0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