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主动价值和消极影响资料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38110566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统文化主动价值和消极影响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统文化主动价值和消极影响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统文化主动价值和消极影响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主动价值和消极影响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主动价值和消极影响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主动价值和消极影响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发明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含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大家却有着基础的文化判定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到底能为现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和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发明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方面理性地认识中国传统

2、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友好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和交流,含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1、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很复杂。作为一个外来文化,要想含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我国容,要想在中国扎下根,逻辑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和中国的详细实践相结合,一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假如仅仅和中国的详细实践相结合,而不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不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优异的思想遗产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就不可能真正含

3、有中国作风,中国形式、中国气派,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思想理论武器。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了第一个方面的结合,而对第二个方面则关注不够,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有相当一部分只含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而不含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背景,因此很自然地把关注的焦点投放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详细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中,现在有些理论,依然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详细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似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被大家遗忘了。中国历史上的禅宗,和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结合并最终融合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中国

4、文化的一部分,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佛教思想和中国社会文化相结合,最终衍生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指导思想宋明理学,花费了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可急功近利。2、传统文化是全方面实现社会主义当代化的有力思想保障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社会不是主动而是被迫走上了当代化的道路。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曾经有过三次当代化的努力:第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结束,当代化进程被迫中止;第二次是民国政府的当代化努力,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再次中止;第三次

5、是1978年以后我们提出了实现四个当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代化,也是中国近当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当代化,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标结果。估计2021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当代化。中国要走当代化道路,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个问题无法回避。一百多年来,我们在思维方法上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把传统文化和当代化对立起来,似乎实现当代化必需以否定传统文化作为前提。当代化并不是西方化,更不是美国化,当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有西方模式的当代化,有东亚模式的当代化,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化模式。中国特色就是中国要实现当代化,必需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尊重和肯定

6、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当代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当代化全部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并非指死的过去的东西,而是指活的现在的东西,是指对后世有价值有影响有作用有益的东西,是一个动态系统。中国要实现当代化,只能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出发,不然当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证实,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很多多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很多含有普世性的思想内容,全部这些,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全部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整作用。这些优异的思想文化遗产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过去走到现在,走向未来,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这些主动的优异的思想文化遗产经过当代创新和转换,在当代社会仍含有重大的思想价

7、值,成为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当代化只有经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当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当代化,无须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和当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能够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3、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能够激发民族组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进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假如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

8、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主要尺度。综合国力,关键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汇报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假如没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关键的团结统一、兴趣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异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含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

9、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4、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饰演着主要角色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终一道壁垒。一个民族假如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不过,一个民族假如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

10、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愈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主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求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以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求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泽惠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只有寻求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传统文化对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迷惑能够提供有益有价值的帮助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和自我心灵和不一样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和价值的五大危机。这些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

11、扰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尽管大家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不过大家还是感到迷惑和迷茫,焦躁和烦闷,压抑和忧虑,孤独和自卑,感到精神空虚、心浮气躁,感到无所适从。处理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极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能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部分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群体、人和人、人和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友好关系,友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友好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个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重视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12、,所以,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如有关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儒家肯定大家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认为富和贵,全部是大家所期望得到的,不过,对待物质利益,不可放纵欲念,没有节制,要做到“欲而不贪”,要掌握中和适度的标准,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大思想大智慧,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夭寿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传统哲学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13、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求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求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求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所以,我们说,传统文化追求的不是一个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个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改变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全部有极大的帮助。、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主动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优良传统。这些传统不仅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极其主要的作用对现在社会也有着主动

14、的影响。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表现。中国文化强调个人严格服从集体集体荣誉感很强。这些传统对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责任感全部起着十分主动的作用。在人生态度上表现在自强不息追求真理追求高尚的人格上。司马迁那种逆境奋发的精神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均是一个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

15、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全部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在加强本身修养方面认为人之尊贵在于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十分重视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修身”为本以后“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中修身的主要内容就包含了老实守信、遵纪遵法。老实是指大家内在的一个真实不欺的品质即“内诚于心”守信是指大家在社会生活中和她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讲信义、守信用的详细行为及其价值取向即“外信于人”遵纪遵法就是要自觉遵守国家和社会的多种法律制度和要求更是我们应该恪守的道德信条。追求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

16、友好发展。“友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理念和根本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人合一”这些无不表现着中国古代的友好观并为我们今天建立“友好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文化支持。“八荣八耻”为关键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异传统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抑制什么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倡社会公德构建友好社会全部产生了十分主动的影响。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任何事物全部有其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不足决定了其对当今社会也有消极的影响。中庸之道。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

17、同使中国文化缺乏竞争进取精神崇尚中庸的信条会直接影响学生竞争观念的形成。过于追求道德修养而忽略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道德至高无上的观念把人的爱好引向了道德修养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引向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世界的剖析这种极端的思想现在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重义轻利重德轻才。诚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义”、“德”没有这些就没有些人类交往的基础准则社会的发展也会背离文明的方向。不过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利”“才”给社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不然片面的追求“义”、“德”就很轻易走入形式主义的虚伪。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异传统的同时又加入了很多新的东西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

18、知为耻”填补了传统文化中的不足而且对消除外来腐朽思潮的影响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有着主动作用。四、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今社会多种思潮鱼龙混杂。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主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大家更趋于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进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含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和糟粕、主动原因同消极原因并存的两面体。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动、消极原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这种复杂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需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的标准。继承是必须的这关键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反应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应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部分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当然我们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肯定有其时代不足任何夸大其词全部是错误的。在怎样继承上面也即怎样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其实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论三七二十一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