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8109970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8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桂林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桂林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桂林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资源描述:

《桂林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6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附件一)桂林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桂林市规划局二一一年一月目 录1 总则42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42.1 城市用地分类4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52.3 建筑容量控制63 建筑管理83.1 建筑间距83.2 建筑退让123.3 建筑物高度控制203.4 建筑基地绿地控制223.5 建筑基地出入口与配建停车位指标控制243.6 公共设施配建要求284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294.1 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294.2 给水与排水324.3 电力、电讯、邮政354.4 环卫设施364.5 综合管线385 城市景观环境415.1 城市建筑景观415.2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景观425.3 户

2、外广告、招牌、指示牌、公用电话等42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436.1 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原则436.2 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要求446.3 桂林市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规划要求456.4 桂林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466.5 古树名木的保护487 附则48附录A 术语50附录B 计算方法54附录C 居住建筑间距图示56附录D 计算建筑面积的规定59附录E 桂林市城市规划控制区分级示意图63附录F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64附录G 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661 总则1.0.1 为加强桂林市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全市城市规划编制,确保城市建设按规划有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西壮族

3、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技术规范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1.0.2 本规定适用于桂林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技术规定。1.0.3 本规定中的各项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技术规定执行。2 城市用地规划管理2.1 城市用地分类2.1.1 本规定中的城市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采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二)公共设施用地;(三)工业用地;(四

4、)仓储用地;(五)对外交通用地;(六)道路广场用地;(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八)绿地;(九)特殊用地;(十)水域和其他用地。各类用地分类的详细内容参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2.1.2 根据桂林市城市空间形态和建设现状,为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按照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采用分区控制办法,将桂林市市区划分为三级规划控制区,以不同的控制指标进行规划建设管理,具体划分如下(见附录E:桂林市城市规划控制区分级示意图):2.1.2.1 一级规划控制区:市区内漓江以西,桂湖以东,鹦鹉山、铁封山以南,南门桥以北所围合地区;漓江以东,七星岩、建干路以西,医学院、四中以南,龙隐桥以北所

5、围合地区;二、三级规划控制区中的所有景观山体、水体的建筑高度控制圈内的建设用地。2.1.2.2 二级规划控制区:环城北路以南,湘桂铁路以东,东环路以西,斗鸡山一线以北地区。2.1.2.3 三级规划控制区:上述一级控制区和二级控制区以外的城市规划区。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原则上应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总体规划或相关规划以及本规定附表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2.2.2 凡附表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桂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围环境和基础

6、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附表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方可执行。城市旧区改建的用地适建范围,由桂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规划要求适当调整,但须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方可执行。2.3 建筑容量控制2.3.1 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表2.3.1执行。表2.3.1 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建设类型规划控制分区备注一级规划控制区二级规划控制区三级规划控制区FARD%FARD%FARD%居住建筑低层住宅-0.835%1.038%含商住、酒店

7、式公寓、办公住宅等包含住宅功能的混合建筑多层、中高层住宅1.530%1.833%2.035%高层住宅-2.822%3.025%办公建筑多层2.035%2.540%2.840%含办公、商务等高层-4.033%4.535%商业建筑多层2.235%2.840%3.040%含商业服务、文化娱乐、旅馆等高层-3.533%4.035%工业建筑低层-1.040%1.245%多层-2.035%2.540%普通仓库低层-1.045%1.250%含物流中心多层-2.040%2.545%注:1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2一、二、三级规划控制区界定同本规定2.1.2 条。3对未列入表中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

8、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交通建筑、公用市政建筑和特殊建筑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4表中规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设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或多功能综合楼基底,应按综合容积率控制指标执行,综合容积率=计算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5工业建筑及仓库建筑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还应按土地管理部门有关文件控制下限,以提高土地利用率。2.3.2 建筑用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2.3.2的规定。表2.3.2 建

9、筑用地最小面积指标建设项目住宅建筑非住宅建筑低层居住建筑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含商住综合楼)高层居住建筑低层、多层建筑高层建筑高度50米建筑高度50米建筑基地面积(平方米)500100020001000200030002.3.3 建筑用地未达到表2.3.2所列最小面积的建设、开发项目,不得单独建设,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在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建设:2.3.3.1 相邻用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有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3.2 因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3.3 临时建筑。 2.3.

10、4 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5000平方米的地块开发建设,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成片开发区域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容量控制的前提下,成片开发的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根据表2.3.1的规定适当调整。2.3.5 建设用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居住建筑用地和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确定的,应按批准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2.3.1的规定执行,容积率控制指标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表2.3.1规定的指标调整确定。2.3.6 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

11、开放空间的,在满足消防、卫生、交通及建筑高度控制等有关规定和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表2.3.6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20%。表2.3.6 开放空间可增加的建筑面积指标核定容积率FAR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小于21.0大于、等于2,小于41.5大于、等于4,小于62.0注:1核定建筑容积率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表2.3.1和本章的有关规定确定。2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B。3核定建筑面积 = 建筑基地面积 核定建筑容积率2.3.7 城市规划一级控制区禁止建筑扩建、加层。其他区域建筑基地范围内的建筑容量指

12、标达到或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建筑扩建、加层;原有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虽未超过其规定值,但因其扩建、加层造成用地总平布局及空间结构有较大改变的也不得建设。3 建筑管理3.1 建筑间距3.1.1 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管线埋设、文物保护、安全的技术规定,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朝向、环保节能、视觉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执行本规定,规划方案在送审时应提供日照分析报告。3.1.2 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设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3.1.2.1 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与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结合桂林所

13、属的气候区划(区),桂林市住宅区日照标准不得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旧区改建时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新建住宅区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老年人住宅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标准。 3.1.2.2 多层住宅建筑之间正面外墙最小间距一律不得低于13米,住宅外墙出挑阳台时,其正面阳台最小间距不得低于10米。低层居住建筑(不超过3层)的正面外墙最小间距不得低于10米,且应满足日照要求。3.1.2.3 有规则平面的居住建筑,按建筑最突出的外围线和周围的建筑关系计算建筑间距。3.1.2.4 相邻低、多层(中高层)及高层居住建筑中,北侧建筑底层为用于停车、休闲活动和绿化等非居住用途的架空层或建筑底层有其他非居住用房

14、(含商店)时,间距计算时可扣除此架空层或非居住用房(含商店)高度。当相邻居住建筑室外基地标高不一致时,其相互间距计算应统筹考虑室外高差对住宅日照的增减影响。3.1.2.5 对原有居住建筑进行改建、扩建或增加任何设施时,不应使相邻建筑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1.2.6 低、多层(包括中高层)居住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受遮挡居住建筑的居室日照的有效时间应符合本规定第3.1.2.1条和第3.1.2.2条规定,并满足下列规定(参见附录C:居住建筑间距图示):1低、多层(包括中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要求:(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规划一级控制区内

15、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6倍,在规划二、三级控制区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4倍。(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规划一级控制区内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8倍,在规划二、三级控制区内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9倍。2低、多层(包括中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要求:(1)南北向的间距,在规划一级控制区内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在规划二级控制区和规划三级控制区内不小于0.8倍,且必须满足消防间距要求。(2)东西向的间距,在规划一级控制区内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在规划二级控制区和规划三级控制区内不小于0.8倍,且必须满足消防间距要求。(

16、3)居住建筑的山墙宽度必须小于或等于14米,山墙宽度大于14米或山墙开启居室窗洞的,则其间距均按居住建筑的平行正面间距控制。3低、多层(包括中高层)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要求:(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4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住宅与相邻的建筑之间的间距,在规划一级控制区内不得小于其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在规划二、三级控制区内不小于1.2倍,且须满足本规定第3.1.2.2条的要求。3.1.2.7 高层居住建筑相互之间以及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多层(包括中高层)居

17、住建筑的间距,应采用经建设部认证的日照分析软件进行日照分析,保证受遮挡居住建筑的居室日照的有效时间满足本规定第3.1.2.1条规定,并满足下列规定(参见附录C:居住建筑间距图示):1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应满足:(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且不小于24米。(2)东西向的,如果相向互开居室窗者,相互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且不宜小于18米;2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应满足:(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且不得小于24米。(2)垂直布置时山墙宽度必须小于或等于14米,山墙宽度大于14米及山墙开启居室窗洞的,则其间距一律按

18、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3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应满足:(1)高层居住建筑位于南侧,与其北侧的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层居住建筑高度的0.7倍,且不得小于24米。(2)高层居住建筑位于北侧,与其南侧的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按本规定3.1.2.6条的1.(1)款有关规定控制,且不得小于13米。(3)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的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高度的0.9倍,且不得小于13米。4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应满足:(1)高层居住建筑位于南侧,与其北侧的低、多层(中

19、高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高层居住建筑高度的0.5倍,且不得小于24米。(2)高层居住建筑位于北侧,与其南侧的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低、多层(中高层)建筑高度的0.8倍,且不得小于13米。(3)垂直布置时山墙宽度必须小于或等于14米,山墙宽度大于14米及山墙开启居室窗洞的,则其间距一律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5高层居住建筑与高、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要求:(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3.1.2.8 相邻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以

20、下规定控制:1低层与低层居住建筑相邻时,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农村低层居住建筑(不超过3层)的山墙最小间距不得低于4米;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住宅山墙间距不宜小于8米。对此规定还应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2低层与多层(包括中高层)、多层(包括中高层)与多层(包括中高层)居住建筑相邻时,其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3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相邻时,其山墙间距不宜小于13米。4高层与高层居住建筑相邻时,其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5山墙原则上不得有任何形式的窗洞,若山墙开启居室窗洞,则其间距按正面间距控制。3.1.3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3.1.3.1 非居住建筑位于

21、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居住建筑间距标准的规定控制。3.1.3.2 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非居住建筑间距标准的规定控制。3.1.3.3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规定来控制,但若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其山墙间距按居住建筑间距标准的规定控制。3.1.4 大学、中学及小学教室应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即日照间距系数为1.3。两排教学楼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小于25米。学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3小时,即日照间距系数为1.5。3.1.5 医院的病房、疗养院用房建筑间距应满足冬

22、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且最小间距不小于12米。3.1.6 非居住建筑(第3.1.4、3.1.5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3.1.6.1 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4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2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3米。3.1.6.2 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3.1.6.3 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3.1.6.4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6米。3.1.6.5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

23、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规定控制。3.2 建筑退让3.2.1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水体、山体、铁路、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建筑退让距离必须符合消防、防汛、景观、环保和交通安全等方面要求,并满足日照、采光、通风、视觉卫生等要求,同时符合本办法规定。3.2.2 建筑物距建设用地边界的退让: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退让边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当相邻用地双方自愿协商,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定的前提下,可按双方的书面协议及附图等意见,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确认):3.2.2.1 当建筑基地外用地性质或建筑物性质未明确时,沿建设用地边界(用地红线)的建筑

24、物,其建筑退界距离不得小于此建筑物所需间距(间距的具体计算方法详见本规定3.1建筑间距)的0.5倍,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相关规定执行。3.2.2.2 当建筑基地外建筑物性质已知时,沿建设用地边界的建筑物基底离界距离应满足本办法3.1建筑间距的相关规定。3.2.2.3 地下建筑物的退界距离,不得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不得小于3米。3.2.2.4 各类建筑应在其建设用地范围内满足防火、防爆、环境保护以及其他特殊退让用地边界的要求。3.2.3 建筑物距一般城市道路的退让: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红线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

25、定其退后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建筑退让城市道路规划红线距离控制一般规定见表3.2.3:3.2.3.1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影剧院、游乐场、商场、体育馆、文娱、交通设施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公共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新区建设不得小于10米,旧区改建不得小于8米,并按相关规范留出回车场或临时停车场,且与城市道路相连。表3.2.3 建筑退让城市道路规划红线距离控制一般规定类别快速干道(5060米)城市干道(2660米)支路(1625米)主干道(4060米)次干道(2635米)一级规划控制区低层建筑6543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8553多层建筑(高

26、度10米, 10米,30米, 65米)2015108注:1表中控制数据均为下限值。2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以建筑物地面层最突出的外墙(包括柱)边线计算。3不同高度组合建筑退让距离可按建筑高度不同分别控制。4工业厂房、仓库等建筑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符合相关规范规定的前提下,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退让距离。5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物退让道路按3.2.3.1条执行。6重要城市交通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退让距离按3.2.5条执行。3.2.3.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退让道路交叉口处红线(均由道路规划红线各直线段与相接曲线段的切点的连线交点算起)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应小于8米,

27、高层建筑不应小于10米,且必须满足视距三角形后退要求。3.2.3.3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控制距离:在满足立交保护范围的前提下,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必要时应采取消音减噪措施。3.2.3.4建筑物基底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用地范围(用地红线)应符合上述相关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桂林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其退让距离可作适当调整。1经审定后的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要求以及文物保护或一些重要标志等。2传统建筑街道上的扩建或改建工程。3在市区中心地段的商业建筑(街)

28、按上述要求确有困难的。3.2.3.5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应退让道路规划红线3米设置。3.2.4 相关构筑物距城市道路的退让:3.2.4.1 建筑物的建筑基础、花池、台阶、平台、挡土墙和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包括管沟、管井等构筑物),须退让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5米。在规定退让道路规划红线的范围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广告、阳台、招牌灯饰可外挑,但其距地面净高度须大于或等于4.5米,且不应影响交通及消防安全。临城市主、次干道的建筑如因造型需要须向外挑出,则必须自第三层起向外挑出,且与相临临街建筑挑出部分檐底标高相互统一。建筑物挑檐、雨蓬等突出部分的设置不得影响道路交通及

29、消防安全和通过能力。3.2.4.2 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项目需修建围墙或临时围墙的,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单位院落及成片开发的住宅区的临街面一般不得修建围墙。确属防护、安全需要须在规划用地边界修建围墙的,应为透空形式围墙且高度不超过2米,退让道路规划红线大于或等于1.5米。属特殊性需求建实体围墙的建筑物、单位应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围建实体围墙,并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1.5米以上。2因工程项目建设需要,须修建的临时围墙,在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允许临时压占道路规划红线,在使用期结束后应立即无偿自行拆除。3.2.5 建筑物距重要城市交通道路、公路的退让:桂阳

30、公路、桂黄公路、机场路、桂磨路、外环线、万福路、环城高速路是我市重要的交通道路,沿路建设的所有建筑应按照下列规定进行退让,用以建设沿路景观绿化保护带:3.2.5.1 沿桂阳公路、桂黄公路(桂林兴安县城)建设的建筑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以外两侧各50米。3.2.5.2 沿机场路各段两侧建设的建筑退让:香江饭店沙塘交叉口段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两侧以外各25米;沙塘交叉口蔡塘段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两侧以外各50米;蔡塘机场段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两侧以外各150米。3.2.5.3 沿桂磨路各段两侧建设的建筑退让:城市段(环城南路交叉口规划铁山立交)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两侧各30米;郊区段(规划铁山立交磨盘山码头)

31、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两侧各40米。3.2.5.4 沿城市外环快速道路两侧建设的建筑须退让:西外环路段(漓江以西)两侧须各退让规划道路红线20米;东外环路段(漓江以东,南洲大桥东桂磨路口)两侧须各退让规划道路红线30米,其余部分(桂磨路口净瓶山大桥东)两侧须各退让规划道路红线20米。3.2.5.5 沿万福路各段两侧建设的建筑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以外两侧各20米。3.2.5.6 沿规划桂林主城雁山新城的干道两侧建设的建筑须退让规划道路红线以外两侧各20米。3.2.5.7 沿环城高速路公路、交通公路两侧建设的建筑退让应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办法的有关条款:1在公路两侧应划定隔离带,

32、作为公路建筑控制区,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1)高速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含立交匝道及连接线、收费站)起各30米;(2)国道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下同)外缘起各20米;(3)省道两侧边沟外缘起各15米;(4)县道两侧边沟外缘起各10米;(5)乡道两侧边沟外缘起各5米。公路红线和隔离带内,禁止修建除公路附属设施外的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2禁止在公路两侧边沟外缘起的下列范围内,规划和新建镇、开发区、住宅区以及医院、学校、厂矿、集贸市场等建筑群或集散地:(1)高速公路不少于80米;(2)国道、省道不少于50米;(3)县道、乡道不少于20米;对已存在公路两侧建设的建筑群和集散地,不得在上述范围内

33、沿公路平行扩建或改建。3.2.6 建筑物距铁路的退让: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3.2.6.1 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3.2.6.2 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等建设项目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3.2.6.3 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各段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3.2.7 建筑物距城市

34、水体的退让:沿城市水体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须满足以下要求(临水体的风景景观建筑与水工建筑除外):3.2.7.1 建筑基底退让一级水体(漓江、桃花江、小东江、訾洲河、相思江、宁远河、南溪河、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八角塘、月牙池、隐山西湖、芳莲池、铁佛塘以及各公园内湖塘水面)的要求:1漓江除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沿江绿化保护范围外,其余城市河段(北起赵家桥、南至斗鸡山)两岸各50米为非建筑区(除少量水工建筑外);郊区段(即上述城市河段以外)两侧各延至300米及第一丛山以内的区域为漓江自然风貌严格控制区域,应按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不得建设其他大中型设施及房地产开发项目。2其他一级水体除城市总体规划

35、规定的保护范围外,沿岸周围20米为非建筑区。3.2.7.2 建筑基底退让二级水体(瓦窑河、灵剑溪、南溪塘、将军塘、清塘、阳家塘、长海、芙蓉山塘等)的一级堤岸(未建堤岸的按常年水位线计算)距离为15米。3.2.7.3 建筑基底退让三级水体(琴潭湖、长塘、铁路公园塘、土地塘、莲花塘、黄初塘、大风山水上乐园、甲山塘、湖塘、纺织配件厂塘等)的一级堤岸(未建堤岸的按常年水位线计算)距离为10米。3.2.7.4 建筑基底退让东干渠、西干渠、引水入湖渠道等水利灌溉、排涝渠道两侧距离为10米。3.2.8 建筑距城市山体的退让:城市山体附近新建、改建的建筑物须满足以下要求:3.2.8.1 一级重点保护山体包括老

36、城及七星组团内及周边的叠彩山、独秀峰、伏波山、象山、南溪山、穿山、普陀山、塔山、老人山、净瓶山等山体;雁山组团的雁山。该类山体周围建筑应退让山脚线20米以上。3.2.8.2 二级重点保护山体包括老城及七星组团内及周边的清秀山、西山、中隐山、隐山、虞山、宝积山、骝马山、斗鸡山、铁封山、月牙山、鹦鹉山、国家山等山体;临桂新区内的翻山、母猪山、龙头山等中心绿地内的山体。该类山体周围建筑应退让山脚线15米以上。3.2.8.3三级重点保护山体包括老城及七星组团内及周边的西山、芙蓉山、马鞍山、甲山、会仙山、九华山、骑马山、朝阳山、雉山等山体;雁山组团的方竹山、入钟山等山体。临桂新区的鸡公山、盘古山、大山等

37、山体。该类山体周围建筑应退让山脚线10米以上。3.2.9 建筑距电力、电缆、光缆的退让:建筑物退让电力线路、光缆的距离必须满足电力线路、光缆保护的要求。在其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具体规定如下:3.2.9.1 市区内单杆单回水平排列单杆多回垂直排列的3550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规划高压走廊安全隔离带宽度,安全隔离带控制宽度见表3.2.15.1,安全隔离带内不得建任何建筑物。表3.2.15.1 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线路电压等级(kV)高压走廊宽度(米) 5006033040220361102435以上110以下2035 1235以下10注:1表中控制数据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38、 502931999)中表7.5.5和200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规划建筑中表2.6.2相关数据,综合确定。2建筑物与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中附录B.0.2的规定。 3.2.9.2 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其每边向外延伸距离应不小于0.75米。3.2.9.3 光缆两侧各2米范围内不得建房搭棚,两侧各3米范围内不得打桩、取土或建池。3.2.10 建筑距文物保护单位的退让:建筑物基底退让文物保护紫线的要求:3.2.10.1 凡文物保护单位周围10米以上为非建筑区。3.2.10.2 靖

39、江王府沿王府城墙16米范围内为非建筑区,其他控制要求与紫线管理一致。 3.2.11 建筑物基地退让城市防洪堤,除有关专业规定外,退让城市防洪堤堤脚不得小于6米。3.2.12 建筑距人防工事的退让:人防工事口部通向主要道路的,必须保留58米的路面宽度,使其畅通,在距人防坑道口部中心点20米范围内,以及出入通道上,严禁建设与人防无关的建筑。3.2.13 建筑距挡土墙、护坡的退让:3.2.13.1 居住区内住宅建筑距挡土墙应满足住宅的日照和通风要求。3.2.13.2 高度大于2米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米,其下缘与建筑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米。3.3 建筑物高度控制3.3.1 桂

40、林市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必须严格控制,除符合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同时应符合本章规定。3.3.2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3.3.3 距规划与现状风景区(点)用地范围周边30米内的建筑物控制为低层建筑,其高度不超过10米。3.3.4 建筑基地位于下列山体的建筑高度控制圈内的,其建筑高度须符合以下规定:3.3.4.1 一级重点保护山体有叠彩山、独秀峰、伏波山、象山、南溪山、穿山、普陀山、塔山、老人山、净瓶山等十座,山体以各座山山顶投影点为圆心,半径300米内的建筑高度由

41、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但高度不大于16米。3.3.4.2 二级重点保护山体有清秀山、中隐山、隐山、虞山、宝积山、骝马山、斗鸡山、铁封山、月牙山、鹦鹉山、雁山、国家山等十二座,山体以各座山山顶投影点为圆心,半径250米内的建筑高度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但高度不大于16米;3.3.4.3 三级重点保护的景观山体有芙蓉山、马鞍山、甲山、会仙山、九华山、骑马山、朝阳山、雉山、方竹山、乳钟山等十座,山体以各座山山顶投影点为圆心,控制圈半径200米内的建筑高度由低层向多层逐步增高,但高度不大于24米。3.3.5 建筑基地位于下列水体高度控制圈内的,其建筑高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3.3.5.1 漓江沿江第一排建

42、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历史城区段漓江沿江第一排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沿岸300米范围内为多层建筑控制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3.3.5.2 桃花江、宁远河、訾洲河、小东江、杉湖、桂湖和木龙湖沿江、湖第一排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2米,3.3.5.3 榕湖和八角塘沿岸第一排建筑高度不超过10米。3.3.6 建筑基地位于城市重要景观视廊范围内的,其建筑高度应按以下要求执行:3.3.6.1 象山、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普陀山、穿山、南溪山、西山、老人山景观视廊内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山体高度的1/3。3.3.6.2 穿山、塔山以北至上海路之间的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以下。3.3.6.3 阳桥东、西两侧群

43、峰视廊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16米以下。3.3.6.4 南门桥头东、西两条景观视廊,可视群峰以内,其建筑高度不超过山峰高度的1/3。3.3.6.5 十字街广场(中心)东、西两条景观视廊,可视群峰以内,其建筑高度不超过山峰高度的1/3。3.3.6.6 解放桥、漓江桥、虞山桥、净瓶山桥南、北可视群峰以内,其建筑高度不超过山峰高度的1/3。3.3.7 所有文物保护单位周围10米范围内为非建筑区;非建筑区外20米范围内为低层建筑区,新(改)建建筑高度不超过10米。靖江王府沿王府城墙30米范围内为低层建筑区,建筑高度不超过10米,其中城墙外16米范围内为非建筑区。3.3.8 市中心区“两江四湖”(漓江、桃花

44、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历史风貌保护区域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其中解放东路以北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8米。3.3.9 建筑基地位于城市新区范围内的,其建筑高度应按以下要求执行:3.3.9.1 琴潭行政、商务中心及西城核心地段允许少量成组高层建筑,其最高建筑高度不得超过65米。3.3.9.2 城北新区火车铁路客运站附近允许少量成组高层建筑,其最高建筑高度不得超过54米。3.3.9.3 三里店中心附近允许少量成组高层建筑,其最高建筑高度不得超过40米。3.3.9.4 上海路、中山南路商业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40米。3.3.9.5 其余地段建筑高度为34米以下。3.4 建筑基地绿地控制3.4.

45、1 建设用地内的绿地规划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进行布置,应保留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树木和绿地,重点保护古树、名木。3.4.2 各类建设用地内绿地率必须按表3.4.2控制。表3.4.2 各类建设用地内绿地率指标用地性质绿地率一级控制区二、三级控制区居住区(一类居住用地)25%(35%)30%(38%)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一般工业、仓储25%30%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厂矿企业40%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25%30%机关团体、文娱、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部队30%40%3.4.3 建设用地内的公共绿地面积,在体育、科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用地中应不小于用地总面积的15%,在居住用地中应符合表3.4.

46、3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应不小于6%。表3.4.3 居住区各级集中绿地指标居住用地规模组团小区居住区集中绿地占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5%12%15%注:沿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不作为居住用地内的公共绿地计算。3.4.4 居住用地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居住组团不得低于0.5平方米/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得低于1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和组团)不得低于1.5平方米/人。3.4.5 居住用地内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级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带状、块状绿地,应符合以下规定:3.4.5.1 各级中心绿地应符合表3.4.5.1规定,表中“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表3.4.5.1 各级中心绿

47、地设置规定集中绿地名称设置内容要求最小规模(ha)居住区公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1.0小游园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老幼设施和铺装地面等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0.4组团绿地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灵活布局0.043.4.5.2 各级绿地至少应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3.4.5.3 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少于70%。3.4.5.4 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须采用开敞式,如确实须分隔,则只能采取高度不超过1米的绿篱进行隔离。3.4.5.5 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

48、线范围之外的要求。3.4.5.6 居住用地中各级集中绿地必须设置残疾人设施与通道。3.4.5.7 带状公共绿地宽度不应小于8米及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3.4.6 一个街区内的绿地率集中绿地面积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绿地率及集中绿地指标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设用地内平均分布。3.4.7 位于桂林市一级规划控制区内的除居住用地以外的建设用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经桂林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将屋面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折算方法见表3.4.7。 其折算公式:F=MN 式中: F为地面绿地面积;M为屋面绿化面积;N为

49、有效系数。表3.4.7 屋面绿化面积折算系数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米)有效系数(N)小于、等于1.50.9大于1.5,小于、等于5.00.6大于5.0,小于、等于12.00.4大于12.0,小于、等于18.00.2大于18.003.5 建筑基地出入口与配建停车位指标控制3.5.1 所有建设用地一律不准在机动车专用主干路以上等级的城市道路上开口。3.5.2 车流量较多的建筑基地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3.5.2.1 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应小于70米。3.5.2.2 距离城市次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宜小于60米。3.5.2.3 距离

50、桥梁的引道、隧道坡道的起止线不应小于30米。3.5.2.4 距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地下通道出入口等)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米。3.5.2.5 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20米。3.5.2.6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米。3.5.2.7 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其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3.5.2.8 距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口的距离:应根据匝道与干道的速度保证相应的变速车道和过渡段长度内不应设置基地出入口,具体变速车道和过渡段长度数据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第6.3.10条规定。3.5.3 大型文化娱乐、商业服

51、务、体育、交通等人员密集建筑的基地应至少有2个以上不同方位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且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3.5.3 基地出入道路单个车道宽度不应小于4米,双车道路宽度不应小于7米,且当车行道路改变方向时,应满足车辆最小转弯半径要求。3.5.4 居住区、公共建筑及园林绿地等基地出入道路应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J 1142001)要求设置无障碍通道和设施,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相连接。3.5.5 桂林市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建设项目的静态交通设施(包括室外停车场和室内停车库)除必须满足交通、消防安全等技术规范及城市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外,应同时符合表3.5.

52、5的规定,且建成后,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或占用、停用。改、扩建的公共建筑总面积大于或等于2000平方米的,凡原停车场(库)未达到规定的,必须按规定增建地面、地下或立体停车设施。表3.5.5 停车场(库)设置指标控制建 设 项 目单 位机动车非机动车内部外来批发市场(含仓储式购物场所)车位/100建筑面积1.82.05.0仓库车位/100建筑面积0.0511建筑面积10000的商业建筑停车位/100建筑面积1.02.05.010000建筑面积2000的商业建筑停车位/100建筑面积1.22.05.0建筑面积2000的商业建筑停车位/100建筑面积1.52.05.0商业门面车位/100建筑面积0.2

53、1.02.0农贸市场车位/100建筑面积21515影剧院车位/100座4.05.025餐饮娱乐车位/100建筑面积3.02.05.0旅馆三星级车位/套客房0.30.2-四星级0.5办公楼行政办公车位/100建筑面积1.53.01.0其他办公1.0高级住宅(每户建筑面积144)车位/套1.51.00.5建 设 项 目单 位机动车非机动车内部外来普通住宅(90每户建筑面积144)车位/套1.01.50.5普通住宅(每户建筑面积90,不含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车位/套0.52.01经济适用房车位/套0.22.50.5廉租房车位/套0.0320宿舍车位/套0.120.5大专院校车位/100师生1.540

54、20中学车位/100师生0.65010小学车位/100师生0.41050幼儿园车位/100师生0.4510展览馆、博物馆等车位/100建筑面积1.01.01.5工业厂房区车位/100建筑面积0.43.0-医院车位/100建筑面积0.41.02.0火车站、汽车站车位/高峰日每百旅客2.50.55客运码头车位/高峰日每百旅客20.55客运机场车位/高峰日每百旅客4.52.0-体育场馆车位/百座8.52.025游览场所(公园)车位/100游览面积0.20.10.5注:1表中未列出的其他类型的建设项目按相关规范确定停车场(库)面积。2表列配建指标为建设项目应配建的停车车位最低指标,其中不包括单位拥有的

55、专业车队所需机动车停车位。3表中建筑面积是指总建筑面积,不包括车库面积。4住宅停车位也可按车位/90平方米建筑面积进行统计。5机动车位以标准当量小汽车计量,其他各型车辆停车位按有关换算办法计算。6住宅项目除上表配建车位指标外,还应增设并注明公共停车位,其中高级住宅须增设的公共停车位不少于上表应配置车位的20,普通住宅须增设的公共停车位不少于上表应配置车位的10。7立体机械停车库四周不得有围墙围合,其间距按车库高度的0.8倍控制。8非机动车指标栏中的“内部”指满足内部员工使用的停车配建指标,“外来”指满足外来人员的停车配建指标。3.5.6 建筑物配建的停车设施可采用地下车库、立体停车楼(库)、地

56、面停车等多种形式,居住区应优先考虑地下(室内)停车,地面停车位数一般不宜大于总停车位数的10%,其余建筑地面停车位数不宜小于总停车位数的15%,地面停车位可与树阵式绿地相结合。每一个地面停车位应按2530平方米集中安排用地,并设置专用停车场和通道,不得在建筑物间任意设置和占用小区出入口通道设置停车位。3.5.7 在规划一级控制区及商务核心区内建设大中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2000平方米,下同),其配套地上停车位(含停车楼)比率应不少于按表1规定车位的10;在规划二、三级控制区及非商务核心区内建设的大中型公共建筑的配套地上停车位(含停车楼)比率不少于20。3.5.8 居住区内可采用多种停

57、车布置方式相结合。为节约用地,鼓励采用地下停车、架空停车以及立体式停车方式。3.5.9 每标准机动车停车场计算面积为:室外停车场面积为30平方米/辆、自行车为1.4平方米/辆;室内停车库面积为40平方米/辆,自行车为1.8平方米/辆,其他车辆按表3.5.6规定进行折算。表3.5.6 车辆换算当量系数车型机 动 车非 机 动 车微型小型中型大型铰接自行车三轮车换算系数0.61.02.02.54.01.03.03.5.10 停车库(场)的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停车数量大于500辆的特大型停车库(场)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3个;各车辆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米;但当停车数量不超过50辆的停车库(场)

58、可设1个车辆出入口。3.5.11 停车库(场)的车辆出入口宽度,单个车道不不应小于4米,双车道不应小于7米。出入口应设于城市次干道及以下等级道路,并设置有效标志,不应直接与城市主干道连接,并不得设在人行横道、公共交通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停车库(场)的车辆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或隧道等引道口的距离应大于50米;距离道路交叉口应大于80米。3.5.12 停车库(场)的车辆出入口与城市道路垂直时,应距离城市道路红线不小于7.5米,并在距出入口边线2米处作视点的120度范围内至边线外7.5米以上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停车库(场)的车辆出入口与城市道路平行时,应经7.5米以上的缓冲车道汇入

59、城市道路。3.5.13 特大、大、中型停车库(场)的车辆宜分组停放,每组停车数量不应超过50辆,组与组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米。3.5.14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3.5.14.1 长条形自行车停车场宜按1520米长分段,每段应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不得小于3米;3.5.14.2 大于500个车位的自行车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1500个车位的自行车停车场,应分组设置,每组应设500个停车位,并应各设一对出入口;3.5.14.3 大型体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的自行车停车场应与其机动车停车场分组设置,其停车场出口的自行车与机动车的流线不应交叉。3.6 公共设施配建要求3.6.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原则: 3.6.1.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