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

上传人:kfc****60 文档编号:13908798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必读书目2003-9-14陈理行阅读42次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IAPP)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人类学术发展史密切相关。在人类知识宝库中,它与一些学者、一些著作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些学者是IAPP研究的先驱或者同行,这些著作构成了IAPP研究的知识资源。本评论开列了IAPP学者或者学生的中文和英文必读书目,这些著作是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进行IAPP研究的基础。这些英文著作部分已经有了中译文,许多中文著作都是英文译成中文的,由于翻译必然损失部分信息量,建议IAPP学者能够阅读英文版原著。 一、IAPP Chinese Bibliography阿罗,肯尼思:社会选

2、择与个人价值,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奥斯特罗姆、菲尼、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奥威尔:动物庄园奥威尔:一九八四贝克尔,加里: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3。 边沁:政府片论波普:波普文集波普: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3、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商务印书馆,1993。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布坎南和理查德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布劳格,马克: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陈郁编: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茨威格:异端的权利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房龙:宽容菲吕博顿、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

4、版社,199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弗里德曼夫妇:自由选择格雷,约翰:伯林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哈维尔:哈维尔文集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 联邦党人文集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霍布豪斯:自由主义霍布斯:利维坦康芒斯:制度经济学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论文集,上海三联

5、书店,1991。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利维,泰格: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社会契约论罗尔斯:万民法罗尔斯:正义论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罗素:西方哲学史洛克:论宗教宽容洛克:人类理解论洛克:政府论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茅于轼主编:新制度经济学译丛,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米德,詹姆斯:效率、公平与产权

6、,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密尔:代议制政府密尔:论自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缪勒,丹尼斯: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诺斯和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1992。世界银行:1993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世界

7、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重点阅读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的第二部分。 斯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 斯蒂格利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斯密:道德情操论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威尔逊

8、:新的综合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沃尔夫,查尔斯: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休谟:人类理解研究雅赛,安东尼德:重申自由主义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商务印书馆,1998。 (备注:这一书单并不完整,正在增加中) -二、IAPP English BibliographyAdvisory Commis

9、sion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Ronald Oakerson. 1987. The Organization of Local Public Economies. Washington, D.C.: ACIR. _ Ronald J. Oakerson, Roger B. Parks, and Henry A. Bell. 1988. Metropolitan Organization: The St. Louis Case. Washington, D.C.: ACIR. _ Roger B. Parks and Ronald J. Oakerson

10、. 1992. Metropolitan Organization: The Allegheny County Case. Washington, D.C.: ACIR. Ashby, W. Ross. 1960. Design for a Brain. 2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if available. Bagehot, Walter. 1964.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R.H.S. Crossman, ed. London: C. A. Watts. Barry, Brian, and Russell Hardin. 1982.

11、 Rational Man and Irrational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and Source Book.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Bates, Robert. 1981. Markets and States in Tropical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_. 1987. Essay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2、. Berman, Harold J. 1983. Law and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ish, Robert L. 1971. The Public Economy of Metropolitan Areas. Chicago: Markham. Blomquist, William. 1992. Dividing the Waters: Governing Groundwater in Southern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Calif.: Institute fo

13、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Buchanan, James, and Gordon Tullock. 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ull, Hedley. 1977.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ommons, John R. 1957. Legal Foundations of

14、Capitalism.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de Soto, Hernando. 1989. The Other Path: 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Harper & Row. Eggertsson, Thr inn. 1990.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ucken, Walter. 1951. The Foundations

15、 of Econom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thy, Hassan. 1976. Architecture for the Po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milton, Alexander, John Jay, and James Madison. n.d. The Federalist.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Hardin, Russell. 1982.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Md.: Johns

16、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obbes, Thomas. 1994. Leviathan. Edwin Curley, ed. Indianapolis, Ind.: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Holland, John H. 1975.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aminski, Antoni. 1992.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Communist

17、 Regimes: Design, Function, and Breakdown. San Francisco, Calif.: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Kaufmann, Franz-Xaver, Giandomenico Majone, and Vincent Ostrom, eds. 1986. Guidance, Control, and Evalu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 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Knight, Jack. 1992. I

18、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chmann, Ludwig M. 1978. Capital and Its Structure. Menlo Park, Calif.: 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 Landa, Janet T. 1994. Trust, Ethnicity, and Identity: Beyon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Ethnic Trading Networks, Contr

19、act Law, and Gift-Exchang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oveman, Brian. 1993. The Constitution of Tyranny: Regimes of Exception in Spanish Americ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Netting, Robert McC. 1993. Smallholders, Householders: Farm Families and the Ecology of Intensi

20、v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 1981.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_.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21、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deshook, Peter C. 1986. Game Theor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linor.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_

22、. 1992. Crafting Institutions for Self-Governing Irrigation Systems. San Francisco, Calif.: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Ostrom, Elinor, Roy Gardner, and James Walker. 1994.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Ostrom, Elinor, Larry Schroeder

23、, and Susan Wynne. 1993.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Ostrom, Vincent. 1987.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 Compound Republic: Designing the American Experiment. 2d rev. ed. San Francisco, Calif.: Institute f

24、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_. 1989. The Intellec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2d ed.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_. 1991. The Meaning of American Federalism: Constituting a Self-Governing Society. San Francisco, Calif.: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Ostr

25、om, Vincent, Robert Bish, and Elinor Ostrom. 1988.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 Francisco, Calif.: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Ostrom, Vincent, David Feeny, and Hartmut Picht, eds. 1993. Rethinkin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Issues, Alternatives, and Choices.

26、 2d ed. San Francisco: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Piaget, Jean. 1969.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New York: Free Press. Pipes, Richard. 1974.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Popkin, Samuel. 1979. The Rational Peasa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

27、ess. Putnam, Robert D. with Robert Leonardi and Raffaella Y. Nanetti.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aiffa, Howard. 1982.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ker, William H. 19

28、82.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hoic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W. H. Freeman. Sabetti, Filippo. 1984.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 Sicilian Village.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Sawyer, Amos. 1992. The Emerge

29、nce of Autocracy in Liberia: Tragedy and Challenge.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Schmid, A. Allan. 1989. Benefit-Cost Analysis: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Shubik, Martin. 1983. Game Theor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oncepts and

30、 Solutio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For those with a good mathematical background. Sproule-Jones, Mark. 1993. Governments at Work: Canadian Parliamentary Federalism and Its Public Policy Effect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cqueville, Alexis de. 1988.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

31、 Harper & Row. _. 1955. The Old Regim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Williamson, Oliver.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Wilson, Woodrow. 1956. Congressional Government: A Study in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 Meridian Books. Wunsch, Ja

32、mes, and Dele Olowu, eds. 1995. The Failure of the Centralized State: Institutions and Self-Governance in Africa. 2d ed. San Francisco, Calif.: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现状、原因及后果2003-9-10 网友推荐 徐延辉 阅读274次 一、经济学界女性参与程度的现状分析在经济学研究队伍当中,女性经济学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相当困难,因

33、为很少有人关注这类话题。缺少整个行业的精确数据虽然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通过个别国家和个别经济学院所的个案分析,我们仍然可以把握经济学界的主要动态。从总体上看,女性对经济学研究的参与程度非常低,其参与程度与研究层次成反比,即研究层次越高,女性研究者的数量就越少。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层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竞争者队伍当中,女性的参与者迄今为止一直保持零的记录。英国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

34、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琼罗宾逊夫人未能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后来者又如何呢?在世界各国经济学类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当中,女性研究者的数量与男性相比,在每一个研究层次上都呈现出相对短缺的状态,研究的层次越高,女性的相对比例就越低。比如,在美国大学经济学系当中,女性约占全日制教授的6%,助理教授(相当于英国的高级讲师)的28%。(注:Blank,2000.)在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当中,尚有部分女性比较活跃,但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当中,女性导师绝对是凤毛麟角。杰出的女性经济学家数量很少,这在英国、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普遍

35、现象。二、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的社会原因实际上,不仅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在整个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当中,女性都是参与率低、“渗漏率”高,即女性以较高比例退出科学研究领域。例如,从参与率来看,1973年,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当中,女性仅占8.7%,1996年,该比例上升到22%;从渗漏率来看,有许多最初选择了自然科学的女学生在学成之后却未从事该专业的工作,比如,1991年,美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当中,女生占33%,而在整个科学和工程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当中,女性仅占20%,也就是说有13%的女性退出了科学研究领域。(注:雷曼等,2001。)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36、?我们可以从社会学角度,从自然、社会、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收入等几个方面,提出4个假说来解释经济学界女性参与率低的原因。第一,“自然说”。经济学一般被认为是一门实证性的科学,从事经济学研究在思维训练上需要严谨、抽象和规范。而女性思维的特点是感性、具体和浪漫。女性思维特征使其对于语言、舞蹈及时装设计之类凭借形象思维就能够出色完成的职业情有独钟,而对于抽象的理性分析缺乏热情。以在经济学领域做得最出色的琼罗宾逊夫人为例,尽管她的思想新颖别致、富于感染力,但她的文章一般只被认为是英语散文的杰出典范,因为她的分析方式不符合主流经济学家惯用的理论框架。(注:沙克尔顿等,1999。)因此,许多人认为女性“天生

37、不适合”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工作。第二,“标签说”。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尽管女权运动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妇女解放在中国也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社会各界对女性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普遍存在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女性和社会长期互动的结果,是对女性“能做什么”或“适合做什么”问题的女性判断以及男性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上述“自然说”成立,那么女性就会有意识地规避理论研究工作而选择应用性的工作。女性“自发地”选择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社会对女性“不适合做经济学家”的经验性判断,提高了社会对女性经济学家不信任的程度。这种状态反过来又减少了社会对女性经济学家的需求。而没有成功的女性经济学家作为一种社会激励,女性就会

38、出现加盟经济学界的动力真空,结果必然使能够成为经济学家的女性更少。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学理论当中著名的标签理论效应:一旦给女性贴上“你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标签,绝大多数女性最终都不会成为经济学家,因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多数女性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个人从业志趣,最终也就离经济学家的轨道越来越远。第三,“人力资本说”。从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规范的前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全部攻读下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硕士和博士学位攻读阶段,一般学生的年龄都在2329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女性恋爱、结婚和生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拖延这三步曲

39、中的任何一步都会为女性日后的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攻读学位与婚恋三步曲同步进行,又非一般女性力所能及,因为已有研究证明,即使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当中,她们作为妻子和母亲也比其丈夫在养育孩子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更多。社会分工或社会责任限制了女性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女性职责”约束是遵守社会规范的女性在同男性进行事业竞争时所面临的先天不足。这种约束不为经济学界所独有,在学术界和决策界等社会结构的每一个层次这种约束都存在。正是这种约束极大地限制了女性同男性平等对话的可能性。第四,“经济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属于投资长、见效慢、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的高风险

40、行为。根据博弈论,人类对风险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风险爱好、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绝大多数女性都属于后者。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多数女性都会根据最大最小原则,选择那些预期效用相对较小,但收益相对稳定的职业。因此,与现有的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应用性较强的工作相对而言更受女性青睐。当然,经济问题或收入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多数国家的理论工作者都同中国的同行一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也有少数国家,比如美国的经济学家收入很高,美国的教授和助理教授分别比英国的教授和高级讲师多挣1/3薪水。有人认为收入太低是英国经济学研究行业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它绝不是惟一的原因,因为当年亚当斯密的收入无疑很高,但收入高低绝不

41、是他长达数年探索“看不见的手”的根本原因。(注:Freeman,2000.)此外,即使在经济学理论研究行业收入水平居于全球领先的美国,其女性经济学家的比例同收入较低的其他国家情况相比,也并没有明显差异。由此看来,经济收入不是决定性因素,“经济说”的解释能力并不比“自然说”和“标签说”等的解释能力更强。三、女性经济学家短缺对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无论上述哪一种或哪几种因素发挥作用,目前的经济学界很少能够听到女性的声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女性经济学家严重短缺对经济学理论研究具有哪些影响呢?概括起来,共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理性”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的传统假设,尽管不同

42、学派在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理性”始终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但是,如果用女性的眼光观察人类行为,那么很多女性都会认为,多数人类行为都是出于本能,“本能”才是人类行为的前提条件。那么,什么是本能呢?乔治列文斯坦认为,“本能”是指一种范围很广的否定性情感(比如愤怒、恐惧)、强迫状态(比如饥饿、口渴、性欲),以及感觉状态(比如疼痛)等等,这些感受都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并刺激人们去从事某种特殊行动。(注:Loewenstein,2000.)本能就像传统理论中的偏好一样,能够促使人们在不同的商品和不同的行动之间作出选择,比如,饥饿就能增加一个人对食物的偏好

43、。那么,本能和偏好有何区别呢?阿马蒂亚森认为,偏好的本质特征是其连续性和短期内的稳定性,而本能则相反,因为欲望本身要受人们身体内部状态变化以及外部刺激的影响,所以,它能迅速地改变人们的欲望从而改变人们的行动。虽然“本能”或“激情”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视为人类行为的一种毁灭性力量,但正是这种力量蕴涵了更丰富的社会内容,使我们可以在社会大背景下观察和了解包括经济行为在内的人类各种行为。单凭理性或功利主义恐怕无法解释复杂的现实世界。理性假设拉大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这是偏狭地使用男性眼光观察世界的结果之一。第二,分析方法视角单一。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界传统的分析方法,也是其惟一的分析方法。一些著名的

44、定理或命题都是以孤立的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决策行为开始进行推论并扩展到全社会的。比如,经济学家在推论著名的帕累托最优时,偏好使用埃几沃斯盒式图作为分析工具,来论证社会资源如何才能实现有效配置,而埃几沃斯盒式图就是假设一个社会只有两个成员(两个生产者和两个消费者),只生产两种商品或只进行两种消费品的交换。个人主义方法论以及使用这种方法论所建立的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分析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但它本身也包括了许多无法克服的矛盾。比如福利在个人之间能否比较的问题,按照个人主义方法论假设,个人是其自身福利的最佳判断者,也即只有个人才能了解自己是否幸福。由于每个人都不了解其他人的福利状况,所以福利在个人之间是无法比

45、较的。而实际上,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同别人进行比较。另一对矛盾看起来更令人费解:1978年,赫伯特A.西蒙因“有限理性”假设及其在组织内部决策中的应用分析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7年后即1995年,罗伯特卢卡斯因“理性预期”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分析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禁让人思索这样一个充满辩证法的哲学问题: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人类掌握的知识到底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有限理性”与“无限理性”究竟哪一种理性才是分析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对知识的态度就像对福利的态度一样,“相对知识论”和“相对福利论”也许更具说服力,而“相对论”正是女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如果说

46、男性思维像一个“点”,那么女性思维则更像一个“面”。男性视野中的世界总是单打独斗,所以孤岛上的鲁宾逊成为永恒的前提假设。而女性视野中的世界总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人组成的群体,而且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女性看来,人是社会网络中的“点”,每一个点都被“嵌人”特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之中。社会网络的形式、性质以及网络的密度,共同决定了网络中每个“点”的位置以及每个“点”的移动方式。因此,不论是可以用数量指标衡量的物质福利,还是难以精确计量但却普遍存在的精神福利,对于女性而言,福利总是相对的,能够用来进行福利比较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因而知识也总是不完善的。如果说男性的方法论是个

47、人主义、绝对主义,女性的方法论则是群体主义、相对主义。相对而言,似乎后者更容易接近现实世界。第三,内部保守和外部扩张长期共存。经济学作为最古老的社会科学已经扩展到政治、教育、婚姻生育等许多领域。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加里贝克尔分别于1986年和199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成功典范。但是,这种扩张只能说明经济学方法可以被用于分析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等非经济领域,但它并不意味着经济学理论本身的丰富或经济学方法有所改进。实际上,貌似开放的经济学骨子里却很保守,它只关心向外进军却不注重从其他学科吸收引进。经济学就像一个工具箱,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用这些工具能做什么,至

48、于工具本身是否应该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经济学家想得很少,做得更少。经济学的保守和贫瘠还不止如此。在经济学分析向非市场领域扩张的同时,一些用经济学工具可以解释的准市场领域里的问题却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家务劳动的价值从未计入GNP,人力资本投入产出分析也不把母亲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计入在内。这些劳务之所以没有被计入GNP,据说主要是因为它们难以量化。但实际上,略通一点经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机会成本”概念就是指一个主体从事某项活动而放弃的另一项可能发生的市场行为的最低价值。一小时家务劳动或家庭教育可以分别用一小时临时工、一小时家庭教师的劳动价值换算而得。目前,全世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

49、全日制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少,临时性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新的临时工占据劳动力市场主力军的就业格局中,女性的许多家务劳动都可以由市场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把女性劳动排除在GNP之外,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统计技术的经济学问题,毋宁说它是一个价值判断的伦理学问题:这是男性统治的经济学界武断地认为女性家务劳动可以不被计入GNP之中的思想理念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四、结束语由男性统治的经济学界充满了理性、模型和伺机而动的扩张。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热衷于扩建经济学帝国,但却没有人停下脚步对经济学自身的理论研究做一下盘点。也许在经济学界听到女性的声音尚需时日,但我相信这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因为罗素先生

50、说过,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源泉,经济学研究也不应该例外。 【参考文献】1.梁小民,1998年,经济学发展轨迹,第一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英沙克尔顿,J.R.,洛克斯利,G.,1999年,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3.徐延辉,2000年,“福利经济学方法评述”,载学术季刊第1期。4.美雷曼,P.M.等,2001年,“在科学界内取得成功女性的坎坷历程”,黄育馥摘译,载国外社会科学第2期。5.Blank,Rebecca M.,2000,The State of British Economics,inThe Economic Journal,June.6.Freeman,Richard B.,2000,The Changing State of Economics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United States,in The EconomicJournal,June.7.Loewenstein,Seorge,2000,Emotions in Economic Theory andEconomic Behavior,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0,No.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