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139070076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积累文言常用词,培养文言文语感。揣摩文中表现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促进写作。领会蔺相如宽容大度、机智勇敢的品质特征,学习他 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精神面貌。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如何借助典矛盾冲突、生动细节、对比映衬等手段展现人物。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他敢于说这样的话, 是出于一篇爱国之情,话虽少,意却深。所以,这样的一名大将,才能有勇气有胸襟负荆请罪。 又如:海池之会上,蔺相如有礼有节,维护了赵国的 尊严,打击了秦王。秦王乖乖击缶瓦后,内心一定是崩 溃的,但最终没

2、有派兵攻打赵国。文中说“赵亦盛设 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的军事才能对秦是有一定 的威慑力的。可见,外交上的胜利仰仗相如的勇气,军事上则仰仗 廉颇。正是他们一文一武,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 尊严。在这点上,蔺相如洞若观火,内心非常清楚。再如:秦王在失去了和氏璧后,也是放走了蔺相如, 并不是他宽厚仁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囿于廉颇的 威望。历史上的赵惠文王很善于用人,赵国历史上也 出了很多名将,如李牧、赵奢等,一度政治精明、武 力强大。特别是,廉蔺和好后,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 致,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的屏障。后秦 曾两次攻赵,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强秦长期不敢攻 赵。补充后文省略的内容:1

3、0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 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 奢破秦军阚与下。【这个环节的讨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学生对廉颇 的兴趣高涨,纷纷表示更喜欢廉颇的直爽豪放和知错 能改。但我们仍然对蔺相如充满敬意,是他的高瞻远 瞩,豁达大度成全了这段“将相和”的佳话。】4.“负荆请罪”这外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 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 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 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 以口舌

4、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 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o ”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 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一详一略, 一个笔墨酣畅,一个简约浓缩,但他们二者形象相得11益彰,同样丰满。【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对比映衬的写法。这是 一个两人的合传,看上去描写蔺相如的笔墨更多事实 上,两人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不得不赞 叹司马迁高潮的写人手法。板书:对比中映衬】二、总结本课的艺术特色。1. 选材典型。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 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 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

5、自然成了赵国封建 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 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 “完 璧归赵” “海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 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 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 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12 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秦、赵争夺和氏璧与海池 之会两件事,实质上是两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 威信的两次实力较量,是秦国大举进攻赵国的前奏。所以写这两件事,也显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2. 详略得当的写法“完璧归赵” “海池之会

6、”“负荆请 罪”三件事中,特别是前两件事,作者着力写蔺相如, 笔墨酣畅,具体入微;写廉颇则较简略。在三个历史故事中,有关廉颇的素材,几乎被作者提 炼到“浓缩”的程度。为什么这样详略不同?从这篇文 章的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廉颇早有“攻城野战 之大功”,在文章中一开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现。蔺相如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个门客。廉、蔺两 人开始时地位高下悬殊。但由于蔺相如获得了两次重 大外交斗争的胜利,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七雄”纷争的局面中, 外交斗争的作用已经重于军事斗争,“斗智”已经重于“斗力”,“谋”已经重于“勇”。作者之所以对蔺相如 详写,而对廉颇略

7、写,就是因为蔺相如是一个忠于赵 国的、智勇双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赵两国13 的矛盾斗争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于廉颇,在当时历史 发展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颇显著。3. 反衬手法的运用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 写了其他一些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作者还写 了秦王的贪欲,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写了秦王的欺 诈,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是秦王耍花招,继续制造 骗局。在海池之会”的故事中,也对秦王有所描述, 先写秦王令赵王鼓瑟,戏弄赵王。当相如提出“以相 娱乐”的要求时“秦王怒,不许”。但最后还是“不悸, 为一击

8、缶”。写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在这两个 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 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 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 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14 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 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 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4. 注意了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与人物语言的个 性化。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 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

9、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 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抑的神 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 “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 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 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气这 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 “勇”认识 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 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 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 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15 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

10、出当时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 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 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傲 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 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 相济,充分写出了 “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 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 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话也是如此。5. 前后照应文章开始概括介绍廉、蔺两人身份,前为 上卿,后为门客,一贵一贱,两人地位高下悬殊,这 是为后面廉、蔺矛盾安下伏笔。在后面“负荆请罪” 的故事中,廉颇居功自傲,囿于贵族等级观念、甚感 不平的一段牢骚话,

11、就是有力地回应了这开头的伏笔。再如“渥池之会”写到最后说:“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秦不敢动。”点出了赵在外交上的胜利是以军事力量作 后盾的,暗点了廉颇的作用。在后面“负荆请罪”的 故事中,蔺相如回答门客时说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加 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也是照应了前面,表现16了蔺相如看问题的客观和全面。【这个环节尽量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 三、拓展延伸1、蔺相如在历史上是公认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人 物。我们来看两个评价:“有重于泰山,相如也是。相 如真丈夫,真男子,真大圣人,真大罗汉,真菩萨, 真佛祖,真令人千载如见也。”(陈亮 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12、方蔺 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 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 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司马迁评)陈亮用一个“真”字来评价相如。司马迁认为,知道 已经身陷死境的人一定不再怕死,但不怕死而赴死并 不难,如何机智地面对死亡,才是真的难;当蔺相如 持璧睨柱、斥责秦王及部下时,至多也就是被杀头而 已,在那种情势下有的人恐怕就会表现怯懦,而蔺相 如正气凛然,威势震动敌国,功成名遂之后又能礼让 廉颇,其名声重如泰山,他面对死亡的智慧与勇敢,17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2、明人王世贞却对完璧归赵一事有他自己的看法。请 同学们阅读补充材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

13、课文,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且夫秦欲璧,赵弗予 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 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 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 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 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 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 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 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 赵绝耳。令秦王怒,而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 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

14、胜而璧终入秦 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18 3、讨论:王世贞提出质疑,疑点是什么?明确:主要疑点:秦强赵弱,赵畏秦,奈之何既畏而 复挑其怒?其他疑点: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方面都 无所谓曲直。为什么蔺相如一出场,却说“秦以城求 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 献璧,相如“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4、讨论:何以见得“完璧归赵”的做法是故意挑其怒? 明确:相如“欺”秦,就会让秦有了理(归直于秦), 秦国若大兵压境“责璧与信”,是什么结果呢?这就是 挑其怒。5、小结:质疑带来的启发在伟大的作品,都 不是尽善尽美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善

15、于质疑。质疑 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质疑,就有澄 清史实的价值。即使是仅仅引发别人重新探究的欲望, 也是一种价值。【这个环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 点,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老师就要引导 学生,关于质疑,换一个视角,用别的方法,根据新 的资料和学术成果,对文本重新审读,你就可能提出 有价值的质疑。但是,单提出质疑是不够的,质疑要191、请同学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 一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人。 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 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史记全书一百三十

16、篇,包 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 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第一 步纪传体通史。鲁迅赞誉他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2、讨论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教师 补充。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 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 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 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 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这两方面的内容,老师提前就布置给学生,作为预 习作业。课堂上,老师一方面检查学生预

17、习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对作者、出处及 时代背景有大致的了解。】建立在充分占有论据的基础上。论据可有理论的也可 有事实的。】四、布置作业1、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 理。2、根据课文内容,拟一副对联。教学反思这是学生第 一次接触人物传记,接触到司马迁的史记。所以, 在开始上课时,对司马迁及其史记做些介绍是非 常有必要的。这篇课文位于必修三“寻觅文言的津梁” 这一专题中,所属板块命名为“仔细理会”,可见本课 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就是梳理课文内容。而且从古汉语现象上来说,这是一篇典范的文言文, 从文学史的地位来说,又是一篇经典的文章。但一课 由于课文太

18、长,串讲时不免挂一漏万渐渐感到课堂气 氛有些沉闷,缺乏生气,于是我想突破文言文疏通串 讲的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突出课文的史鉴意义和 教化功能,尽可能上得活泼些,有趣些。20 本文情节曲折有趣,在理解上难度不大。因此我课前 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做到基本疏通文句,能够口译课 文。课堂的交流讨论活动只有在学生已经解决了阅读 障碍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另外,关于作者和背景,为了避免单调的介绍,我提 前布置给学生,先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再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 抓住了两点。一是诵读的反复穿插,各种形式的诵读,自读、齐读、

19、 分角色读等等。尤其是分角色扮演的朗读,更容易走 进当时的情景,深入体会人物的个性。并且,学生在 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这 样既学懂了课文上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表演之后,还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重温 了课文内容,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读促品, 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第二,始终抓住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启发学生,就是 文中表现人物的多种方法。如果细究的话,其实司马21迁在这里表现的手法是非常多样的。我主要抓了三种: 在矛盾中凸显;在细节中刻画;在对比中映衬这正好 对应着本文的三个故事。另外,我注意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适量的文学史上 与课文相

20、关的评论材料,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文 学鉴赏的眼光、方法和趣味,适当拓展视野。激发对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研究兴趣。最后的作业也给 了我一个小惊喜。上完课,学生对蔺相如、廉颇形象的讨论仍然意犹未 尽,话题似乎还在延续,我就顺势让他们根据文本拟 写对联,让他们把这种热情和兴趣再次发挥出来。经 过一些指导,学生写的对联颇为可喜,现附上部分, 欢迎批评指正。附:部分学生拟写的对联智相如有勇谋青史智相如有勇谋青史完璧归赵海池护主气盈天地垂勇廉颇明大义佳话负荆请罪境上诀王义冠古今传22怒叱秦王完归璧佳话传朝野忠效社稷战沙场威风震四方视死如归巧夺美玉心胸似海妙化干戈完赵璧,会混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掉

21、阖,有他相 如丞相;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 大将军。有智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知耻知羞,负荆请罪见高风。相如舍己,文将比武将,终能完璧归赵;廉颇爱国,官场如战场,遂成刎颈之交23无足智神勇,怎能完璧归赵护国威;非胸怀坦荡,何言负荆请罪将相和。护国全凭智勇三寸舌兴邦皆靠文武一条心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寸灵舌完壁归赵,句句珠巩辩强 秦王侯将相四海乾坤五洲神将六尺长鞭负荆请罪,滴滴血汗守乱 世风云山河得先机人璧争辉秦赵斗释前嫌文武齐欢将相和24二、理清文脉、整体感知1、请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完 后纠正一些易错字。【朗读的环节一方面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另一方

22、面“因声求气”,诵读文言文,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 物特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语调,正确处理语句的抑 扬顿挫和读音的轻重缓急,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文 章的气度。这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深入探究是非常重要 的。因此,老师要舍得在朗读上花时间。】2、本文一共写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主要写谁?明确: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海池之会”、“负荆 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突出蔺相如与廉 颇的性格。通过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 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 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 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 国精神。【整体感知,

23、点到为止,后面还会详细分析】 三、研读学习“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思考:1 .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在什么形势下出 场的)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 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 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 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 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 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 智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在矛盾冲突中写人物,把 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境地,是表现人物非常常见的一

24、 种手法。板书:矛盾中凸显】讨论: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 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 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 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 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 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 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 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 “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礼无信,最后以人、璧俱 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 不得有“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

25、秦城“实不可得”, 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 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 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 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 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 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 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 “完 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 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梳理情节,理清要 点,找出矛盾的焦点。】四、研读学习“海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思 考:1 .“海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

26、时,分别怎样描写秦 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记载会场情 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 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 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 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 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 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 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2. “顾召”同“前书”构成了怎样的对比? 一是秦赵 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 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 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 与秦君臣对

27、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 士可杀不可辱。【引导学生比较两词的不同内涵。“前书”表明秦国御 史早已等候在旁边,以“以乐助兴”为由让赵王鼓瑟, 这显然是有预谋的事件。但“顾召”说明是临时被招 上来的,足见蔺相如随机应变的能耐。】3、顺势引导:这样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么?再找找看。 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 “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ei)w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 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 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 “为” 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 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 缶乃市井盛酒

28、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 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 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 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感受其 中蕴含的丰富意蕴,初步感受司马迁遣词造句的魅力。 板书:细节中展现】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 含义?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 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 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 个事实是:一是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 质;二是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 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

29、是一个不顾生死, 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 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五、布 置作业 继续自学剩下的部分“负荆请罪”,体会文 中另一人物廉颇的形象。第二课时-、研读学习“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1、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2、思考: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 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人物复杂的内 心世界,对于特别能体现人物心情的词语,如“攻城 野战”、“徒”、“必辱之”则要加重语气。通过诵读, 廉颇内心的失衡、骄横再到后来负荆请罪时的痛悔、 彻悟,自然就能有所领会。】3、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一点在文中有 暗示么?明确:其思想基础在于两人对赵国的忠诚, 以及廉颇在赵国不可动摇的地位。如:海池之会诀别 时,廉颇对赵王说的那一段话,“三十日不还,则请立 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是何等的忠心耿耿又思虑深远!秦王很可能扣留赵 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廉颇作为一名大将,不但勇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