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38562121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9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CD水利水电工程 初步设计阶段灌溉工程设计大纲范本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1999年7月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灌溉工程设计大纲主 编 单 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 编 单 位: 主 要 编 写 人 员 : 软 件 开 发 单 位: 软 件 编 写 人 员:勘测设计研究院年月目录1 引言 (4)2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4)3 设计基本资料( 4)4 灌区设计( 5)5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14)1 引言工程位于,是以水库(或引水枢纽、或泵站枢纽 )为水源工程的 型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万亩,设计灌溉保证率;渠首进水闸闸下设计 水位m;设计流量ms/s。水库(或引水枢纽、或泵站枢纽)的控制流域面积

2、km2,多年平均流量ms/s;水库总库容万m3,兴利库容万m3,正常蓄水位m,死水位m。(或江引水坝坝顶高程 m,坝上设计水位m;或泵站枢纽设计扬程m,装机容量 kW0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2.1 有关本工程的文件(1) 可行性研究报告;(2)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文件;(3) 初步设计任务书;(4) 有关部门的协议文件;(5) 与本工程有关的流域规划、地区规划报告。2.2 主要设计规范(1)DL 50219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2)SDJ 11 77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3) SDJ 12 78分)(试行);(4) SDJ 217 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

3、计标准和补充规定(山区、丘陵区部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试行);(5)SDJ 217 84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6) SL 449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7)SL 44 94(8)SD 204 862.3 设计参考资料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泵站技术规范。(1) 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水电部水利建设司 1987);(2) 灌溉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3)(3) 排灌机械配套手册(农业出版社 1962)3 设计基本资料3.1 灌区自然地理资料 收集灌区的地形图、土壤调查和试验资料以及必要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提示:灌区地形图

4、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或1/50000;主干渠带状地形图及渠系 建筑物的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工程地质勘探应在灌区布置初步拟 订后,在渠首枢纽工程和主要渠系建筑物等地点以及干、支渠线路的切岭、陡壁、高 填方等地段进行。3.2 社会经济资料 收集灌区内的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现状和发展规划等资料。包括行政区及其人口、劳力、 土地面积、耕地、中小型水库、塘坝、泵站、历年水旱自然灾害、以及地区电网、城镇工业、 乡镇企业的产量、产值、城镇居民及工业用水等统计资料。3.3 农业资料 收集灌区内的农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规划资料,包括水、旱作物组成、农业耕作制度、农 作物产量、产

5、值、农业成本、人均农业收入、作物需水量、灌水技术以及塘坝容量等资料。3.4 灌溉试验资料 收集灌区内外的有关水、旱作物的灌溉试验分析资料,包括水稻及旱作物各生育阶段的 需水量、灌溉制度及水稻受旱试验产量影响等资料。3.5 水文气象资料(1) 收集灌区内有 25 年以上观测资料的水文、气象代表站的历年逐月旬的降水量、水面 蒸发量、径流量等资料。(2) 收集水库水源工程历年逐月旬的泄流量资料;江、河引水枢纽或泵站枢纽水源工程 取水口的外江、河历年逐月旬的平均水位、平均流量、历年最高、最低水位及最大、最小流 量特征值资料。提示:水库水源工程的泄流量,系应用综合利用水库发电或灌溉等方式调节后的泄流 量

6、。如有必要时,灌区规划后,水库应修正相应的调节。(3) 收集灌区内及相邻地区有关山、丘区中、小面积设计洪水计算方法等方面资料。水 库水源工程调洪后的设计及校核洪水资料。(4) 收集水库及江、河水源的水质、泥沙资料。3.6 水利工程单价分析资料 为了进行工程方案比较,应收集本地区有关水利工程的单价分析指标及面上小型水利工 程的扩大指标等资料。4 灌区设计4.1 灌区设计原则和任务 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要求,考虑灌区的气候、 土壤、作物组成等条件,充分利用当地水源,合理引用外水,分析水土资源及城乡其他用水 要求等情况,按照大中小并用,蓄引提、近远期结合的原则,合理

7、确定灌区开发方式和工程 设计规模。具体任务是:(1) 进一步确定取水水源工程;(2) 核定灌区范围及灌溉面积;(3) 选定设计水平年及灌溉设计标准;(4) 核定灌溉制度;(5) 进一步选定取水方式及灌区渠系总体布局;(6) 确定干、支渠布置、渠道设计断面及渠系建筑物位置、规模;(7) 确定渠首工程位置、规模;(8) 田间排灌渠系典型区规划;(9) 必要时研究提水灌区分区分站多级泵站规划;(10) 研究灌区内反调节水库规划;(11) 拟订工程管理运用规划;(吟 计算工程投资和阐明工程效益。提示:在灌区规模较大,工程艰巨时,还应进一步研究分期实施方案。对灌区比较单 纯,前阶段工作较为明确的一般大中

8、型灌溉工程,可适当简化有关内容。4.2 灌区范围及灌溉设计标准4.2.1 灌区范围及灌溉面积根据灌区水土资源平衡条件,复核灌区范围和灌溉面积。提示:(1)灌区范围大、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时,应核实灌区分片范 围及分片面积。(2)灌区内如部分县市已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汇编等有关材料,可直接 采用该县市在灌区内各乡镇的土地面积(量图)及其相应的耕地面积(汇编材料)。据此, 分析丘、畈等不同地形条件的耕地率,以核算灌区内其他片的耕地面积。4.2.2 选定设计水平年及灌溉设计标准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并与当地农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确定灌区设计水平年。 提示:如灌区范围较大、工程复杂时

9、,应按分期实施意见,确定近、远期的设计水平 年。灌区设计标准,一般以灌溉设计保证率表示。应考虑灌区水土资源、作物组成、 城镇工业、居民生活用水要求、水量调节程度及经济效果等综合因素确定。对于取得 灌溉设计保证率各项水资源供需平衡成果的计算,应采用时历年法,时历年系列一般 不应少于25年。以农业为主的灌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参照下表选用。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缺水地区以水稻为主70 80丰水地区以水稻为主75 95注:参见SDJ 217 84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表。4.3 制订灌溉制度根据灌区自然条件、作物组成、耕作制度、灌水方式等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先进灌溉经 验,结合灌溉试验资料选定灌溉

10、制度。计算方法应采用时历年法。计算内容和方法、步骤如 下:(1) 作物需水量计算提示:根据土壤水分条件计算作物需水量,可采用蒸发皿法、产量法及彭曼法等方法之一。作物需水量分水稻及旱作物两部分:(1) 水稻是需水量较多的作物。水稻需水量包括秧苗期耗水量、泡田用水量及本田期的水稻腾发量和田间渗漏量等四项,本田期水稻腾发量一般采用蒸发皿法(又称需水系数a值法)计算。(2) 旱作物需水量可采用蒸发皿法、产量法及彭曼法等方法之一计算。水、旱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可参见SDJ 21784第条、第条有关公式及“附录一”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方法。(2) 灌溉定额计算 作物灌溉定额分别为水稻移栽前或旱作物播种前和生长

11、期各阶段 (可采用月旬)灌水定 额的总和。通过水稻田间供需水量平衡及旱作物土层水量平衡计算,分别确定历年水稻及旱作物的 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并按作物组成确定历年综合灌溉定额。提示:水、旱作物灌溉定额计算方法,参见SDJ 21784第4211条、第4212条及第条。(3) 塘坝调节计算塘坝调节即为灌区内水土平衡计算,是利用灌区分散的小型塘坝蓄水工程进行灌区内供 需水量平衡计算,用以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及削减渠系的灌水模。其任务是求得历年塘坝供水 后的需灌水量(即塘坝缺水量)及田间灌水模。提示:塘坝来水包括旱荒地径流、水田排水及塘面净雨量。旱荒地径流,采用降雨及 降雨径流关系间接估算;水田排水,采用水

12、田水量平衡计算成果。塘坝需水,按综合 灌溉定额考虑塘坝级田间水利用系数后确定。塘容可根据灌区水利统计资料分析采用。 由于塘坝分布不匀,入塘来水应考虑有效集水面积系数。如灌区内塘坝不多,对利用 当地径流意义不大,也可不进行塘坝调节计算。(4) 灌区设计灌溉用水定额和设计灌水模 灌区净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水模,分别为塘坝调节计算成果中的历年单位面积塘坝缺水量 和最大旬的单位面积塘坝缺水流量。如为平畈灌区,则可直接采用历年的综合灌溉定额求得。根据历年的净灌溉用水定额(ms/亩)和净灌水模(m3/(s 万亩),分别进 行排频计算,并绘制频率曲线,求得灌区内设计保证率的净灌溉用水定额及净灌水模。4.4 灌溉

13、供水水源工程及其调节计算 根据灌区所在流域的地理位置及邻近地区的水源条件,一般灌溉供水水源工程可分大型 综合利用水库及江河引水枢纽或泵站枢纽两大类,其调节计算一般采用长系列逐年各时段的 水库来水、用水调节计算或引水、提水枢纽的供需水量平衡。提示:以灌溉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调节,应与灌区制订的灌溉制度相一致,根据 水库来水及用水进行调节计算,确定水库灌溉调节库容。以发电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 须在下游兴建引水坝枢纽进行供需水量平衡,以确定引水坝枢纽的反调节库容。以承 担发电调峰任务为主的综合利用水库,需进行24小时的供需水量平衡,以确定引水坝 枢纽的日调节库容。引大江、大河水源的引水坝或泵站枢纽,其

14、供水过程即为灌溉用 水过程。4.5灌区开发方式 根据灌区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特征及邻近地区的水源条件,确定不同的灌区开发方式(1) 以综合利用水库为水源的灌区开发方式,一般有水库坝上或坝下直接引水,或在水 库坝下建引水坝枢纽引水等几种方式,要根据灌区位置、高程和工程措施等综合因素研究确 定,必要时还应进行方案比选。(2) 以灌区下游的大江、大河或湖泊为水源的灌区开发方式,一般有从湖泊或大江、大 河直接多级提水灌溉或从大江、大河抽引江河水入本灌区河调蓄后,再分区分站多级提水灌 溉等形式。4.6 灌区干、支渠规划4.6.1 灌区干、支渠线路选择提示:灌区渠道一般包括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道。对灌

15、溉面积大的灌区,一般 干渠可分总干、干、分干三级。据本省淠史杭大型灌区情况,各级干、支渠与灌溉控 制面积的划分可参考下表。渠道分级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灌区控制面积,万23030 10101W1.0(1) 选择原则灌区干、支渠线路选择,应根据地形、水系、地质等条件,并尽量照顾行政区划,充分 利用现有和计划的水利设施及适当考虑综合利用等原则,拟订不同线路或站级布置的比较方 案。提示:干渠(含总干、分干)以输水为主,渠道线路一般多沿地形等高线或沿分水岭布 置,避免深挖、高填、穿越大塘、村庄,其输水段尽可能布置成挖方段,以策行水安 全。支渠以方便配水为主,一般可布置成半挖半填,在地形合适时,也可沿分水

16、岭布(2) 选择工作内容与方法1) 方案拟订根据可研阶段选定的干渠及其审查意见,对干渠线路或提灌干渠上的站级布置结合渠系 建筑物,拟订二、三个比较方案。2) 工程布置和工程设计 根据拟订的不同干渠线路或部分线段的布置方案,对渠道及渠系建筑物进行工程设计;或对提灌干渠上拟订的不同站级布置方案,进行渠道设计及泵站规划。3) 工程费用计算工程费用包括工程投资及年运行费两部分。工程投资是根据干、支渠道、渠系建筑物及 泵站等工程的设计规模,计算工程量(考虑阶段系数);由施工预算单位提供各项工程的单价 指标后,进行工程投资计算。年运行费包括工程大修、维修、管理费及泵站抽水电费等项, 参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

17、价规范、灌区编制定员标准等文件进行计算。4) 方案比较 对效益相同的方案进行比较时,可采用年费用法或费用现值法;如效益不相同时,可采用经济效益费用比法、经济现值法、经济净年值法。5) 干、支渠线路选定根据上述经济比较成果,并考虑工程地质、施工条件、地方意见等因素综合比较选定。提示:关于丘畈区的灌区排水系统,一般为利用天然沟冲排水,可不另行布置。但在 干、支渠上所设泄水建筑物的泄水流量大于该地沟冲排水能力或下游平畈区面积较大 时,应进行排水沟设计。4.6.2 干、支渠断面设计(1) 渠道设计流量计算渠道设计流量应包括灌区内的农业灌溉用水、城镇工业与居民生活用水及干旱地区的农 村人畜用水三部分。农

18、业灌溉用水是按灌区净灌水模与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计算;其他城镇 等工业、居民生活用水,可按有关工业产值、城镇人口、农村人畜数量和各项单位用水资料 进行估算,并考虑渠系水利用系数确定。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根据灌区大小、渠系布置、渠 道长度、土质、防渗措施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并可参考条件相似灌区的渠道输水损失分析资料予以合理选定。也可参见SDJ21784中表7.4.4。提示:提水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高于自流灌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采用防渗 措施,以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省灌溉用水。(2) 渠道断面设计 渠道比降是确定渠道纵断面的关键因素,应根据沿渠线的地形、地质等条件,并满足不 冲、不淤流速的要求予

19、以制订。为了多控制自流灌溉面积,干渠一般采用较平缓的比降如 1/10000 左右。渠道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和边坡稳定等条件进行计算,也可用实用经济断面 的计算方法设计,参见 SDJ 21784附录六。提示:一般渠道均采用梯形断面,对大型输水渠段,为了节省土石方量、少占地,可 考虑窄深断面;有配水任务的渠道,则须选择宽浅断面。深挖方渠道的边坡系数,应 根据地质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地质条件复杂的高边坡系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稳 定计算后确定。填方渠道堤高大于35 m时,边坡系数应按土坝设计要求进行计算后 确定。填(挖)方高(深)度大于510 m时,每增5 m应加戗台一道,宽度不小于1 m。

20、 挖方渠道渠岸以下及填方渠道堤高不超过3 m的最小边坡系数可分别采用SDJ 217 84表及表8212。渠道堤岸的超高,一般根据经验选定;渠岸堤顶宽一般为1 3 m,兼作交通道路时,应按交通道路要求确定。在引江、河水源的泵站提水灌区,如 利用排水河道作为灌溉干渠向上游输水时,渠道底坡可采用平底渠设计。4.7 渠系建筑物规划4.7.1 渠系建筑物布置 渠系建筑物的布置,应满足渠系输水、分水、联结、泄水、量水、排洪及交通等要求, 以保证渠系运行。其位置和形式,应结合渠系总体布置,并考虑地形、地质、水文、建筑材 料及施工管理运用等条件选定。(1) 输水建筑物:一般在跨越河沟时采用渡槽或倒虹吸;穿越山

21、岗时为避免渠道深切或 沿岗陡壁绕道开渠,宜采用输水隧洞。必要时,应结合该段渠道选线进行方案比选。(2) 分水建筑物(分水闸):主要布置在下级渠道的进水口处。控制建筑物(节制闸),布 置在分水闸、泄水闸的下游,以保证下一级渠道引水要求及泄水闸正常运行;通航渠道上的 节制闸应尽量照顾航运要求。(3) 联结建筑物:一般布置在地形坡度较陡渠段,采用陡坡或跌水联结,如在通航渠道 上,应结合航运要求统一布置。(4) 泄水建筑物(退水闸):可设在干渠上大型建筑物或难工险段之前及干、支渠渠尾。(5) 量水建筑物:可利用渠道上渡槽、倒虹吸、节制闸等建筑物量测,有必要时在各级 渠道的首部,设置量水堰等设施,以保证

22、调配水和为按方收取水费提供依据。(6) 排洪交叉建筑物的型式:应根据沟渠交叉的相对高程确定。当沟渠之间高差较大时, 可结合输水建筑物采用立交的渡槽或倒虹吸;如河沟流量不大时,可采用双坝地下涵。当沟 渠之间高差不大时,可用平交的泄洪闸。排洪交叉建筑物侧面洪水的防洪设计及校核标准, 应根据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洪水灾情等条件确定。可参见 SDJ 21784 第 6.5.1 条选用。(7) 交通建筑物:应根据道路与渠道的相对高程及道路等级标准等因素,分别设置公路 桥、机耕桥、生产桥及人行更桥等四类桥梁或渠下路涵。如渠道口宽较大,行人不多时,也 可采用渡船通行。桥孔应满足过水要求,桥面标准应与道路等级相

23、一致,渠下路涵孔径应满 足交通要求。4.7.2 渠系建筑物的规划数据(1) 渡槽、倒虹吸、隧洞、分水闸、节制闸、陡坡、跌水、量水堰等建筑物的设计流量、 设计水位,应与干、支渠所在位置的设计流量、设计水位相一致;(2) 渡槽、倒虹吸、隧洞等建筑物的设计比降及节制闸、分水闸的设计落差,由水工设 计部门确定。(3) 排洪交叉建筑物的设计洪水位及洪水流量,应通过河沟调洪演算后确定。4.8 渠首枢纽工程规划提示:根据河道、地形及水源工程等特点,渠首枢纽工程一般分有坝引水和 无坝引水两类;每类引水工程又分进水闸自流和泵站提水两种。渠首工程规划的主 要任务是确定进水闸或泵站的设计进、出水位或设计上、下水位和

24、引水或提水流量。(1) 河道引水坝的设计水位,主要确定死水位、灌溉蓄水位及防洪水位三项。提示:死水位一般可定在与坝址附近地面高程相近,并与渠首进水闸设计进水位相 同;灌溉蓄水位是根据引水坝上反调节灌溉库容的相应水位确定;防洪水位可采用 该河段的历史最高洪水位或按有关规范规定的校核洪水位。(2) 渠道进水闸 (或泵站 )的设计出水位,采用渠首灌溉设计水位。(3) 渠道灌溉设计水位,应根据灌区控制点的高程自下而上地逐级推求,并考虑沿程水 头损失和建筑物局部水头损失,并从水源处引水高程自上而下的控制反复调整比较确定。(4) 渠首进水闸 (或泵站 )的设计进水位。提示:渠道进水闸(或泵站)的设计进水位

25、分有坝引水和无坝引水两种:(1)有坝引水的进水闸设计进水位,可按渠首灌溉设计水位考虑过闸落差确定;其泵站设计 进水位,可采用引水坝的死水位。(2) 无坝引水的进水闸(或泵站)的设计进水位,应根据灌溉高峰期相应于灌溉设计标准的江、 河引水口的旬平均水位确定。(3) 对综合利用水库坝上直接引水自流灌溉的渠首枢纽工程,其进水闸的进水位,还需考虑 水库大坝内的灌溉放水涵闸及一段灌溉引水渠的水面比降和过闸落差。灌溉放水涵闸的进水 位,可采用水库死水位;灌溉引水渠的水面比降,视水库死水位与渠首灌溉设计水位之间的 高差研究确定。(5) 渠首进水闸(或泵站)的设计流量,采用全灌区或分片灌区的灌溉设计流量。4.

26、9 田间灌排渠系典型区规划提示:田间灌排渠系工程,一般指末级固定渠道(斗、农渠)及其田块内部的临时灌 排渠系。由于丘畈地区的地形、水系差异较大,应根据具体情况,参照农田基本 建设规划中第五章第一、二节进行不同典型区的规划布置。估算斗渠以下田间灌 排渠系工程的工程投资并研究工程运行方式。4.10提水灌区分区分站多级泵站规划4.10.1 分区分站布置 根据灌区控制范围内的地形、水系、地质等条件,并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等因素,在湖泊四周或内河干、支流两岸进行分区分站多级提水布置。4.10.2 多级泵站规划(1) 方案拟订 根据各分区地形特点、灌区高程分布及农用水泵型号等因素,拟订二、三个站级布置比较方案

27、。(2) 站级布置和水利计算 工作内容包括站级布置、设计流量计算、设计扬程拟订、泵型选择、装机容量确定及抽水电能计算等六项:1) 站级布置:各级站址,宜选择地形较陡、地基良好、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点, 以利于工程安全、经济、施工方便等要求。2) 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Q=q 灌F+q(1)灌 I式中:Q 泵站设计流量,m3/s;q灌设计毛灌水模,m3/s/万亩;灌F 设计灌溉面积,万亩;qI 城市工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m3/s。3) 设计扬程拟订:按下式计算H=H +A(2)净 H式中: H 水泵设计扬程, m;H 水泵设计净扬程, m;净卜泵站总水头损失,m。H提示:A的计算可参阅水力学

28、等有关书藉;也可参照排灌机械配套手册中“水H头损失估算表”。水头损失估算表( / H , %)H净m管路直径,d(mm)W2002503503501030 5020 4010 2510 3020 4015 305154) 泵型选择及机组台数确定 提示:一般丘陵区中小型泵站的设计扬程在1025 m之间,可选用离心泵或混流泵。 泵站一般宜选用同一种泵型,以利于管理与维修;机组台数不宜太多,以36台较 宜;必要时,可搭配12台小流量水泵,以利于灵活供水。5) 装机容量确定提示:泵站装机容量,即为选定的水泵型号所配带电动机的单机容量乘以机组台数。6) 抽水电能:按下式计算H净E=K W n(3)装式中

29、:E 泵站抽水电能,万kW h;K 系数为27.25(1X 104 m3水提升1m高度所耗电能);W 年平均灌溉毛用水量,万 m3;H 泵站净扬程,m ;净n 泵站装置效率。装(3) 泵站费用计算 费用包括工程投资及年运行费。泵站工程投资包括机、泵、管、电器等设备及厂房土建 和进出水池等项;年运行费包括工程的大修、维修、人员管理开支及年平均抽水电费。(4) 方案比较 各站级布置方案比较时,如灌区地形、地貌等情况变化不大,可单独以不同方案的泵站 工程进行经济比较;如地形、地貌等变化较大时,不同方案的有关渠道及渠系建筑物也应参 予方案比较。根据各方案的经济比较成果,并考虑施工条件、地方意见等因素综

30、合比较选定。4.11 灌区内反调节水库规划 在灌区范围很大,又有建库的地形条件,应研究灌区内反调节水库工程。其研究内容有:(1) 反调节水库的主要任务提示:反调节水库的任务,是利用灌区内反调节水库的蓄水库容,调蓄当地径流,并 可解决水源工程来水与灌区用水之间在时间上的不协调问题。其作用:(1) 可适当减少主干渠等有关工程的设计规模;(2) 在灌溉高峰期可缓解主干渠末端供水不足的问题;(3) 可充分利用水库水源在非灌溉期的废泄水量;(4) 根据气象预报,在冬春季节利用泵站枢纽,预抽江、河水源充蓄反调节水库,以解 决超标准旱年的部分灌区及城镇工业与居民生活用水。(2) 反调节水库的坝址及大坝型式提

31、示:灌区反调节水库的坝址,可选在干渠两侧有较好地形、地质条件的场所。水库 大坝可根据灌区地形、渠线布置及渠道设计水位等具体情况,确定水库大坝与渠道建 筑物的结合型式,进行具体布置和设计。(3) 反调节水库的设计水位 提示:反调节水库的蓄水位,一般采用与该处干渠设计水位相平,以便水源工程来 水充蓄。死水位可采用与下一级支渠设计水位相应,以便在灌溉高峰期泄放水库蓄 水进支渠补充水源工程来水不足。(4) 反调节水库的调节库容提示:(1)反调节水库的调节库容一般不宜单独计算,应考虑灌区内所有反调节水库 的总调节库容。通过设计代表年或系列年各时段的水源工程来水量(结合渠道设计流 量)与灌区灌溉总用水量之

32、间的水量平衡计算后确定。(2)本大纲干、支渠断面设计一条中的渠道设计流量计算,是 未考虑灌区反调节水库的情况。因此,在灌区面积大、又有条件兴建反调节水库时, 为了减少主干渠等有关工程的设计规模,应根据反调节水库的总调节库容,通过灌 区来水、用水调节计算,重新修正干渠的设计流量。灌区内各反调节水库的调节库 容,可在初选的若干反调节水库蓄水库容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并满足总的反调节库 容要求。(5) 灌区反调节水库与水库水源工程联合调度的原则1) 在灌溉高峰期以前,引用水库水源工程放水,尽量充蓄反调节水库;2) 在灌溉高峰期内,要求水库水源工程按渠道设计流量向主干渠放水,同时灌区反调 节水库也泄放库内

33、蓄水,以补充主干渠末端灌区的灌溉用水;3) 在灌溉低谷期,水库水源工程的放水尽可能随时充蓄灌区内反调节水库;4) 在非灌溉期,尽量利用水库水原工程的泄水,以充蓄灌区内反调节水库。4.12 灌溉工程投资计算 灌溉工程投资包括灌区工程投资及综合利用水库灌溉分摊投资两部分。提示:(1)灌区工程投资可分渠首枢纽工程(含引水坝枢纽或泵站枢纽工程)、干支渠 土石方工程、干支渠上渠系建筑物工程、干支渠上多级泵站工程、灌区内反调节水 库工程、支渠以下渠系配套工程等。如由水库坝上直接引水自流灌溉的方式,还需 增加自水库大坝至渠首枢纽工程之间的一段引水渠道土石方工程及其渠系建筑物工 程两项。(2)以上各项灌区工程

34、投资,除干、支渠土石方工程及支渠以下渠系配套工程,由规 划人员计算外,其余各项建筑物工程均由有关水工设计单位、施工预算单位提供投 资。4.13 灌溉工程效益计算 灌溉增产效益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很大,由于降雨量在年际和年内的变化很大,在雨水稀 少的干旱年分灌溉增产效益显著,雨水较丰的年份灌溉效益不大。为此,灌溉增产效益计算 除计算设计标准年的灌溉效益外,还必须进行多年平均灌溉效益计算,用以进行灌溉工程经 济效果评价。提示:(1)灌溉设施兴建以后,除给原有耕地补水,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以外, 还可进行可垦荒地的开发及旱改水、单季改双季等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后的灌溉效 益,这部分改变作物组成后的灌溉效

35、益称之谓灌溉效益基数B,也应计入灌溉工程q的灌溉效益计算中。(2) 灌溉工程完成后,农作物改变作物组成后的农作物水利增产年效益B或年平j均效益,一般可采用直接对比法、分摊系数法、减产系数法或其他计算方法。(3) 以上两方面灌溉效益计算,均参见灌溉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一 书第二篇第三、四、五、六章。4.14 灌区管理运用意见 灌区灌溉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各级管理机构,完善各项管理设施,进行渠系及其建筑物 的维修养护,制订灌水配水的管理运行细则,及按章征收各项水费等内容。提示:灌区管理运用:在正常灌溉季节,应随时掌握气象、水文变化情况,及时调 配各级渠段供水,以便适时、适量满足灌溉及其他用水部

36、门的需水要求。在灌水高 峰时段及特大干旱(超标准)年份,为了避免上下游及各用水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 管理机构除了严格执行管理运行细则外,还应提倡顾全大局、团结用水、节约用水 的原则,针对各部门用水要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区分轻重 缓急,做好公正、合理的调配水量。5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5.1 设计文件(1) 设计报告提示:设计报告目次:1刖言2综合说明3规划任务与设计标准3.1规划任务3.2设计水平年与设计标准4灌区概况4.1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4.2水文气象、现有灌溉设施及灾情5灌区范围及灌溉面积6灌溉制度7灌溉供水水源及渠首枢纽工程灌溉调节7.1水源水库调节7.2渠首枢纽工

37、程灌溉调节8灌区开发方式9灌区干支渠规划9.1干、支渠线路选择9.2干、支渠断面设计10渠系建筑物规划10.1渠系建筑物布置10.2渠系建筑物规划数据11田间灌排渠系典型区规划12提水灌区分区分站多级泵站规划13灌区反调节水库规划14灌区工程量及工程投资15灌溉工程效益16灌区管理运用意见(2)设计大纲(3) 调查报告和资料(4) 计算书(5) 其他设计文件5.2 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一、 灌区工程1.灌溉面积万亩2.灌溉设计保证率%3.灌溉设计用水定额m3/亩4.灌溉设计灌水模ms/s/万亩5.渠首设计流量m3/s6.渠首设计水位m7.干渠(含总干、分干)长度条/km8.支渠长度条/

38、km9.渠系建筑物座10.灌区多级泵站总扬程m11.灌区多级泵站规模kW/台12.灌区反调节水库座反调节水库总调节库容万m3二、综合利用水库工程1.水库工程集水面积km22.水库工程多年平均流量3.水库灌溉调节库容亿m34.水库死库容亿m35.水库总库容亿m36.水库灌溉蓄水位m7.水库死水位m8.水库校核洪水位m9.库容系数10.调节系数11.水库调节流量m3/s坝下相应水位m12K库校核洪水流量m3 /s坝下相应洪水位m三、渠首泵站枢纽1. 设计流量m3/s2. 设计扬程m3.设计进水位m4. 设计出水位m5. 最高防洪进水位m6.最低校核进水位m7.装机台数及总容量kW/台四、渠首引水坝枢纽1. 引水坝坝顶高程m2.坝上设计水位m3.坝上死水位m4. 坝上调节库容万m3五、经济指标1.工程总投资万元2.灌区工程投资万元3.水源工程分摊投资万元4.灌溉效益(设计年/多年平均)万元/年5.灌溉增产粮食(多年平均)万元/年6. 单位灌溉面积投资元/亩7.单位灌溉面积效益(年平均)元/亩8.单位灌溉面积成本(年平均)元/亩5.3 主要附图(1) 工程总体布置图(2) 灌区干、支渠布置图(3) 灌区干渠纵、横断面设计图(4) 灌区田间工程典型区布置图 设计大纲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