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说明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3896317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道路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道路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道路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道路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设计说明(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道路设计说明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道路所经区域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原为 xxx 的取土场,结束后填埋,为 杂填土,填埋年限约 3 年黄褐色,湿,局部饱水,松散、多孔隙、成份混杂, 以粘性为主,含砂、砖块、碎石、钙质结核、植物根系、建筑垃圾等,局部 夹青灰色淤泥质土。该层层底埋深 0.50-7.80 米,层厚 0.50-7.80 米,平均层厚 4.42 米。本次设计内容有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给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 (标线部分及交叉口预埋信号管道)、绿化工程。二、设计依据三、设计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参照城市支路2、设计车速:30km/h3、交通等级:轻交通4、路面结构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

2、5、道路标准荷载: BZZ-100四、道路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道路平面线型:依据XXX规划定线,整体南北走向。2、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最大纵坡为0.685%,最小凹形竖曲线 R=7500 米。3、道路横断面设计XXX 路道路红线标准宽 20 米,双向两条机动车道,道路横断面采用一块 板形式: 3 米人行道+14 米车行道+3 米人行道(3 米+14 米+3 米=20 米), 详见标准横断面及管线综合图。车行道路面采用直线型路拱,横坡采用 1.5% 双面坡控制;人行道采用直线路拱,采用 1.5%单面坡。4、路基、路面设计(1)路基 路基处治该路基为杂填土软弱路基,路面结构层下回填 0.5 米厚天然

3、级配砂砾石 垫层,压实度不低于 95%,垫层顶部铺设土工格栅,垫层下 3 米范围(杂填土 不足 3 米时挖至原状土层)内杂填土进行挖除,并用强夯夯实,压实度(重型 标准)290%;然后素土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度)291%;与原状土衔接处开 挖台阶再进行填筑,台阶宽度不小于 2m。 路基填挖交界处理 路基填料 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腐殖土,或含杂草、树根等及含水饱和的湿土,透水性不良的土应控制其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 2%之内,路床顶面横坡 应与路拱横坡一致。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地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 (%)上路床0306填方路基下路床30804上路堤801503下路堤15

4、0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30804路基边坡填方边坡坡率均采用1:2 放坡,挖方边坡坡率均采用 1:1.2 放坡。(2)路面车行道采用沥青 混凝土路面,设 计 年 限 ,设 计 容许弯沉值 39.55(0.01mm),路面结构总厚度58cm:3.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AC-13C上面层;4.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AC-20C 下面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M723.0MPa)上基层;18cm水泥稳定砂砾(M722.5MPa)下基层;人行道采用生态砖路面,路面结构总厚度 43cm:6cm 厚生态砖面层;2cm 厚干硬性水泥砂浆;15cm 厚 C20 透水混凝土基层;20cm 厚级配碎石垫层

5、。 面层面层采用 A 级 70 号道路石油沥青,沥青和集料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满足现行相关规范要求。两层沥青层之间设置粘层,粘层沥青采用快裂阳离子专用改性乳化沥青,洒布数量0.3-0.5 L/m2。透层沥青采用乳化沥青,对稳定碎石的透入深度 不宜小于5mm,沥青用量建议为,洒布数量宜经过现场实验确 定;改性乳化沥青下封层厚度不宜小于6mm,沥青用量建议为。路面基层与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铺设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网格尺寸为 15mmx15m m,纵横向极限拉力280KN/M,伸长率W3%。 基层水泥稳定碎石(砂砾)基层水泥剂量建议采用 4-6%,基层混合料拌合前 应首先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

6、行施工配合比设计及有关 试验,以确定混合料中的最佳含水量和水泥、石料的合适用量,并经过监理 和业主同意后实施。水泥稳定碎石(砂砾)基层压实度298%,上基层7天无 侧限抗压强度23.0MPa,下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2.5MPa。骨架密实型碎石级配组成:层位经过下列筛方孔筛(mm )的质量百分率()31.519.09.54.752.360.60.075基层100688638582232162881503人行道及路缘石人行道采用生态砖铺面,生态砖平均抗压强度不低于 25MPa, C20 混凝 土基层,级配碎石垫层,压实度不低于 95%。 平面石、立缘石、平缘石均采用 C30 混凝土预制,路缘石

7、产品和安装应 满足混凝土路缘石JC899-和相关规范、标准的质量要求。5、工程管线综合本次设计道路管线自西向东依次为:燃气管道、弱电管道、照明电缆、 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照明电缆、电力管道、给水管道;详见标准横断面及 管线综合图。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热力管道让雨污水管道,其余管线让 热力管道;并遵循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的原则。五、道路排水1排水体制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2、雨水卿乍水方向及管径雨水管道单侧布置于东侧道路非机动车道下,管道中线距道路中线 4.0 米,雨水以四号路为界,分段于收集与四号路交汇处,接入区河。管径D600-1000mmo3、污水排水

8、方向及管径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道路东侧非机动车道下,管道中线距道路中线 5.5 米,自北向南收集,接入五号路污水管道,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管径D500-600mmo4、雨水设计采用南阳市暴雨强度公式:i=(3.591+3.97OLgTm)/(t+3.434)o.4i6 (mm/min)雨水流量公式:Q=167iWF (L/s)其中:i-设计降雨强度(mm/min)t设计降雨历时(min)Q-设计雨水流量(L/s)屮-径流系数取0.65F-设计汇水面积(104ITI2)Tm-计重现期,取2年(1)敷设位置、管材及管径管道单侧敷设,管中距道路中心线4米;管道采用HDPE管,质量应符 合应符合国家现行

9、的规范、行业标准及本地区相关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2)管道基础、接口及埋深管道基础采用砂石基础,厚度30厘米。0.7WH (管顶覆土)W3.0米时 采用120砂石基础,3.0WH (管顶覆土)3.5米采用150砂石基础,3.5 WH (管顶覆土)4.7米采用180砂石基础,4.5WH (管顶覆土)W7.0米 (III级管)采用180砂石基础;(3)构筑物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算雨水口,雨水口深1.0m,下设0.2m沉泥槽,参 见标准图06MS201-8-10o雨水口连接管管径300mm,坡度0.01,坡向对应 检查井。交叉口处、凹竖曲线处雨水口应置于路面最低处。雨水口算子采用 重型球墨铸铁算子,

10、质量应符合铸铁检查井盖检验标准(CJ/T3012-1993)的相应等级的井盖试验荷载要求。雨水口框座周围用C30混凝土浇 筑,宽度20cm,厚度28cmo雨水检查井采用砖砌检查井,参见标准图06MS201-3-14 16o检查井井 盖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质量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井盖应有“雨水”标 示。井盖周围用C30混凝土环形浇筑,环宽30cm,厚度28cmo(4)外接支管检查井向两侧人行道外接雨水支管至道路红线外2m,除注明外管径为 dn400mm,坡度0.002,坡向对应检查井。外接支管管端用砖作临时封闭。为 避免管线的交叉打架,支管与主管的连接采用管顶平接。本设计原则按每间 隔一个检查

11、井外接支管,结合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并可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 况调整。5、污水设计(1)敷设位置、管材及管径管道单侧敷设,管中距道路中心线5.5米;管道采用HDPE管,管顶覆土 小于4.5米的路段采用II级管,管顶覆土大于4.5米的路段采用III级管,质 量应符合应符合国家现行的规范、行业标准及本地区相关规范、规程的有关 规定。(2)管道基础、接口及埋深管道基础采用砂石基础,厚度30厘米。0.7WH (管顶覆土)W3.0米时 采用120砂石基础,3.0WH (管顶覆土)3.5米采用150砂石基础,3.5 WH (管顶覆土)W4.7米采用180砂石基础,4.5WH (管顶覆土)W7.0米 (山级管)

12、采用180砂石基础;(3)构筑物污水检查井采用盖板式砖砌圆形检查井,参见标准图06MS201-3-20o检 查井井盖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质量应铸铁检查井盖检验标准 (CJ/T3012-1993) o井盖应有“污水”标示。井盖周围用C30混凝土环形浇 筑,环宽30cm,厚度28cm o(4) 外接支管检查井向两侧人行道外接污水支管至道路红线外2m,除注明外管径为 dn400mm,与干管连接采用管顶平接,坡度0.02,坡向对应检查井。外接支 管管端用砖作临时封闭。本设计原则按每间隔一个检查井外接支管,结合用 户实际使用情况,并可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调整。6、雨污水管道施工及验收(1) 沟槽开挖及管道基础 管道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按管道外径加1.21.6m计算。 沟槽土方用机械开挖时,保留0.2m 土应用人工清槽,不得超挖。如遇 局部超挖或发生扰动,其深度在0.15m以内者可用原土回填夯实;在0.15m 以上者可换填最大粒径1015mm的天然级配砂石料或最大粒径小于40mm 的碎石,并整平夯实。 开槽施工,如遇软性淤泥、人工填土等时,应清除至较好地基,超挖 部分做回填砂砾石处理,密实度应达到95%O 开槽达到设计高程后,应会同有关方面验槽。(2) 沟槽支撑沟槽支撑应根据沟槽的土质、地下水位、开槽断面、荷载条件等因素进 行选择。支撑的材料可选用钢材、木材或钢材木材混合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