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案例及说明

上传人:hao****021 文档编号:13922599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导学案案例及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导学案案例及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导学案案例及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导学案案例及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案例及说明(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导学案案例及说明*语文目标,不管是预习还是学习目标,都要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忌模糊不清,且一般不超过3条。有条件让学生查阅资料的,可让学生自行查阅,但仍要告诉学生哪些是需要识记的内容。为防止有的学生偷懒,课堂需要抽查。积累靠长期坚持,也需要经常回头,因此不避重复,但每次量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8句。秋声赋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及相关名言诗句。2,熟读课文,说出文章大意。3积累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二、预习内容1、关于作者:阅读下面的材料,识记划线部分内容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

2、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你能说出另外几位的名字吗?)2关于本文文体:阅读、思考完成文后题目 秋声赋作

3、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结合苏轼的赤壁赋、屈原的渔父、王勃的滕王阁序,总结赋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写在后面, 。3关于写作背景:读一遍,然后说给组内同学听。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4积累有关于秋天的诗句,背诵并识记出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

4、燕歌行)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唐刘禹锡) 4、读课文一遍,完成下列问题。学科组长组织互相检查。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注到位。 悚( )然 淅沥( ) 萧飒( ) 鏦( )鏦 铮( )铮砭( )人肌肤 载戕( )贼 渥( )然 黟( )然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说明判断的原因,然后解释。不仅要做,还要说出,对于理解大有帮助。这部分的例句以本课的为主,也可

5、少量涉及其它篇目,以利于知识的前后勾连。但此处的内容不宜过多,应精选重点词语。预习的总量就控制在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根据预习内容灵活处理。有的由教师直接检查,如识记的内容;有的由小组展示问题或困惑,其它小组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教师针对性讲解。目标一定要出示,必要时还需解读。(1)忽奔腾而砰湃 (2)有动于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说说这样解释的依据。(1)如赴敌之兵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3)其色惨淡(4)其容清明一词多义及词义的联系性。写出下列各组文言词语的词性和意义既 物既老而悲伤 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克,公问其故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金 金铁皆鸣 于行用金 请献十金及 而况

6、思其力之所不及其贤不及孔子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成语积累:解释下列成语的意义。春华秋实:形容枯槁星月交辉衔枚疾走一叶知秋【课内探究案】一、预学反馈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的方法。2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并分析文章主题。内容目标化后,还要将目标问题化,以利于探究。注意问题的质量和层次性。一个问题包含多个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审清题的良好习惯。开放性题目,不可固定答案。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能力和习惯。三、学习过程:赏读,探究文本探究一: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多种手法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的

7、方法。1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读课文第一段,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思考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2、文章第二段也写到了“秋声”,请找出这些句子,然后思考:这些句子前后各有较多文字并不是描写秋声,它们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为什么?探究二: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并文章主题思想。1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本文自然也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那么欧阳修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2“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往

8、往借对秋景以及与秋相关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同意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反思是多形式的,定出收获是其中一种。就本节课而言,收获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知识积累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提升方面的,还可以是思维拓展方面的,等等。翻译重点句子,能检测学生对实词、虚词乃至句式等的掌握情况。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描写,通过仿写,训练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反思总结:写出自己在这一节课上的收获。【当堂检测与巩固提高】1翻译下面的句子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2仿照下面的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_ ,_,_ _ _ ; , , , 。参考答案: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艳,才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涩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韧,才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任选其中两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