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全册精排)

上传人:guoc****ang 文档编号:13811995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1.5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全册精排)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全册精排)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全册精排)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全册精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2全册导学案(全册精排)(1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实用文档用心整理第一单元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个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1.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揣摩

2、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

3、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2、相关知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

4、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3、字词积累读音:蓊蓊(wng)点缀(zhu)踱步(du)袅娜(nio)霎时(sh)弥望(m)斑驳(bnb)渺茫(mio)倩影(qin)和谐(xi)琐屑(xi)词义:幽僻:幽深僻静。受用:享受。

5、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倩影:美丽的影子。倩,美丽。一例:一律,一概。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敛裾;提一提衣裳。裾,衣襟。(二)挑战任务1、篇末注明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地点是“北京清华大学”,那么当时的社会环境怎样?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2、自读课文,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用舒缓的语调朗读并思考:文章可分为几

6、部分?三自主学习方案(一)方法导引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文意。2、明确文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二)重点指津1、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2、荷塘月色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色?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有没有发展变化?它与作品的景物描写是怎样交织、融合在一起的?4、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5、举例分析本文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三)难点解读1、“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2、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

7、档用心整理3、荷塘月色最后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据蝉喜热的生活习性,蝉在清凉的夜晚是很少叫的,此处是否是朱先生的杜撰呢?(四)思维点击1、本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景物,“处处景语,处处情语”,塑造了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读者如临其境,感受着作者的感情并引起深深的思考。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荷塘月色”是人们熟悉的景物,而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却写出了仅有的“这一个”,造出了鲜明、逼真的境界,其原因之一即是抓准了特征。(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极少直接抒情的句子,却处

8、处是情,景物描写已臻化境。应反复阅读、朗读,细加品味。(3)安排顺序,合理自然。在写景顺序上,本文大体上属于“定点观察”,在局部上又灵活变化。如第四段即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态到动态”三种顺序。这种灵活、自然的安排,使人有“浑然不觉,浸染其中”的感觉。2、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

9、叹!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四反思与测评能级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10、处酣眠固不可少。B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3、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

11、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5、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D微风过

12、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6、下面默写正确的一项是()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有袅娜地开着的。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D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英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7、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13、。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8、对下列语句的分析,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含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的烦乱;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B.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在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并不割爱此句,是因为作者心中有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D.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

14、句话在结构上照应前边“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在感情上,照应前边“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9、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

15、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能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弯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

16、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比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1)月光如流水一般:(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3)“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2、选文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三个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3、“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个比方,那么“酣眠”在

17、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4、选文第2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可否作如下颠倒?为什么?(1)斑驳的参差的黑影(2)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5、“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白水漈朱自清几个朋友伴我游白水漈(j)。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许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又没有只膌(j,同“瘠”,瘦小)是一片飞烟而已。从前所谓的“雾谷”,大概就是这样了,所以如此,全由于岩石中间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里,无可凭依,凌虚飞下,便扯得又薄又细了。白光嬗(shn变更)为飞烟,已是影子;有时却连影子也不见,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

18、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形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双不可知的巧手,要将这些影子织成一个幻网。微风想夺了她的,她怎么肯呢?幻网里也许织着诱惑,我的依恋便是个老大的证据。6、文中漏掉一个句子:“当那空处,最是奇迹。”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个句子应插在哪一处?7、请从文中摘录“最是奇迹”的语句。8、文中画线的语句从亮度上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9、对文末写到的“幻网”,分析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幻网”如同“雾谷”一样,是大自然在白水漈造成的自然景观。B“幻网”是作者对白水漈自然景象的客观描绘。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

19、整理C“幻网”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和妙用创作手法的创造。D“幻网”不只是白水漈的客观景象,实际上已融入了作者的体会和感受。能级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古村的雨费振钟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

20、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

21、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禁闭的生活理想。也许

22、,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这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

23、,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第3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相同点:不同点:3、联系全文看,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以下

24、对本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尾,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蕴。5

25、、课外阅读有关描写荷叶及荷花的语段,并仿照朱自清先生的写法,选“朝霞中”“烈日中”“夕阳中”“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五自主探究指导比较阅读,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与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上的异同点。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注释: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溽暑: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风荷举: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

26、闲。”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周邦彦乃浙江钱塘人。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芙蓉浦:有溪涧可通地荷花塘。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2.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2、诵读品味重点语段,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1933年4月,由于国民

27、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闲适的山水间,过着抑郁、寂寞而逍遥的生活。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像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的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让人不忍碰触。总结四个原因:跟故都秋天景物本身的特征有关。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以情驭景。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至于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

28、苦涩和落寞。所以这种清静悲凉在作者看来就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美,升华出去这就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2、相关知识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的三年期间,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段时间作者提倡静的文学

29、,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3、字词积累读音:1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潭柘寺(zh)椽子(chun)落寞(m)鲈鱼(l)普陀山(tu)落蕊(ru)浑沌(dn)幽远(yu)词义: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落寞:寂寞、冷落。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二)挑战任务1、从标题入手,初步体味作者的感情。:2、自读课文,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的感情产生

30、共鸣,用舒缓的语调朗读并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三自主学习方案(一)方法导引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文意。2、明确文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二)重点指津1、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三)难点解读1、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2、文章的起笔有什么特色和作用?3、故都的秋中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4、如何理解故都的秋中作者说

31、的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悲惊”?5、故都的秋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四)思维点击1、体味故都的秋情景交融的特点例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32、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

33、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2、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1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34、”,“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下面两

35、段对槐树和秋雨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两段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3)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那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

36、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四反思与测评能级一1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渐渐地卷(B)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实用文档用心整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o)一椽(chun)嘶(s)叫耗(ho)子B潭柘(zh)寺落蕊(ru)橄榄(ln)落寞(m)

37、C普陀(tu)山房檩(ln)陪衬(chn)夹袄(o)D廿(nin)四桥着(zhu)衣混沌(dn)椭(tu)圆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秋士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38、?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A)雨过,云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39、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能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40、。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41、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等,它们都属于_色,显示了_的特征。3、作者为什

42、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觉、_觉和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的特点。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7、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

43、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8、文中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9、画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请指出其本体和喻体。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能级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闲读梧桐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

44、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扣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

45、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眼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

46、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如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

47、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扣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2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1、从上文看,我们可以看出梧桐的外形特征是:(不超过10个字);内在精神特征是:。2、第三段中,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这种契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们的不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3、最后一段中,写每一片叶

48、子似乎在为红衣女孩的“青春的步履伴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这句话?5、下列对文选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风暴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名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

49、感悟。6、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忧伤、悲伤、喜悦、高兴、愤怒、惆怅等。2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五自主探究指导课外阅读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佳作2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3.囚绿记一学习目标1、品味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2、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3、明确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

50、,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

51、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从而,文章引申出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2、相关知识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