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单一白光层掺杂型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8342520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章 单一白光层掺杂型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章 单一白光层掺杂型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章 单一白光层掺杂型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单一白光层掺杂型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单一白光层掺杂型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天津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第三章 单一白光层掺杂型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分析3.1 OLED器件的制备工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工艺实际上是薄膜工艺和表面处理技术18,19,本实验室制备WOLED器件的基本步骤分为以下几步:衬底处理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层金属电极沉积测试图3.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作工艺流程Fig.3.1 Fabrication process of OLEDs (1)基片刻蚀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大多采用覆盖氧化铟锡 (ITO)薄膜的透明导电玻璃作为器件的阳极。本实验所用的玻璃基片上的ITO采用磁控溅射成膜,ITO膜的厚度为50 nm,薄层电阻约为30/口(购

2、自深圳南玻)。实验中先在ITO薄膜覆盖的玻璃基片上用透明胶带对基片进行掩膜,将透明胶带刻成3 mm宽的条形小单元,以锌粉覆盖整个基片。稀盐酸与锌粉反应并对ITO进行腐蚀,经大量清水冲洗后,揭去胶带便得到了所需要的ITO图形。(2)基片的清洗将刻蚀好的ITO基片首先用洗洁净或ITO清洗液进行擦洗,直到将玻璃片浸入水中提起时,水迅速成薄膜状滑下且无水珠凝结,表示表面已基本干净。将上述基片放在去离子水中超声清洗,然后依次用丙酮、异丙醇分别进行超声清洗。以上超声清洗过程,每次均在10分钟以上,最后将洗好的基片放在红外干燥箱中烘干,立即放入真空镀膜室中。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ITO膜表面的功函数,降低与相邻

3、有机薄膜层之间的空穴注入势垒,增强层间的附着力并除去ITO表面的污染,可以采用一些途径对ITO膜表面进行清洁处理,其中包括低压等离子体处理,紫外臭氧处理等20, 21, 22。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法是低压氧等离子体处理。(3)有机功能层的成膜有机层的成膜是电致发光器件制备的关键。实验中,对于小分子材料采用传统的真空热蒸发镀膜,我们采用的蒸镀设备(集成惰性气体纯化仪)为BOC Edwards Auto-500 Thermal Evaporation Coating System with M. Braun 20G Glove Box,蒸镀沉积条件为:真空度210-4 Pa,蒸发时间视不同的发光材

4、料及厚度而定,一般的遵循规律为现在较低温度下对材料进行预热,然后升高到蒸镀温度,蒸镀成膜。对于聚合物材料采用旋转涂覆(spin coating)工艺成膜。(4)电极制备当各有机功能层成膜完毕后,接着就进行阴极的制备。一般来说,为了提高电子的注入效率,要求选用功函数尽可能低的金属材料做阴极,如Mg:Ag、Ca、LiF/Al等。但是低功函数的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它们在空气中易于被氧化,对器件的稳定性不利。从金属膜的稳定性和工艺方面的因素考虑,本实验采用Mg:Ag合金做阴极,其制备也采取真空蒸镀法成膜,蒸发条件与小分子材料成膜条件相同。在后面的实验中部分器件中也有采用LiF/Al来作为阴极。(5)器件

5、的封装我们采用的蒸镀设备是与惰性气体纯化仪(德制充氩手套箱)联体的,整个蒸镀腔室是被高纯Ar气保护。器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封装测试。通常的封装方式为选用环氧树脂点胶后紫外固化封装,我们这里采用一种特殊的A、B胶对器件进行封装,省略了紫外固化的过程。同时避免了紫外光对器件有机层的破坏。3.2 颜色互补型白光OLED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3.2.1 荧光染料的掺杂机制激发态回到基态有几种失活的途径,包括辐射跃迁、化学反应、热振动等,只有辐射跃迁回到基态的过程才能产生发光。荧光是激发单重态分子失活到基态释放出的辐射能量,磷光是激发三重态失活到基态所释放的辐射能量。由于有机电致发光的材料大多数是荧光材

6、料,被电子和空穴复合而激发的三重态都以非辐射跃迁的方式失活,所以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的极限为25%,这极大地限制了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激发的三重态发光,减少非辐射跃迁的几率。具体的做法是将高效荧光染料或磷光染料掺杂在主体材料中,通过激子将能量从主体传递到染料中心,使染料发光,从而达到提高发高效率的目的。为此我们考虑将红荧烯Rubrene掺杂到Zn(BTZ)2中,因为红荧烯Rubrene是一种常用的高效橙红色荧光色染料,也是一种用于OLED的很好染料,它的发射峰在562nm。一般认为具有芳香稠环的分子结构稳定性较好,Rubrene即具有芳香稠环分子结构(如图3.2.1),并且具有

7、相对高的荧光量子效率(溶液中接近100%)。它可以掺杂在电子传输性材料中,也可以掺杂在空穴传输性材料中。同时由于Rubrene是一种单氧淬灭剂,它能有效地俘获薄膜中的氧而提高掺杂层的抗氧化能力,根据sato等人23的研究表明,Rubrene的掺杂能改善掺杂膜的结构,提高膜的稳定性,阻碍器件存储过程中黑斑的形成。而且Rubrene还能够抑制母体Zn(BTZ)2的微晶化和聚集,使得母体可以提供更多的载流子陷阱位置,增加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从而能够控制复合发光区的位置24。并且由于Rubrene的HOMO能级和LUMO能级位于Zn(BTZ)2之间(见图3.4),它可以作为势阱材料使用,在Zn(BT

8、Z)2掺有Rubrene的区域,对载流子有很强的限制作用。所以掺杂Rubrene后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寿命将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改变发光颜色。因此Rubrene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荧光掺杂剂。3.2.2器件制备为了制备单一白光层电致发光器件,我们以色度学原理中的两种互补色合成白光为依据,即由两种光混合所生成的光的色坐标在这两种光源色坐标的连线上。本节我们选用高效的橙红色荧光染料Rubrene掺杂到发蓝绿光的金属螯合物小分子材料Zn(BTZ)2中作为白光层,利用旋转涂覆和真空蒸镀法,将聚合物和小分子依次成膜,制成了Rubrene掺杂质量比分别为x=1wt%、0.5wt%和0.1wt%的三种器件:ITO

9、/PVK:TPD(100nm)/Zn(BTZ)2:Rubrene(x,140nm)/Mg:Ag(50nm)/Ag(100nm)器件的制备方法如前所述,其中PVK(聚乙烯咔唑):TPD(芳香二胺衍生物)为空穴传输层, Zn(BTZ)2:Rubrene为白光层,且Zn(BTZ)2为具有电子传输特性的发光层,ITO为阳极,金属Mg:Ag为阴极。相应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器件结构如图3.2所示。三种器件衬底均采用ITO导电玻璃作为阳极,面电阻约30/,厚度为0.5mm,器件有效发光面积为3mm3mm。发光层及阴极均是在大于210-4Pa 真空下采用蒸镀的方法制备成膜,Zn(BTZ)2的蒸发速率为1-2/s,

10、掺杂层通过共蒸发得到,调节两蒸发源的蒸发速率来得到合适的掺杂比, Mg:Ag合金电极也通过双源共蒸发制得,质量比为10:1,用FTM-V膜厚控制仪监控蒸发速率和膜厚。器件的电致发光(EL)谱、发光亮度及色坐标由美国PR-650光度计测量,电流密度-电压,电流密度-量子效率等特性曲线由美国Keithley2400电源及Keithley485微电流计组成的量子效率测试系统测量。 Zn(BTZ)2 PVK TPD Rubrene金属Mg:Ag阴极Zn(BTZ)2:RubrenePVK:TPDITO阳极衬底图3.2 有机材料分子结构和器件结构Fig.3.2 Molecular structure of

11、 organic materials and device structure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图3.3是在10V直流电压驱动下,Zn(BTZ)2中Rubrene的掺杂百分比含量=1wt%、0.5wt%和0.1wt%时,各器件的EL光谱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器件EL主峰值均位于464nm和560nm处,分别对应于Zn(BTZ)2和Rubrene的特征发光,且Rubrene在602nm处还出现一肩峰。随着Rubrene掺杂量由1wt%,降至0.1wt%,器件的EL谱中蓝光成份即Zn(BTZ)2的发射逐渐增强,说明通过适当调节Zn(BTZ)2与Rubrene二者之间的掺杂比例,是可以逐步调

12、节和改善EL谱中红、绿、蓝峰峰值比例,最终实现白色电致发光的。图3.3 不同Rubrene掺杂质量比器件的EL谱Fig.3.3 EL spectrum of the device with different doping concentration of Rubrene 同时,从图3.3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掺入Rubrene的含量为1wt%时,EL谱中实际已没有Zn(BTZ)2的特征发光,而完全是以Rubrene分子为主体的发光, 表明在Zn(BTZ)2和Rubrene之间应存在完全的能量传递,我们认为这可能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这种能量传递可能是二者之间的电荷转移引起的。因为Rub

13、rene分子的HOMO与LUMO位于Zn(BTZ)2分子的带隙内,Rubrene带隙2.21ev25比Zn(BTZ)2的带隙2.76ev26要窄,如图3.2.3器件的能级结构图所示,它们的HOMO能级很接近,分别为-5.41ev和-5.36ev,但Rubrene的LUMO能级却比Zn(BTZ)2低0.5ev,所以从AL阴极注入的电子进入Rubrene的LUMO能级比进入Zn(BTZ)2的LUMO能级容易得多,造成Rubrene的LUMO能级上的电子浓度远大于Zn(BTZ)2的LUMO能级上的电子浓度,而从正极经载流子传输层注入的空穴进入Rubrene和Zn(BTZ)2的HOMO能级的难易程度相

14、当,这就使得Rubrene的LUMO能级上的电子与HOMO能级上的空穴复合的几率远大于Zn(BTZ)2。所以在Rubrene掺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其EL谱主要是Rubrene的发光。而在更低浓度掺杂时,则为二者同时发光,且发光强度比随二者掺杂浓度比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从图3.4能级示意图中可以看到,由于Rubrene分子的HOMO与LUMO位于Zn(BTZ)2分子的带隙内,二者相差很小,这很容易发生振动弛豫过程,如前所述荧光掺杂的过程是Forster能量传递过程,Zn(BTZ)2激子能量很容易通过Forster共振转移到Rubrene分子,引起Rubrene发射。同时从Rubrene吸收谱线

15、26看,Rubrene的吸收谱线正好与Zn(BTZ)2的发射谱线重叠(图3.2.4),Zn(BTZ)2发射很容易被Rubrene分子吸收,转变为Rubrene发射。2.65ev5.41ev5.36ev3.15evRubreneZn(BTZ)24.2vTPD-4.7evITOAl-2.3ev-5.4evPVKLUMOHOMO-5.8ev图3.4 掺杂器件的能级结构图Fig.3.4 Energy level diagram of the device从以上两方面来看,掺入Rubrene荧光染料将抑制母体Zn(BTZ)2发射。虽然Rubrene不能主动发光,但掺入Zn(BTZ)2母体中,几乎可以取代

16、母体Zn(BTZ)2发射,所以Rubrene对Zn(BTZ)2具有很强的宿主性。在EL实验中,只要少量的掺杂,Rubrene就能完全取代母体Zn(BTZ)2发出强烈的荧光。而掺杂浓度较大时,荧光发射强度的增长与浓度的增长是不成比例的,浓度过大时反而引起浓度淬灭,发光效率往往很低,甚至不发光,造成这种现象是很多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共同结果。首先,物质的吸收在浓度较大时与浓度并不是成比例地增加,从而导致了激发效率相对降低。其次,在高浓度时,处于激发态的分子通过其他途径耗散能量的可能性也加大了,例如形成激基缔合物和类似的聚集状态或者发生能量转移都可以发生激发态的去活过程27,28。因此掺杂浓度的选择将直

17、接影响到掺杂薄膜的荧光效率和掺杂薄膜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Rubrene的吸收谱Zn(BTZ)2的发射谱图3.5 Zn(BTZ)2的发射谱与Rubrene的吸收谱Fig.3.5 emission spectrum of Zn (BTZ)2 and the absorption spectrum of Rubrene基于以上原因,为了获得色坐标更接近于白色等能点(x=0.333,y=0.333)的白色电致发光,Rubrene在Zn(BTZ)2中的掺杂比例十分重要。比较图3.5中四种不同掺杂浓度下各器件的EL光谱,可以很明显看出,当Rubrene在Zn(BTZ)2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1wt%时,

18、蓝光和橙红色光发射强度相当,二者混合后能够达到白场平衡,此浓度掺杂效果最佳,所以接下来我们主要讨论此掺杂浓度比下器件的各种发电特性。3.2.4 掺杂比为0.1wt%器件的性能分析图3.6是Rubrene含量为0.1wt%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曲线(J-V),可以看出,电流密度随外加直流驱动电压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图3.6含0.1wt%Rubrene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Fig 3.6 Current density bias voltage curve of the device with 0.1 wt% Rubrene在低电压区域,低迁移率的欧姆接触以及少量的热生载流子是主要的注入电荷,而

19、在高于阈值电压的区域,电子的有效迁移率提高,增大了注入电荷的密度,使得在发光区域注入电流(或电流密度)与电压成高阶指数关系。表明该器件具有优良的二极管整流特性。图3.7是该掺杂型器件的亮度-电压特性曲线,器件在7V电压下启亮,当外加直流电压为10V时器件的发光亮度已超过800cd/m2。继续增加电压,器件稳定地发出明亮耀眼的白光,器件的最高亮度值超过5000cd/m2。图3.8给出了不同驱动电压下,器件的EL谱,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驱动电压的升高,Zn(BTZ)2的发射强度相比于Rubrene增加得更大,说明在较高电压驱动下有更多的电子进入Zn(BTZ)2的LUMO能级,增加了其与HOMO能级

20、空穴复合的几率,体现在EL谱上就是Zn(BTZ)2发射的蓝光部分的强度相比于Rubrene发射的橙红色光部分的强度有所增强,也就是说二者比例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导致了白色OLED器件色坐标的改变。如表3. 1所示,我们给出了对应于图3.8的3个不同驱动电压值时的CIE(1931)色坐标图(图3.9)及相应的色坐标值(见表3. 1)。图3.7含0.1wt% Rubrene器件的电压-亮度曲线Fig 3.7 Brightness - bias voltage curve of the devices with 0.1 wt% Rubrene表3.1:不同驱动电压下掺杂器件(0.1wt% Rubren

21、e)的CIE色坐标值Table 3.1 CIE coordinates of the device (0.1 wt% Rubrene) under different driving voltages 驱动电压6V8V10VCIE坐标X=0.42,y=0.37X=0.35,y=0.36X=0.31,y=0.33比较上表中三个色坐标值,可以看出我们制备的这种掺杂型白色OLED器件,色度随外加驱动电压在很大一范围内(6-10V)变化不大,且色坐标均接近于白色等能点(如图3.8所示),说明当Zn(BTZ)2中Rubrene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0.1wt%时,此种掺杂型白色OLED器件色度等性能达到最优

22、。当器件在10V电压下工作时,我们测得的显色指数(CRI)约为67。这表明,虽然器件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能够获得很好的色纯度(见表3.1),白光器件的色饱和度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当白光器件用于LCD背光源或结合彩色滤色膜实现多色显示的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LCD中色域的概念来理解,例如广色域LCD背光源所覆盖CIE舌形图的面积会很大,从而可以表征更多的显示颜色。为此我们将在下一节的工作中提高器件的CRI指数。图3.8 不同电压驱动下器件的EL谱Fig 3.8 EL spectra of the device under different driving voltages 图

23、3.9 不同驱动电压下器件的色坐标(1931)图Fig 3.9 CIE coordinates of the device under different driving voltages最后,为了全面的研究这种掺杂型白色OLED器件的发光性能,我们给出其电流密度量子效率特性曲线,如图3.1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电流密度约为50mA/cm2时,器件量子效率值达最大,为0.75%。图3.10 白色OLED器件(0.1wt% Rubrene)电流密度量子效率曲线Fig 3.10 Quantum efficiency - current density curve of the white OLED (0.1 wt% Rubrene)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对于Zn(BTZ)2:Rubrene掺杂型器件,在驱动电压为10V,器件的发光亮度超过800cd/m2,而最高亮度值超过5000cd/m2,最佳色坐标值为(x=0.338,y=0.312),最大量子效率值为0.75%。2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