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全集【69页】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3797700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46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全集【6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全集【6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全集【6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全集【6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全集【69页】(7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本 教 师: 程 用 礼 学 科: 语 文 年 级: 八 年 级 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01)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

2、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 本文写作年代我国

3、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除字词障碍豁然 俨然 黄发垂髫 要还家 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 阡陌2、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3、指导学生朗读(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A、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

4、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般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5、。 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通译全文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们现在的意思,且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序如何

6、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4、落实全文翻译5、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1)重点词:甚异之 欲穷其林 既出 桑竹之属 不复出焉 便扶向路 诣太守 阡陌(2)四个“然”字词:豁然俨然怡然欣然(3)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7、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4)一词多义复 A复前行 B不复出焉 乃 A乃大惊 B乃不知有汉 舍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 寻 A寻向所志 B 寻病终 志A处处志之 B寻向所志 为 A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5)通假字 便要还家(7)句式: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人。省略句: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

8、“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B 便舍船,从口入。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渔人)便便舍船,从口入。”C 问所从来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D 便要还家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便要(之)还家”E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F 林尽水源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 五、请学生结合翻译,再读课文,加深理解。板书设计: “忽逢桃花林” (风景幽美) 发现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增添神秘色彩)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进入桃花源 “其中往来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 “便要还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好客) 离开

9、桃花源 “处处志之” (为下文作铺垫) 再寻桃花源 “遂迷,不复得路” (再添神秘) 作业设计: 完成百分导学第21课课前导学部分,课堂导学部分。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的理念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对于第一课时的讲授,事后证明我的准备是有些不足的,主要是感知课文这一块,我没有将陶渊明介绍的太详细,特别是他三径就荒的理想和节操,我只是匆匆而过。 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02)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3、要求学生运用

10、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理解结构 1.请一位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再次熟悉文意,准备有创造的复述课文。 2.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教师鼓励评价。 3.提问:课文是以什么线索来记叙桃花源的?师提示:桃花源可以说是一处美景,写景类文章大致有些什么线索。 明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4.师生结合线索,归纳课文结构明确:发现桃花林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二、感知文意,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11、逢桃花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你觉得景色如何?有什么作用?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如何?明确:“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明确: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明确:“处处志之”(为下文作铺垫)“寻向所志”(增添神秘色彩)8、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9、为什么渔人后来寻不到桃花源?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0、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

13、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三、研讨()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用四个字: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

14、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似有实无,似真而幻,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本文出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讲诚信,

16、你觉得“渔人”的品行如何?参考: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我们说渔人确实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2. 渔人复求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这一结尾的蕴籍何在?明确:陶渊明心怀理想,为我们设计了“世外桃源”这样一个优美的境地,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同时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断然不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3.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

17、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

18、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板书设计: “忽逢桃花林” (风景幽美) 发现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增添神秘色彩)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宁静) 进入桃花源 “其中往来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乐幸福) “便要还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好客) 离开桃花源 “处处志之” (为下文作铺垫) 再寻桃花源 “遂迷,不复得路” (再添神秘) 作业设计:1.复习重点字词,加深理解 2. 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反思桃花源记为传世佳作。我非

19、常喜欢作者描绘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会。对于这篇古文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那么这篇课文究竟能给同学们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一、继续巩固同学们课外通过查资料预习的方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能力。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大意。结合课文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对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这时能发现问题,那就是学有所获的表现。三、对古文知识点的识与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文言文,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而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点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0、:其一,古今异义词;其二,一词多义;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现突出,要在翻译时根据意译的方式适当补出来。我认为通过对全文的背诵,是对文言知识点识记的最好方法。本文的教学我的设想是以学生朗读与自学为主,教师点拔为辅,“学、问、讲、练、创”为教学理论支撑。在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疏通文中的字词句,再借助幻灯片把桃花源记的美景与文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探讨本文的思想内容和主旨。这节课上有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对本文比较感兴趣。只有一些后进生还不能进入状态。还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裕。如果学生能主动就课文思想内容作更进一步地探讨,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反思,那就锦上添花了。 标尚学校201

2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03)课题:短文两篇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的: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2教师补充。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

22、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3背景资料: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馨x(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r(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

23、,身体) 云(说) 何(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3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学生齐读课文。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

24、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教师板书: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5、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教师板书:对偶 拟人写景-幽雅明确(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

26、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师板书:对偶衬托写人-高雅明确(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

27、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师板书:虚实正反写事-有趣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

28、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教师板书:类比隐含立志-高远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

29、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教师板书:引经据典表态-高洁6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五、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30、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教师不可规定统一答案,学生思有所获就是创新。 六、课堂小结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在学生背诵声中结束学习。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对偶 拟人写景-幽雅对偶衬托写人-高雅虚实正反写事-有趣类比隐含立志-高远引经据典

31、表态-高洁作业设计:1预习爱莲说。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教学反思: 陋室铭是一篇用以自警和励志的文字,非常值得同学们通过反复的读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产品。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深谙此道,多次让大家朗诵,效果还算可以,加上讲解部分,讲得很细,有利于学生理解。 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04)课题:短文两篇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莲子也是我们建宁的特产之

32、一。大家都听说过“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这句话吗?殊不知,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吧。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2教师补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周敦颐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检查自读情况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dn颐y( ) 可爱者甚蕃(fn ) 出淤y

33、泥而不染( ) 濯zhu清涟而不妖( ) 不蔓mn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xi玩焉( ) 花之隐逸y者也( ) 陶后鲜xin有闻( )2 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通译全文。3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5.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 四、赏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女同学读第一段。 2、教师讲解。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明确:三种。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

34、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提问: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

35、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3、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男同学读第二段。 2.教师讲解。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提问: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学生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提问: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三种花: 菊、 牡丹、 莲 三种人: 隐士、 富贵者、 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 惋惜、 讽刺、 赞美。3.集体默诵、背

36、诵第二段。四、小结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五、课堂练习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37、。板书设计:三种花: 菊、 牡丹、 莲 三种人: 隐士、 富贵者、 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 惋惜、 讽刺、 赞美。作业设计:默写两篇文章 教学反思:本课在讲授时,我注意观察了班级的动态,我发现部分同学非常认真,老师说一句记下一句,而有些同学非常懒惰,乃至老师讲完一段学生依旧是不动手。于是我强调了怎样做笔记。如果从这一个小事上看,会发现,这些东西只有走下讲坛,认真看,才能比较清楚。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05)课题:核舟记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

38、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

39、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 ) 器皿( ) 罔不因势象形( ) 尝贻余核舟一( ) 长约八分有奇( )( ) 二黍许( ) 篛蓬( ) 石青糁之( ) 多髯( ) 手卷( ) 衣褶( ) 矫首( ) 不属( ) 诎右臂( ) 舟楫( ) 椎髻( ) 叔远甫( ) 篆章( ) 2、解释加点词语 明有奇巧人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 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 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

40、之劳形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 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左手抚鲁直背 佛印居右 左手抚炉 启窗而观 其两膝相比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 而竖其左膝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人视端容寂 而竖其左膝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4、划分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翻译文言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

41、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板书设计:核舟 : 舟中舟首舟尾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教学反思:核舟记一文紧扣着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展开。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来让同学们朗诵,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诠释本文的词语,我以为,这篇文章生僻词语过多,不得不如此。不过参照了另一个人的教学设计后我发现,其实未必如此。关键是作为,教师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导演的来让学生充分地演。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06)课题:核舟记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 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

4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一)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

43、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1、奇巧。 2、“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

44、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1、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

45、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讨论明确:1、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

46、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1、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

47、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3、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明确: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

48、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活板和核舟记这两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核舟: 舟中舟首舟尾 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本文教学反思:核舟记一文紧扣着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展开。我设计时紧扣这个中心,发现其实本文还是比较好解读的。由大苏泛赤壁到大苏到船上三个人,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这样之后在讲述时我轻松了。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07)课题:大道之行也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49、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

50、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二、整体把握课文。1、本课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搜集全文阅读。今天我们只要研究这一段文字。先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课文,请注意生字和特殊读音。(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朗读,如有必要可板书重点读音和朗读错误的读音。)2、通过提问把握课文大意。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回答。(“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在回答的时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

51、学生不理解,可以请发言的同学来解释。)3、老师小结:这段文字从很多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下这个理想的实质是什么?三、深入研究课文,领会课文实质。1、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课文中有关语句来回答问题: 选举什么样的人治理国家: 提倡什么的人际关系: 怎样对待弱势群体: 具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观念: 具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念:2、学生回答问题。3、以上这些方面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作者对此作了大胆的设

52、想。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人,能够有这样的设想确实叫人敬佩。然而,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作者的这些设想仅仅停留于提纲式的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时代的局限使得他们不可能去研究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实践这些设想的方法。我们今天去阅读这些文字,大家想过什么方法可以实践这些设想吗?请大家大胆想象,说出你的设想,说不定明天的社会学家就出现在你们中间。同学谈设想,老师注意倾听。板书设计:大道选贤任能,讲信修睦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 2.人人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谓之大同】作业设计:完成百分导学本课的练习。教学反思: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