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史上最全]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918358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10.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史上最全]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7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史上最全]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7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史上最全]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2017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史上最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史上最全](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必备知识点常用单位换算1、长度单位换算: 1 千米 =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米=100 厘米 1 厘米 =10 毫米2、面积单位换算: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 公顷=10000 平方米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 =100 平方 毫米3、体(容)积单位换算: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1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 =1 升 1 立方厘米 =1 毫升 1 立方米 =1000 升4、重量单位换算: 1 吨=1000 千克 1

2、千克 =1000 克 1 千克 =1 公斤5 、人民币单位换算: 1 元=10 角 1 角 =10 分 1 元 =100 分6、时间单位换算: 1 世纪 =100 年 1 年=12 月 大月(31 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 天)的有 :46911 月平年 2 月 28 天, 闰年 2 月29 天 平年全年 365 天, 闰年全年 366 天 1 日=24 小时 1 时=60 分 1 分=60 秒 1 时=3600 秒常用数量关系等式1、份数:每份数X份数=总数总数十每份数=份数 总数十份数=每份数2、倍数:1倍数X倍数=几倍数几倍数十1倍数=倍数 几倍数十倍数=1倍数3、 路程

3、:速度X时间=路程路程十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 价量:单价X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十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十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数据运算: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因数X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X除数=被除数常用图形计算公式1、正方形 (C :周长 S :面积 a :边长) 周长=边长X 4C=4a面积=边长X边长 S=a X a2、正方体 ( V: 体积 a: 棱长 )表面积=棱长X棱长X 6 S表=a X aX6体积=棱

4、长X棱长X棱长 V=a X a X a3、长方形(C :周长 S :面积 a :边长)周长=(长+宽)X 2C=2(a+b)面积=长乂宽S=ab4、 长方体(V:体积s:面积 a:长 b:宽h: 高)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 2S=2(ab+ah+bh)体积=长X宽X高V=abh5、 三角形(s :面积 a :底 h :高)面积=底X咼* 2 s=ah * 2三角形高=面积X 2十底 三角形底=面 积 X 2*高6、 平行四边形(s :面积 a :底 h :高)面积=底X高s=ah7、梯形(s :面积a :上底b :下底h :高)面积=(上底+下底)X咼* 2s=(a+b) Xh*

5、28、圆形(S:面积C:周长t d= 直径 r=半径)周长=直径X刀=2 X刀X半径C= jd=2 jt面积=半径X半径Xt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 底面周长)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ch(2 t或jri)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X 2-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体积=底面积x咼 体积=侧面积* 2 x半径10、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 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x高* 3奥数常用公式1、平均数 总数十总份数=平均数2、 和差问题:(和+差)十2 =大数(和差)十2 =小数3、 和倍问题:和+(倍数一1)=小数小数x倍数

6、=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4、差倍问题:差十(倍数1)=小数 小数X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5、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x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6、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x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十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十追及时间7、流水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8、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十溶液的重量X 100% =浓度溶液的重量X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十浓度=溶液的重量9、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X 100% =(售出价*成本1) X 10

7、0%涨跌金额=本金X涨跌百分比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税后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X (1 20%)1 0 、盈亏问题(盈+亏)十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十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 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 数应特别注意奥数中的植树问题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 三种情形 :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 ,那么:全长=株距X (株数1)株距=全长* (株数一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 ,另一端不要 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X株数株距=全长*株数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 ,那么株数=段数一 1 =全

8、长*株距一 1全长=株距X (株数+ 1)株距=全长* (株数+ 1)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X株数株距=全长*株数奥数中的常用数据及规律1 、圆周率常取数据3.14 X 1 = 3.143.14 X 2 = 6.283.14 X 3= 9.423.14 X 4 = 12.563.14 X5=15.73.15 X6= 18.843.14 X 7 = 21.983.14 X8=25.123.14X 9 = 28.26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25X3=7525X4=10025 X 8 = 200125 X 3 = 375125X4=500125X8=1000625X16

9、=10000 37 X 3=1113、常用平方数112=121 122=144 132=169 142=196 1 5 2=22516 2=25617 2=28918 2=32419 2=36110 2=10020 2=40030 2=90040 2=160050 2=250060 2=3600770 2=490080 2=640015 2=22525 2=62535 2=122545 2=202555 2=302565 2=4225752=5625 85 2=72254、关于常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2=0.54=0.253/4=0.751/5=0.22/5=0.43/5=0.64/5=0.8

10、1/8=0.1253/8=0.3755/8=0.6257/8=0.8751/20=0.053/20=0.157/20=0.359/20=0.4511/20=0.551/25=0.042/25=0.083/25=0.124/25=0.166/25=0.245、常用立方数13=1 2 3=8 3 3=27 4 3=64 5 3=12563=216 7 3=343 8 3=512 9 3=729小学数学应掌握的基本概念、数理规律及应用第一章 数和数的运算一、概念(一)整数1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 0 都是整数。2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 个数的1 , 2, 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

11、没有, 用0 表示。0 也是自然数。3 计数单位:一(个) 、十、百、千、万、十万、 百万、千万、亿 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这样的 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4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 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工0),除得 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 a 能被 b 整除,或 者说 b 能整除 a 。如果数a能被数b (b工0)整除,a就叫做b 的倍数, b 就叫做 a 的约数(或 a 的因数)。倍数和约 数是相互依存的。因为 35 能被 7 整除,所以 35 是 7 的倍数, 7 是 35 的约数。一个数的约数的

12、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 是 1 ,最大的 约数是它本身。例如: 10 的约数有 1 、 2、 5、 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 1,最大的约数是 10。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 是它本身。 3 的倍数有: 3、 6、 9、 12 其中最小 的倍数是 3 ,没有最大的倍数。个位上是 0、 2、 4、 6、 8 的数,都能被 2 整除, 例如: 202 、 480 、 304 ,都能被 2 整除。个位上是 0 或 5 的数, 都能被 5 整除,例如:5、 30 、405 都能被 5 整除。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 3 整除,这个数就 能被 3 整除,例如: 12 、108 、

13、204 都能被 3 整除。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 9 整除,这个数就能被 9 整除。能被 3 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 9 整除,但是能被 9 整除的数一定能被 3 整除。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 4(或 25 )整除,这个数 就能被 4(或 25 )整除。例如: 16 、404 、1256 都 能被 4 整除,50 、325 、500 、1675 都能被 25 整除。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 8 (或 125 )整除,这个 数就能被 8 (或 125 )整除。例如: 1168 、4600 、 5000 、12344 都能被 8 整除,1125 、13375 、5000 都能被 125 整除。能被 2 整除

14、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 2 整除的数叫 做奇数。0 也是偶数。 自然数按能否被 2 整除的特征可分 为奇数和偶数。一个数,如果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 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 以内的质数有: 2、3、5、7、11 、13 、17 、19 、23 、29 、31 、37、41 、43 、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一个数,如果除了 1 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 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 、12 都是合数。1 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 1 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 分类,可

15、分为质数、合数和 1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 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 数,例如15=3 X 5 , 3和5叫做15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 分解质因数。例如把 28 分解质因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 中最大的一个, 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 12 的约数有 1 、2、3、4、6、12;18 的约数有 1 、2、3、6、9、18。其中, 1 、2、3、6 是 12 和 1 8 的 公约数, 6 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公约数只有 1 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 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1 和

16、任何自然数互质。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 互质。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 1 时,这两个合数互质, 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 质。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 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 1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 2 的 倍数有 2、4、6、8、10、12、14、16、18 3的倍数有3、6、9、12、15、18其中6、12、18是2、3的公倍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 数。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

17、大数就是这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 们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二)小数1 小数的意义:把整数 1 平均分成 10 份、 100份、 1000 份 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 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 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 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 的数叫做小数部分。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

18、一”和整数部 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 10 。2 小数的分类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 如: 0.25 、 0.368 都是纯小数。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 叫做带小数。 例 如: 3.25 、 5.26 都是带小数。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 有限小数。 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 限小数。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例如:4.33 3.1415926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 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n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

19、 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 例如: 3.555 0.0333 12.109109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 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 3.99 的循环节是“ 9 ” , 0.5454 的循环节是 “ 54 ”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叫做纯循环小数。 例如: 3.111 0.5656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 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0.03333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 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 字上各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 节只有 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

20、上面点一个点。例如:3.777 简写作0.5302302 简写作 。(三)分数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 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多少份; 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的数,叫做分数单位。2 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 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 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 通常叫做带分数。3 约分和通分

21、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叫做约分。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 分数,叫做通分。(四)百分数1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 百分数 ,也叫做百分率 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 %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二、方法(一)数的读法和写法1.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 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 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 0 都不读出 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 0 都只读一个零。2.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 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

22、 就在那个数位上写 0 。3. 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的时候, 整数部分按照整 数的读法读, 小数点读作 “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 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4.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 整数部分按照整 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 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5. 分数的读法: 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 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6. 分数的写法: 先写分数线, 再写分母, 最后写 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7. 百分数的读法: 读百分数时, 先读百分之, 再 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8. 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

23、 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 %”来表示。(二)数的改写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 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1.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 为了计数的简便, 可 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 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 例如把 1254300000 改 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 以亿做 单位 的数 12.543 亿。2. 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 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 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 示。 例如: 13024900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13

24、亿。3. 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 或者比 4 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 的数是 5 或者比 5 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 位进 1 。例如:省略 345900 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35 万。省略 4725097420 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47 亿。4. 大小比较1. 比较整数大小: 比较整数的大小, 位数多的那 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 数大,那个数就大; 最高位上的数相同, 就看下一位, 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2.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 ,整 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 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

25、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 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3. 比较分数的大小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 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数 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通分,再比较两个数的 大小。(三)数的互化1. 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 就在 1 的后 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能约分的要约分。2. 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 能除尽的就 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不能除尽,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一般保留三位小数。3.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 2 和 5 以外, 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如果分母中含有 2 和 5 以外的质因数,

26、这个分数就不 能化成有限小数。4. 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 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5. 百分数化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 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6. 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除 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7. 百分数化成小数: 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 能 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四)数的整除1.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通常用短除法。 先用 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 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 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2.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 先用这几个 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

27、只有公约数 1 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 几个数的的最大公约数 。3.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 先用这几个 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 (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 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4. 成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 1 和任何自然数互 质 ;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当合数不是质数的 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两个合数的公约 数只有 1 时,这两个合数互质。(五)约分和通分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 1 除外) 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的几个分数分母的最

28、小 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的分数。三、性质和规律(一)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 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二)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1.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 10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 100 倍;小数 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 1000倍2.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缩小 10 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缩小 100 倍;小数 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 1000 倍3. 小数点

29、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 “0补足位。(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2. 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J I 零。3. 被除数 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四、运算的意义(一)整数四则运算1 整数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在加法里, 相加的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2 整数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里,已知的和

30、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 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 差分别是部分数。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3 整数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 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在乘法里, 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 1 和任何 数相乘都的任何数。一个因数X 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十另一个因数4 整数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 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 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在除法里, 0 不能做除数。因为 0 和任何数相乘 都得 0 ,所以任何一

31、个数除以 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 的商。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 商X除数(二)小数四则运算1.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 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2. 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 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 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是多少。4. 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 算。5. 乘方 :求

32、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X 3 =32(三)分数四则运算1. 分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是把两 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2. 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 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4. 乘积是 1 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5.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 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 算。(四) 运算定律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即 a+b=

33、b+a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 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 的和不变,即( a+b)+c=a+(b+c) 。3.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 x b=b x a。4.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 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 们的积不变,即 (ax b)x c=ax (bx c) 。5.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 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 (a+b)xc=axc+bxc6. 减法的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

34、以从这个数里减 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 a-b-c=a-(b+c) 。(五) 运算法则1.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2.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 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 一起,再减。3.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 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 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 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4.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 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 就多看一位, 除到被

35、除 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 不够商 1,要补“0 ”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 数。5. 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 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 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 0”补足。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 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 就在余数后面添“ 0”,再继续除。7.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 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 0”),

36、然后按 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只把分子相加减, 分母不变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 行计算。10.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 合并起来。11.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 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12.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六)运算顺序1. 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2. 分数四则运

37、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3.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 先算乘、 除法,后算加减法。4.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 括号外面的。5. 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6. 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五、具体应用(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1 简单应用题(1)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 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2)解题步骤: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 题的条件和问题。 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 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

38、帮助理解题意。b 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 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 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 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C 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 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 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2 复合应用题(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 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 应用题。(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

39、相差多少 (或倍数关系) 与其中一个数, 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 (或倍数关系)。(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 减法、 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 他们的数量关系、 结构、 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 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d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 笔答。( 3 ) 解答加法应用题:a 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 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b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 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4 ) 解答减

40、法应用题:a 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 剩下的部分。-b 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 已知甲乙两 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 多少。c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 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5 ) 解答乘法应用题:a 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已知相同的加数和相 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b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 是多少,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6) 解答除法应用题:a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 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求每 一份是多少。b 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41、的应用题:已知 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的应用题: 已知 甲数乙数各是多少,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d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7) 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x数量 路程=速度x时间-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工作总量=工作时间X工效总产量=单产量X数量3 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 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 数。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 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

42、。数量关系式:数量 之和十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 总平均数是多少。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X权数)的总和十(权 数的和) =加权平均数。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 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 的平均数。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十2=小数应得数 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十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 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十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 的速度从甲地 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 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43、-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 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 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 米 ,所用的时间是 ,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十=75 (千米)(2) 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 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 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 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

44、量” 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 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 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 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 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 根据题目 的要求算出结果。数量关系式:单一量x份数=总数量(正归一)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例 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 , 照 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 ,需要多少天?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693 0-(

45、477 4- 31 )=45(天)( 3 )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 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 (或单位数量的个数) , 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 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 法彼此相通。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x单位个数十另一个单位 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x单位个数十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例 修一条水渠, 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 6 天 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 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 。 不

46、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 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80 0 x 6 -4=1200(米)( 4 ) 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 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 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 ,然后再求另一个数。解题规律:(和+差)* 2 =大数 大数差= 小数(和差)* 2=小数和小数=大数例 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 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 这时乙班比 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 化,现在把乙数转

47、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12 ,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9 4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87=7(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 倍数 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叫做和倍问 题。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 1 倍数)一般说来, 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 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 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 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 标准数X倍数= 另一个数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

48、,大货车比小 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 多少辆?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 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列式为(115-7) - ( 5+1 ) =18 (辆),18X 5+7=97(辆)( 6 )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 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标准数 标准数X倍数=另一个数。例 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 63 米 ,乙绳长 29 米 ,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 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 绳 长的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

49、多少米? 各减 去多少米?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 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 3-1 )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63-29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 X 3=51(米)甲绳剩下的长度,29-17=12(米)剪去的长度。( 7 )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 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 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 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 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解题关键及规律: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X时间。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X时间

50、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 快的在后):追及 时间 =路程速度差。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 : 路程=速度差X时间。例 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两人同时同向而 行,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 ,乙每小时行 9 千米 , 甲几小时追上乙?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 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 (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已知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 (追击路程), 28 千米 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 需要的时间。列式2 8 -( 16-9 )=4 (小时)( 8 )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 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

51、特殊的一种类型,它 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 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 题解答。 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解题规律:船行速度 =(顺水速度 + 逆流速度) -2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十2 路程=顺流速度X顺流航行所需时间 路程=逆流速度X逆流航行所需时间例 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 每小时行 28 千米 ,到乙地后,又逆水 航行,回到甲地

52、。逆 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求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 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 和水流 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 但顺水所用 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 少用 2 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 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 路程。列式为 284 X 2=20 (千米) 2 0 X 2 =40 (千米)40+( 4 X 2 )=5 (小时)28 X5=140(千米)。( 9 ) 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 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

53、应用题,我们 叫做还原问题。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解题规律: 从最后结果 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 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 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 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例 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 四班调 3 人到三班, 三班调 6 人到二班, 二班调 6 人到一班,一班调 2 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 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 168十4 , 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 所

54、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等于平均数。 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十4-2+3=43(人)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十4-6+2=38(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6=42 (人) 三 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3+6=45(人)。( 10 )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 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 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 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 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棵树=段数+1棵树=总路程*株距 +1株距=总路程*(棵树-1 )总

55、路程=株距X(棵树 -1 )沿周长植树棵树=总路程十株距株距=总路程十棵树总路程=株距X棵树例 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的两根 的间距是 50 米 。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 201 根。 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 数减掉一。列式为 50 X( 301-1) -( 201-1)=75(米)( 11 )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 平均分配给 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 (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 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做盈 亏问题。解

56、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 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 次共分物品的差 (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 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解题规律:总差额十每人差额=人数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 =多余 +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 ,总差额 =多余 或不足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 =大多余 - 小 多余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 总差额 = 大不足 - 小不足例 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 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 的色笔, 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57、支。求每人 分得几支?共有多 少支色铅笔?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 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 ( 25-5 ) =20 支 ,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 分得 10 支。列式为(25-5 ) - ( 12-10 ) =10 (支)10 X 12+5=125 (支)。( 12 )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 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 年龄问题与和差、 和倍、 差倍问题类 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 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 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

58、用差 不变的特点。例 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的 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 48-21=27 (岁)。由于 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 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 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列式为:21 ( 48-21) -( 4-1 )=12(年)( 13 )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 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 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 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 ,然后根据 出现的腿数差,可

59、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X总头数)十一只鸡 兔腿数的差 =兔子只数兔子只数=(总腿数-2 X总头数)十2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鸡的只数=(4 X总头数-总腿数)十2兔的头数 =总头数-鸡的只数例 鸡兔同笼共 50 个头, 170 条腿。问鸡兔 各有多少只?兔子只数(170-2 X 50 )- 2 =35 (只)鸡的只数 50-35=15(只)(二)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1 分数加减法应用题: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与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的结 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 已知数或未知数中含有分数。2 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60、的应用 题。特征:已知单位“ 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 对应的实际数量。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 1”的量。找准要求 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 确列式。3 分数除法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是多少。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 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他们 的倍数关系。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把谁看作标准的数 也就是把谁看作了“单位一”,谁和单位一的量作比较, 谁就作被除数。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甲是比较量,乙 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甲比乙多(或少)

61、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甲减乙 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关系式(甲 数减乙数) / 乙数或(甲数减乙数) / 甲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 , 求这个 数。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单位“ 1”的量。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 1”的量把单位“ 1 ” 的量看成 x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 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 知实际数量。4 出勤率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x 100%小麦的出粉率=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x100%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X 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X100%5 工程问题: 是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它与整数的工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 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 1 ”,工作效率 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 活运用公式。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十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十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十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