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二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37752446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李白《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白《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白《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李白《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二(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李白望庐山瀑布背景资料二九寨沟·凤凰备课室一、古诗教学的意义。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是一份宝贵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英·安诺德语)所以,现在我们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二、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

2、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在省编义务教材中共收录唐宋时期名家诗篇23首,这些古诗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的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除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譬如,了解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它侧重于“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

3、层”,并“以清奇生新深隽瘦劲为尚”的特点,则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诗教学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了解历史,了解诗人,则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动脉;掌握古诗的语言特点,则有利于扫清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这些方面都可能成为古诗教学中的突破口,使学生真正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怀,从而喜欢古诗,并且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基本方法。三、古诗教学的方法。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两者必须有机统一,协调发展。1、朗读。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

4、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就朗读的指导而言,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扬顿挫,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

5、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七诗意。第二阶段,加深理解的朗读。初读是感受,那是较为朦胧的理解,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通过分析朗读,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第三阶段

6、,深化理解的朗读。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句,理解诗的表现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简而言之,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指导朗读

7、时必须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诗背熟),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2、分析。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从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的角度去研究教材、教法。、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应介绍南宋的有关历史及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北宋灭亡。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伴随他成长,而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促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

8、从来得不到朝庭重用,多次罢职闲居,壮志难酬。最后,被罢斥归山阴故里,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秋是归故里的第四年,也就是68岁时所作,示是85岁时,也就是临终之年,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秋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诗人为大好河山的沦陷而感到无比愤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便可知其中遗民哭了六十多年,能不泪尽吗?能不盼望王师到来吗?同时可明白诗人是在为遗民呼号,想引起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心,那么,诗人的爱国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示中诗人在他有生之年(80多年)时刻不忘收复中原,可惜未能实现

9、,“但悲不见九州同”,悲痛之情便跃然纸上,但至死坚信王师北定中原之日必将来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壮之情直逼读者。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告知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承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所以,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

10、、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把握语言特点,巧作处理。古诗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受格律要求,字数的限制,有时为了强调某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常有倒装、省略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把省略的补上,把颠倒的顺序倒过来,使之与现代语言习惯相接近,使学生容易理解。在诗中因字数所限而省略,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句,教学时可由“疑是银河落于九天”而换成“疑是银河从九天落”。有的为强调某一部分而使词序颠倒,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教学中可处理成“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

11、与四时同”。有的为了照顾押韵、平仄等问题,把词序句序颠倒的,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古诗的语言相当精练,有些诗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而儿童语言的特点则与此有一定差异,这样对理解诗意就造成了一条鸿沟。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一定的坡度,进行合乎逻辑的补充和连缀,把不连贯的地方连贯起来,把含蓄的地方体会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诗中省略了诗人的三个问句:“师往何处去?”、“采药在何处?”、“在山的何处?”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先“安置”好这些问句,必将较能顺利地理解全诗的意思与诗人的感情变

12、化。掌握古诗中的这些特点,将古诗“善意的改造”一下,将有利于学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意,为将来灵活地学习古诗奠定基础。、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有些诗的分析,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就是围绕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而展开的。正因为“独”,又逢佳节故而“思”,想到“兄弟登高处”的情

13、景。而“少一人”也正是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的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全诗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他为什么“思”,正因为看到了“明月”,为什么在深夜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床前明月光”如“地上霜”。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可以顺着或倒着分析全诗,都会显得得心应手。诗中有些词句可以帮助解释诗中所描绘的现象的原因,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放过的。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船儿为什么驶得这么快,原因就在于白帝城的地势高彩云间(当然其中有诗人的表现风格,与当时遇赦而归的喜悦之情使之然也)。有些咏物的诗,它抓住事物的种种特点而描写,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所咏对象的一种感情,教学中学生可能不易体会到,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作文章。如王安石的梅花,其中写到梅花的三种特点:“凌寒独自开”开花的季节(不怕严寒),“遥知不是雪”颜色,“为有暗香来”香味。再让学生比较诗人最喜爱梅花的什么特点,稍作启发,便可使学生知道是“凌寒独自开”,由此理解全诗的主题。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间接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总之,教学古诗有定法而又无定法,我们要因教学的诗歌而定。关键是要给学生一条学习的捷径。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的诗意,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