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798299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课内外阅读练习(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一)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9 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

2、,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 分)山门 圮 于河圮 () 湮于沙上湮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求石兽 于水中,竟不可得。2 分)于 ()沿河求 之,不亦颠乎?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译: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 分)答: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用文中原句回答) ( 1 分)答:2 分)(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共11 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 阅十余岁阅: _( 2

3、)竟不可得竟: _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 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4 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 2)众服为确论。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 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2 分)答:(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 题。( 12 分)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1)山门 圮于河()(2)湮于沙上()(3)如是再 啮()20.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 分)(1)一老河兵闻 之 ()(2

4、)当求 之于上流()21.用“ /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 分)众服为确论。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 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 3 分)答:2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 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 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 “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

5、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 “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17 分)【甲】沧州南,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

6、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说苑: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吴亮忍经) 注 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阅 十余岁阅:尔辈不能究物

7、理老子往问焉问:常枞张口示老子曰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盖刚者比暴 / 柔者喻 / 仁刚者易 / 坏柔者独存B. 盖刚者比暴柔者/ 喻仁刚者 / 易坏柔者 / 独存C.盖刚者比暴 / 柔者喻仁 / 刚者易坏 / 柔者独存D.盖刚者比暴柔者/ 喻仁 / 刚者易坏 / 柔者独存物理:示: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 分)(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3 分)9. 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 “天下事” 相关道理时, 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 分)(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

8、10-13 题。( 14 分)【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再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

9、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改也。【注解】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拊:拍。搐ch:收缩。此指“夹”。掉:摆动。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 分)(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一日 曝书画曝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 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译文:12. 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 分)(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

10、曰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 笑曰原因:13. 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 分)甲文:乙文:河中石兽阅读练习1 答案:(一) 11圮 (倒塌)湮 (埋没)12于(介词,在)之(代词,指代二石兽)13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14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 回答 11-15 题。 ( 共 11 分)11. (1) 阅:经过,过了(2)

11、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 2 分每小题 1 分。12. 山门 / 圮于河评分说明:( 1 分)13. (1)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评分说明:( 4 分)毎小题 2 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 分。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评分说明:( 2 分)主要内容1 分,道理1 分,言之成理即可。1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 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

12、能提出正确看法。评分说明:( 2 分)笫一问 1 分,笫二问 1 分,意思对即可。(三) 19. (3分)( 1) 倒塌( 2) 埋没( 3) 咬,这里意为冲激。20. (2分)( 1) 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 石兽21. (1分)众 / 服为确论。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 分,译出大意 1 分)23. (3 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 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

13、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 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 分)写作评分时应注意: 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 A.立意新颖; B. 构思巧妙;C. 感情真挚动人:D. 语言富有个性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 、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髙分。书写分3 分。其中,文字规范1 分 ,端正 1 分,整洁 1分。24.D河中石兽阅读练习2 答案:( 一)( 17 分)6. ( 4 分)经历,经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慰问,问候给看7. (3 分)C8. ( 6 分)( 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评分说明:“如”翻译正确 1 分,补出“石兽

14、” 1 分,句意正确 1 分。(2)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评分说明:“亡”、“岂”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正确1分。9.( 4 分)甲文以讲述用不同方法寻找石兽的故事的方式揭示道理;常枞通过舌存齿亡的现象设喻说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说苑记载:常枞有病,老子去问候他。常枞张开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难道不是因为它柔软吗?”“我的牙齿在吗?”老子说:“不在了。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常枞说: “天下的事都在这里了。”坚硬的好像暴横,柔软的好比仁义;刚的容易坏,柔的却存下来了。(二)答案:( 14 分)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

15、)经历( 2)晒11.翻译( 4 分,每小题2 分)( 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12. ( 4 分)( 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 分,结合文本分析1 分,言之有理即可。4 分。)甲文示例:( 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 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

16、误的判断。(1 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 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1 分)乙文示例:( 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1 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1 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 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1 分 )( 3)要注意细节。( 1 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1 分)【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 拍手大笑说: “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 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