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界限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38071957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0.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家庭界限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家庭界限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家庭界限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从家庭界限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家庭界限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家庭界限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许纯瑜嘉义大学家庭教育所研究生壹、前言Freud 强调婴儿期的原生家庭生活经验几乎是构成个人人 格的主要因素(Corey 1996), Sullivan(195就衣循着这个道理,提出更广阔的看法,认为个体从小与他人的人际互动,尤其是与原生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将会影响到他未来 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虽然成年个体已经长大,甚至脱离原生家庭的生长环境,个 体在行为、认知、情绪等多方面其实并没有完全的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在长大 后的成年行为中,仍隐含着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因此亲子关系对于子女身心 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与影响。然而,中国传统家庭似乎是共生与黏结的关系, 父母一

2、方面为子女担负抚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求子女接受父母的控制,当有 一方要从关系中抽离而追求独立自主时,常会产生怨离,因此家庭界限对于家庭 系统的运作有所影响,所以本文从家庭界限的角度来探讨不同阶段的亲子关系。贰、家庭界限的相关理论一、Minuchin的家庭界限意义界限是指围绕在家庭成员与次系统间看不见的线,在不同的家庭治疗理论中,以Minuchin的结构学派对家庭的结构、次系统及界限描述最多,也是最 详尽的。Minuchin (1974)最早提出家庭界限之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及交流型态(t ransac ti onpa t决逼了家庭的组织及结构,个人、次系统与整个家庭是由界限所区分,

3、这是一条看不见的限制,规定彼此接触的量。界限就是指次系统的规则,定义谁能加入及如何加入次系统中,其功用在保 护次系统的分化。家中每个次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及对成员的需求,如果次系 统之间彼此干扰,界限不清楚,将会影响次系统内功能的发挥。例如,夫妻之间 互补顺应的功能,不应受到原生家庭父母、子女,甚至外面其他因素的干扰及介 入;手足次系统之间协调、沟通能力的学习也不应该受到父母的干涉。因此,功 能良好的家庭其次系统的界限应该是清楚的,其性质是既能允许次系统的成员在 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执行其功能,又能允许成员与外界之间可以互动交流。亦即界 限必须足够清楚以避免干扰,又有足够的弹性,使次系统间有所接触

4、。清楚的界 限也是指建立一个阶层化的家庭结构,父母在家庭中是处于领导者的位置。但是 在亲子关系过于黏结的家庭里,亲子双方常会争吵谁是家里的老大。一般说来, 给予子女挑选衣服与选择朋友的权力是一种尊重与弹性,但询问小孩是否愿意上 学这类的决定则是严重破坏权力的界限。Minuchin的结构学派以僵化(rigi和)模糊(diffuSD个端点所形成的线,来描述界限的性质。大部分的家庭都位于中间的范围,代表家庭拥有清楚的界限,而两极端则各为黏结型(enmeshmen t)和疏离型(disengagemen的家庭,见图1。疏离型清楚界限黏结型(不当的僵化界限)(正当范围)(松散界限)图1家庭界限图(Min

5、uchin 1974)1. 界限僵化、疏离的家庭: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大,缺乏互相依存与支持的功能,对家庭没有忠诚感与归属感,容易产生行为外化(acting o的子女。这类家庭常常是家庭内的关系疏离,成员流动性大,对外来讯息无法有效管理,可 是家庭对外的界限却是松散的。2. 家庭界限过于松散、纠缠的家庭:任何一个人发生事情都会传递给每一个成员, 小孩的举止可能像父母,父母无法约束子女。由于强调忠诚与归属,子女往往 为了家庭而放弃自主,牺牲个人的发展,导致情绪与心理的困扰,身心症的家 庭常易见到这样的情形。换言之,这类家庭其家庭内的界限是松散的,成员彼 此间十分黏结,对外的界限较僵化,抗拒家庭系

6、统外的讯息或接触。3. 界限清楚的家庭:家庭需维持清楚而又有弹性的界限,在家庭成员需要时能提 供照顾、支持与涉入,但又能维持成员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一般说来,一个功 能良好的家庭其界限应该是弹性而且具有通透性。其中黏结型与疏离型是指一种偏好的互动类型,大多数的家庭都同时具有黏结型与疏离型的次系统。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与孩子的次系统常倾向黏结型 而父亲则处于疏离的地位。有时,母亲与较小的孩子界限较黏结,父亲则与较 大的子女有较多的连结。子女长大离家后,父母与子女次系统,可能又会渐次 转为疏离。由上可知,界限是浮动的,而非固定不变的,通常会随着家庭所面 临的压力和家庭的发展历程而改变。、 Wood 的接

7、近性与代间阶层性Wood和Talmon(1983认为界限僵化或未分化是一种对家庭成员间互动情形的比喻,是一种对特定领域(t erri to的限制,或是一种二个领域的区分。而用领域来描述角色的区分是非常有用的,但以逻辑概念(logical)物理概念来说明界限时是不同的。以逻辑概念来界定界限时,代表出现二个或更多种类的区分,这些种类 本身即是不同领域的表现。例如一种类的行为可称为父母角色,而与另一种类的 行为,如孩子角色有差别;或是一种类是亲子角色,另一类是夫妻角色,也就是 说界限代表二种行为间的区别。若以物理概念来定义界限,则代表人与人领域间为了交换材料、能量、 讯息的相关栅栏,而领域则由界限来

8、区分,不同领域间可交换的量或形式则会依界限的可渗透性之程度而有所不同。Wood认为Minuchin等学者即采用此种物 理定义,因此以距离(distanc或)空间(space等名称来代表家庭结构中人际关系的 物理及心理、或家人间接近的程度。Wood(1985)认为Minuchin所指的界限概念应包含有二类,一用物理概念来定义领域,即接近性(proximity)的概念;而另一类则须包含逻辑的观点,以角 色或代间阶层(generation hierarchy说明家庭界限,因此在其测量之工具中 即包含此二部分。1 .接近性:人际界限可渗透的程度。 Wood 修正并扩充领域保护权的概念,以下列六种领域来

9、表示家庭成员分享的程度:(1接触时间(contacttime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及使用时间的方式如工作、游戏)。(2)个人空间(personalspace其领域包含围绕在身体周围的空间及身体本身。(3情绪空间(emotionalspac家庭成员分享情绪空间的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有可能是允许个人开放地表达情绪的程度,也可能是情绪传染的程 度。(4讯息空间(informationspac讯息空间是有关个人事实资料的陈述,包括个人的思想、感觉、观点、过去的历史。(5对话空间(conve rsationspace指某些家庭成员之间私密性的谈话,这种互动发生的程度反映出家庭内接近的型态(6决定空

10、间(decision space)指家庭内的决定是由整个家庭、次系统或个人操 控的程度。这六种领域会随着家庭的不同而不同,且领域间也互相有关系的。例如: 接触时间的量可能与讯息空间分享的量有关。个人空间与情绪空间的分享可能 是有关的。2 .代间阶层性:指次系统间的角色功能运作,是指对于父母次系统角色行为层次的期待,也就是父母是要负起照顾子女的角色。Wood(1981)以下列四种形式 来表示家庭系统里代间阶层性的内涵:(1抚育(nur tu rance)父母以保护、为子女的幸福、发展负责来抚育子女。(2控制(control)父母是掌管、控制子女的,他们制定规则、设立限制并 执行。(3联盟(all

11、iances和结盟对抗(coali tion父母在教养子女上应该是联盟的,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形产生。(4友伴(peers)父母和其他的成人通常是互为友伴,而不是与他们的子女。 当子女透过控制和抚育来照顾他们的父母时、父母把子女视为如自己的同侪 友伴一样,或亲子间存在着跨代联盟,特别是结盟对抗另一方父母。此时代间阶 层性就遭破坏,当这些形式呈现极端的状况,家庭便偏离社会常态。依据Wood的看法可将家庭界限区分成接近性与代间阶层性两个独立的向度,如图 2:代間階層性低接近性高接近性低代間階層性圖2接近性與代間階層性家庭界限圖(Wood,1981)三、Green和Werner的亲密

12、照顾与干涉侵权Green和Werner(1996依据Minuchin的观点,重新研究与思考何谓家庭中的纠结(enmeshment)其认为纠结与疏离(disengagement)非如Minuchin所言是对立 的两端,而是应包含两种内涵,第一种意含即界限的纠结一是显示出缺乏自我与 他人分化的现象,另一种意外是展现了一种高度亲密与照顾的表现。 Green 和Werner 以此两种观 点认为家庭中关 系的纠结或疏离 应以包括亲密照 顾(closeness-caregi以及干涉侵权(intrusiven两个向度来画分(如图3)Green和 Werner指出,所谓亲密照顾的向度包括温暖(Warmth)、

13、抚育(Nurturance) 相聚时间(t ime t oge th、r肢体亲密(Physical inti mac一 致性(consis ten 等内涵。 而干涉侵权(intrusiven的向度包括分离焦虑(separatiornxiety)占有/嫉妒 (possessiveness/jealotf情绪交互作用(emotional inter-reac、t主观投射之神秘 事件(projectivmystification愤怒 /攻击(anger/aggress等内涵。另 Green 和 Werner 也将沟通 向度纳入对家庭的了解, 包括了开放/自我揭露 (openness/self-dis

14、cl以及冲突逃避(conflidVoidanc等两个指标,沟通向度是 异于上述的指标,主要作为了解家庭分化之参考。即在 Green 和 Werner 的理论中,亲密照顾是属于较健康、正向的指标,表示家人间愈能表达爱意与抚育 照顾,但若家庭中虽然有爱但此爱又是干涉侵权的,则这样的爱即会是一种窒息 的情感,因此显示干涉侵权具有了解家庭是否不健康的意涵存在。在此理论 中,高亲密高侵犯正描述了彼此界限的过渡黏密或纠结,而低亲密低侵犯 代表了彼此界限的过渡疏离。I低親密照顧 低干涉侵犯III高干涉侵犯 低親密照顧II低親密照顧 高干涉侵犯IV咼親密照顧 高干涉侵犯親密照顧Closeness-Caregi

15、ving低圖3 Green & Werner(1996傢庭界域模式干涉侵犯 Intrusiveness低高叁、亲子关系的理论与相关研究(一)亲子关系的本质与意义所谓的亲子关系,即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此互动关系 包含情感、权威性及结构性,具有爱一憎、拒绝一接纳、支配一自主、约束一纵 容等向度(黄春枝,民 69;马传镇,民 71)。此外,林妙娟(民 78)则认为亲子关 系是指亲子之关爱、情感、沟通三个向度的程度。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有赖于父母 对子女有适切的教养、亲子间有充分的情爱交流、亲子间有良好的沟通(吴佳玲,民 84)。亲子关系除了包含许多向度之外,更包含了亲子之间相互影响的结

16、果。 因此,一些研究认为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子关系是彼此心理交互反应的相互影响结 果,而非单只是父母态度对孩子具影响力,子女行为也将会左右父母对其之管教 方式及态度(高明珠,民 88),所以亲子关系是双向的互动,须从两方立场去看待。 (二)不同时期其家庭界线来看亲子关系发展家庭单位、人与人之间的次系统和个人系统都不断在运作,所以一个家庭的运 作包含许多不同种的关系,每个成员都是个体,和其他人有关的家庭成员的互动 也都影响家庭的运作。蔡春美(民 90)从发展心理学有关依附行为的发展来说 明亲子关系的发展,将亲子关系的发展分为生理共生期、萌芽时期、稳定时期、 进展时期:1. 生理共生期(自怀胎到婴儿出

17、生三个月)亲子关系的发展始自母亲受孕之时,在胎儿时期,母亲与胎儿之间会相 互感应。新生儿无法区分自己与外物,母亲的乳头能供给生理上饥与渴的满足, 故将之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新生儿从两方面获得满足,一是吸吮母亲的乳汁,二 是母亲的抚摸。2. 萌芽时期(约自三个月到六个月)此时期婴儿会对特定他人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对母亲或其他代理 母亲行使母亲职责表现出自发性的喜悦情绪反应,且明显的与众不同的依附行为(1)有选择的社会反应行为,婴儿三个月左右,其社会性反应变得更有选择性;在四个月的时候他们只在认识的人面前咕咕作声,他们的哭声也容易被另外一 个更喜爱的形象平息。六个月左右已开始发展出强烈的依附行为

18、。(2)母亲或 照顾者的亲近态度增加亲子关系,虽然婴儿的感觉器官和知觉能力没有完全成熟 与分化,但母亲的态度与爱心的表露足以影响一个母亲的情绪。3. 稳定时期(约自六个月至八个月)此时期的婴儿对始终照顾自己哺育照料的父母亲,明显地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依附行为。一般认为,在八九个月时,依附关系就已正式形成。(1)反应 集中于熟悉的特定对象,通常有两三位,但其中一位是主要依附对象,可能是母 亲或是照顾者。(2)寻求依附对象的身体亲近,这时期婴儿会主动寻求与依附 对象的身体亲近,母亲对婴儿的拥抱、抚爱、逗弄更加深亲子之情。如果遇到陌 生人则会产生排斥行为,表现出焦虑的情绪。亲子关系更趋稳定。4. 进展时

19、期(约八个月至二十岁)(1)婴儿后期的亲子关系(约八个月至周岁),语言能力与行动能力的进步, 使婴儿形成与照顾者的内部表征,包括有关照顾者的特定表征和其对婴 儿行为作出反应的预期模式,所有这些被组织成一种复杂的依附基模、 及预期照顾者反应的内在心理表征(郭静晃、吴幸玲,民 82)。亲子 间产生更亲密的沟通,婴儿与父母的青子关系也就更主动、积极、亲密。(2)幼儿期的亲子关系(约周岁到六岁左右),其依附关系也由特殊依附关 系进入多重依附关系。亲子间所建立的依附关系不但有助于婴幼儿的生 存,使孩子能在母亲的照顾下成长,同时孩子将视母亲为安全堡垒,从 中获得安全感与安慰。(3)儿童期的亲子关系(约六岁

20、到十二岁左右),儿童期的生活空间扩大, 对社会环境及学校的适应问题应运而生,儿童的亲子关系已不再是只由 父母给与单向增强,儿童认同的对象同时由父母扩大到教师和友伴,因 此,儿童期的亲子关系较为间接。(4)青年期的亲子关系(约十二岁至二十岁左右),青年要从儿童期走向成 人期,必须逐渐从家庭独立,确立与友伴的和谐关系。此期的亲子关系 有两项特征:摆脱成人的束缚,青年前期,亲子关系与儿童期并无两样, 只是心理上逐渐向家庭外发展。到青年中期则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故 有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尤其是国中阶段,但到了二十岁左右,能理解 父母的苦心与想法,对父母情感又可恢复到儿童期纳么浓厚。这可能与 青少年重新

21、反省期早期的依附性质并重新解释其意义,而领悟到以一种 更有信心、友善的方式达成新的亲子关系。卫星化的过程指的是由于青年期的子女想否定权威,想放弃过去一直 作父母卫星的地位。如果父母能完全接纳青年的独立需求,不加任何束缚,则青 年不需挣扎,亲子间无冲突可言,但没有冲突却意味着父母未曾努力去促使儿童 达到社会化,则可能不易与人相处。可见青年期是重新省悟亲子依附关系之依附 结构,改变依附表征,且能扩展他人能力之最佳阶段。Grotevant和Coope(1985) 的研究发现:分化程度良好的家庭可促进青少年发展适当个体化与亲密感的经验 并能依次的增进其自我认同的发展及与父母维持相互依存对等关系等的能力

22、。从 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依附关系是随着亲子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综合上述,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正面临发展的转换点,也是家庭界限调整的重要 时刻,在此关键时刻,由于多元系统交相作用,使得家庭结构的转变与 青少年的独立自主更加雪上加霜,易引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 家庭界限影响亲子关系的互动。(5)成年期的亲子关系:吴嘉瑜(民 93)指出成年期的亲子关系,会因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变,造成其关系内涵与婴幼儿时期的亲 子关系有所不同。从关系变化而言,较为年轻的成年子代,为了寻求独 立,与亲代保持距离或分离的议题,可能形成两代在某一时期 冲突与矛盾的来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子代因增加

23、对亲代处境的 同理,而使得关系有所改变。特别是当子代由未婚、已婚、到为人父母, 随着家庭角色的增加,因为彼此分享心得及活动的机会便多,也可能促 使亲子关系愈亲近。但随着亲密增加,另一面却也更容易伴随着冲突与 矛盾经验,形成独特的关系特色,且不同的性别,不仅会影响其亲子关 系的互动方式、教导内容,更会影响彼此关系的维系方式,以下依父母 亲的角度对成年儿女亲子关系整理成表 2-1与表 2-2。表 2-1 父子、父女关系特色与矛盾来源表向度父子关系父女关系关系特色1复杂、充满紧张1.较为轻松、有距离感2.两人拥有共通性2.两人属不同世界3.随着年纪增加,父子关系 有所改善3.随着年纪增加,父女关 系

24、有所改善亲了关系良好的关 键相互尊重相互情感支持父亲的责任1. 促发儿子独立2. 确保未来在社会及经济地位上的基础1保护女儿2.确保幸福父亲主要的影响1影响男人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 如何看待别人、权力、经济、 政治和对世界的看法爱与工作的发展对女儿婚姻失败的看法认为是儿子自己本身的错误 所致认为是父亲没有好好保 护她一因为是自己父亲 职角色的失败注: 采自采自亲子关系的另一端:成年期亲子关系特色(页 21),吴嘉瑜,民93。咨商与辅导。*表 2-2 母子、母女关系特色与矛盾来源表向度母子关系母女关系关系特色相互依存、酬赏、亲近强烈、热情、关爱、温暖母亲主要职责:教女儿社会 化常

25、是父子关系的润滑剂母亲主要影响:女儿对性的 态度及生涯的抉择婚后关系的变化对女性而言,结婚是人生一 大转变对男性而言,婚前婚后的 差别不大婚后母女联结变深婚后母子情感关系感到 受威胁婚后母女关系出现依附反 转现象婚后母亲常会嫉妒年轻 媳妇抢走了儿子的感情矛盾对母亲而言:在响应女儿 亲近与支持的需求与自 己的晚年的时间规划相冲 突对母亲而言:右儿子偏向 夫妻关系,往往会促发母 亲的悲伤对女儿而言:在需要妈妈 的协助与觉得妈妈的建 议是项干预对儿子而言:在平行忠 诚与垂直忠诚间争 扎在娘家与婆家间的抉择在既现代又传统的家 庭价值观间摆荡注:采自亲子关系的另一端:成年期亲子关系特色(页 23),吴嘉

26、瑜,民93。咨商与辅导。肆、结语由上述的研究可知,家庭次系统的界域若为健全的,则将允许成员兼顾我 和我们,亦即拥有自我的发展空间以及和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建立良好 的亲子关系是有帮助的。若界域为不健全的,则将可能呈现两种极端的状态一 端界域松散,太重视家人间的凝聚,牺牲自我发展,成员间过度关心与过度介入 其他成员的生活;而另一端则界域太僵固,成员缺乏对家庭的向心与忠诚,成员 情感疏离,鲜少互相支持。所以,唯有将家庭各次系统间的界限置于黏结与 疏离此两极端的平衡点上,始能让家庭中的个体不致于与家庭完全脱离的前 提下,顺利地发展其个体化的历程及坚固次系统的发展。此外界限也是家庭里长 时期发生的循

27、环互动现象,暸解界限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检视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 允准及禁制的口语或非口语行为,暸解家庭如何允准讯息对系统外流通或禁制讯 息在系统内的方式,便可知其家庭界限的情形。参考文献中文部份王大维(民 85)。家庭系统分化与大学生的心理社会发展之相关系研。究未出版之 硕士 文,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彰化。吴佳玲(民 84)。家庭结构、亲子互动关系与青少年子女行为表现之研究继 亲家庭与生亲家庭。未出版之硕士 文,私立文化大学,台北。吴佳霓(民 91)。青少年家庭系统分化、自我发展与生活适应之相关性的研-究-以台中县国中生为例。未出版之硕士 文,私立南华大学,嘉义。吴嘉瑜(民 93)。亲子关系的另一端

28、:成年期亲子关系特色。咨商辅导,217,20-24。林妙娟(民 78)。乡村家庭亲职角色与亲子关系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 文,私立 文化大学,台北。邱慕美(民 91)。大学生之家庭界域、共依附特质与人际适应之研。究未出版之硕士 文,国立政治大学,台北。翁树澍、王大维译(民88)。家族治疗一理论与技术(Irene and Herbert Goldenberg 原著),台北:扬智文化。高明珠(民88)。国小儿童亲子关系、内外控人格倾向、社会支持与其生活及学习适应之相关研究。未出版之硕士 文,国立台南师范学院,台南。庄丽雯(民 91)。国小学童的家庭状况、亲子互动与依附风格之相关研。究未出版之硕士 文

29、,国立屏东师范学院,屏东。陈惠雯(民 89)。婚姻冲突、家庭界限与青少年子女适应之相关研。究未出版之硕士 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北。贾红莺(民 80)。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与子女适应水平之相关研究。未出版之硕士 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北。黄春枝(民 75)。亲少年亲子关系适应与父母管教态度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教育与心理研究,9 , 83-96。蔡春美、翁丽芳、洪福财(民 90)。亲子关系与亲职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英文部份Corey, G. (1996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5ctheodt.h)e.raCpAy:B

30、rooks/Cole.Green, R., & Werner, P. D. (1996). Intrusiveness and closeness-caregiving: Rethinkingconcept of fami“lyEnmeshment”.Family Process, 351(125)-1,36.Grotevant, H. D.,& Cooper, C. R.(1985).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in family relationsandevelopment of identity exploration in aCdholielsdceDnecvee

31、.lopme5n6t, 415-428.Minuchin,S. (1974).Family& familytherap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Wood, B. (1985). Proximity and hierarchy:orthogonaldimensions of family interconnectedneFsasm.ily Process, 42847,-507.Wood, B.,& Talmon, M. (1983).Familyboundariesin transitioAn:searchfor alternativFeasm.ily Process, 32427,-35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