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树美 文档编号:139423035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1-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2021-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A中华文明B埃及文明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解析: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从考古遗址看,最迟距今5 0004 000年前,中华文明已经兴起,其中秦汉、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时期约有两千年,故A项正确;埃及文明存在了3 000多年,故B项错误;古印度邦国林立,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故C项错误;古希腊由众多城

2、邦组成,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故D项错误。答案:A2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C二里头遗址 D尧舜禹传说解析:从题干材料“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可知,这应该是原始社会生产经营模式,姜寨遗址是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部落的遗迹,故A项正确;B项炎黄传说反映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C项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D项尧舜禹传说是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A3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

3、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解析:题干中的“经济革命”即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人类在此基础上由“史前”跨入“文明”。答案:A4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解析:石制农具只能证明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其就是夏朝都邑,故A项错误;青铜礼器只能证明当时冶金业的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其就是夏朝都邑,故B项错误;宫殿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存在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故C项正确;家畜遗骨只能证明当时农业家畜饲养的状况,不能

4、说明其就是夏朝都邑,故D项错误。答案:C5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及知识应用能力。从图中的“石斧”“骨耜”可以看出是磨制的工具,因此可以推断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故答案选B项。答案:B6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C项为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5、是从商朝开始的,因此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图片是甲骨文图片。A项为我国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陶盆,B项为我国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D项为商朝时期后母戊鼎。 答案:C7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C铁农具 D骨耜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所以代表当时生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B项正确。答案:B8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A经济生产 B政治活

6、动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故选B项。答案:B9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解析:材料反映了从夏到西周“鼎”的迁移,“鼎”被赋予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鼎”被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D项符合题意。答案:D10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

7、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解析:“最早种植水稻”是解题关键。根据所学知识,距今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1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

8、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解析:材料“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故B项正确。答案:B12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A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B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C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解析:“公天下”指“禅让制”,“家天下”指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符合文明演进的方向。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开始了原

9、始农耕生活。材料二战国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记录了先民关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有代表性的原始农耕文化地址的名称。(2)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怎样的生产生活状况?答案:(1)黄河流域: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2)状况:由渔猎到相对稳定的农耕,由游动生活到固定稳定村落的政治生活实体。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晋同

10、姓今山西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材料三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四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五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疆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受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3)材料五所反映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答案:(1)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政治:服从周王命令。经济:定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派兵随从周王作战。(3)分封制瓦解,奴隶社会趋于崩溃。- 14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