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

上传人:feng****heng 文档编号:137910542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础知识发布:2009-6-05 17:55 | 作者:shangguanheye | 查看:98 次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本介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 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 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 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 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无源电子

2、标签(Passive 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 (Semi-passive tag)。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 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电子标签依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超高频电子标签和微波 电子标签。依据封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信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 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RFID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 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 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RFID发展历程RF

3、ID技术实现的基础是利用电磁能量实现AIDC,电磁能量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 能量形式。(1)人们对电磁能的认识追溯历史,公元前中国先民即发现并开始利用天然磁石,并用磁石制成指南车。到了 近世,越来越多的人对电、磁、光进行深入的观察及数学基础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国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1846年英国科学家米歇尔.法拉弟发现了光波与电波均属于电磁能量。 1864年苏格兰科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尔发表了他的电磁场理论。1887年,德国 科学家亨瑞士.鲁道夫.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场理论并演示了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并 可以被反射,具有类似光的极化特性,赫兹的实验不久也被俄国科学家亚力山大.波普重

4、复。 1896年马克尼成功地实现了横越大西洋的越洋电报,由此开创了利用电磁能量为人类服务 的先河。更进一步,在1922年,诞生了雷达(Radar)。作为一种识别敌方空间飞行物(飞 机)的有效兵器,雷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雷达技术也得了极大的 发展。至今,雷达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人们正在研制各种用途的高性能雷达。(2)RFID技术的发展RFID直接继承了雷达的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AIDC新技术一一RFID 技术。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了射频识别RFID的理论基 础。1) RFID技术发展的历程表。在20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5、是科学技 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之一。RFID技术的发展可按10年期划分如下:19411950年。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 RFID技术,1948年奠定了 RFID技术 的理论基础。1951-1960年。早期RFID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1971-1980年。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 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规模应用开始出现。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

6、泛采用, RFID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2001-今。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 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规模应用行业扩大。RFID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单芯片电子标签、多电子标签识读、无线可读可 写、无源电子标签的远距离识别、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RFID正在成为现实。2) RFID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RFID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较早也较快。尤其是在美国、英国、德国、瑞典、瑞士日本、南非目前均有较为成熟且先进的RFID系统。其中,低频近距离RFID系统主要集中在125kHz、13. 56MHz系统;高频远距

7、离 RFID系统主要集中在 UHF 频段(902MHz928MHz)915MHz、2. 45GHz、5. 8GHz。 UHF频段的远距离RFID系统在北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欧洲的应用则以有源2. 45GHz 系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5. 8GHz系统在日本和欧洲均有较为成熟的有源RFID系统。在RFID技术发展的前10年中,有关RFID技术的国际标准的研讨空前热烈,国际 标 准化组织ISO /IEC联合技术委员会JTCl下的SC31下级委员会成立了 RFID标准化 研究 工作组WG4。尤其是在199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发起的AutoID Center非盈利性组织在

8、规范RFID应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明 显。Auto ID Center在对RFID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如 下:a. 提出产品电子代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概念及其格式规划。为减化电 子标签芯片功能设计,降低电子标签成本,扩大RFID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b. 提出了实物互联网的概念及构架,为EPC进入互联网搭建了桥梁。c. 建立了开放性的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公用技术研究平台,为推动低成本的RFID 标签和读写器的标准化研究开创了条件。我国在RFID技术的研究方面也发展很快,市场培育已初步开花结果。比较典型的是 在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

9、别系统建设中,推出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距离自动识别系 统。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研究正式起步阶段可追溯到国家/k2/计划。铁道部曾 将货车自动抄车号项目列为八五重点攻关技术研究课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有 多家研究机构参与了该项技术的研究,探索了多种实现方案,最终确定了 RFID技术为解决 货车自动抄车号的最佳方案。进而,在RFID实现技术方面又探索了有源标签方案、无源标 签倍频方案等。最后选定了无源标签RFID方案。经过多年的现场运行考验,铁路车号自动 识别系统工程于1999年全面投入建设。经过两年左右的建设与试运行,目前铁路车号自动 识别系统工程已发挥出了系统设计功能,圆了铁路人的梦想,并且其辐射与渗透到其他应用 方面的作用日渐明显。在近距离RFID应用方面,许多城市已经实现了公交射频卡作为预付费电子车票应用, 预付费电子饭卡等。在RFID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方面,国内已具有了自主开发低频、高频与微波RFID 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能力及系统集成能力。与国外RFID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 在RFID芯片技术方面。尽管如此,在标签芯片设计及开发方面,国内已有多个成功的低频 RFID系统标签芯片面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