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920667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最新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资料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回放:导入语: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回想一下,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什么?学生回答:采集和渔猎,并以采集为主。教师:对。那时候人们仅靠“采集”食物为主,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讨论学生回答:学生一:受季节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学生二:受自然灾害影响,像水灾、旱灾等;学生三: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需要

2、不断变更生活场所;学生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教师:怎么样才能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呢?学生:种地。教师:同学们根据现在的生活给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建议,很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根据植物春生夏长秋熟的规律,逐渐摸索到了农耕这一获取固定食物来源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板书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间:18万年前7000年前)图片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有一些掉在了地上。图片二:一年后,他们再次来到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种下几颗。图

3、片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发现自己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教师: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她们种下种子获得了收获,开始了农耕生活。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表扬,并指出:这样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教师安排:同学们,现在将你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半坡人,一组为河姆渡人,牢牢记住你们的角色,你们已不再是现代人

4、了,而是原始社会的半坡人、河姆渡人,你们先进行组内讨论,各自选出本队代表描述“我”半坡人或河姆渡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互相向对方提出各种疑问,回答不出来请记载下来。两组阐述:河姆渡组学生代表:6000多年前,我们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我们用骨耜种植水稻,吃大米饭,磨制石器,过着定居生活。半坡组学生代表:5000多年前,我们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发明了弓箭,饲养家畜,纺织麻布,而且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有了原始审美艺术。阐述后两组相互质疑:河姆渡组问:请问你们半坡人粟是什么?为什么半坡人种植的是粟?半坡组答:学生一:粟就是谷子,去皮后我们通常叫小米,很好

5、吃的。学生二:半坡人种植粟与地理环境和气侯条件有关。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而且气温相对较低,所以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半坡组问:你们河姆渡人的骨耜是干什么用的?河姆渡组答:是耕地用的一种农具,跟犁上的铧相似,。河姆渡组问:半坡人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半坡组答:用石斧、石锄、石耜、石铲、石刀等进行农业生产。教师补充:回答不够充分,应结合农耕图来回答,比如半坡人有的放火焚烧树林、有的披荆斩棘用石刀、石斧砍伐树木、有的在用石耜或石锄翻土,还有的在播种。半坡组问:我们半坡出土的陶器主要是红色的,为什么你们河姆渡人烧制的是黑色陶器?河姆渡组答:烧制的土坯不同,呈现颜色不同。教师补充:这位同学

6、答的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陶器本身有一定的颜色,是由于原料中含有呈色金属元素的关系,也是由于人们掌握了在烧成后期控制各种火焰的技术所得的结果,以后我们学了化学课后就会有新的发现。半坡组问:你们河姆渡人如何挖井的?河姆渡组答:最早的时候是一个天然的锅底水坑,人们日常都到这里取水。当干旱的时候,水源枯竭,附近居民便在水坑里深挖竖井,竖井的建设方法是在水坑中部打入四排木桩,组成一个方形的桩木墙,然后将桩内泥土挖去,深到见水为止,为了防止桩木向里倾倒,再在木墙内套一个方木框,这样便成了水井。河姆渡人问:为什么半坡人要住半地穴式房屋?半坡人答:主要因为适应北方干燥寒冷气候特点。教师整理评价:两组的同学提

7、问都很好,同学们的回答也很有见地,有的还很有创意,很有想像力。对两组同学的表现,我们都有回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现在请两组分别描述一下各自所代表的原始居民的生活。河姆渡组:生活在风景秀美的江南,房屋的样式是杆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拴着一些猪、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男子在打猎,手中的工具是弓箭。半坡组: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山坡上种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纺线、织布。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教师:引导提问:这两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自由发挥)老师点评:相同的地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

8、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猎。在打猎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猎物明显比以前增多了,人们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伤的动物圈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此都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不同之处:A、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杆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它们分别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种植。C、南方人会挖井,这就可以使他们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边的地方,生产、生活范围也就不断扩大了。 教师说明:二者都是氏族村落遗址。那什么叫氏族?学生回答: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作氏族。教师讲解(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半坡遗址示意图,说明

9、土地等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教师阐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告诉我们,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开始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人们的生活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教师引导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进行农业生产,这种农耕定居生活较之以前的原始渔猎生活,有没有进步性?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自由发挥)主要认识: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条件,获取食物来源的劳动能力增强,食物来源的范围扩大了,生活

10、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明显进步,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祖先的聪明智慧促进了自身的进步等。结论: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社会也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课堂小结:以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为代表的祖国原始居民开创了农耕生活,他们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由此人们也转向定居生活;会搭建房屋;会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猎。产生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氏族。教师引导探究: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定居生活,相信大家对于环境对人类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11、到其中,听取学生发言,和学生一起探究,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各组汇报:一小组:人类要科学改造自然,不能盲目搞建设,破坏自认环境;二小组: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破坏自然就是在危害人类生存;三小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让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四小组: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延续创造条件;五小组: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教师总结(出示多媒体课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的支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要遵守的准则,要使人类延续,就要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课堂反馈(出示多媒体课件):1.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

12、原始居民 C .山顶洞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2.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4.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 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六千年 D.七八千年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种植粟和蔬菜6.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使用骨针缝衣 采用天然火 种植水稻 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A.

13、 B. C. D.7.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掘井饮水方便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掌握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生产生活情况。2、在全乡开展一次调查,找出人与自然不和谐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3、课下查找资料思考:最先种植作物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呢?有什么影响没有。课后反思: 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 课。本节课堂的主要特点有: 1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班级

14、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活动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在引入新课前的提问和观看图片,充分考虑了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好奇心,课中把学生分成两组扮演原始居民的角色,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下就把远古历史展现到了眼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为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和谐求真,启发学生勤思考,积极参与。 以前任教历史学科时,为了教学效果,

15、我常常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在讲历史课时照本宣科,或生硬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照书回答,学生学习时感觉历史离他们太远,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不高。这堂课,我注重体现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注意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注重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无论是学生角色扮演,还是师生、生生的互问、

16、学生的小组内、班级内讨论,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把历史同学生自身的观点结合起来,认真引导对问题的探究并及时点拨。比如课堂结束时,教师阐述和总结上升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高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课后作乐,也没有布置完全死板的作业,而是让学生去调查,去查阅资料,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样,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教会学生用恬当的方法去理解历史、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5协作创新,积极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自主学习,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老师的引导下,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多人讨论,学生都能积极发问和答问,并在思考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一问一答和学生的互动互助,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总体上,这节课还是很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对时间的把握和调整上,对课堂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还有改进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