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8479027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研究资助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地震次生灾害事件演化机理及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编号:13YY002)颜峻 讲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安全工程系,北京 100048)收稿日期:2013-07-02;修稿日期:2013-00-00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030(灾害学)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志码:A资助项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地震次生灾害事件演化机理及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编号:13YY002)【摘要】为了研究地震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燃气管道泄漏后引发次生火灾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地震次生火灾蔓延过程分析,构建了反映城市地震燃气泄漏次生

2、火灾发展各阶段中间原因事件之间依赖关系的贝叶斯网络,确定了节点变量及其状态取值范围。通过对国内外地震灾害记录和专家经验判断结论的分析,给出了贝叶斯网络结构中各节点变量的条件概率。依据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比较了地震特征及建筑属性相同条件下,消防力量扑救、地下供水管网等节点变量取值不同时,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失控以及蔓延的后验概率。推理结果表明,扑救行动的及时与有效性对地震火灾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显著,灾害现场的环境风速、建筑物间的防火距离等因素对火灾蔓延概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关键词】地震;燃气泄漏;次生火灾;贝叶斯网络;推理Study on Inference Model of Seismic S

3、econdary Fire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YAN Jun(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Department of Safety Engineering,Beijing,100048,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evolutionary path of seismic secondary fire induced by combustible gas leak in building, Bayesian networks was built to cha

4、racter the 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mediate cause events in development stages of urban earthquake gas leak induced fire by analyzing earthquake fire spread process and the status of node variables and their ranges were determined. By analyzing earthquake records and expert empirical

5、judgments conclusions,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of node variables in Bayesian network structure were given. posterior probabilities were compared in stages of earthquake secondary fire occurrence, spread and out of control based on the same conditions of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rchitectural

6、attributes, but node variable values of fire fighting, rescue, and water supply network damage degree were different. Inference results showed, the timeli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firefighting actions have significantly affections on fir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and ambient wind speed and the distan

7、ce between buildings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probability of fire spread.Key words: earthquake; combustible gas leak; secondary fire; Bayesian network; inference 0 引言建筑物燃气管道受损泄漏而引发的次生火灾是震后主要次生灾害之一1。破坏性地震灾害记录显示,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已成为地震灾害事件演化的一个必然途径。由于震害的时空分布、建筑抗震防火性能以及消防力量受损程度的差异,导致火灾发展过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灾后建筑物火灾发展规律一

8、直以来被广大研究人员所重视,也是灾害应急及火灾科学研究的一个难点。研究震后建筑物次生火灾发生、蔓延过程及影响因素,对掌握灾害事件的演变、有效制订灾后应急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研究现状建筑物次生火灾发展受建筑物震害程度、起火要素、火灾扑救及蔓延过程等多因素影响2。赵思健将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分为震后起火、火灾蔓延和消防扑救等3个阶段,其中起火阶段受地震发生时间、烈度、潜在火源、人员疏散自救行为有效性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控制,火灾蔓延阶段主要受蔓延方式、潜在火源分布和环境风速所影响,而消防救援时间的延误及扑救行为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扑救行动的成败3, 4。谢旭阳研究发现,老城区尤其是砖木结构建筑物震后火

9、灾严重程度较高,影响起火概率的因素包括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可燃物类别及数量、点火源及燃烧条件等5。余世舟通过可燃物燃烧性、泄漏及扩散、点火源产生以及环境条件等4方面事件概率的乘积计算单体建筑次生火灾发生概率,给出了基于单体建筑火灾概率的区域地震次生火灾概率的计算公式6。在模型研究方面,孟晓静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区域火蔓延概率模型,研究了震后火灾蔓延的过程,分析了易燃易爆危险源对火灾发生的影响7。柳春光重点分析了环境风速对火灾蔓延的重要作用,认为道路公园等要素可以有效地阻止火灾蔓延8。陈适才建立了基于材料防火性能的建筑结构地震火灾效应模型,研究了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耐火性能的变化规律,

10、发现地震作用会明显降低建筑结构的耐火极限9。本文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对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后由于燃气泄漏而引发的次生火灾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首先,论文将构建反映次生火灾发展过程的贝叶斯网络结构,确定节点变量及其取值范围的离散化方法。然后,根据已有的地震火灾统计数据并结合专家判断对各子节点变量与其父节点变量之间的条件概率进行设定。最后,论文将在对次生火灾贝叶斯网络推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地震环境及建筑物属性变量对推理结果影响的敏感程度,并以某特定灾害场景比较了消防部队扑救行动、环境风速、建筑防火间距等节点变量对火灾发展过程推理结果的影响。2贝叶斯网络构建2.1网络节点变量及结构确定图1 建筑物地震次

11、生火灾过程贝叶斯网络城市地震次生燃气泄漏火灾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建筑物受地震作用破坏、管道燃气泄漏起火、消防力量扑救、建筑物间火灾蔓延等4个阶段。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发展过程的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贝叶斯网络结构由节点及有向弧线组成,是一个有向无环图。其中,每个节点分别对应着离散型变量,网络结构表示了离散型随机变量集合之间的独立和条件独立关系。图中的每条弧线代表了变量之间的存在函数依赖关系,如果有一条弧线从到,则是的双亲或直接前驱。如果节点之间没有弧线连接,表示它们条件独立10,11。灾难经验表明,在破坏性地震中建筑抗震性能是决定建筑物遭受破坏程度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论文将地震烈度和建筑物抗

12、震性能2个因素作为决定建筑遭受破坏的两个父节点。当建筑物一旦遭受严重破坏其内部燃气管网必将破坏。考虑到若建筑内部未铺设燃气管道则不会出现“燃气管道破坏”这一中间事件,因此将燃气管道破坏节点的父节点设置为“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和“建筑内部已铺设燃气管道”。而建筑物抗震性能受建筑物结构类型及建筑年代所决定。建筑内部由于燃气泄漏遇点火源导致单体建筑发生火灾。除了燃气管线破坏会导致燃气泄漏外,居民来不及关闭燃气阀门同样会导致燃气泄漏,因此将“燃气泄漏”这一中间事件的父节点设置为“燃气管道破坏”和“未关闭燃气阀门”。引发地震次生火灾的点火源主要包括由于未及时断电而产生的电气火源和居民用火等2个父节点,而

13、“未关闭燃气阀门”是导致地震过程中泄漏燃气补点源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包括在取暖季节用火。单体建筑发生火灾后,若消防力量扑救行动受灾害事件影响而失效,加之建筑结构损坏导致建筑耐火性能降低,将导致单体建筑火灾失控。火灾发生后消防力量能否有效扑救取决于消防队接警、道路通行能力及消防水源可利用性12-14。当单体建筑火灾失控后,火灾将通过飞火在强风的作用下导致相邻建筑物起火,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之间的空地面积不够以及道路宽度过窄等原因均可造成防火间距不足,最终导致火灾在建筑间蔓延。2.2网络节点变量取值范围离散化若假设网络中某父节点变量其分布均属于某种特定概率密度函数其取值是连续的,那么其子节点变量

14、也应该是连续分布的,这将增加网络节点参数估计的复杂性,并且目前已有研究难以给出所有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模型或经验公式,因此需要对贝叶斯网络中各个节点变量进行离散化处理。由于网络节点众多以及已有统计数据的限制,论文将除了对建筑年代、结构类型、地震烈度、环境风速等建筑自身属性和环境变量进行详细划分外,其余网络节点变量均具有2种状态值。(1)建筑年代及结构类型:考虑到部分老旧建筑一般不能符合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15。并且由于建筑年代、结构及建筑抗震性能统计数据的缺乏,难以给出抗震性能较为精准的先验概率,因此这里将建筑年代及建筑结构分别划分为四组。(2)地震烈度:按照地震破坏程度,将地震烈度分为轻微破

15、坏、一般破坏、严重破坏以及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等4个等级。(3)强风:环境风速是导致建筑间火灾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飞火蔓延距离与风速成正比16, 17。尤其当着火建筑物处在下风向并遭遇强风作用下,飞火蔓延距离将大大增加。因此,将强风节点变量按风速分为3个等级,即6级以上,68级和8级及以上。地震次生火灾贝叶斯网络中建筑属性、环境变量以及2状态离散化规则分别如表1、2所示。(4)空间距离:主要建筑物间空间距离包括建筑之间的空地面积和道路宽度,均具有是否符合实际防火需求2个状态。表1 贝叶斯网络中建筑属性及环境变量离散化方法序号变量组数状态值1建筑年代42建筑结构43地震烈度4

16、4强风35空地面积不够2空地面积不够,是,否;6建筑间道路过窄2建筑间道路过窄,是,否;表2 贝叶斯网络中2状态变量离散化原则序号变量状态值序号变量状态值1建筑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计规范,是,否;12道路损毁遭受破坏,是,否;2建筑遭受破坏遭受破坏,是,否;13接警延误接警延误,是,否;3已铺设燃气管道已铺设管道,是,否;14消防队未及时到达未及时到达,是,否;4燃气管道破坏遭受破坏,是,否;15供水管网破坏遭受破坏,是,否;5未关闭燃气阀门未关闭燃气阀门,是,否;16火灾扑救行动失效扑救失效,是,否;6取暖季地震发生在取暖季节,是,否;17建筑耐火性能降低耐火性能降低,是,否;7生活用火存在生

17、活用火火源,是,否;18单体建筑火灾失控火灾失控,是,否;8未断电未及时断开电源,是,否;19飞火产生飞火,是,否;9点火源存在点火源,是,否;20防火间距不足防火间距不足,是,否;10燃气泄漏发生泄漏,是,否;21火灾蔓延火灾蔓延,是,否;11单体建筑火灾发生火灾,是,否;2.3网络节点变量条件概率设定本文所建立了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反映了建筑物由于地震导致燃气泄漏引发火灾进而发展至火灾在建筑间蔓延这一过程中各节点变量间的概率依赖关系。网络中每个节点变量都对应着一个条件概率分布表(conditional probability table, CPT) ,指明了该变量与父节点之间概率

18、依赖的数量关系。因此,在已建立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下一步需确定网络参数,即每一节点处的CPT。条件概率分布表给出了每个节点在给定其父节点情况下的条件概率分布情况。表中概率属于先验概率,即人们事先对事件(前提条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估计,分为客观先验概率和主观先验概率。先验概率是定量描述网络各节之间因果关联的基础,也是是影响贝叶斯网络推理结果的关键。由于目前国内外相关统计数据还不能给出本文所建立贝叶斯网络各节点变量所需的全部原始支撑数据,因此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典型大地震受灾城市次生火灾数据18,并结合专家经验估算,给出了各子节点的条件概率的经验判断值。以 “火灾蔓延”节点说明网络中条件概率分布表的结构

19、及参数设置方法。由图1可知,“火灾蔓延”节点存在2个父节点,即“飞火”及“防火间距不足”。由于节点“飞火”和“防火间距不足”2个节点均具有2个种状态,即是否产生飞火和防火间距是否不足。而上述2节点变量的子节点“火灾蔓延”也存在是、否2种状态。因此,子节点“火灾蔓延”的条件概率分布如表3所示。表3 “火灾蔓延”节点条件概率分布表父节点子节点“火灾蔓延”是否产生飞火防火间距是否不足是否是是0.80.2否0.40.6否是0.20.8否0.10.9从上表可以看出,当有飞火产生并且防火间距不足的条件下,火灾蔓延发生概率为0.8;当防火间距足够的情况下,火灾蔓延发生概率降低至0.4。2.4贝叶斯网络推理策

20、略贝叶斯网络推理过程是基于已建网络的拓扑结构,结合各节点变量的先验条件概率分布,通过贝叶斯概率计算得到目标节点的后验概率的一种推理过程。文中所建立的次生火灾贝叶斯网络描述了地震后建筑次生燃气泄漏火灾发生、失控、蔓延等因果连锁作用过程。以地震过程中民用建筑遭受损毁为初始事件,考虑由于建筑损毁而造成燃气管道泄漏,遇点火源而引发建筑单体火灾。当建筑火灾发生后,若扑救行动失效将导致建筑火灾失控,遇强风产生飞火,使火灾在相邻建筑之间蔓延,“火灾蔓延”节点为贝叶斯网络的目标节点。在这一过程中,以地震灾害发生为初始事件,通过设定建筑属性及灾害环境各节点的状态值,按照贝叶斯网络所给出的节点因果关联的结构图,逐

21、一计算出各节点变量的后验概率,直至计算得到目标节点“火灾蔓延”的后验概率值。具体推理过程如下:首先,设定地震灾害场景及建筑属性节点变量的状态,确定地震烈度、建筑年代和结构以及环境风速。由建筑年代和结构确定建筑抗震性能的后验概率,再根据地震导致场地的地震烈度计算建筑遭受破坏的后验概率。然后将该节点与“建筑内部铺设燃气管道”节点作为“燃气管道破坏”的父节点,并计算建筑损毁后导致燃气管道损毁的后验概率。按照上述推理过程,直至计算出整个贝叶斯网络中各节点的后验概率。3地震次生火灾的推理分析3.1建筑及环境变量的敏感性分析节点变量的结构概率重要性反映了该节点状态值对贝叶斯网络中下游各节点变量后验概率大小

22、的影响程度,决定于节点在贝叶斯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子节点的条件概率分布。通过对地震次生火灾发展过程的贝叶斯网络对进行推理,得到建筑属性及环境变量对建筑破坏程度、燃气泄漏、单体建筑火灾、火灾蔓延等节点的后验概率值,如表4所示。通过推理的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各节点变量对地震燃气泄漏次生火灾蔓延各阶段的推理结果的敏感性。表4 震后建筑燃气泄漏次生火灾蔓延各阶段推理结果节点变量离散化取值震后建筑燃气泄漏次生火灾蔓延各阶段推理结果建筑遭受破坏燃气泄漏单体建筑火灾火灾蔓延建筑年代70年代及以前建造的房屋0.42480.76240.64080.449470年代建造的房屋0.42480.76240.64080.

23、449480年代建造的房屋0.41460.76030.63940.449390年代建造的房屋0.38400.75550.63620.44932000年及以后建造的房屋0.38400.75550.63620.4493建筑结构钢结构0.38400.75550.63620.4079钢筋混凝土结构0.40100.75820.63800.4080混合结构0.54720.78120.65310.4089砖木结构0.57440.78550.65600.4091地震烈度3.44.40.34040.74860.63170.40764.55.40.39360.75700.63720.40805.56.50.446

24、80.76540.64270.40836.50.54680.78110.65310.4089强风等级60.42960.76270.64090.4119680.42960.76270.64090.458880.42960.76270.64090.50573.1.1建筑年代及结构敏感性分析在文中所建立的网络结构图中,建筑年代及结构是决定建筑抗震性能的2个父节点。推理结果显示,建筑年代较新的房屋一般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发生次生火灾事件的概率较低,但建筑年代并非建筑破坏及次生火灾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筑结构是决定建筑损毁程度的主要因素,如钢结构的房屋在地震中遭受破坏的概率为0.3840、砖木结构的房屋

25、遭受破坏概率却达到了0.5744,导致燃气泄漏发生建筑火灾的概率分别达0.6380、0.6531。推理结果说明,当假设贝叶斯网络中其它节点变量先验概率已定的情况下(依据研究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如本文在建筑结构节点变量中已设定: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混合、砖木等4类建筑其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0.2、0.6、0.1、0.1),不同建筑年代的房屋发生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推理概率处于0.45左右。同理,当建筑年代分布已定时(在本文中5个年代的建筑分布比例为0.1、0.2、0.5、0.1、0.1),某种建筑结构的房屋发生地震次生火灾蔓延的概率为0.41左右,低于单独考虑建筑年代所计算结果。原因在于,由于我国建筑

26、抗震设计规范最初颁布时间为1989年,因此震灾数据表明1990年以后设计建造的建筑其抗震性能表现较好,能够符合抗震设防准则的基本要求19。而文中所设定的90年代以前的建筑所占比例达0.8,高于相对抗震性能较低的混合及砖木结构房屋所占比例(0.2)。可见,网络结构的构建及节点变量先验概率的确定对推理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3.1.3地震烈度敏感性分析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地震次生煤气泄漏火灾各阶段的概率分布,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随着地震烈度的提高,建筑遭受破坏的概率也逐渐增大,由0.34逐渐增大到0.54。由于从节点“建筑遭受破坏”至“燃气泄漏”还受到“建筑已铺设燃气管道”与“燃气管道破坏”或“未关闭

27、燃气阀门”等条件的约束,因此最终导致燃气发生泄漏的概率增长幅度与建筑遭受概率的增长幅度相比有所降低,约0.740.78。这一增长幅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次生火灾发生的后续阶段一直延续,直至造成节点“火灾蔓延”的发生概率基本上无变化。可见,地震烈度对建筑物遭受直接破坏的概率影响较大,但由于存在中间过程多个节点变量因素的约束,对火灾蔓延的影响是相对较弱的。图1 地震烈度对次生火灾蔓延各阶段的影响3.1.4强风节点敏感性分析由于节点“强风”处于整个网络的下游,因此对处于其上游的“建筑遭受破坏”、“燃气泄漏”、“单体建筑火灾”等节点不存在影响。由于在贝叶斯网络中节点“强风”直接决定着着火建筑产生飞火的可能

28、性,因此从其所处的网络结构上判断是影响火灾蔓延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推理结果也表明,随着风速等级的提高,建筑火灾蔓延的概率由约0.41逐渐增大到0.50。这一变化在上述三个节点敏感性分析中是不存在的。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节点“防火间距不足”,该节点与“飞火”一起构成了导致建筑火灾蔓延的2个直接原因。3.2实例应用节点变量后验概率值yesno建筑遭受破坏0.57400.4260燃气管道破坏0.57370.4263燃气泄漏0.79010.2099单体建筑火灾0.65210.3479消防队未及时到达0.85800.1420火灾扑救行动失效0.73170.2684单体建筑火灾失控0.44570.5525

29、飞火0.64480.3552火灾蔓延0.53230.4677表5 关键过程节点变量后验概率采用贝叶斯网络可以对某特定场景下建筑火灾蔓延的后验概率进行推理计算。如南方某城区通过建筑物普查得到:房屋多为80、90年代建造(所占比例达70%),房屋结构以混合结构为主(所占比例达60%),并且城区气化率已达82%;由于绝大多数房屋建筑年代较早,因此造成建筑间防火间距基本上难以满足相关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经估算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的建筑所占比例不超过30%;由于地处我国南方不存在取暖季节,建筑火灾的点火源多为生活用火和电气火源。假设该地区发生地震烈度为7级的地震,城区道路损毁率达80%,供水管网的损毁率

30、达60%。由于通信系统遭受破坏等原因,造成消防部队接警延误率为30%。并且在地震后3天内,该地区一直在持续68级大风。根据该城区上述情况,对贝叶斯网络中相关节点变量的先验概率进行设定,其它未涉及节点仍采用已有的基于统计及专家经验判断所给出了先验概率。通过贝叶斯网络计算得到网络中各节点的后验概率,如表5所示。 表5给出了该城区发生烈度7级地震后,建筑内燃气管道泄漏所引发次生火灾过程各阶段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该城区建筑物遭受损坏的概率为0.5740,同时由于建筑损毁导致燃气管道破坏的概率与建筑损坏的概率基本一致达0.5737。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对于该城区建筑年代较、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一般,因此一

31、旦建筑损毁后将极有可能导致其内部的燃气管道破坏。导致燃气泄漏的原因不仅包括管道破坏,还包括由于居民在紧急疏散过程中忘记关闭燃气阀门,因此最终计算得到的燃气泄漏的概率为0.7901。由于受到点火源是否存在这一节点的约束,泄漏燃气遇火源引发建筑火灾的概率降低至0.6521。根据场景设置中已对道路损毁概率、供水管网损毁率以及接警延误率,贝叶斯网络给出了消防队未及时到达与火灾扑救行动失效的概率分别为0.8580和0.7317,导致单体建筑火灾失控的概率达0.4457。考虑到灾害过程中环境风速较大,因此建筑火灾产生飞火的概率为0.6448,最终建筑间火灾蔓延的概率为0.5323。对上述条件进行调整,当消

32、防部门接警及时并及时到达火灾现场,并且消防管网未遭破坏的情况下,重新进行计算。由于消防力量的扑救行为对单体建筑火灾的发生概率并无影响,因此表5中由建筑遭受破坏至单体建筑火灾节点变量的后验概率未改变。由于消防力量能够及时赶赴现场并展开有效扑救行动,单体建筑火灾失控的概率降至0.3608。由于火灾现场风速并未减弱,因此火灾产生飞火的概率仅有微弱的降低达0.6361,进而建筑间火灾蔓延的概率降至0.5276。4结论碎片质量/kg基于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结合次生火灾发生、蔓延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联,建立了震后建筑物燃气泄漏次生火灾蔓延模型,研究了次生火灾的贝叶斯网络推理过程及节点变量对预测结

33、果的敏感性,得到以下结论:1)将城市地震次生燃气泄漏火灾演化过程分为建筑物受地震作用破坏、管道燃气泄漏起火、消防力量扑救、建筑物间火灾蔓延等4个阶段,每一阶段内部包括若干父节点及子节点变量,各节点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可以用贝叶斯网络加以描述。2)参考国内外地震次生火灾震害数据,结合专家经验估算,给出了各子节点的条件概率,子节点变量的先验概率决定于其父节点的状态取值。3)节点变量对推理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了变量所处的网络结构位置及下游节点的条件概率。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在环境变量及建筑属性变量中建筑的结构类型及地震烈度是决定建筑损毁程度的主要因素,而环境风速及安全间距是影响火灾是否蔓延的主要因素。4)将

34、地震燃气泄漏次生火灾贝叶斯网络用于特定场景下火灾蔓延过程推理,对比了节点变量选取不同状态值条件下对火灾蔓延推理结果的影响。参考文献1 赵振东, 王桂萱, 赵杰. 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研究现状J. 防灾减灾学报, 2010, 26 (2): 9-14.2 钟江荣, 张令心, 等. 基于 GIS 的城市地震建筑物次生火灾蔓延模型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 20 (4): 16-21.3 赵思健, 任爱珠, 熊利亚.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研究综述J.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 (2): 57-67.4 赵思健, 熊利亚, 任爱珠. 基于GIS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仿真系统 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35、 2007, 27 (1): 43-51.5 谢旭阳, 刘铁民, 张兴凯. 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模拟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14 (12): 13-17.6 余世舟, 赵振东, 钟江荣. 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灾害数值模拟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 (4): 100-105.7 孟晓静, 杨立中. 城市危险源对地震次生火灾影响的计算机模拟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14 (12): 13-17.8 柳春光, 王碧君, 潘建伟.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型J. 热科学与技术, 2009, 8 (1): 90-94.9 陈适才, 田小

36、明, 等. 建筑结构地震火灾效应分析方法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1, 33 (6): 90-95, 119.10 廖芹, 郝志峰, 陈志宏. 数据挖掘与数学建模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11 薛薇, 陈欢歌. 基于Clementine的数据挖掘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2.12 胡晓娜, 王 亮. 地下供水管线的震害分析J. 甘肃科技, 2007, 23(12): 183-185.13 赵远清, 罗万申, 郭天木,等. 汶川大地震中给排水管道的震害及其分析J. 特种结构, 2009, 26(5): 37-39.14 杨超, 蒋建群. 城市供水管道震害评估方法的比

37、较与应用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 3(3): 51-55.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6 王 新, 陈海翔. 城市火灾中飞火蔓延距离计算方法研究J. 火灾科学, 2011, 20(2): 75-80.17 林其钊, 朱霁平, 张慧波. 森林大火中飞火行为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1998, 7(3): 32-38.18 钟江荣.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研究D.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0: 44-45.19 王亚勇, 戴国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和最新修订J. 建筑结构学报, 2010, 31(6): 7-16.作者简介:颜峻(1977-),男,天津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安全管理、公共安全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工作。E-mail:yanjunn.联系电话:18618146233。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 邮编: 10004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