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814992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抗生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抗生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抗生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抗生素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知识点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定义1抗生素:生物所产生的能够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2效价单位:每ml或每mg样品中所含某种抗生素有效成分的多少3抗菌谱:把某种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和剂量称为该种抗生素的抗菌谱。广谱抗生素:既抗G+菌,又抗G-菌4二重感染: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抑制作用而发生生态失调,未受到抑制的细菌或外来的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通常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白色念球菌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5培养基: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6选育:菌种经过诱变因素处理,然后用随机方法或

2、理性的方法进行筛选,获得目的菌种7前突变 :诱变剂所造成的DNA分子的某一位置的结构改变称之前突变可以通过影响DNA复制而成为真正的突变,也可以经过修复重新回到原有的结构,即不发生突变8表型迟延 :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9抗生素合成的前体: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菌体用来构成抗生素分子而本身结构又没有显著改变的物质,如苯乙酸是青霉素用来构成青霉素G分子中的苯乙酰基,而苯乙酸的结构无显著变化。10原生质体融合:用脱壁酶将微生物细胞壁除去,制成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PEG)促进原生质体发生融合,从而获得融合子,它保持原细胞的一切活性11表型迟延 :突变

3、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12理性化筛选根据已知的或可能的生物途径、代谢调控机制和产物分子结构来设计筛选方法,以打破微生物原有的代谢调控机制,获得能大量形成产物的高产突变株。比如,已得到去代谢物调节突变株、抗生素酶缺失突变株、形态突变株、耐前体及结构类似物突变株、膜渗透性突变株等13热阻: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14相对热阻:相同条件下两种微生物热阻的比值15初级代谢: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机体的结构物质和对机体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或是为机体生长提供能量的一类代谢16次级代谢:存在于某些生物中,并在一定的生长期内出现的一种代谢类型17

4、溶媒萃取法提取抗生素 用一种溶媒将溶质自另一种溶媒中提取出18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抗生素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将抗生素洗脱下来,达到浓缩纯化的目的19吸附法提取抗生素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抗生素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将抗生素吸附于其上,然后改变条件(如pH值 ),以适当的洗脱剂将抗生素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20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定义:一类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交联聚合物,具有网状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依选用的骨架材料不同有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之分,又名大网格吸附剂。21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culture,FBC):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隙或连续地补

5、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抗生素发展的黄金时代 60年代;1929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40年,Chain 和 Florey提取纯化了1943,Waksman发现链霉素;酶抑制剂概念的提出:梅泽滨夫(Umezawa) 微生物有机体内酶及其抑制剂是共存的酶抑制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有效药物(HMG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雷帕霉素等受体拮抗剂:新生霉素青霉素效价表示方法:(稀释单位法)1个青霉素效价单位 =抑制50ml肉汤培养基中生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青霉素浓度1mg青霉素G钠盐能抑制83350ml肉汤中生长的葡萄球菌,所以1mg青霉素G钠盐的效价单位为166

6、7u。链霉素SM效价(重量单位法):规定链霉素效价单位=1000u/mg(SM分子量581.6,链霉素硫酸盐分子量728.7)链霉素硫酸盐效价=SM理论效价 SM分子量/盐分子量=1000 581.6/728.7=798 u/mg按产生菌分类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灰黄霉素 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灰色链霉菌)、红霉素(红色链霉菌)、四环素(金色链霉菌)、林可霉素(林肯链霉菌)庆大霉素(小单孢菌)等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短杆菌肽按化学结构分类1、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

7、柱晶白霉素、螺旋霉素等4、四环类: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5、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杆菌肽、短杆菌肽医用抗生素应具备的条件:具有“选择毒力”、生物活性大、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滥用抗生素问题:无指征滥用抗生素;对抗生素不良反应重视不够;抗生素的疗程没有计划且过长,剂量不规范;存在不合理抗生素联用现象;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与抗生素应用指导方面;滥用抗生素将导致的后果:毒性反应、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病菌耐药性等。一、抗生素的生产方法(三大类)1. 生物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 菌种种子制备发酵提炼精制成品特点:成本较低,周期长,波动性较大。2. 化学合成法 某些抗生素化学结构简单

8、,可用全合成的方法进行生产,如氯霉素。3. 半化学合成法(半合成法)两个阶段:通过生物合成法制取某种抗生素,如青霉素G6APA 用化学法进行结构改造。 新抗生素产生菌的寻找 海洋微生物、稀有放线菌、极端微生物 2选育高产菌株3抗生素生物合成机理以及产生菌的代谢控制及其调节的理论研究 4作用机理的生物化学基础的研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青霉素抑制转肽酶机制:青霉素与肽聚糖末端的D-Ala-D-Ala的结构相似,替代底物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2)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红霉素、四环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许多抗生素的原始作用点都是蛋白质的合成系统蛋白质合成

9、过程分为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 1、抑制起始反应如:春日霉素抑制30S复合物的形成, 2、抑制肽链延长过程如:四环素抑制氨基酰-tRNA与核糖体A座的结合。 3、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反应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抑制肽转移酶(阻断肽与tRNA的结合),阻断了终止反应 (3)抑制核苷和核酸的合成利福霉素:抑制细菌的RNA多聚酶,但对动物的RNA多聚酶几乎无作用,有优良的选择毒性放线菌素:可与双链DNA中的脱氧鸟苷以氢键结合,抑制依存于DNA的RNA聚合酶作用蒽环类抗生素:包括柔红霉素、阿霉素、阿克拉霉素A等。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和DNA多聚酶的反应,还能切断DNA的一条链丝裂霉

10、素C:抑制DNA合成并使DNA链断裂,但原始作用点还未确认博莱霉素:有抗肿瘤和细菌的作用,切断DNA的一条链 细菌的耐药一、 耐药性的遗传学机制 诱导性耐药、非诱导性耐药(结构性耐药)、人工耐药菌、自然耐药菌主要机制:具有控制耐药性遗传的质粒,在肠道菌中为R因子,葡萄球菌中为r因子二 、 耐药性的生化机制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3、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 4、细胞膜主动外排机制* 菌种保藏1、定期移植保藏法2、矿油(液体石蜡)保藏法3、沙土保藏法4、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5、液氮冷冻保藏法液氮(-196培养基组成: C 源、N 源、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水、生长因子和前体等成分快

11、速碳源和慢速碳源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发酵初期较高浓度葡萄糖有利于菌丝体萌发、生长和大量繁殖。在同样的发酵周期内,缩短了营养期;葡萄糖可以产生碳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葡萄糖和淀粉二者的配比是优化红霉素产生菌种工艺,提高红霉素发酵效价的一个重要措施生理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N源生理碱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能形成碱性物质的无机N源氨水:经常被作为pH调节剂起作用;发酵过程中补充N源的一种,能被迅速利用;注意少量多次加入,以防培养基pH值急剧升高,并加强搅拌;注意防止污染(嗜碱微生物的存在)抗生素合成的前体: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菌体用来构成抗生素分子而本身结构又没有显著改变的物质,

12、如苯乙酸是青霉素用来构成青霉素G分子中的苯乙酰基,而苯乙酸的结构无显著变化。液体培养基:是发酵工业大规模使用的培养基四、原副材料质量的稳定性五统一:品种、产地、加工方法、储存条件、质量标准抗生素生产菌种选育抗生素工业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菌种选育、发酵、提炼菌种选育理论基础 自发突变(10-7)诱发突变(10-4),为育种主要手段菌种选育技术经验育种:自然选育(最多)、诱变育种 现代菌种选育: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分子育种(2)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使其中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然后从群体中筛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特点: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便 、

13、缺乏定向性、工作量大主要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处理和筛选突变株三个部分诱变剂:凡能显著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各种因素都称为诱变剂1.物理诱变剂:主要包括紫外线(UV)、X射线、射线(-ray)、快中子(FN)、射线、超声波、激光等。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影响DNA复制紫外线的诱变育种:15W、260nm;距离为1530cm;照射时间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可见光复活 2.化学诱变剂烷化剂:亚硝基胍、甲基磺酸、亚硝酸等 碱基类似物: 5-溴尿嘧啶、 6-氨基嘌呤等嵌合剂:吖啶类染料、溴化乙锭等 抗生素:丝裂霉素C 、放线菌素D等化学诱变剂的优缺点:大多数情况下,就突变数量而言,要比电离辐射更有效;经济

14、的,因为只需要少量的合适的诱变剂,设备是实验室的一般玻璃器皿,一个蒸气罩;大部分诱变剂是致癌剂3.生物诱变剂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1、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通过选育能有效提高目标产物产量的菌株,用作诱变的出发菌株必须产量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大2、采用分散状态的孢子悬浮液处理3、采用单核细胞(或核质体)处理4、注意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对数期的细菌、霉菌或放线菌的分生孢子稍稍萌发5、适宜的诱变剂量DNA损伤的修复:光复活作用、切补修复、重组修复又称为复制后修复、SOS修复系统 、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增变突变型 效果:校正差错:光复活作用、切补修复、 DNA多聚酶校正作用;

15、引起差错:重组修复、SOS修复系统 从突变到突变型表型迟延 :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A 分离性迟延:是经诱变处理后,细胞中的基因处于不纯的状态,突变型基因由于属于隐性基因而暂时得不到表达,需经过复制、分离,在细胞中处于纯的状态时,其性状才得以表达。B 生理性迟延: 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时,还不一定出现突变表型,新的表型必须等到原有基因的产物稀释到某一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 (3)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或接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杂交育种目的:获得杂种菌株(重组体);优良生产性能集中于

16、重组体;扩大变异范围,改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甚至出现新的品种;促进遗传学理论的发展杂交育种的过程:a 、标记菌株的选择如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b 、异核体的形成:即一条菌丝里含有两个遗传特性不同的细胞核,它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细胞质中,此种异核体一般较稳定;c、杂合二倍体的形成,提高形成杂合二倍体的频率:如紫外线照射、提高培养温度d、重组体的形成并单倍化;杂合二倍体在繁殖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进行有丝分裂交换(体细胞重组); e 、重组体遗传性状的分析(4)原生质体融合:用脱壁酶将微生物细胞壁除去,制成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PEG)促进原生质体发生融合,从而获得融合子,它保持原

17、细胞的一切活性过程:a 、选出标记菌株:要求亲株性能稳定,大多采用营养缺陷型或抗药性标记。b 、两亲株分别制备原生质体细菌和放线菌采用溶菌酶;酵母菌可采用蜗牛酶或纤维素酶;霉菌用蜗牛酶或几丁质酶、纤维素酶等c、亲株原生质体融合PEG助融,PEG聚合度1000-6000范围,最终浓度为50%,d 、原生质体再生涂布在再生培养基上,原生质体可再生细胞壁,并恢复其繁殖能力e 、融合子的选择依靠遗传标记,于选择培养基中进行选择,两个遗传标记能互补,就可确定为融合子湿热灭菌 121 30min:蒸汽冷凝时,大量潜热、强大的穿透力高温快速灭菌法:选择较高温度,采用较短的时间以减少培养基成分的破坏实罐灭菌(

18、实消):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发酵罐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一起进行灭菌的操作过程,简称为实消实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升温:室温预热( 80) 灭菌温度( 121) 、2、保温灭菌121、30分种,进口通畅、搅拌充分、排气量不宜过大3、冷却么从灭菌温度冷却至发酵温度,培养基经灭菌后应尽快冷却至接种温度,冷却时间越长,培养基破坏程度越高。注意压力的变化实罐灭菌时的要点:温度与压力相对应:糖水(0.1MPa、120度);检查管道有无渗漏,阀门有无失灵;防止灭菌死角(四)空罐灭菌(空消):即通过饱和蒸汽于未加培养基的罐体内进行湿热灭菌,简称空消空罐灭菌的罐温、罐压可稍高于“实消”,保温时间也可

19、适当延长介质过滤除菌 绝对过滤介质:孔隙小于微生物 深层过滤介质(相对过滤介质,主要的):深层过滤介质的除菌机理:沉降作用、扩散现象 、惯性碰撞、截留作用、静电吸附发酵染菌的原因及对策一、种子带菌对策:转种时注意无菌操作二、设备及附件渗漏化学腐蚀 对策:选用耐腐材料; 电化学腐蚀 对策:阴极保护法; 磨蚀 对策:细加工三、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对策:灭菌注意事项四、空气染菌 对策:空气灭菌注意事项五、噬菌体污染 对策:重新高压灭菌、保持车间清洁噬菌体染菌的后的挽救措施 1、种子培养期染菌 染菌后的处理:全部废弃培养液 2发酵前期最易染菌,且危害最大。 原因 发酵前期菌量不很多,与杂菌没有竞争优势;

20、且还未合成产物(抗生素)或产生很少,抵御杂菌能力弱。 染菌措施 培养基养料消耗不多,可以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重新接种再用。3、发酵中期染菌 影响干扰产生菌的代谢改变发酵液环境 措施 降温培养,减少补料、提前放罐、串罐4发酵后期染菌已积累大量的产物,特别是抗生素,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措施:染菌不多,对生产影响不大 染菌严重,破坏性较大,可提前放罐 种子培养:将处于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逐级扩大培养(扁瓶、摇瓶、种子罐)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纯种的过程实验室种子制备:休眠状态的孢子斜面培养基上(活化培养)扁瓶固体培养基或摇瓶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21、用摇瓶培养后再接入种子罐进逐级扩大培养,或直接将孢子接入种子罐后逐级放大培养。 菌种进入种子罐的方法:孢子入罐法、 菌丝入罐法发酵参数一、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搅拌转速、搅拌功率(kV)空气流量V/(V min),简称VVM 黏度二、化学参数: pH值、基质浓度 、溶解氧浓度、产物浓度三、生物参数:菌丝形态 、菌体浓度参数检测方法:1、传统检测:以手工的方式完成,耗时又耗资,使生产周期延长,不能及时反映发酵状况2、在线测量:检测装备在空间上集成在制造系统中,制造过程与检测过程没有时间滞后或只有短时间延时。优点:及时、省力,且可从烦琐操作中解脱出来,便于计算机控制;缺点:应用困难,对设备要求高

22、发酵方式:分批培养、分批补料培养和连续培养三种方式。工业上大都采用分批培养和分批补料培养,特别是分批补料培养。1、分批培养:指在一封闭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方式(1)停滞期 :在刚开始接种后的一段时间,几乎未见菌体浓度的增加缩短停滞期:使用适当种龄的种子和接种量(2)对数生长期 :在此期内的生长速率最大,细胞数目呈指数生长 初级代谢产物(3)稳定期 :生长速率逐渐减速直至停止,许多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在此期合成,也称为生产期2、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culture,FBC):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隙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优点: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可去除快速利

23、用碳源的阻遏效应;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延长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时间;避免培养基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3、连续发酵(连续流加培养):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由于营养物质的供应与消耗相平衡,培养系统成为稳定状态优点:能维持低基质浓度,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节省发酵罐的非生产时间,便于自动控制缺点:培养时间长,难以保证纯种培养;菌种变异可能性较大,故在工业规模上很少采用发酵参数 1温度Q发酵=Q生物 + Q搅拌 Q蒸发 Q气体 Q辐射 温度的控制:(1)将冷却水通入发酵罐的夹层或蛇形管中,进行热交换降温;(2)如果气温较高,冷却水的温度又

24、高,可采用冷冻盐水进行循环式降温 2.pH改变酶的活力、影响菌体对基质的利用速度、改变代谢途径,增加副产品的形成、对产物稳定性的影响变化规律在生产阶段,一般发酵液的pH值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产物形成的pH范围(pH7.0-7.5)引起发酵液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培养基中C/N比例不当,C源过多;通气不足或菌体生长过于旺盛;消沫剂加得过多;生理酸性物质过多引起发酵液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培养基中C/N比例不当,氮源过多;生理碱性物质的过多;中间补料液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菌体生长异常,产生自溶pH的控制: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值;生理酸性或生理碱性物质的使用;缓冲剂的使用(碳酸钙、磷酸盐

25、);中间补料3溶氧供氧方式:在实验室中,摇瓶机;中间实验规模和生产规模,通入无菌空气并同时进行搅拌通气和搅拌的目的:(1)提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氧(溶解氧);(2)微生物在培养液中处于悬浮状态;(3)提高代谢产物的传递速度4补料5泡沫泡沫形成的危害:影响装料系数、引起逃液、引起染菌、引起菌丝粘壁泡沫的控制1、减少形成:调整培养基的成分;改变某些物理化学参数;改变发酵工艺方式2、消除已形成的二、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关系1、生化代谢:次级代谢产物都是以初级代谢产物为母核衍生来的;次级代谢产物和初级代谢产物在代谢调控上互相影响2、遗传代谢: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都是受到核内DNA控制,并且次级代谢还

26、受到核外遗传物质的控制为什么大多数抗生素发酵分为两个时期?为什么抗生素合成多在生长末期才开始? 根据操纵子学说,有下列可能性:1)阻抑蛋白功能、诱导、生长期、合成期的关系。2)在生长期中,分解代谢产物对生产期的基因产生阻抑。当分解代谢物被利用后,就解除阻抑。如放线菌素D合成的关键酶吩口恶嗪酮合成酶受到葡萄糖分解代谢物的阻抑,在葡萄糖耗尽时,才开始合成,从而开始放线菌素D的合成。3)初级代谢的终产物对次级代谢产生反馈阻抑作用,当这种终产物耗尽时,生产期的结构基因的受阻抑状态才能得到改变而开始转录、翻译,产生抗生素的合成酶。4)抗生素合成途径受高能化合物的阻抑作用。当ATP的量减少后,阻抑作用也被

27、解除。5)在生长期,RNA聚合酶只能启动生长期基因的转录作用,不能附着在操纵生产期的启动基因的位置上次级代谢物(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特征1、大多数抗菌素只能在生产期合成,少数的生产期和生长期平行:氯霉素2、抗生素产生菌的生长期向生产期转变时,在形态学和生理学上会发生一些变化3、一种微生物能够合成多种在结构上完全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灰色链霉菌可产链霉素、杜晶白霉素、吲哚霉素等);不同的微生物也能够合成相同的次级代谢产物(点青霉、产黄青霉、土曲霉都可产青霉素)4、一种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一组具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青霉素有8种同系物)原因:酶的特异性不强后果:分离纯化困难对策:菌种选育和发酵控

28、制5、 抗生素的生物合成过程是一种由多基因控制的代谢过程。这些基因不仅位于微生物的染色体、也可位于质粒(不稳定性)分叉中间体:代谢中间体既可以用来合成初级代谢产物,又可以用来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把这部分中间体叫作分叉中间体。抗生素生产提炼1)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2)提取过程3)精制 3、预处理的目的:精制之前,除去干扰物质;经预处理,增加抗生素的水溶性(pH值)发酵液预处理的去除杂质:一、菌丝体及蛋白质的处理1、等电点沉淀2、变性沉淀3、加各种沉淀剂沉淀4、加入凝聚剂5、加入絮凝6、吸附7、酶解法去除不溶性多二、高价金属离子的去除糖Ca2+ : 加入草酸,生成草酸钙(一举两得:沉淀、凝固),但草

29、酸价格较贵,应注意回收Mg2+ : 加入三聚磷酸钠Na5P3O10 ,与Mg2+形成络合物,消除Mg2+的影响用磷酸盐也能大大降低Ca2+、 Mg2+浓度Fe3+ : 加入黄血盐,形成普鲁士蓝沉淀 Fe3+ + K4Fe(CN)6 Fe4Fe(CN)63+ 12 K+发酵液的液-固分离一、 设备1、板框压滤机 2、真空鼓式过滤机 3、离心分离机1 溶媒萃取法提取抗生素 用一种溶媒将溶质自另一种溶媒中提取出来萃取过程,按其操作方式可分为:单级萃取、多级萃取(错流萃取、逆流萃取)去乳化的方法1、过滤和离心分散2、加热3、稀释法4、加电解质5、顶替法6、转型法 影响萃取操作的一些因素(1、乳化作用2

30、、pH 3、温度的影响 4、盐析作用 5、带溶剂6、溶媒的选择2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抗生素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将抗生素洗脱下来,达到浓缩纯化的目的优点:树脂无毒性且可反复再生使用、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设备简单缺点:生产周期长、成品质量有时较差、pH变化大、对pH稳定性不佳的抗生素不适用影响交换速度的因素:1)颗粒大小2)交链度3)温度4)离子的化合价5)离子的大小6)搅拌速度7)溶液浓度3 吸附法提取抗生素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抗生素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将抗生素吸附于其上,然后改变条件(如pH值 ),以适当的洗脱剂将抗生素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大孔网状聚

31、合物吸附剂定义:一类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交联聚合物,具有网状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依选用的骨架材料不同有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之分,又名大网格吸附剂。特点:选择性好,解吸容易,机械强度好,可反复使用树脂孔隙大小、骨架结构和极性,可按照需要,选择不同的原料和合成条件而改变,因此可适用于吸附4、沉淀法提取抗生素影响晶体大小的主要因素1)过饱和度2)温度3)搅拌速度4)是否加晶种 抗生素精制中可选用的方法 一般蒸发、干燥(1)脱色和去热原质(2) 结晶和重结晶(3) 其他精制方法包括共沸蒸馏法、柱层析法、色谱分离法、中间盐转移法 、分子筛 -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

32、单环-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具有抗菌以外作用的-内酰胺提取(溶剂萃取法)青霉素(溶于酯)青霉素钾盐(溶于水发酵液过滤H2SO4pH2.0-2.2一次醋酸丁酯萃取水萃取2%NaHCOpH6.8-7.13H2SO4pH2.0-2.2二次醋酸丁酯萃取CH3COOK结晶液真空干燥溶液)半合成头孢菌素在7-ACA的3位和7位进行化学改造抗菌谱广,对多数阴性菌有效对-内酰胺酶比半合成青霉素稳定过敏反应小于青霉素毒性很低 第一代对G+菌有效,部分G-菌有效 第二代抗G-菌第一代第三代具有第一代、第二代抗菌谱,对绿脓杆菌有较强的作用 第四代抗G+菌作用更强,抗菌谱更广对G+菌作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33、对G-菌作用: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第一代、第二代均对绿脓杆菌无效;第三代中头孢他定是目前临床用于抗绿脓杆菌最强的抗生素。第四代对 G+菌、G-菌均有强效。 肾毒性:第四代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改造方法:1、脱氧化:3-脱氧卡那霉素(托普霉素),3,4-双脱氧卡那霉素B(地贝卡星) 2、N-酰基化: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异帕米星 3、N-烷基化:乙基西梭霉素、依替米星 4、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修饰:阿贝卡星(脱氧化 N-酰基化)、5-脱氧-6-N-甲基丁胺双脱氧卡那霉素B(脱氧化 N-酰基化 N-烷基化)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一代:以红霉素为代表第二代:以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为代表第三代:以泰利霉素(HMR3647)、RU-004为代表的酮基大环内酯和以L-701103为代表的氮杂大环内酯以及以TEA-0769为代表的酰基大环内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