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3814457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广泛深入地推进中。教育界频频有人以新课程的理念对公开课进行评论,非议者有之,否定者有之,取消论者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公开课已成为当下课改前沿一个聚讼纷纭的热门话题,为此,我们需要作冷静的反思和审视。比简单地指陈弊端,否定公开课更重要的是研究公开课的存在价值,而比后者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通过一个和谐有序的评价体系来理性地引导公开课,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每位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载体和专业成长的台阶。一、公开课的定义与分类(一)公开课的定义“公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不加隐蔽,面对大家(跟秘密相对),使秘密的成为公开的。”而“公开

2、课”在通常的辞书中很难找到解释,倒有“公开课教学”一词,根据辞海中的诠释是“公开课教学:即观摩教学”。观摩一词,源出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郑玄(汉)注:“摩,相切磋也。”这里的“摩”即观摩,也就是“观摩教学(teaching observations)”,因此,“相切磋”是公开课诞生的初衷。公开课教学是一项教师间有目的地互相听课的活动。用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评定;对某一教学专题开展研讨;或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可通过日常听课、示范课、教学专题研究课等形式进行。它是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为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或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由此可见,公开课相

3、对“常规课”而言,与日常教学相比,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常规课”完全不同的非常规课,是一种有开课目的、有研讨过程等的“观摩”活动。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常规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本班师生(含借班上课的)以外的人介入,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二)公开课的分类公开课有不同的类型,基于公开课的不同取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本文把公开课大致分研究课、示范课、评优课等

4、类型。1.研究课研究课是为了倡导某种教学理念基于解决某个问题而上的公开课,关注点是教者是否针对真实问题,开展研究课活动,这类公开课有利于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促使教学理念的实践化,教学中,把研究课作为具体的研究材料,“解剖麻雀”,从而认识教学、教研规律,掌握教学、教研方法,提高教学、教育能力。一堂研究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其在教学中是否呈现对解决问题的大胆探索,如果有,哪怕这种探索并不成功,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价值。因为课堂所蕴含的研究态度与探索胆识就是一种“力量”之美。在研究课教学中,将有价值的问题大胆暴露给人看,能启迪人们对教学问题的讨论与思考,激励人们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热情探寻。相反,那

5、种在课堂中回避问题,没有呈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又看似精彩的“研究课”,却缺乏应有的力度,丧失研究的真实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2.示范课示范课,是供人们学习与借鉴的公开课,通常被赋予一种思想引领与行为引领的功能。这类公开课是教给其他教师看的,是让观摩者学习执教者的操作方式及其所主张的理论的一种行动模式。对于示范课,审美关注点应投向课堂是否具有值得学习与借鉴的闪亮之处,是否能点燃观摩者思想的火花,是否能给他们改进与创新课堂的启迪与示范。如果有,我们就不必求全责备。否则,我们的示范课又会追求一种“无懈可击”的完美。而追求示范课的“无懈可击”,往往会失去对常态教学引领的可能性。只能供人仰视的课堂

6、难以真正打动心灵。因此,对于示范课,不要给执教者太大的压力,要宽容而不苛求,不要“逼”教者以教学的“全能冠军”姿态出现在课堂,只要其才能在公开课中得到真实而有效的展示,我们就应加以肯定。3.评优课评优课,是竞技性、选拔性的公开课。是通过教学现场展示,将观摩者导向智慧与精神同构的审美境界;是通过观察与评价,对教者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效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评优课,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展示、职业形象得以有效提升。评优课不仅能激励参赛教师专业奋进,而且能调动观摩者关注的热情,拓展观摩者的视界。但是,评优课难以避免因参与者对职业自尊心的过度维护而计较得失。当“得”与“失”的情结牢牢系于“自尊”这个环上

7、,便会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千锤百炼“铸”一课。高成本的投入虽能增加获胜的可能性,但课堂却远离常态与真实,公开课的“诚信”因此而打折扣。在一些评优课中,我们很难看到教师自身过去的影子,哪怕教师在平时上课具有鲜明的个性,而在评优课中可能会令人遗憾地放弃自我。这无疑与评优课的审美导向与评价有关。那么,对评优课的审美关注点究竟应投向何处?笔者以为,不能脱离常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去关注课堂的形式与效果,其审美关注点应更多地投向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勇敢坚守与大胆呈现,投向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教学个性以及学生的情态反映和心智参与程度。尤其是面对那些在竞赛中为了学生发展而不避失败风险,坦然面对课堂并机

8、智调控的参赛者,我们更应为之鼓掌。因为他们的教学透射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与求真务实的精神之美!本文以研究课作为对象,展开论述,但其中也有对公开课每类课型的分项说明。二、反思:公开课教学存在的弊端公开课,作为探索教学方式、交流教学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然而,现今的公开课却有所异化,它俨然成了许多教师、学校、部门的形象工程,“公开”的背后烙下了浓重的预演痕迹:精心准备、严密组织、反复操练,从讲授内容到教学环节、听课学生、问题回答等一切都事先设好“圈套”,只等着届时上台表演。表面看来,如此组织的公开课多是万无一失、十分顺利,也常能引起评课者言不由衷的赞

9、赏,然而,这样的公开课究竟意义何在?是否真的没有缺失了呢?多年来的各类公开课已在人们心目中近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越来越偏重于脱离常态的巧心布置、精心打磨,久而久之便成了各种“模式”的雕镂和翻版。这种做法事实上掩盖了日常教学中潜存的诸多问题。对教育教学的进步也是个误导。更为重要的是公开课的完美化、规范化、公式化趋向对教师的教学个性已形成潜移默化的扼杀。甚至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作秀的影子下,教学技能不是日渐提高,反倒越来越作茧自缚。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对公开课进行反思:1.教学过程缺少真实性现在的公开课

10、是为评委而上,为“荣誉”而上的,是表演给听课者看的,“评优课”更是如此,因为一节公开课并不代表上课老师个人,而是关乎学校的荣誉,关乎主抓教学的领导的荣誉。为了迎合评委,上课老师的眼睛是“向上看的”,而不是向下关注学生,学生成了老师上课的“道具”。公开课,本来是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好办法。但是,现在的公开课往往上成了“表演课”,似乎课课“成功”但却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我们来看一位教师上的校内公开课胡同文化的教学片断:第一步,导入:我们的首都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北京?同学都说,喜欢。老师又问:喜欢不喜欢北京的胡同

11、?有同学说喜欢,也有同学说不喜欢。教师说,那就来看看作者汪曾祺先生喜欢不喜欢?(下面有同学低低地说不喜欢)第二步,老师介绍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第三步,师生观看北京胡同的图片,探讨课文内容。老师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同学从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方面作了回答。老师又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

12、特点里,你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同学大多凭兴致作了回答。老师又问:作者如何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师生共同概括为“封闭”、“满足”、“袖手”、“忍安”等。老师进一步发问:作者欣赏胡同文化吗?学生简单回答不欣赏。老师又问,你欣赏胡同文化吗?学生也简单回答不欣赏。教师补问:那作者留恋不留恋北京的胡同呢?学生按定势齐声回答,不留恋。最后,师生共同概括为“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第四步,品味语言。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猜谜语。老师给出谜面:夜晚引吭高歌(打一字),学生乱猜一气,没有一人猜中,老师无奈给出谜底:“嘿”。又问:“大家说,一个嘿字写得好不好

13、啊?”学生齐声回答:“好!”。语文教材一般是整篇的诗文,这是母语教学的一种内在要求。它的完整性和形象性使语文教学的认知进程带有一种“整体性”、“渐进性”和“隐义性”的特点。因此,文本解读需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温故知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则为一家。学生不经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而空泛回答,是对文本的糟蹋,也不利自己能力的养成。这节课在学生的多次“好、喜欢、对、不对”中热闹地落下了帷幕,学生不动脑筋,不好好深入品味语言、文本而信口开河,听上去,学生众口一词,场面煞是热闹,但在学生的心海里留下几多东西呢?仿如沙上留痕。长此下去,学生成了思

14、维的懒人,懒于思考,浅尝辄止还沾沾自喜,还成什么教学的主动者。笔者认为,公开课应该返璞归真,第一,一堂有价值的公开课,应敢于“暴露”教学设计的“意料之外”,再现“原汁原味”的师生互动。第二,学生不是演员,不应硬把学生往老师的教学思路上牵。课堂上应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第三,要宽容公开课的失败,只要是真实的课,就值得教者和听者去研究。2.教学手段缺少实用性近几年来的公开课,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画面绚丽,光彩闪闪,学生们常常会为眼花缭乱的课件场景所陶醉,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用拍摄的照片做成多媒体,试图用具体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景色的美。这种做法

15、恰恰违背了教师的初衷,照片是写实的艺术,它的运用破坏了语言描述的朦胧的美感。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语言描述的荷塘月夜景色的朦胧美,正是运用了语言的模糊性的特点,并且借助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既描写了荷塘上那淡淡的“不能朗照”的月色,又借景抒发了自己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那种“心里颇不宁静”。这种幽静淡雅的自然景观、朦胧宁静的意境、亦喜亦愁的情感、贴切新颖的修辞手法、错落有致的优美句式所创造的艺术美感,是任何艺术大师的照片都无法表现的,甚至我们置身于现实的荷塘的美丽景色中,都是无法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学生对模糊的语言文字的领悟才能感受到。而且这种感受是根据学生的心情、

16、感悟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而多媒体却完全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多媒体可以用,也应当用,但贵在用得“当”、“精”、“妙”。在公开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需要把握最佳时机,掌握适当的“量”与“度”,对那些远离学生实际,而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对那些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像,难以建立起概念的知识点,需要运用多媒体。而对那些只需要传统教学手段,如优美的黑板板书,就能解决的问题,没必要都用多媒体。不然,只会破坏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无益于公开课教学。案例:公开课雷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周朴园与鲁侍萍重逢这一节内容,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配音介绍曹禺及作品第二步:

17、男女学生各一名分角色朗读这一节内容第三步:放映这节内容的DVD片段(用时25分钟)第四步:分析相关段落,让学生从语气、神态、表达感情等方面辨析周朴园的性格。着重品一词“哦”,解读周朴园对待他自以为“死去”了的侍萍的“怀念”。师:我们来看看周朴园是如何对待他自以为“死去”了的侍萍的。对白中,周朴园在探询往事,语言较多,但我想独辟蹊径带领大家避繁就简,去着重品味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请从开头跳到“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找一找在这部分对话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多?(明确:哦),一共有多少个?(明确:10个)周朴园的语言中出现过多少次?(明确6次)师:从戏剧的语言特别讲究个性化而言,每个人物的语

18、言、语气都各有特色,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相同的“哦”呢?何况这一小部分,仅仅周朴园一人就“哦”了六次!它们都相同吗?分别说说对这六个“哦”的感觉。周朴园用语“哦”字示例: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哦。哦?你说说看。(苦痛)哦!(汗涔涔地)哦。(明确: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朗读停顿稍短;勾起周朴园的回忆,停顿稍长;一般应答词,停顿短;表示惊奇,声调上扬重读;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发出,可以短促重读;受人指控、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师:“哦”这个潜台词竟有如此丰富的意蕴。不过,这个“哦”还有研究的地方。“哦”后面的标点不同。我们都知道,标点符号的使用大多是

19、为了语法的需要,但仅仅如此吗?我们一齐来看看。显然,第、句“哦”后用逗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那么句“哦”都单独成句了,为什么标点符号不同呢?(明确:表达出不同的感情)特别是第句“哦”为什么不用“!”呢?(明确:窘态需要掩饰,不想让人发现,句号有此情韵。)小结:在品读“哦”字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中“哦”出了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而且也“哦”出了挖掘人物潜台词的方法。第五步:分析人物性格,并结合写作背景揭示写作目的。明确:周朴园是雷雨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反动资本家的典型,他残忍、冷酷、自私而又虚伪;他凌辱鲁侍萍并始乱终弃。分析: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在直观化、

20、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节奏控制不当也会成为干扰因素。如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在教学雷雨时,只是匆匆忙忙地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就用大量时间放映有关的影视片段,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致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安排的内容过多,有朗读,有分析,更由于媒体播放时间过长。而媒体只起辅助作用,教材内容的理解仍需落实在语言的品味上,这样,就导致教学用时不够,教师只好加快教学节奏,在学生还来不及品读时,教师已转入下一进程。这样的教学

21、手段,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使整个教学进程受到影响。公开课教学使用的一切教具都应为教学内容服务,反之,不用也罢。3.授课教师缺乏机智性有些教师上公开课时,作了“近乎完美”的准备,把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写在教案上,背下来,换句话说,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规范化”的事先预设的;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是多少、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都写得清清楚楚。在课堂上,按部就班、按图索骥、依样画葫芦。在公开课的课堂上,本来有学生提出了很有思维碰撞契机的问题,但授课老师怕影响课堂进度,怕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对那些问题,或装作没听见,或课后单独解答,给忽视过去,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艺

22、术,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教师缺乏课堂中的生成意识,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我们来看李镇西老师上的拿来主义公开课,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第二步是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如为什么梅兰芳、徐悲鸿进行文化交流就是送去主义?本文拿来的对象是指外国文化还是指本国文化?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论进行得比较激烈。学生敢于在课堂上与我争论在辩论本文拿来的对象是指外国文化还是指本国文化这个问题时,我认为鲁迅是针对外国文化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但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驳斥我,以充分的理由说明本国文化遗产才是鲁迅拿来主义的拿来对象。后来,由于时间关系,我考虑到第三个

23、步骤还没进行,便果断中止了争论。”程红兵在评价这节课时指出:“学生对李老师的意见提出质疑,这正是这堂公开课精彩的地方,遗憾的是李老师没有能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开争论,而是很快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便匆匆结束了这场争论。可能李老师是担心下一个教学环节时间不够,但既然学生的思想火炬已经燃烧起来,就干脆让它燃烧嘛!”教师的“果断”,恰恰表现出教师的霸道,缺乏机智,缺乏生成意识,有时学生的表现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不配合的学生一位教师上乡愁公开课,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她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她叫起一位学

24、生。“多情。”学生答道。“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呆在外乡的时间很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学生很干脆地说:“月是故乡明。”教师有点着急地说:“不该这样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忙着补了一句,显然回答的语气不太自信了。他看着已是满脸阴云的老师,赶紧又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的语气有些强硬。“深情。”学生嗫嚅道。幸好下面有学生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顺着乡愁讲了下去。正是教师过于拘泥课前的预设,才使这节课变得沉闷,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25、。公开课应追求基于有所预设的生成,公开课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公开课上每一个非预期事件的出现,都是实实在在地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机智。正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4.师生关系缺乏平等性现行公开课教学中,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一

26、节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是说,在开展语文公开课教学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属于一种对等的关系,不分主次,不论尊卑,两者都是教学的主体“教以学为内在的要素,同样,学以教为内在的要素,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特定客观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关系,表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形成的各种关系中的社会互动关系,即两者各自的主体关系。”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

27、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与合作,一是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二是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有几许存在?公开课流行课堂活动,要搞活动就要“联系实际”,然而,不能为了搞活动,为了“联系实际”而忽视了课本,公开课教学时,文本解读中,教师给学生多少时间呢?能让学生去体悟、生成而放弃或改变自己的教学预设吗?有的教师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读完课文”,“用五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然后急急忙忙地进入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环节。新课程当然不提倡那种烦琐地分析课本,死抠课本的做法,但绝对不是抛弃课本或忽视课本,恰恰相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仍然是非常必要的,理论联系实际不是不要课本知识,只要理论。有一则获得教养的途径公开课教学案例。教学步骤如下:1.教师解题何为“教养”?2.介绍作家作品3.请学生解释文中部分词语4.师生分析课文内容,给学生五分钟时间思考五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学生思考时间没有超过老师规定的“我给大家五分钟”的限制教师马上指名学生回答,然后很快向学生提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