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7689816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教学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促进数学及数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倡导和探索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数学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带

2、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相互融合,将其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融为一体,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作为数学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自然、流畅的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我在实际教

3、学中,初步探索,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新知获取,光靠教师的抽象讲解传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内容兴趣不浓,不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生动有趣地导入新课,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必将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也是取得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常常会在一堂新课的开始,选择收集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通过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猴子妈妈分饼”这一故事情节。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仅对动画片情有独

4、钟,而且又特别的乐于助人这一心里特点,我收集了关于猴子妈妈分饼的动画。动画演示后,热烈的学习氛围已经将学生带入到动画王国中,让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扮演了动画片中其中的一只小猴子,正在认真思考如何帮助猴妈妈分饼。此时学生们已经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在分别分完4个饼、2个饼之后,我立即又提出:“猴子妈妈如果只做了一个饼,要分给两个孩子,该怎么分呢?”。学生纷纷作答:“把一个饼掰开,每个孩子分一半。”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半个饼”是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很自然地导入课题:分数的意义,与此同时,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参

5、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中,通过动画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生动性、有趣性。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将教学目标化难为易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要占25%;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又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轨道上运行时不仅相对运行而且发出鸣笛的声音,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0千米。甲车开出后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闪烁的线段图,在线段图上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很难的问题通过火车形象生动的动态演示和线段直观的解释说明,霎那间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各个数量间的关系。它比

7、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刺激,学生们很快运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又如在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四个相等的正方体组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如何变化的”。为了形象的说明这个问题,相关的课件设计了四个小正方体以不同的路径组合成长方体的过程,同时把组合好的长方体进行旋转,展示它的各个面的大小。通过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演示了表面积的变化过程,学生们的感官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快速的构建表象,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传统数学教学无法比拟的,既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将教学目标化难为易。三、运用

8、信息技术,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的基础知识,更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可以很好的在学生面前展现现实生活中的表象,让学生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即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已经掌握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道理,可是学生不了解它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这样,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举一反三,扩展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事先在本市交通比较拥挤的

9、地段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行人冒着生命的危险越过栏杆走到马路的另一段。问学生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道理,同时也对同学们进行了道德方面的教育,告诫学生不要随意攀爬马路两侧的栏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运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活动方式更多样,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前的课堂练习单调,大都是文字形式的,教师埋头抄,学生埋头做,抄完一黑板,再擦再抄,效率低。或者教师以卷纸形式事先设计了一些练习题,用以检验学生的接受程度,可是教师又要苦于批改之中。这样做信息反馈慢,效果不好。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训练活动,是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学生自我检测以及反馈教

10、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巩固练习中,巧妙地利用教学课件,可以省去板书、擦拭和批改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并对习题的对错进行判断,大大地增加了练习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认识图形一课练习巩固过程中,让已经熟练掌握鼠标基本操作的学生运用鼠标单击和拖动操作将各种各样的图形进行分类和拼图,如果分类有误,被拖动的图形会自动回到原位。弥补了原有课堂上教学用具缺少,只能少数同学操作和展示的不足,将课堂的活动方式更多样,同时将操作的步骤更简单,

11、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六、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算法的多样化和简便化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须照顾整体,而教学的“一刀切”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要因材施教必须要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节课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了多种计算方法。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何计算花边有多长?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陈述,教师展示预设的课件,当学生看到屏幕中展示自己的算法时,立刻获得了成就感,其他学生纷纷抢说自己的算法,老师一一展示。最后对比各种算法,

12、找到最简便的算法,学生很容易看出,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的方法计算最简便。这时,老师出示公式,学生不但认识深刻,容易理解,而且记忆犹新。总之,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式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我们教师不断重新学习,接受在职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让我们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放松。 【参考文献】1徐万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2)2吴华,宋西红.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教育学报, 2006,(6)3张定强, 金江熙. 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新思考. 电化教育研究, 2007,(9)4姜智编著. 教育心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