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开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模板

上传人:pia****nwu 文档编号:137983765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65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房地产开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房地产开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房地产开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房地产开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地产开发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模板(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 建设单位:某某某红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某某某2012年09月项 目 名 称: 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设 计 深 度: 初步设计深度批 准: 审 查: 校 核: 编 写: 制 图: 参加工作主要人员: 目 录1综合说明11.1项目工程及项目区概况11.2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21.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31.4水土流失预测4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41.6水土保持监测41.7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51.8结论与建议51.9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表62方案编制总则82.1编制目的82.2编制意义82.3编制依据92.4水

2、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122.5指导思想122.6方案编制原则132.7方案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143项目概况153.1建设规模与组成153.2项目组成及工程布局163.3主体工程施工组织173.4工程征占地与土石方量183.5工程投资及资金筹集方式193.6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193.7拆迁与安置194项目区概况214.1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214.2土地利用现状234.3水土流失现状244.4水土保持现状24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275.1主体工程比选方案的分析与评价275.2制约因素分析与评价275.3工程占地面积、性质、类型的分析与评价275.4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的分析与评价285

3、.5施工组织、施工方法与工艺的分析与评价315.6主体设计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315.7工程建设与生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355.8结论性建议36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376.1工程占地类型、面积及性质376.2防治责任范围376.3水土流失防治分区387水土流失预测397.1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397.2预测范围及时段407.3预测内容、方法及参数407.4预测结果427.5水土流失因素、特点及危害分析与评价467.6预测结论及指导性意见478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布设498.1防治目标498.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508.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和总体布局518.4分区不

4、同类型防治措施典型设计538.5防治措施工程量588.6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608.7水土保持措施进度安排619水土保持监测639.1监测目的639.2监测的原则639.3监测时段649.4监测区域和监测点位649.5监测内容与方法及监测频次649.4监测工作量与工程量659.6监测单位659.7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要求6610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6710.1投资估算6710.2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概述7310.3效益分析7510.4水土保持减沙效益7610.5生态效益7710.6社会效益7711方案实施保证措施7811.1方案组织实施方式7811.2监督管理7811.3落实设计7811.4明确施工责任

5、7811.5水土保持工程监理7811.6水土保持监测7911.7竣工验收7911.8资金来源及管理7912结论与建议8012.1结论8012.2建议80附件:1、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投资估算书2、关于编制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委托书3、关于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的通知(某某某发展和改革局文件:)4、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5、关于对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监理的承诺书附图:1、地理位置示意图2、项目区水系图3、项目区平面布置图4、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5、项目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6、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7、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监测点布置图

6、8、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9、工程措施典型设计图10、临时拦挡措施典型设计图11、植物措施典型设计图1综合说明1.1项目工程及项目区概况一、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本项目的实施,是改善周围环境,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需要,满足广大市民对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的需求,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在提升城市门户形象的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城区商品住宅的供需矛盾,某某某的建设是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不仅促进了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有利于政府更好地规划、建设城市,为某某某县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 项目工程概况 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位于某某某峨岭镇北门路239

7、号,其东、南面紧邻北门,西北面某某某公路和北环路交界。交通运输很便利(见地理位置示意图)。 根据某某某发展和改革局文件:关于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的通知(201117号)和主体资料,项目区建设规划用地约35213.29m2,其中:规划净用地面积30053.51m2,城市公共用地面积5159.78m2,规划建筑占地面积12325m2,均为新增永久占地。本项目建设开挖土石方量为295200m3(其中建筑垃圾32700m3),回填方量为19970m3,建设期弃渣量约为275230m3,弃渣排往当地政府指定废渣场。该项目总投资为36000万元,其中:征地费3460万元;工程建设投资30870万元

8、,工程及管理费用1670万元。项目计划于2012年01月初动工,预计2014年12月底完工。三、项目区概况 本项目区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的地形地貌,地貌类型为低中山陵地貌,以构造侵蚀溶蚀中低山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5,最低极端气温-5,最高极端气温39.9,多年平均降雨量1180.1mm,但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风水期4-11月占全年水量的8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00mm,年均相对湿度76.4%。年均日照时间1278h,无霜期280

9、-300天。土壤主要为黄壤,土壤厚度为0.8-2.0m,pH为5.5-6.5左右。水土流失以轻度水力侵蚀为主,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项目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项目区林草覆盖率27%。四、前期工作进展情况截止本方案送审时,地灾评估已经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由某某某红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某某某发展和改革局文件:印发改201117号关于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的通知,同意本项目备案,项目环境评价报告正在编制中。五、设计深度、方案设计水平年及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等级本项目目前已经动工建设,因此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深度,设计水平年2015年

10、。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一级标准。六、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开展情况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规定和要求,某某某红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09月委托某某某承担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工作。为此,我公司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在各相关业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编制完成了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以下简称“方案”。1.2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1)场址选择本项目某某某建设项目,场址具有唯一性,因此本方案不再进行场址比选。项目建设区位于某某某峨岭镇北门路239号,其东、南面紧邻

11、北门,西北面印沿公路和北环路交界。,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建设规划用地约35213.29m2,其中:规划净用地面积30053.51m2,城市公共用地面积5159.78m2,规划建筑占地面积12325m2,建设用地平面界址:北临印沿公路南侧,东至油脂代工厂厂区工业基础侧围墙及党校宿舍建筑西侧外墙,南临北门坳道路及县戒毒所北侧围墙,西至油脂化工厂厂区西侧围墙,本方案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分析认为,该场址方案占地面积较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小,可绿化面积大,本方案认为主体设计推荐的场址方案较合理。(2)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场地选址兼顾了

12、水土保持要求;场区内没有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和长期定位观测站;场址不在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土地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项目场地选址无法避开生态脆弱区,存在制约因素,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与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后,项目建设可行。(3)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分析评价根据可研报告资料显示,主体设计中,对项目区设计相应水土保持措施,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但在建设过程中,主体工程实施依然会对其原生地表原有水土保持设施的侵占及损坏,使原有的水保设施功能丧失。(4)总体评价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本项目建设区除无法避开生态脆弱区外,没

13、有限制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1.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本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3.01hm2,其中建设区面积3.01hm2,无直接影响区面积。本项目建设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3个区,分别是道路区、房屋建筑区和广场绿化区。1.4水土流失预测根据预测,本项目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自然恢复期也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为道路区、房屋建筑区和广场绿化区。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扰动原地表面积3.01hm2。工程建设将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3.01hm2。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现场实地勘查资料,建设期弃渣量约为275230m3,弃渣排往当地政府指定的弃渣场。

14、通过对项目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的预测,本项目工程预测水土流失量1261.2t,新增水土流失量1216.5t。1.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项目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体系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等构成。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有:(1)、道路区工程措施:挡土墙257m,盖板沟747m,沉沙池2座,覆土整治0.20hm2;植物措施:香樟20株,桂花20株,圆柏20株,小叶黄杨100株,小叶女贞100株,种草0.02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280m。(2)、房屋建筑区工程措施:盖板沟1205m,沉沙池2座;临时措施:临时拦挡875m。(3)、广场绿化区工程措施:盖板沟322m,沉沙

15、池1座,覆土整治1.23hm2;植物措施:香樟100株,桂花100株,圆柏100株,小叶黄杨20000株,小叶女贞20000株,种草0.05hm2。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沟165m。1.6水土保持监测本方案的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区域为道路区、房屋建筑区和广场绿化区。监测的内容有工程建设扰动土地面积、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等,监测的重点是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扰动土地及植被占压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含临时防护措施)实施状况、水土保持责任制度落实情况等。主要采用调查监测法和现场巡查监测法。水土保持监测时段从施工准备期前开始,至设计水平年年末结束,监测年

16、限为3年,即从2012年01月到2014年12月。建设项目在整个建设期内必须全程开展监测;正在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情况等至少每10天监测记录1次,扰动地表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拦挡效果等至少每1个月监测记录1次,遇暴雨等情况应及时加测。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建设单位需委托具有乙级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1.7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本项目水土保持总投资为267.26万元(主体投资84.01万元)。其中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259.46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6.02万元。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资中,工程措施费155.76万元,植物措施22.93万元,临时工程投资25.46万元,独立费用4

17、9.53万元(水土保持监理费15.00万元,水土保持监测费17.48万元),基本预备费7.56万元。方案实施后,设计水平年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33%1.8结论与建议(1)结论通过对本工程主体设计资料的分析评价与现场调查,项目建设无水土保持限制类和绝对限制类行为,且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得到落实后,可以实现防治目标,项目建设是可行的。(2)建议施工单位要与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上级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听取他们对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落实好水土保持措施。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开展工作。应

18、尽快落实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理,更有效地防治项目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当工程发生重大变更时,按相关规定重新编报水土保持方案。1.9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表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表填表时间 2012年01月项目名称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涉及省区贵州省涉及地市某某某县涉及县(区)峨岭镇项目性质新建总投资(万元)26000土建投资(万元)22400动工时间2011年01月完工时间2014年12月设计水平年2015年国家或省级重点防治区类型省级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地貌类型低中山土壤类型黄壤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

19、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596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3.01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700项目建设区(hm2)3.01扰动地表面积(hm2)3.01直接影响区(hm2)0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3.01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1261.2新增水土流失量(t)1216.5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道路区、房屋建筑区和广场绿化区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33防治措施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道路区挡土墙257m,盖板沟747m,覆土整治0.20hm2,沉沙池2座香樟20株,

20、桂花20株,圆柏20株,小叶黄杨100株,小叶女贞100株,种草0.02hm2临时排水沟280m房屋建筑区盖板沟1205m,沉沙池2座临时拦挡875m广场绿化区盖板沟322m,沉沙池1座,覆土整治1.23hm2香樟100株,桂花100株,圆柏100株,小叶黄杨21000株,小叶女贞21000株,种草0.05hm2临时排水沟165m投资(万元)155.7622.9325.46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267.26独立费用(万元)49.53水土保持监理费(万元)15.00监测费(万元)17.48补偿费(万元)6.02方案编制单位某某某建设单位某某某红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及电话法定代表人及电话

21、地址地址邮编邮编联系人及电话联系人及电话传真传真-电子信箱电子信箱-2方案编制总则2.1编制目的该项目为某某某建设项目,扰动地表、弃土对周边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从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应依法防治工程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因此,编制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目的如下:(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项目业主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将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贯彻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确

22、保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及结束时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及时完善,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3)本方案初步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初步拟定的防治措施和水土保持投资估算,为项目业主筹得水土保持资金、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2.2编制意义(1)为水土保持监测、监理和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等提供依据。(2)生态环境不良,必然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稳定地增长,有效地保护区域性生态环境,本方案的编制为地方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基础依据和参考。(3)本方案的实施,能有效地防治项目区即将造成的水土流失,改善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更好地维护主体工程安全。2

23、.3编制依据2.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颁布,2010年12月25日修订通过,2011年3月1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18日);(8)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2年12月10日);(9)贵州省环

24、境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2.3.2规章(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第5号令,1995年5月30日发布,2005年7月8日修改);(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 (水利部第12号令,2000年1月31日);(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2002年10月14日发布,2005年7月8日修改);(4)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19号令 2004年9月15号);(5)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28号令,2006年12月18日颁布,2007年2月1日起施行);(6)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水利部第

25、29号令,2007年2月1日起施行);(7)贵州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贵州省人民政府第111号令,2009年3月1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2009年6月1日起施行);2.3.3规范性文件(1)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务院、国发200038号,2000年11月26日);(2)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水利部 水保2004332号);(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 水保1994513号);(4)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性及中央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财综201120号);(5)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26、项目的通知(财综200878号);(6)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6第2号,2006年4月29日);(7)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黔府发 199852号);(8)关于规范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意见(水利部 办水保2005121号;(9)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利部 水保2009187号);(10)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工作的通知(发水利部 水保2007184号);(11)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格2007670号。2.3.4规范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27、50433-2008);(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4)关于颁发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水利部 水总200367号,2003年1月25日);(5)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l90-2007);(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SL 73.6-2001);(7)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2006);(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9)防洪标准(GB 50201-94);(1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

28、;(1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1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1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GB/T 22490-2008);(14)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 336-2006);(1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 -99);(1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 328-2005);(1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1996);(1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2.3.5技术文件及资料(1)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

29、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 水保监200115号,2001年6月6日);(2)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保监200522号);(3)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的通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文件 水保监20088号);(4)关于进一步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有关工作的通知(黔水保【2010】40号文);(5)关于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的通知(某某某发展和改革局 印发改2011017号,2011年10月);(5)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某红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0月);(6)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实用手

30、册(1983年)。2.4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项目所在地属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该区以水力侵蚀为主,属轻度侵蚀区。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本项目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一级标准。本项目设计水平年的目标值如下: 扰动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土壤流失控制比1.0,拦渣率95,林草植被恢复率99%,林草覆盖率33%。2.5指导思想(1)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减轻项目区原生态水土流失,防治新增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工程建设、生态运营、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坚持“预防为主、

31、防治结合”原则,科学合理布置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减少原地表水土流失,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3)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为基础,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全面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保护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2.6方案编制原则(1)总体原则和目标:预防、治理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特别是新增水土流失,使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保证其可持续发展。(2)本方案的布局及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防患于未然,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3)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

32、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外业调查、勘测和相关分析,合理确定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治理要求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4)坚持“三同时”制度。使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5)坚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把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和土地生产力放在首位。此外,设计中应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各项治理措施要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施工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节约投资。(6)结合本项目地处贵州高原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采用分区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当地条件和分区工程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7)永久与临时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布置永

33、久防护措施的同时,根据工程实施进度安排和地形条件等,及时布置临时性防护措施,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8)将主体工程设计已采用的工程和植物措施作为本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部分,将其纳入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中,并进行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对不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设计做适当的补充完善,做到不重不漏,系统全面。2.7方案编制深度及设计水平年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遵循水土保持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的原则,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深度为初步设计的深度。本工程为建设类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水平年为工程竣工后交付使用的当年或后一年。根据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建设期预计从20

34、12年01月到2014年12月,设计水平年为2015年。3项目概况3.1建设规模与组成3.1.1地理位置本该项目位于某某某峨岭镇北门路239号,其东、南面紧邻北门,西北面印沿公路和北环路交界。交通运输很便利(见地理位置示意图)。3.1.2建设规模n 项目名称: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n 建设单位:某某某红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n 建设地点:位于北印沿公路与北环路交界(原某某某油脂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n 工程规模:项目建设总占地土地使用权面积30054m2,地下停车场12394m2,地上建筑面积158107m2。n 工程性质:新建;n 施工方式:机械开挖、道路建设、砌筑、管道敷设、基础建筑;n

35、 建设工期:建设期36个月,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n 工程投资:工程总投资360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约30870万元。工程主要特征指标详见表3-1。表3-1 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主要工程特性指标表总体概况项目名称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工程性质新建建设地点沿公路与北环路交界(原某某某油脂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建设单位某某某红地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投资总工程投资36000万元,土建投资30870万元。工程建设期36个月,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计量单位工程量1总用地面积hm23.00542总建筑面积m21705023容积率4.54建筑密度%335

36、绿地率%33项目组成与占地性质项目组成单位面积占地性质备注道路区hm20.32永久占地包括商业街房屋建筑区hm21.16永久占地广场绿化区hm21.53永久占地合计hm23.01永久占地土石方量项目开挖土石方295200 m3,其中建筑垃圾32700m3,回填土石方19970万m3,弃方275230 m3。供水方式某某某县市政供水施工能力水、电、通讯均通过市政设施接入,交通运输方便。砂石料来源及防治责任建筑砂石料全部采用外购,砂石料场防治责任由卖方负责3.2项目组成及工程布局3.2.1项目组成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主要由道路区、房屋建筑区和广场绿化区组成。3.2.2工程布局(1)道路区本项目建设

37、小区道路宽度为4m,长度约725m。小区内道路为消防通道,围绕建筑区布置,道路区总占地面积为0.32hm2。(2)房屋建设区本项目建设形式多样,房屋建设区占地面积1.16hm2,地下停车场12394 m2,地上建筑面积158107 m2,其中:一、二层商业用房面积18826m2;住房面积139281m2。(3)广场绿化区本项目建设区内设计了较多的广场景观、休闲、游泳池、水池、体育锻炼等室外建筑,绿化措施等主要围绕广场布置,同时在建筑群边缘布置了大量的绿化措施,本项目设计绿地率为33%,广场绿化区占地面积1.53hm2。3.3主体工程施工组织3.3.1交通运输(1)对外交通运输项目建设区南北两面

38、都靠近市内道路,北临印沿公路南侧,南临北门坳道路,交通运输很方便。(2)场内运输建设区紧靠公路,无需修建临时便道。3.3.2供电及给排水设施供配电系统市政供电系统供电。给排水系统(1)供水系统市政供水系统供水。(2)排水系统为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该规划片区内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制。污水经污水管收集后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雨水经雨水管收集,就近排入市政排污沟。3.3.3主要材料及来源项目所需材料主要有砂、碎石、块石、水泥等,本项目所需建筑材料需外购,目前峨岭镇能够满足本项目建设所用建材的需求。对应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供货方承担,与本项目无关。3.3.4施工组织与施工方法通过调查与查阅资料,

39、项目建设外部条件较好,水源、电源、交通运输和建筑材料均有保障,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优化施工组织,施工前在建设区周围先修筑施工临时围墙,以避免项目施工对周边居民出行的影响。力争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综合协调各项工程进度,使人财物力得以均衡利用,不留或少留收尾工程,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3.3.5施工工艺与施工工序施工前准备:修筑施工临时围墙、三通一平、施工放线、复核施工图。建筑工程:打桩 、基础开挖、基础浇筑、基础回填、上部构造施工、附属工程施工。本项目为利用原某某某油脂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改建。无可剥离表土,绿化用土为购买的种植土。3.4工程征占地与土石方量3.4.1工程占地项目建设

40、区占地面积3.01hm2。各区占地详细情况见表3-2。表3-2 项目占地面积一览表 单位:hm2项目分区工程占地道路区0.32房屋建筑区1.16广场绿化区1.53合 计3.013.4.2土石方量根据主体资料和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开挖土石方295200 m3,建筑垃圾32700m3,回填土石方19970万m3,弃方275230 m3。3.5工程投资及资金筹集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为36000万元,其中:征地费3460万元;工程建设投资30870万元,工程及管理费用1670万元。项目融资方案为:企业自筹34000万元,保证金预收款2000万元。3.6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根据主体资料及与建设单位沟

41、通,项目计划于2012年1月动工,计划于2014年12月底完工。项目施工进度安排详见图3-1。图3-1 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图分区/时间2012年2013年2014年14月58月912月14月58月912月14月58月912月道路区房屋建筑区广场绿化区3.7拆迁与安置本项目位于某某某峨岭镇北门路239号,其东、南面紧邻北门,西北面印沿公路和北环路交界,基础设施完善,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面积148400平方米,其中拆迁住宅124400平方米,商业区24000平方米,拆迁后通过经济补偿或在本建设区内安置处理。4项目区概况4.1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4.1.1自然环境概况(1)地质构造1)地质构造项目区大

42、地构造位置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凤冈北北东向复杂构造变形区东段。在地史上曾经历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褶曲、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海拔在5001000m之间,相对高差50m,流域形状呈东北方向条形状,所属地貌类型为低中山地貌。总体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岩层产状为NE 3428。2)地层项目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志留系、二叠系,现从新到老叙述如下:第四系(Q):主要为残、坡积物,残、坡积物分布于缓坡台地及冲沟下部,岩性为母岩风化的黄沙泥土、黄泥土、沙泥土,厚度在0.52.5m。 二叠系下统梁山组、茅口组(P1l-m):岩性为深灰色中至薄层燧石条带含炭

43、泥质灰岩,间夹黑色页岩,厚度73m,呈条状分布在沙子坡镇北面。二叠系下统吴家坪组(P2w):深灰至灰黑色中厚层灰岩、泥质灰岩、粉砂岩、页岩夹碳质页岩及煤层,厚度65m,呈条状分布在沙子坡镇南面。志留系下统马脚冲组、秀山组(S1m-x):岩性为黄绿、蓝灰色页岩夹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厚度135m,呈块状分布在板溪镇北面志留系下统回星哨组(S1h):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黄绿色石英砂岩夹页岩,厚度180m,呈块状分布在板溪镇西面。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雷家屯组(S1lm-1j):岩性为黄绿、蓝灰色页岩,底部夹泥质生物碎屑灰岩,厚度120m,呈树枝状分布在板溪镇东面。3)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44、图(GB 18306-2001),项目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05g。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查得该区地震基本烈度相当于级,属基本稳定至稳定区。(2)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的地形地貌,地貌类型为低中山陵地貌,建设区总体上南西高北东低,海拔高程一般在500-1000m,地形相对高差50m,地形较平缓。(3)水文项目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建设区内无河流及山塘、水库等地表水发育,地表水对拟建项目影响较小。地下水补、

45、径、排主要受降水、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控制,既有区域的统一规律,又有随地段的明显差异。区内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沿地层倾向向北东迳流,排泄于建设区外地势低洼处。该区域地下水位在1280m高层以下,而拟建项目地下室及地下车库基坑开挖高层为1285.050m,高于该区域地下水位5.05m,因此,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影响较小。项目区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好。(4)气象根据某某某气象局30年气象资料,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冬季较寒冷、夏季较温凉、雨热同期。多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9.1,10积温5253。年平均日照时数1553.

46、1h,多年平均降水量1108.6mm,年最小降水量为968.0mm,年最大降水量为1763.5mm,10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54.36mm,最大24小时降水量为130.31mm;20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62.28mm,最大24小时降水量为152.72mm;50年一遇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80.8mm,最大24小时降水量为180.94mm。年平均蒸发量1258.4mm,年均无霜期240天,年平均风速2.5m/s,年均大风15日。本县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低温、冰雹、秋绵雨、暴雨等。(5)土壤项目区及附近区域土壤主要为黄壤,土层厚度为80-200cm。黄壤属湿润、干湿季不明显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

47、而成的土壤,土壤中富含氧化铁、氧化铝,很容易发生水化作用,质地粘重,有较强的抗侵蚀性和抗冲刷性,pH为5.5-6.5左右。(6) 植被 植被属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有华山松,杉木混交林,马尾松、杉木、青杠、混交林、白杨、桦木混交林等。灌丛主要有红子刺、火棘等,整个区域虽然为次生植被,但林草生长情况较好,区域的林草覆盖率约为27%左右4.1.2社会经济情况某某某某某某建设项目位于某某某县城峨岭镇,峨岭镇是某某某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基础设施较齐全,工业产值占全县的20.4%(不含县级工业),是全县的物资集散中心。行政区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23个村、3个

48、社区、198个村民小组。县城内拥有国家机关、工矿、企业、学校等单位115个,主要工业有造纸、印刷、农机、兽药、民族工艺制品厂等30余个。城区总人口56101人,其中农业人口39014人、非农业人口17087人,耕地面积14910亩;城区工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农业产值0.6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5元。表4-2 峨岭镇社会经济现状表行政区划总面积(km2)耕地面积(hm2)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GDP(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人均耕地(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峨岭镇82.00994.005.603.901.650.6560.3823254.2土地利用现状根据2000

49、年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峨岭镇国土总面积为8200.00hm2,农业用地3730.00hm2,其中耕地面积为994.00hm2,林地面积为1734.00hm2,牧草地598.67hm2,果园为33.31hm2,其他农用地为370.02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547.84hm2,交通运输用地为200.76hm2,水利设施用地为122.95hm2,其他建设用地为372.05hm2,未利用土地228.00hm2,荒草地为79.69hm2,裸岩石砾地为97.86hm2,其他未利用地为50.45hm2。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为3.01hm2,占地类型为商住用地。4.3水土流失现状某某某县峨岭镇贵

50、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全镇国土总面积82.00km2,根据2000年遥感技术调查,峨岭镇水土流失总面积12.6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5.46。其中:微度流失面积77.05km2,占全区总面积的93.96%;轻度流失面积4.95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04。4.4水土保持现状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规定,本项目处于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1)峨岭镇水土保持治理和监督执法工作开展情况为有效遏制住工程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峨岭镇水土保持监督站响应某

51、某某县水利局对全县建设项目展开拉网式排查行动,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书(表);未执行水土保持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三同时”制度;未缴纳水土保持费;未开展水土保持监理、检测及验收工作等问题。 认真抓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掌握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做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规划,全面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2)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开展情况项目建设从2012年1月开工建设,在建设区内已经铺设排水管网,盖板沟,及部分临时拦挡措施,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3)存在问题项目建设区靠近城

52、市道路,施工前必需修筑施工临时围墙,以避免影响周边居民出行。开挖回填土石方工程量大,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本项目建设产生弃渣较多,如不解决好弃渣堆放问题,将会产生水土流失。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5.1主体工程比选方案的分析与评价本项目场址具有唯一性,因此本方案不再进行场址比选。项目建设区靠近城市道路,分别,交通运输很方便。总占地面积为3.01hm2,占地类型位商住用地,扰动占压地表面积为3.01hm2,工程建设绿化面积为0.99hm2。本方案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分析认为,该场址方案占地面积较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小,可恢复绿化面积大,本方案认为主体设计推荐的场址方案较合理。5.2制约因素分析与

53、评价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场地选址兼顾了水土保持要求;场区内没有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和长期定位观测站;场址不在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土地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项目场地选址无法避开生态脆弱区,存在制约因素,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与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后,项目建设可行。5.3工程占地面积、性质、类型的分析与评价5.3.1工程占地面积的分析与评价主体工程计列项目建设区占地面积3.01hm2,本方案认为主体工程计列的占地面积和实际征地面积相符。项目实际占地面积已经能满足需要,符合水

54、土保持规范要求。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同意其占地面积。项目区占地面积见表5-1。表5-1 项目建设区工程占地面积一览表 单位:hm2项目分区合计 项目区占地 永久占地新增占地道路区0.320.32房屋建筑区1.161.16广场绿化区1.531.53合 计3.013.015.3.2占地性质的分析与评价本项目的建成,道路区、房屋建筑区和广场绿化区将永久使用,因此将其占地性质定义为永久占地。通过分析,永久占地中没有乱占土地,做到了在满足生产规模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少占土地。同时项目建设区不存在乱占土地和扩大扰动面积的现象。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同意采用其占地性质的方案。5.3.3占地类型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分析

55、,项目建设区占地类型为商住用地,通过在项目区完善植物措施后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同意其占地类型方案。5.4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的分析与评价本项目场地平整时,根据主体资料和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开挖土石方量为295200m3(其中建筑垃圾32700m3),回填方量为19970m3,建设期弃渣量约为275230m3。本项目建设期需要拆除大量建筑,势必产生建筑垃圾;由于本项目建设地下车库开挖量大,产生大量废弃土方和石方。依据建设单位弃渣处理办法,本项目建设产生的废弃土石方和建筑垃圾排往当地政府指定弃渣场。表5-2 土石方平衡表 单位:m3项目分区开挖回填弃方小计土方石方建筑垃圾小

56、计土方石方小计土方石方建筑垃圾去向道路区96660568263246873665350107042809131055756281887366弃渣场房屋建筑区182516106826608201487012820326095601696961035665126014870弃渣场广场绿化区16024320023601046418001200600142242000176010464弃渣场合计2952001668529564832700199705530144402752301468828120832700弃渣场注:以上均为自然方。图5-1 土石方平衡流向框图 单位:m3回填方土方:5530石方:1

57、4440建筑垃圾:0总挖方土方:166852石方:95648建筑垃圾:32700土方流向石方流向弃渣场土方:146882石方:81208建筑垃圾:32700道路区土方:56826石方:32468建筑垃圾:7366房屋建筑区土方:106826石方:60820建筑垃圾:14870广场绿化区土方:3200石方:2360建筑垃圾:104641070428010356651260148702000176010464建筑垃圾流向道路区土方:1070石方:4280建筑垃圾:0总弃方土方:146882石方:81208建筑垃圾:3270055756281887366房屋建筑区土方:3260石方:9560建筑垃圾

58、:032609560广场绿化区土方:1200石方:600建筑垃圾:012006005.5施工组织、施工方法与工艺的分析与评价项目工程建设外部条件好,如项目建设区位于某某某县城区中心地段,交通很方便,无需新建施工道路,建设区内市政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公用管网已完善,能源供应条件可满足项目建设要求。提出的施工组织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从工程施工进度来看,未避开雨季,不利于水土保持工作,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主体工程中明确项目施工前先修筑临时施工围墙,可避免因项目建设影响周边居民的出行,也可防治开挖土石方下雨天被雨水冲刷而影响周边环境。项目建设时在施工围墙范围内进行,材料堆场、临时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均布置于场地内,征地红线范围外未设置临时施工场地,有利于水土保持。鉴于上述情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先拦后弃、先排水后开挖的水土保持要求,合理优化、调整施工进度。5.6主体设计的水土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