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138737114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终身教育”的几种理解及其启示“终身教育”自提出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人们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讨论。时值世纪之交,终身教育 又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认为,只有对“终身教育”有个正确、全面 的理解,才可能对教育理论探索和教育实际工作有所裨益。我们就此谈些浅见拙识,以见教于同仁。在我们看来,“终身教育”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1.作为一种教育思潮 众所周知,终身教育概念诞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当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原 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家朗格朗(PLengrand,1910)。在1965年12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

2、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朗格朗作了题为“永久教育(education permanente)”的学 术报告, 最先使用了这一概念。 后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法文术语“educationpermanente”改为英译“lifelong education”(即“终身教育”)。自此,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引起人们的 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1967年,文化合作委员会决定把终身教育作为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19 70年的国际教育年把终身教育作为规定的20个目标之一。1972年5月,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对终身教育作了进一步阐述

3、,并建议把它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 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70年代,世界各国通过制订或修改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回归教 育(recurrent education)等有关法规、政策,对终身教育的实施予以保证,取得了显著效果。80年代,有的 国家开始将本国教育体系或制度的改革纳入或过渡到终身教育或学习一体化组织系统之中。如日本1988年度的 教育白皮书明确提出:国家“正面临着迎接21世纪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的教育改革的基 本课题是实现终身学习社会”。1进入90年代, 国际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对终身教育的讨论更趋 热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

4、克德洛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对终身教育专节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论述。在我国,终身教育也被写入1995年3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法。总之,自终身教育概念提出以来,它始终处在人们的兴趣中心,从而形成一股经久不落的国际教育思潮。此为“终身教育”理解之一。 2.作为一种教育哲学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形成思潮,无疑会对教育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等)和教育决策及规划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其影响力也会波及教育活动的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更为深刻的影响却在它对人们传 统教育观念的冲击和扭转。正如有的教育理论者所指出的,终身教育 “是对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思想重新 清理

5、的结果, 它是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2它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 即把学校教育和教育 概念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对教育概念作了新的理解和定义。正如朗格朗所言,数百年来把人生机械地分成学校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一生中所有 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等各阶段的教育、学习活动,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一切正规的、非正规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所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这便是终身教育的含义及其所持的教育 观,是对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崭新思考。此外,终身教育思想还几乎体现在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乃至教育功能、价值、地位等一切方面

6、。如,它认为从实质上说,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永无止境的“解放 ”或“提升”,使其从一种有限的文化存在逐渐过渡到一种相对无限的文化存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在于以“科学的人道主义”为教育宗旨,培养和塑造“完人”3,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和人格得以充分、完美地发展和形成。显然,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从整体上深刻地改变了我 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重塑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因而视其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实不为过。此为“终身教育 ”理解之二。 3.作为一种教育理想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终身教育对教育的含义作了新的诠释,对教育在人生中的作用重新给以定位,提出教育应

7、是贯穿人生各阶段的活动的鲜明主张;它重视教育的社会整合,倡导突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教育等平行教育彼此隔离的局面,把人生各阶段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有机统一起来;它还大力提倡终身学习概念,展望教育社会、学习社会新前景。由此可见,它对教育作了突破时空的极致理解,实际上形成了一种 新的教育理想。这种理想是源于教育现实又远远高于教育现实的。尽管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郑重声 明:“终身教育不是一种遥远的理想,”4事实上,既为一种超现实状态, 终身教育的全面展开与实现, 必然以一系列社会的、教育的客观条件的具备和教育工作者与普通民众的教育观念等主观因素的成熟为依托和基础。尽管教育现实中已有以终身教育

8、为原则改造时教育体系和制度的不少成功案例(如我国上海教育界目前 正在探索结合素质教育,以终身教育为导向,改革教育的新路子),但严格说来,这并不足以标识终身教育的理想已不拆不扣地成为教育现实。这些以终身教育为指针的比较成功的教育变革行为,正是,也仅仅是对教育 现实的某种超越和向终身教育理想迈出的重要一步而已。终身教育的实现必然是一个渐进的漫长历程。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终身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提并论,因为在我们看来,二者同属与人 的教育和发展密切相连的理想范畴。此为“终身教育”理解之三。 4.作为一种教育革新原则 教育总是伴随社会发展,同时受自身发展逻辑的制约,处在永不间断的

9、变化和革新之中。自教育成为一项宏伟的社会事业以来,教育变革便一直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并受一定理念和原则指引和约束的社会活动中。 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变革也就是在某些原则的导引下向某种理想状态迈进的过程,此时,教育理想状态便成为教育变革的原则,规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在审议了朗格朗的报告以后,便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同这一原则。此后,1967年的文化合作委员会和1972年的学会生存报告都重申并强调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原则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学会生存认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 生(既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既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

10、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5 新近问世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部教育著作则直接了当地把“终身教育”列在本 书“原则”的第二部分之下。此外,S拉塞克与G维迪努合著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则另辟蹊径,从全球教育内容发展展望角度,探讨了如何把终身教育原则具体化问题。6可见, 视终身 教育为一条教育原则已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形成广泛共识,并在教育革新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得以贯彻和体现。此为“终身教育”理解之四。 以上是我们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和现象的几种理解。除此之外,我们对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

11、系(或形态、制度)的观点谨慎地持保留态度。正如学会生存所认为的,“终身教育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 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串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 7 我们认为,全面、正确理解“终身教育”对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乃至教育改革与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 启示作用。 首先,终身教育概念之所以一经提出便立即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教育界的强烈共鸣,并很快形成共识;之所以在以后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终身教育这一教育思潮始终一浪高于一浪,深层原因不是历史的巧合 或世人的爱好使然,而是这一概念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走势。显而易见,只有眼上教育的世界潮流和时

12、代趋势,我们的教育才谈得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其次,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终身教育动摇了传统教育学的根基及其对教育的基本诠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探讨现代教育及其与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的新型关系的崭新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 说,目前我们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景气和停滞不前,不能说不是受传统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制约和束缚所致。因此,把握终身教育思想的精髓将有助于实现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探索由不太自觉、不甚深入,到相对自觉、相对 深入的根本转变。 再次,既为一种教育理想,终身教育必然多多少少带有一些“乌托邦”8色彩,明白于此,可以帮助 我们避免两种不良倾向:要么对终身教育这一滚滚潮流

1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么一谈起“终身教育”便机械 地拿它作标尺来裁度和评判现实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从而导致全盘怀疑和否定现实教育,丧失关注和践行 教育发展的信心。这样,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现实观和教育理想观。 最后,教育发展和趋于完善化的步子是不会停滞的,基于现代教育发展规律,作为改革原则的“终身教育 ”,可以为我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个国际参考标准,也能为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外师范教育辞典,李友芝主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版,第49页。 2终身教育略论,陈乃林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4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5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6页。 6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S拉塞克,C维迪努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版。 7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23页。 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序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