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

上传人:积*** 文档编号:137648418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 画像石棺是一个采取线刻、浮雕或镂雕等雕刻技法,将图像或文字雕刻在石棺上的一个装饰艺术。在文物考古学的分类中通常把它归于画像石类,学术界称其为画像石棺。因为不属于平面绘画艺术范围,所以,美术史学家称其为“中国早期的雕刻”。中国画像石棺从公元前二世纪启蒙发展至公元十三世纪,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其艺术风格、雕刻技术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反应了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界雕塑史的一席之地。折射出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家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汉代画

2、像石棺,除少数部分是出土于砖室墓外,其它普遍存于汉代崖墓之中,尤其是在四川地域。画像石棺按其所反应的内容能够分为五个类型:一是反应日常生产、生活等现实世界的场景;二是反应历史小说、烈女孝子等题材内容;三是反应未来世界,即理想中的天堂仙界的生活场景;四是各类动物、怪兽、仙巫传说或图腾;五是几何纹、花卉等装饰性图案。一、西汉石棺石椁艺术从文件和考古发觉看,以石为棺的葬制其实很早就已经在部分地域流行。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说明商周之际在蜀地就有石棺石椁之葬制。吉林辽源市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

3、出土的两具商周石棺,更深入证实石棺这种葬制至商周时已较为成熟,但这一时期的石棺石椁因为出土数量不多,且基础上没有雕刻纹饰,作为一个艺术表现形式还处于萌芽状态。到了西汉,中国画像石棺作为一门装饰艺术,才真正开始起步和发展。西汉早期的画像石棺,在纹饰风格上,表现为简单的门阙、穿璧、常青树、楼堂人物等内容。这一时期的石椁数量较少,关键见于山东邹城龙水、滕州庄里西、临沭曹庄、临沂庆云山等汉代墓地。如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的一具石椁,为1984年临沂市册山乡庆云山南坡出土,石椁两挡头和两壁,用阴线雕刻,其中的西侧画像分为三格,中间刻一屋宇,垂幛悬挂,屋内两人相斗,左者持戟冲刺,右者执刀、盾抵抗,屋外两侧各植

4、一株常青树。左右两边皆刻玉璧纹,璧间饰不规则的多边纹、三角形纹。而石椁南壁挡头四面边饰阴线刻菱形纹、三角纹。中间刻两人,戴长冠,着长袍,腰佩长剑,相对而立,作交谈状。西汉晚期,石椁墓的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发觉数量急剧增多,覆盖了整个苏、鲁、豫、皖交界地域,四川地域也有部分出土。题材内容也逐步扩展,不但刻画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如狩猎、出行、乐舞等图像增多,神仙、怪兽等内容也开始出现,尤以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的图像引人注目,还出现了历史人物图像,如老子、伯乐相马等历史小说和传说。总体内容不但如此,单个石椁墓的图像比早期的墓也丰富了很多。山东邹城卧虎山、兖州农机学校、微山县微山岛、金乡香城蝈堆、江苏沛

5、县栖山等地发觉的石椁墓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石椁画像不论是雕刻技法,还是题材内容全部展现出发展的趋势,并演变为画像石室墓。比如,藏于济宁市汉任城王墓管理所的济宁市肖王庄一号石椁,长272厘米,宽90厘米,高86厘米,棺椁四面雕刻有乐舞、谒见、凯旋、双阙、和车马等图案,内容丰富,雕刻手法古朴,表现了死者对生的眷恋,期望将生前的奢华生活带到未来世界。山东邹城博物馆所藏的郭里镇出土石椁,题材内容丰富,阴线雕刻有豫让二刺赵襄子等历史传说,有雷公、雨师、风婆、西王母等神仙人物,还有建筑、人物、制车、射猎、建鼓、百戏等日常生产生活,这些图案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仙思想。总而言之,因为现存于世的西汉

6、时期的石棺石椁数量不多,能提供的信息有限,但我们也能从这些图案纹饰上窥见西汉古朴的石棺雕刻艺术,简练的线条,古拙的装饰表现手法,为以后的东汉石棺艺术的大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二、东汉石棺石函艺术东汉是画像石棺艺术发展的高峰,和西汉时期多由石板组合而成的石椁相比,东汉的石棺大全部是以整石凿成,应是真正意义上的石棺。从发觉和出土的数量来看,东汉也是最多的,基础上占据已发觉石棺石椁的二分之一左右;而从分布情况看,东汉石棺关键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域,尤其是四川和重庆地域的河流沿线一带。庄园经济的发展,和平民化的出现,造就了东汉多姿多彩的画像石棺艺术。因为是就地取材,还有部分和崖体相连而“伴生”的石函,即崖

7、棺。这些石函、石棺,大多是材质酥松的砂岩,这和川渝地域的地质结构相关,这种红色的砂岩分布广泛,利于开凿雕刻,使这类葬具的普遍使用成为可能。东汉时期,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原始的道教思想、神仙思想和奢靡享乐主义充斥着大家的日常生活,也反应在丧葬习俗上。从石棺的内容来看,涵盖了东汉社会的各个方面。1神仙人物及图腾崇敬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时,当初的原始宗教崇敬,关键还是对自然图腾的一个崇敬,这一类关键表现在代表日神和月神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坐在龙虎座上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界西王母、多种祥瑞的珍禽异兽,和代表方位镇守四方和避邪的四灵等。伏羲女娲和西王母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时期石棺石函的关键题材内容。1972年,

8、郫县竹瓦铺东汉砖石墓出土的一号石棺后挡,上刻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左边的伏羲手执日轮,轮中有金乌;右边的女娲,手执月轮,轮中有桂树、蟾蜍。而二号石棺的前挡阴线雕刻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头戴胜,饰灵芝,构图简练饱满。现藏于新津县文物管理所的四号棺,为2021年9月在新津县邓双镇龙岩村出土。其前后挡上雕刻的人头鸟身羽蒙、天鹿和六博、师旷鼓琴,无不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而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郫县二号石棺棺盖上,所雕刻的青龙白虎,动态十足,栩栩如生,是东汉石棺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除主图为青龙白虎衔璧之外,棺盖上还雕刻有牛郎织女图,这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最早的实物的图案;牛郎头上戴冠,用力拉着牛,织女头上

9、梳双髻,长袖飘飘,面向牛郎手执绕线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初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2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市井生活在汉代,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实施,使得庄园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谷物堆满粮仓。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全部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充足反应出汉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的生活画面。从藏于乐山麻浩崖墓博物馆的一口石棺上,我们清楚地看见大家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各类豪华车马来来往往,表现出富豪们日常出行前呼后拥的生活画面。而藏于四川博物院的郫县一、五号石棺“

10、宴饮、杂耍、乐舞”图和“曼衍角抵、水嬉”图更是将汉代的市井生活,用线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向了极致,难怪后汉书仲长统传里描述:“豪人之家,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妖童美妾,填乎倚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东汉奢靡的生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大量表现农业生产、渔猎、养老等题材内容的画像,也广泛见于这一时期的画像石棺上。3历史小说和传说重视礼仪和孝道,反应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二十四孝的出现,和烈女、孔子和老子等历史小说和传说小说的大量出现,全部是这一思想的详细表现。现藏于四川射洪县的一具东汉石棺,侧面雕刻有一幅“鲁秋胡戏妻和季扎挂剑”的小说:在一树下,一女子身着长裙,正躬腰采摘树上的

11、果实,树腰挂一竹篮,其身后一头戴冠,身着长衣,腰佩长剑,牵着马的男人,伸手作调戏状;马后一树上挂着长剑,一男正躬身作揖。1999年在合江县城出土的一具画像石棺,现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棺的一侧雕刻了“董永侍父”的小说,图中左边一大树下一执杖的老者坐在独轮车上,其前一人,手执一锄,右边刻一辎车,车旁一御者,正赶马车前行。而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石棺一侧,表现了汉武帝封方士栾大为“天道将军”的小说。图中六人,其中二人,体生长羽毛,是古籍中所记载的“羽衣”。左第三人为汉武帝,跟随其身后手上捧笏的二人为侍者,左起第四人为栾大。“孔子问礼”在东汉画像石棺中也多有发觉,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的画像石函和

12、新津县的东汉画像石棺上全部表现了这一题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子问礼”石函,早年台湾学者的文章里曾介绍过,说这件东西毁掉了。其实,该石函早年因偷窃搬运方便被戳断为三段,偷渡出境时被截下,有所损害,加之风化等原因,断裂成大小不等的7、8块,一直未修复示人。2021年四川博物院因新馆开馆陈列展览所需,对其进行了修复,这件文物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石函画面中的每个人物头顶上方全部有些人物的名字,整个图案分为三个小说情节,从左至右为:1.孔子见老子:左侧有一执杖老者,榜题:“老子”,中间戴冠者向左侧老子问礼,榜题:“孔子”,孔子后方有戴冠执简者,榜题:“曾子”;2.神农尝百草:左侧一人朝右方向上手执

13、一草,榜题:“汝诵”,右侧有一人一手执杖,一手将草放入口中,榜题:“神农”;3.内容不详:有二人相对牵手,左侧一人腰挂长剑,榜题:“郎麦少君”;右边一宽袍戴冠者,榜题:“东海太守”。烈女的出现是夫权思想下的产物,其从一而终的烈女小说,作为封建礼教禁锢了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对爱情和婚姻的幸福追求,梁高行是其中的代表,歌颂了梁寡妇,夫早死不嫁,有些人求妾,高行挥刀割鼻自刑的小说。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十三号石棺既表现了这一题材内容。图右二人,较胖者右手执镜,左手持一把小刀,正欲挥刀割鼻自刑,此为梁高行,身后一妇人。图中的持节者为使者,其左的扛幡者为随从。上述这些例证,从侧面反应了东汉推崇孝道礼教的社会

14、风尚。4装饰纹样东汉画像石棺的装饰纹样通常以配角出现,少部分石棺用装饰纹样作主图,图案关键是几何纹、联璧纹、柿蒂纹等,这类纹饰大多雕刻在石棺的棺盖上,起装饰作用。现藏于泸州博物馆的一具石棺棺盖上的纹饰,一头饰柿蒂纹,另一头饰青龙白虎。而合江县白来乡碾子榜村出土的一具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石棺,整个画面均刻联璧纹饰,充足反应了当初大家对玉璧的重视和崇敬,而玉璧是礼天的,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三、结语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又以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棺艺术为最,其雕刻艺术粗犷豪放,充足展示了“汉八刀”简练的雕塑艺术风格,反应了汉代雄浑大气、灵动自然的艺术风尚。难怪一代大文豪

15、郭沫若也感叹汉代的画像石棺是“巨人米克郎吉乐,壁画犹传创世编”。汉代画像石棺艺术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东汉的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其潜夫论浮奢篇里对当初的社会风气有这么的描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梓鞭槽,良田造萤。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移上潜。”说明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除了大量陪葬的物品外,还有对墓室的装饰,必定带动墓葬装饰上的攀比,加之通常民众的扩大化,在装饰上出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内容,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汉代思想之活跃。同时,也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当初大家的生死观,即对死的恐惧、生的渴望和眷念,而其留下的众多题材史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为今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