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906315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5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金盛华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本本 章章 要要 点点*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交互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功利原则*人情的增减规律人情的增减规律*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参照测量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概述一、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二、人际关系的意义人际关系的意义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

2、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从联系的角度说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任何一个人,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必须与别人发生交往,发生一定的角色联系,并在交往的同时产生一定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

3、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社会角色涉及的是社会一类人与一类人的关系。一个人的社会位置一旦被确定,他与他人的社会角色关系,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同时规定了。由社会角色关系带来的社会经验是相对规范化、系统化、类别化的。人由此而获得社会化,形成与别人共有的心态。第十二章第十

4、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人际情感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相互接纳和支持的友好情感。它没有明确对应的社会职能这种关系的产生、发展、保持与消亡,只遵循人的情感心理规律。人际情感关系不是人的类与类的关系,而纯粹是个人与其他所有人的更为一般的关系,是一种个人凭个人自然情感状态选择的自由关系。由人际情感关系带来的社会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高度特异的。由其所带来的独特生活经验,使得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心态与个性。人由此而获得个性化。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的意义二、人际关系的意义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

5、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一)交往与个性发展(二)交往与心理健康(三)交往与幸福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一、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的状态二、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三、三、人际关系的深度人际关系的深度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图121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来源:J.L.Freedman et al,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Prentice-Hall,19

6、85,230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及情感的由浅入深,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I.Altman&D.A.Taylor,1973)。(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二)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融合的涵义,是双方的共同信任,也就是相互之间建立安全感。本质上,在哪种程度上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人情(人际关系)就在哪种程度上融合。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

7、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四)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的深度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用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思想来解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水平。他们认为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随着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表露自我,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表露

8、他们自己。这样,自我表露的深度,就成了人们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的重要标志。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图12-2 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差别来源:D.Watson,et al.Soci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Application.Glenview,IL:Scott,Foresman,1984.130(一)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自我的分层 鲁宾等人(Z.Rubin&S.Shenker,1978)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属于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

9、人们真实的态度。自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价。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一、真诚原则真诚原则二、二、交互原则交互原则三、三、功利原则功利原则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五、情境控制原则五

10、、情境控制原则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真诚原则一、真诚原则 近10年来的研究一致表明,真诚是最受欢迎的人格品质。人作为社会的动物,需要自己在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上都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真诚使人们对于与自己交往的人对自己怎样行为有明确的预见性,因而更容易建立其安全感和信任感。而面对不真诚或欺骗,则意味着对方对于自己究竟会做什么是不确定的,这就意味着自己有可能受到侵害。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交互原则二、交互原则(一)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如E.Aronson,D.Linder,1965),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

11、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阿龙森与林德(1965)运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对此进行过细致验证。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人际交往交互性的原因 福阿夫妇(U.G.Foa,E.B.Foa,1975)认为,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这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的解释自己行为,并由此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的重要适应能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也可以作出同样的解释。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如果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对我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我们觉得“应该

12、”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的心理反应会被激发,并引导我们用同样的行为方式做出回答。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行动,表示对别人的接纳以后,我们也会期望别人做出相应的友好应答。同样道理,对于排斥、拒绝我们的人,其排斥与拒绝对我们是一种否定,因此我们也只有报之以相应的排斥和拒绝才是合理和适当的。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功利原则三、功利原则(一)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福阿(U.G.Foa,1974)的人际交换分析 研究(C.Se

13、dikides et al.,1994)对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回报与付出的探讨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费力最小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具体到人际交换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无疑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想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一种人际关系,就必须使我们同别人的关系对别人而言是“值得的”,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是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出的解释双赢和双输人际关系现象的概念(参见金盛华,1995)。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发现,有些人彼此的

14、交往不再维持交往得失的相对平衡和礼尚往来,而是出现双方都感到欠对方情谊,而希望为对方付出更多且不希望对方回报的双赢局面。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双输,即人际关系的双方都感到对方欠自己的,并期待对方为自己付出更多,并且不愿意对对方的付出做出回报。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价值取向的不同,引导着人际交往中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于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个人情感的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这一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增值交换过程。对于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一类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纯粹的物质利益交换意识要多于个人情感的卷入。因而他们倾向于用物质价值来衡量自己在人

15、际关系当中的得失。这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减值交换过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一)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自我阻抑策略 社会心理学家有关自我阻抑策略的最新研究,使人们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得到了更好的证明。所谓自我阻抑策略(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

16、),指个人为未来可能的失败制造保护性借口(protective excuses)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或促进自己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的概念。有关自我阻抑策略的一个代表性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伯格拉斯等人(SBerglas,EEJones)于1978年完成的。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人们在不期望的行为结果出现之后,会有意无意地寻找各种理由来解释行为后果,使行为看起来合理化,从而减轻自己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作合理化作用。与合理化作用相比较,自我阻抑现象可被称为自我阻抑作用(self-handicapping)。二者的区别在于,合理化作用是对不期望行为结

17、果的事后心理反应,而自我阻抑作用则是人们对于可能威胁的预先心理反应。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阿龙森与林德1965年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这一实验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一现象被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gain-loss principle)。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

18、抛却得更彻底”现象。弗里德曼等人(J.L.Freedman,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五、情境控制原则五、情境控制原则(一)情境控制需要猴子进入新情境时的行为总是东张西望,这摸摸,那拍拍。巴甫洛夫称这种行为是“这是什么反射”。人进入新情境时,也有同样的行为表现。“这是什么反射”的真正含义,是探究环境,了解环境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从而把握环境,使我们在该环境中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定向。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焦虑。对于人来说,不仅对物理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会引起焦虑,对社会

19、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也同样会引起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人寻求平等与自由情境控制原则的含义,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境的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想使别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如果我们增加了人们达到情境自我控制的困难,或是与人们对情境的控制不对等,使别人的自我表现受到限制,而不得不保持一定水平的自我防卫,那么,别人实际上不可能对我们有深层的接纳,我们与其关系的状况也只能停留在正式的、表层的水平。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第四节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

20、化 一、一、人际关系的破裂人际关系的破裂二、二、人际敏感性训练人际敏感性训练三、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破裂一、人际关系的破裂(一)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 人际关系从融洽的状态走向终结,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1分歧 2收敛 3冷漠 4逃避 5终止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建设性地争吵心理学家(I.Gotlib,C.Colby,1988)对于怎样才能避免破坏性争吵,以及怎样才能使争吵具有建设性,提供了系统的建议。不 要要草率地道歉逃避争论,使用冷处理,或者退出争吵使用你了解的对方隐私来不择手段地伤害或侮辱对方引入无关的话题假装达成一致,实则心存

21、愤恨将自己的感觉告诉对方通过批评对方所重视的事物来间接地攻击对方通过增强对方的不安全感或者以灾难性的后果为威胁伤害对方单独地争吵,远离孩子准确地定义问题,以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论点让你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暴露出来愉快地接受关于你行为的反馈澄清什么是你所赞同和反对的,什么是对双方来说最关键的提问,以帮助对方找到词语来表达他/她的关注点发生冲动的情感爆发时,等待它平息,而不要以牙还牙就双方的共同改进提出积极的建议来源:Gotlib I H,Colby C A.How to Have a Good Quarrel.In Marsh P(Ed.),Eye to Eye:How People Inter

22、act.Topsfield,Mass:Salem House,1988.547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认清人际冲突或分歧的本质,并学会建设性地处理分歧或冲突,可以有效地减少人际关系恶化和破裂的发生。首先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预计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的最有效途径。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际冲突都是可以避免的。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像他所做的那样言行。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解决冲突的有效

23、步骤:第一,相信一切冲突都可以理性而建设性地获得解决;第二,客观地了解冲突的原因;第三,具体地描述冲突;第四,向别人核对自己有关冲突的观念是否客观;第五,提出可能的解决冲突的办法;第六,对提出的办法逐一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佳的解决途径,最佳方法必须对双方都最有益;第七,尝试使用选择出的最佳方法;第八,评估实现最佳方案的实际效应,并按照给双方带来最大利益和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维持的原则给予修正。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人际敏感性训练二、人际敏感性训练敏感性训练是一种团体训练技术,是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最普遍的方式是训练团体或称T组(T-group,Training group的简

24、称)。通常由5到15人组成,包括一名心理学家。训练期限可以是一至四周,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参与者也会在没有社会角色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各个成员所提供的多角度的见解,学会准确掌握、理解和评价别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的意义,并在别人真实的反馈调节中,作出正确而为别人所接纳,同时又对人际关系起积极作用的反应。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训练团体的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改变人们人际关系的状况(E.Aronson,1978),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通常社会生活的特殊世界。阿龙森(1978)曾对训练团体的目的和功能作过如下总结:培养

25、明确、坦诚的交往技能。学会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以互相合作、互相依赖的方式,建立和维持真诚的人际关系。学会用正常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纠纷和冲突,抛弃强制和操纵的方式。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提高对于自己内部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的觉察力和敏感性,增加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觉察力。增加自我内在系统与外在情境的沟通。提高对别人情绪反应和行为的觉察力与敏感性。学会从多种立场来了解人与事物。在上述总结中,一至三条属于社交技能改善的范畴;四、五两条属于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的范畴;六、七两条涉及的则是移情能力改善的问题。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角色扮演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26、)是一种常用的训练技术。它是通过让别人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角色扮演方法可以直接帮助人们改善双方相互作用的状况,最终有效地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角色扮演还能作为重要的测试方法。与传统测试方法相比,角色扮演的优点在于它能引发出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的低频行为,突破了直接观察所具有的局限。我们可以控制对被试的刺激,使测试环境易于标准化。然而,它的局限在于它远离现实,在假设的情境下,缺乏

27、真正的体验和经历,会出现偏差。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第五节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一、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二、二、参照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三、三、人际关系测验人际关系测验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社会测量法一、社会测量法 定义:定义:社会测量法(sociometry)也称社交测量或社会测量,是由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o)于1934年最先创造的。它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发展:发展:社会测量法一经问世,就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的广泛注意。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

28、新的社交测量方法的变式及相应的结果处理手段。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原理:原理: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如果一个人在更多的方面都对另一个人作出肯定的选择,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有高度的接纳性。反之,则为高度排斥。如果肯定的选择是相互的,那么接纳也是相互的,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小。反之则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大。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具体操作:具体操作:社会测量法的具体操作,是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让被测量者回答,然后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行列

29、表格法。此外常用的还有图示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评价:评价:社会测量法现在已广泛地用于各种团体,如学校、机关、企业等,通过这种方法能很快的发现团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但是社会测量法还不能揭示其选择动机,所反映出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外部的,对于团体内部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结构还无法反映,而且进行分析的数据来自于问卷,受被试因素的主观所影响。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参照测量法二、参照测量法 定义:定义:1976年,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参照测量法。这是一种测量群体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一种方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原理:

30、原理: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了解个人的选择动机。动机是人际关系选择的心理机制,被人们喜欢的人,不一定就是群体中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威信的人。社会测量法有时并不注重选择动机问题,而参照测量法则主要强调选择动机的测量价值。通过参照测量,可以了解群体内的一些有一定影响的权威人物,把群体内部潜藏的参照群体揭示出来。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具体操作:进行参照测量时,首先让群体中成员进行相互评价。其次,给每个成员一个准备大信封,并把所有对某人的评价集中起来,放在这个信封内。然后,告诉全体成员,你可以从所有这些评价中选择34个最想了解的评价来看,你会选择哪几个人对你的评价。而具体

31、想看哪三、四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由每个成员自己自由选择。通常,人们会要求看在他心目中最有威信、最有见解或最受人尊重的人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结果意义:通过各成员的提名,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群体中最具有威信、最受人尊重与信赖的人。那些被大家广泛提名的人,在群体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并处于群体中心位置的人,他们有见解,得到大家尊重,是群体内潜在的权威,多数人都想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评价。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评价:参照测量法的优点在于它隐藏了测量的真实目的,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出自己的真正动机,从而获得可靠的结果。但如果群体成员人数很多,要求个人对每一

32、成员均做出评价,则费时太多,且组织过程较为麻烦,可以改进一下,用多重选择来进行评价。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测验三、人际关系测验(一)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按照人际交往行为方式的主动性、支配性、规范性、开放性等四个维度,可以将人们的人际交往分成主动型与被动型、领袖型与依从型、严谨型与随便型、开放型与闭锁型等8种类型。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二)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测验 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测验,是按照交往的主动性、交往需要、对别人的接纳性、移情能力、个性真实性等因素来编制的。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维持能力测验 人际关系维持能力测验有两类。一类测量

33、的是人们与别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另一类测量的是人们平息人际冲突的能力。这两类测验的依据,是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要求人们具有较好的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识和技能,懂得人际关系必须保持,也能够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特征是积极的,那么他的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就较好。反之,则较差。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业与思考题1.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2.简述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3.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哪些?4.试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对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进行解释。5.人际关系改善的途径有哪些?6.简述人际关系的测量的几种方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建议读物1金盛华,赵凯,杨志芳.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2郑国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Argyle M,Henderson M.人际关系剖析.苗延威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4Taylor S E,PeplauL A P,Sears D O.Social Psychology.NJ:Prentice-Hall,19975.Kelly H H.Personal relationships:Their structure&processes.Hillsdale,NJ:Erlbaum,197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