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3815700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9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1全册知识结构(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历史背景政治危机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激化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因素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发展和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他们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外部因素萨拉米斯岛的丧失,激化国

2、内矛盾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萨拉米斯岛为梅加腊所占领。萨拉米斯岛的丧失,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个人因素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夺回萨拉米斯岛,使梭伦声望大增,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直接原因594BC,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制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措施内容影响颁布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奴隶的公民,由城邦拨款赎回废

3、除六一汉制度、因债务而被抵押土地一律归还原主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制定“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A、贵族土地兼并受到限制,逐渐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B、改革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扩大公民基础。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让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分享政治权利;原则: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虽然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局限性);但是,它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4、(进步性)。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目的: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具体措施:农业: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的稳定;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商业:改革币制和度量衡制,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

5、;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出走。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评价1、进步性:A、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和富强开辟了道路。B、政治上,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2、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贵族势力虽有所削弱,但仍

6、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然存在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局限原因: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特点1、基本特点:具有革命性和中庸性,带有折中的色彩2、打击对象:贵族3、获益者: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4、改革理念:中庸公平平等和谐5、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6、性质:奴隶制性质的改革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总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变化的 新气象改革的背景社会经济

7、的迅速发展农业: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田施肥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冶铸业、纺织业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商业也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上层建筑的改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要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战

8、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法家学说的提倡,为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性质春秋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奴隶制性质的改革鲁国前594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魏国李悝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封建性质的改革楚国吴起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商鞅变法背景总的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

9、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秦国背景1、必要性: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3、历史机遇:A.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削弱;B.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人才提供了可能性;4、个人因素: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受诸侯会盟的刺激,有图强的决心,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目的1、满足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要求;2、富国强兵;3、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性质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经济改革废除井田制度,

10、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政治和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制定秦律积极性:有利于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排除

11、复古思想的干扰,保证变法的推行局限性:实质是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行为,对我国文化典籍的一种摧残,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特点1、是秦孝公支持的自上而下的地主阶级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农战”和“法治”;2、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

12、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2、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3、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的原因:1、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合乎秦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3、改革措施全面彻底,4、厉行法治,执法如山,赏罚分明,人民知所

13、遵守。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6、商鞅的个人才能(改革决心坚定,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具有全盘计划)7、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8、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9、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评价性质: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1、积极性:A、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B、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

14、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的影响: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商鞅变法变革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即严刑峻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改革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焚烧诗书,文化专制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可能性(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条件比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

15、,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必要性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是当时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3、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人民起义;时间471年499年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时间:471-490;主持:冯太后重点:制度创新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

16、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农民赋役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补充说明均田制和租调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租调,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4)性质:封建国

17、家土地所有制5)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6)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后期时间: 490-499主持:孝文帝重点:移风易俗、实行汉化措施迁都洛阳原因:1、在政治上,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2、在经济上,旧都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军事上,与北方强敌柔然相邻,不安全;4、地理上,偏居塞上,对经略中原不利;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根本原因:旧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的: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8、,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影响: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作用1、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汉化)改革2、影响:A、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B、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促进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19、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最重要)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成功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内容全面,措施得力;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心。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宋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赋税沉重,受地

20、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生活困苦;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北宋之间争战不已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年招募流民当兵,军队素质下降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机构重叠、官职混滥;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年招募流民当兵;3、冗费: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巨大,及付给辽、西夏大量金银和布匹;冗官、冗兵,更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随

21、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的局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背景: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对立严重,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统治岌岌可危。目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主持:范仲淹、富弼时间: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中心: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整顿吏治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结果:失败败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2、改革过于激进。说明:王安石改革之路不平坦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

22、呼声高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1、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改革的呼声又起;2、王安石提出的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时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内容措施内容(该栏目无需记忆)作用和成效富国之法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工程保证了农田灌溉,对防洪抗

23、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免役法又叫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清查出大量隐瞒的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均输法设立发运使,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强兵之法保甲

24、法政府把农户组织起来,编为保甲,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还减少了军费开支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由政府拨给官马或者给钱自购,可免除部分赋税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1人,选派武艺较高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训练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提高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

25、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变法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利于改革的推行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惟才用人结果最终失败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3、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评价A、进步性: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的局面;2、使北宋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3、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

26、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B、局限性: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2、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启示教训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毫不动摇,才能成功。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

27、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历史背景政治俄国的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A、政治上,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地主可以公开出售农奴,甚至可以用作向银行贷款的抵押;B、经济上,农奴有小块的份地,要承担很重的徭役和赋税;农奴制的存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激起农奴的反抗经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工业革命缺乏必需的自由劳动力;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具体表现:1、19C40年代,棉纺织业出现机器工厂,工业革命开始;2、19C中期,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3、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思想新思潮的

28、涌动,人们对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不满;十二月党人起义.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守旧派、改革派、激进派)激进派主张:通过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原因:A、俄国为扩大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派军入侵奥斯曼帝国;B、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时间:1853-1856双方:俄国-英、法、奥斯曼帝国等性质:就交战双方而言,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俄国的惨败(具体原因:武器装备匮乏且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军需供应不足;出身农奴的士兵长期营养不良等;根本原因:制度落

29、后,主要表现为落后的农奴制的存在。即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影响:A、国际地位急剧下降;B、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C、直接推动了俄国1861年改革;个人因素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目的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根本: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焦点农奴制的存废问题时间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二一九法令的内容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地主再不能买卖或干涉其生活;经济上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

30、地;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二一九法令的评价进步性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作用:改革在法律上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和有着重要意义;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局限性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一下作了些“让步”表现:1、不彻底性:农奴仍受村社严格管

31、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2、掠夺性:农民支付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的地价, “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且贫瘠和不便耕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总之,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性质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局限农奴制改革与近代化经济近代化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份;2、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总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2、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尤其是对法国);3、经济发展

32、很不平衡;政治近代化(特点:缓慢变革)政治体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可以进入,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实际权力仍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沙俄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司法制度方面:废除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农村改革有限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逐渐传播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主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科学化、

33、理性化;社会的城市化;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变。它开始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典型例题1】(2009年山东文综)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

34、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有关法令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2)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及其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5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古今中外历代为什么重视解决“三农”问题?(2分)【典型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

35、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4分)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历史条件政治上幕府的腐败封建统治,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A、政治上,实行幕藩体制,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B、阶级关系上,推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C、外交上,采取“锁国政策”,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幕府的腐败封建统治

36、,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幕府成为众矢之的经济上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政治上,实行幕藩体制,实际上是封建分裂割据,不利于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B、阶级关系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C、外交上,采取“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外部因素黑船事件和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原因:1、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2、日本闭关锁国、封建落后过程:1、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 “黑船事件”2、1854年,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打开日本的国门3、英、俄、法等国也效仿美国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享有领事裁判权、片面的最惠

37、国待遇和设租界及协定关税前提条件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尊王攘夷运动(尊攘派)原因:外国势力的入侵,导致民族危机的加剧;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和对内镇压标志:1860年刺杀井伊直主张: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攘夷是核心领导阶级:中下级武士武装力量:奇兵队(高杉晋作)局限: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结局:遭幕府的严厉镇压及西方列强的围攻失败倒幕运动(倒幕派)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必须推翻幕府的统治目的:推翻幕府的统治,改变落后状况,实现富国强兵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根据地: 长州、萨摩、土佐等藩西南强藩 “大政奉还” :

38、戊辰战争: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政治-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四民平等”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经济-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改革土地制度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地税改革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

39、新经济内容:1、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2、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除铁路和军工企业外,政府把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影响:在政府示范企业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文教-倡导“文明开化”了解西方文明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改革教育作用: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的人才;局限: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和魂洋才”生活习俗西化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吃西餐,住洋房等文明开化政策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化军事-建立新军队措施:1

40、、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2、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改进军事装备;3、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作用: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对于提高日本的国防力量有重要作用局限:接受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皇军),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结果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是明治政府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进步性1、政治体制上:制定1889年日本宪法”,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2、国际地位上: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很快崛起为东方强国,

41、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局限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侵略朝鲜、中国,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1、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A、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使日本的主权遭到破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冲击了日本社会,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C、冲击着旧体制,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D、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暴露了

42、日本社会的落后和幕府统治的腐朽,因此反对幕府统治,要求变革社会的呼声更加强烈。2、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答案积极方面:A、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B、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消极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3、日本的工业化道路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有何不同?英国工业化日本工业化背景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由私人资本推动的结果是在内忧外患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政府在日本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进程两

43、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同时进行科技来源由本国工人或技师发明,是自己研发的以引进为主工业门类以轻工业(棉纺织业)为主以重工业(军工企业)为主政府政策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私人资本主义大力扶持4.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答案(1)不同点:背景不同:俄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日本: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但幕府统治下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不同: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日本:民族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被推翻。

44、目的不同:俄国: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日本: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处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本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B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C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两国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在改革

45、后对外侵略扩张【典型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图1 1853年黑船事件:佩里舰队叩关 图2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1、图2之间的关系。(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 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

46、是什么?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6分)【典型例题2】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丈明向工业丈明的转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

47、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社会发生的变化及其引发上述变化的政策因素。(2分)(2)据材料二,说明日本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目的。(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试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说明“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6分)【典型例题3】阅读下列材料: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

48、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改变历法的原因。(2分)(2

49、)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4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历法和节日改革的效果。(4分)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必要性外患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表现:1、经济上: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2、政治上: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内忧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在战后向列强借款,并加紧

50、搜刮人民;各地的自然灾害等结果: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可能性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2、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爱国人士深感甲午战败之辱,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特点:举步维艰,仍然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面临重重阻碍和困难,受到双重压迫和束缚影响:为戊戌变法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影响:为戊戌变法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

51、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1、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思想:产生时间:l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主张:A、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性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的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变法还得到了光绪帝和清政府一部分官员的支持百日维新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背景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表现A、上清帝第六书,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提出了

52、变法的具体办法)B、保国会的成立,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二、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主要内容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等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军舰评价A、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

53、传播,并给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B、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具有不彻底性。失败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具体原因:A、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B、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D、国际环境:19世纪末,主要资本

54、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E、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F、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G、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戊戌变法与近代化启示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历史功绩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爱国性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进步性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

55、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影响深广维新运动留下了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1、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和危害:资本输出形式危 害政治性贷款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抢夺路权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直接利用中

56、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开设银行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控制了中国的金融2、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及其思想影响代表人物主 张著 作特 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 复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翻译了天演论把西方社会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 答案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

57、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原因:(1)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变法寻找依据,减少改革阻力。(3)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根本原因)(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

58、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4、康梁等人如何宣传他们的维新思想的?有何影响?答案方式:(1)著书(2)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3)办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4)办会:强学会(北京、上海)(5)办学:时务学堂(6)论战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为戊戌变法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之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国内背景1.幕府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2.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1.封建顽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反动势力十分强大;2.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但仍然相当薄弱国际环境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富强,集中对中国进行侵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领导力量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