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心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37648054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夏目漱石 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夏目漱石 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夏目漱石 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夏目漱石 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目漱石 心(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夏目漱石 心 摘要 经过夏目漱石的小说探究其“则天去私”思想,是研究则天去私的主要方法。在漱石名作心中也可找到主要线索。心是漱石去除私欲,摆脱命运支配的试验场,“则天去私”作为和命运抗争的指导思想出现。“天”作为一个外力,将帮助求道者去除“私欲”,摆脱命运控制。关键词 私欲 自我本位 则天去私 命运对决“则天去私”是日本文豪夏目漱石晚年的主要思想,但漱石对则天去私没有进行过系统叙述。现在对则天去私的研究关键依据漱石弟子的相关回想。据松冈让的漱石先生,夏目漱石于1916年11月2日首次提到“则天去私”。自分此一境地。天去私自分居、她人她言言居。一般自分本身所小我私去、大一般的大我命自分事、言言尽

2、。前出、一般一主理想主局、一般、存在和。方、一同仁。其中,“一般自分本身所小我私去、大一般的大我命自分”作为则天去私的基础含义争议不大。但对“天”和“私”的意义,“则天”和“去私”的关系等问题,现在还未成定论。Viglielmo指出,则天去私是夏目漱石的哲学思想,但漱石本身不是哲学家,而是艺术家,则天去私思想只可能是暗示的,她认为读者的任务便是从漱石小说中寻求答案。离开了漱石小说,则天去私本身是不存在的。可见,考察漱石小说是研究则天去私的主要路径。很多学者从明暗出发,冈崎义惠等则从草枕出发探求则天去私。但截至现在,将则天去私和漱石大作心相联络的看法却并不多见。实际上,漱石弟子小宫丰隆就认为心是

3、通向则天去私之作。她指出“从心中能够清楚地看到漱石则天去私人生观的发展。”另外,心的前两部和下部即使主人公不一样,但全部以“我”为叙述者。这在和自然主义文学保持严格距离的漱石小说中是很罕见的。心的主人公“我”和则天去私的“私”不应仅是字面的偶合,漱石可能寄托了更深的含义。可见,经过心探求则天去私思想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欲在“私欲”即则天去私之“私”的前提下,从去除私欲,挑战命运的角度,对则天去私思想作尝试性探究。一、抗争命运石在1914年11月致林原耕三的信中写道,“私死悲世。”桶谷秀昭指出夏目漱石在24岁时已经产生了厌世观。青年石萌发厌世之感绝非偶然。两岁时被送到盐原家,十岁时又被送回本家,不

4、喜爱英文,但为升入大学两度转校到了一所英语学校。大课时本想学习建筑,以后听取米山保三郎的提议,选择了毫无爱好的英文。公费留学英国,但很快感到“英文学研究英国威者争、国威到底。”这使得漱石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即使饱受命运折磨,但石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命运的抗争。但“命运”是个抽象概念,和命运抗争实际上是对抗表现命运的一系列实物,包含社会束缚及内心的阴暗面等。“行精神、精神罪、狭、深、漱石求道突入”。正如坂本所述,漱石的求道逐步趋近命运的关键,并敏锐地捕捉到了命运支配个人的支点私欲。假如能够去除私欲,就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泷泽克己指出,“罪存在定的排除漱石今最後瞬到。”伴随石对决

5、命运的展开,心和“则天去私”应运而生。二、去私则天命运对决第一回合1.则天去私和去私则天据坂本论证,夏目漱石既提到过“则天去私”也提到过“去私则天”。有关后者,坂本写道:我、相的罪自、拭、大自己大必死努自己本位立脚、小我超大我到、人世界至高境地。、超人的苦修行。可见,“去私则天”是以“自我本位”为基础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坂本还作过以下叙述:漱石神的存在二面自己即神、唯我独尊二、自己即神之子、没我依她面。前者人和高延伸、自己化目。後者自己以外超越的存在、近。很显著,“去私则天”是基于立场一的认识,而“则天去私”则和立场二关联。作为指导和命运对决的思想,漱石首先选择了“去私则天”。她在心以后的我的

6、个人主义演讲中指出:私自己本位言四字考私此自己本位言自分手握大。可见,当初漱石坚信立足“自我本位”并落实到底就能达成人生的最高境界,她选择去私则天也便顺理成章了。2.去私则天的实践K和“先生”的求道心中第一个去私则天实践者毋庸置疑是K。K。彼、常精言使。彼行作悉精一形容。固彼医者心、京出。私彼向、父母欺同事。大胆彼左右答。道、其位事云。K学自分目标主。意志力人自分考。成屈境遇。彼眼着所私高。从以上多个片段能够发觉,K昂扬向上,朝着“高”奋勇前进,和“去私则天”吻合。另外“先生”的求道也不应忽略。先生在父母逝世后被托付给叔父,不想却让叔父夺去了大部分家产。愤怒而又迷惘的先生产生了极度的厌世情绪,

7、下定决心做一个不伤害她人的善人。以后,在东京受到女房东和房东女儿的感化,厌世情绪得到缓解。人生目标也慢慢由“不伤害她人”转变为“主动帮助她人”。K便成为其帮助的第一个对象。不料当先生发觉K对自己暗恋的房东女儿倾心以后,忽然失去控制,背着K抢先和房东订下和小姐的婚约,将K逼上了绝路。K自杀前,先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求道”。她首先,对K的求道充满敬意,向K看齐。其次,对求道还有疑虑。“道言、恐彼能解。私解云。”她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叔父为何会忽然变成恶人,更没有意识到求道的大敌私欲,所以先生这一阶段的求道只是一个盲目行为。K的自杀让先生认识到了私欲的存在,她的求道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她竭尽全力照料生病的

8、岳母,尽己所能照料妻子,期望经过善行来赎去罪孽。为了消亡私欲,先生不停地鞭策自己,最终最终抱定必死的决心。K在遗书中也写到“早死何故今迄生”。可见,K和先生最终全部准备以死来实践“去私则天”。坂本认为“人存在罪意、救道持得以上、至殉唯一方法”。按此看法,死是实现去私则天的唯一路径。那么,K和先生的死是否真正实现了去私则天呢?3.去私则天的终止K和“先生”求道的失败K和先生的死是否标志着去私则天的实现?先生遗书中的这番话值得注意。何私心握来不可思恐力、私活方面食留、死道自由私置。“不可思恐力”正是命运对个人的束缚,因此先生自杀是对命运的屈从。表面上看自杀以生命终止为代价消亡了和生俱来的私欲。但生

9、命一旦终止,“命运”对死去的人就没有意义可言了,所以抗争命运的前提必需是生命的存在。消亡肉体的同时消亡私欲并不是正确的求道之路。K和先生的求道全部以失败告终,这也标志着漱石命运对决第一回合的失败。去私则天需要“拼死努力”,求道者必需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去私则天要求以“己力”消亡私欲,求道者在这一过程还要忍受无穷无尽的孤独。更为主要的是,去私则天继承了漱石“自我本位”思想,仍然存在后者的缺点。自分自我迄尊重事云、她人自我至豪自分幸福自分性展行同、其自由她和。自我本位和去私则天全部在协调个人和她人关系上存在重大缺点,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去私则天求道者痛苦和孤独的根本原因。另外,“天”仅仅是远方若隐

10、若现的航标,求道者极有可能迷失方向。先生对求道的担心便是很好的例证。能考、很方向行、自分勿傍付恐生。痛苦、孤独、无助、盲目,去私则天的失败在所难免。三、则天去私命运对决第二回合1.“天”之降临上一章的分析表明,“去私则天”依靠“己力”的求道极难取得成功。Viglielmo指出:漱石自力救任者正自我以外。、自我征服程努力。自我追放、置。可见,拯救之道不在“己力”而在“她力”,毋庸置疑,正是“天”这个外力。则天去私,“天”将发挥重大作用,它不能再像“去私则天”中的“天”那样仅仅是个遥远的存在,应该“从天而降”,负担起救赎的使命,要让终极目标从遥不可及变得详细实在,又要不停给求道者力量,激励求道者前

11、进。则天去私中降临的“天”和基督教中降临的圣子耶稣很相同。但普遍认为石不信仰基督教。也有学者尝试从东方世界观中寻求“天”的原型。不过漱石提到过“数千耶、孔子、迦遂数千公民”更主要的是,漱石面正确是消亡私欲、摆脱命运束缚这一近代式的难题。没有现成的宗教或学说能够给解答。以下叙述更明确地反应了漱石对宗教的态度:轻易形而上念宗教世界逃、者姿、文明立人命、代文学者。由此看来,漱石思想中的“天”不会是当初“上帝”“佛”“圣人”等业已定型的膜拜物。总而言之,漱石心中的“天”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它更含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能够真正处理漱石面临的困境,帮助个人实践“则天去私”的存在。

12、那么,在心中“天”表现为何呢?私今自分自分心破、其血浴。私鼓停、胸新命宿事出来足。为了让“我”迎来“新生”,先生毫无保留地向“我”讲述了她的一生。并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即剔除私欲摆脱命运支配。先生期望“我”能够实践人生真谛从而取得“新生”。以极大的热情帮助“我”这个刚刚起步的求道者,为“我”指明道路,赐予“我”力量的,就是已经逝去的先生。先生作为一个肉体的存在虽已消失,但她的精神却恰恰以遗书的形式和世长存。可见,“先生的精神”正是漱石“天”的观念在心中的映射。2.“先生的精神”先生一生曲折坎坷,人生百味一一体验。正如她在遗书开头自述她是“足壁端迄来、急底谷人”她对“私欲”及“命运”已经有了充足的

13、认识。“先生”是漱石的化身,“先生的精神”是千千万万明治时代日本人的精神表现。夏目漱石是明治时期日本人的经典代表。她于1867年出生于江户,在明治维新大潮中,漱石完成了由封建知识分子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型。她亲身经历了日本由封建国家迈向一流强国的全过程,而她的逝去,也和明治时代的结束仅差五年。漱石的一生,是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缩影,也是千千万万同时代日本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经典代表。引言中提到,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文学,极少以第一人称叙事。而在心这部作品中,漱石却一反常态大胆使用“我”作为主人公。前两部中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篇幅,下部则完全是“我”的自述。这在写作手法上和私小说很相同。另外,心中人物较少,情

14、节和人物关系全部较以往的作品简单。人物全部隐去姓名,除K以外全部是关系代称,如“先生”“叔父”。一般的明治时期知识分子,会自称“我”,可能甚至天天要面对“先生”“叔父”,看似简单的人物关系,恰恰是当初的日本人置身其中,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环境。情节越“简单”,明治日本人就越轻易有相同的经历,下部“我”的自白就越轻易出自每一个日本人,尤其是每一个当初的知识分子之口。经过以上分析不难发觉,心下部的“我”含有很大的代表性,她不仅是漱石的化身,更是同时代日本人的精神写照。据此,“先生的精神”兼有“漱石的精神”,同时也是千千万万明治时期日本人的精神表现。在社会急剧转型和东西方文化对撞的大环境下,每一个一般的

15、日本人“我”全部经历了无数次奋起和挫折、挣扎和绝望。不论成败,对决命运的精神全部已融入“先生的精神”,并经过“先生”的遗书永存于世。“先生的精神”是挑战命运的精神表现,没有“肉体”,也不是某一个体的精神,所以不会受到私欲的困扰,同时作为则天去私之“天”,它还会帮助求道者。私暗人世影上投上。然恐不可。暗凝、中方参考御攫。先生在遗书中即使叙述的是“昏暗的人生”,但激励“我”不要害怕,要直面黑暗现实,从中吸收教训,期望此举能换来“我”的“新生”,从中能够感受到先生对“我”发自内心,充满温暖的爱,没有私欲,完全成为纯粹的爱。也正是上文Viglielmo指出的“自我追放、置”。先生最终选择“我”也很有特

16、点。“我”其实和先生一样,离开故乡远赴东京求学,也是同时代知识青年的经典代表,上文提到漱石有意隐去“我”的姓名,而每个人全部会自称“我”,所以,“我”这个人物更具普遍性。先生选择了“我”,又因为每个人全部是“我”,可见,先生实际上选择的是全部的人。先生之爱已经达成了极大的广泛性,这应该便是漱石所说的“一同仁”。总而言之,夏目漱石则天去私思想中的“天”,在心这部作品中表现为“先生的精神”,它是明治时代日本人克服私欲,挑战命运的精神表现,没有肉体,更没有私欲,充满了真挚和广泛的“爱”,并以遗书的形式和世长存。3.“我”的则天去私实践“天”的存在并不表明则天去私的实现。则天去私终究要经过有生命的求道

17、者来实现。这一任务自然就交给了已取得人生真谛的“我”。“我”是否在天“先生的精神”的帮助下实现了则天去私呢?漱石没有正面回复,因为读完遗书后“我”的行动在心中没有直接交代。但正如佐藤指出,心的上、中两部均是“我”在读完了遗书又经过了很长时间后的回想。这时“我”的心情会不由自主地渗透在上、中两部的字里行间。所以,对上、中两部中“我”的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则天去私的结果。不过以下森田草平的看法也不容忽略。年天去私以生活信条。、迄生活信条先生本身切。本当天去私切小私思。漱石的小说创作本身是另一个形式的则天去私实践,然而明暗的中止却让这一实践的结果永远划上了问号。早于则天去私这一概念问世的心所反应的则天去

18、私思想本身就有很大的模糊性。所以,心对则天去私结果的暗示,必定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对它的探求,也会愈加困难。总而言之,本文对夏目漱石小说心所反应的则天去私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索。要摆脱命运的束缚,就要去除和生俱来的私欲,夏目漱石经过长久探索发觉了这一点。心的创作,便能够看做漱石剔除私欲,向命运提议的最终对决。消亡私欲,即“去私”,有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斗争方法,“去私则天”和“则天去私”,前者和漱石“自我本位”思想一脉相承,关键依靠“己力”实现。求道者必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停向上,方可实现目标。漱石在心中经过K和先生这两个人物进行了这一尝试,但不幸的是“己力去私”存在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需要以极大的痛苦和孤独为代价。K和先生所以双双失败,这也反应了自我本位和去私则天思想的巨大缺点。但漱石的命运对决并未停止,“则天去私”成为必定的选择。“天”降临人世,主动救助求道者。对心的分析表明,“天”应该是“先生的精神”,是明治时代日本人挑战命运的精神表现,没有肉体,没有私欲,充满了真挚和广泛的“爱”,并以遗书的形式和世长存。在“先生的精神”帮助下的“我”成为则天去私的实践者,但这一实践成功是否,在心中并没有直接反应。为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须对前两部的叙事者“我”作深入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