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周疑东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7587804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5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周疑东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周疑东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周疑东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周疑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周疑东(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13级地理科学庐山实习考察报告姓名:周疑东班级:地理科学2班学号:1312043052目录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 -二、实习准备- 1 -三、实习指导老师- 2 -四、实习内容- 2 -五、实习日程- 2 -六、具体内容总结- 10 -(一)综合地理概况- 10 -(二)地质概况- 11 -(三)地貌概况- 11 -1.冰川地貌- 11 -2.河流地貌- 12 -3.坡地地貌- 12 -4.构造地貌- 12 -(四)植被概况- 13 -(五)土壤概况- 14 -七、实习感悟- 15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一、 实习目的与任务目的:通过野外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

2、相结合,了解和掌握有关仪器和工具(罗盘、海拔仪、GPS、放大镜、小刀、瓷板、锤子、土壤环刀、铲、钻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正确使用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工具;初步掌握确定地壳运动的一般方法;分析了解庐山区域地质概况;掌握庐山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等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了解庐山地貌的形成机理、海拔变化对气象指标的影响以及庐山地区人文地理特征。任务:观察主要岩石、矿物、构造的主要特征,重要自然地理、地质现象,并准确、完整记录所观测到的现象、特征和数据,标本与样品的采集方法,初步分析有关现象、特征形成的原因;学习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全过程的程序与方法

3、,包括资料的搜集、野外观测记录、标本与样品的采集、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等;了解庐山植被类型和代表性植物的种属,观察植物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学习掌握植物群落调查的样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观测及对土壤组成、结构等特征和PH值进行简易测定;掌握土壤路线调查、土壤标本的采集、土壤分布草图、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二、 实习准备1. 实习用具:罗盘、地质锤、折叠放大镜、土壤刀、圈尺、铁锹、背包、土壤记载表、土壤样品袋、彩铅、望远镜等。2. 提前了解庐山的天气状况,并提前买好了雨衣。加之老师提醒庐山早晚气温较低并且山林蚊虫较多,带好了长袖和草帽。按实习要求,还准备了专用水芯笔和笔记本。三、 实习指导老师贾玉连(地质地

4、貌)、廖富强(土壤)、胡启武(植物)、熊小英(实验) 四、 实习内容1. 地质学1) 庐山的形成2) 岩石产状的测定方法3) 地层构造2. 地貌学1) 冰川地貌2) 河流地貌3) 坡地地貌4) 构造地貌3. 植物地理学1) 庐山植物简介2) 庐山植物垂直带分布3) 群落调查4. 土壤地理学1) 土壤剖面的特征及成土过程2)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3) 土壤与周边地理环境的关系五、 实习日程2015年8月27日下午:月照松林-斜层理大岩石-气象站1. 在月照松林处(115 58E,2934N,海拔1100.33m)用样方绳圈定了2020m范围大小的黄杉松林,测得其郁闭度为0.6,胸径为21.84

5、cm,平均树高约为10.6m,优势种为杜鹃、山茶科等,通过观察发现,样方内并没有发现黄杉松的幼苗,经过分析得知,原来由于黄杉松林长势茂密,林下见光少,导致了其幼苗数的减少。由此预测:这片黄杉松林正在发生群落演替现象,若干年后黄杉松林将会被这些优势种所代替。2. 接着在月照松林坡脚测得斜层理大岩石的产状,为长石石英砂岩,倾向为150,倾角为35,经测量这是一条大致为东北-西南流向的古河流遗迹,弯凸处原为河流的弯道,后经地壳抬升造成扭曲,斜层理的存在也证明了地质作用,斜层理上沉积有大量碎屑颗粒,分选性较差。3. 在沿路返回途中还见到了断层,断层面倾向为68,倾角为70,根据断层面推断该断层为正断层

6、,因为相对上升盘即下盘断层面较光滑。再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断层间隙中存在大量泥质砂岩,据此推测,该断层的形成应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下位移,发生断裂;第二阶段再水平张裂形成间隙;第三阶段上方陡坡的泥土冲刷填充。4. 在气象站处罗盘结合庐山地形图,对周边地形进行了初步认识,初步了解了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力大小、太阳辐射、空气质量、天气状况),庐山具体的气候与天气状况以及庐山防灾减灾的应对措施,对庐山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得知庐山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1.6,年降雨量达2068.1mm,年日照时数1715.3h,大风日数100天,年平均雾日200天,年积雪日数30天,正

7、是这样的气象特征导致了庐山的气象灾害频发。2015年8月28日:大校场谷地-庐山博物馆-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1. 在大校场河道发现众多的乱石堆,有的石块巨大,究竟是何原因导致的?带着这个问题,有这么几种说法: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冰川搬运沉积的产物;还有一种说法是山洪暴发把山上巨石带下来。但我认为应是这两种作用的结果,一是科学鉴定大校场谷地存在冰川作用留下的痕迹,前期很有可能发生了冰川搬运;二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谷地两侧的山体多为泥质砂岩和疏松的土壤,山体中仍存在一些半露的大岩石,而且都是山洪冲刷的痕迹,据此谷地中的岩石也有可能是后来山洪暴发冲刷两岸山体,把一些岩块冲落了下来。2. 接着进

8、庐山博物馆进行了参观,了解了庐山的地质历史,获取了更为详细的地质信息,还浏览了整个庐山立体模拟地形,感受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3. 在去黄龙寺的路上还看到了坡地地貌中的潜移现象,由于庐山很多坡地都比较陡,上层土壤比较疏松,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移动,导致树木弯曲生长,形成“刀型树”。4. 在黄龙寺附近(115 57E,29 33N,海拔880m)挖了一个深80cm的土壤剖面,以山地黄棕壤和黄壤为主,黄棕壤在形成与分布上介于棕壤与黄壤之间,具有明显的过度特征,土壤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表现为很强的淋溶作用、黏化作用及弱富铝化作用,表层为暗色的腐殖质层,第二层为棕色黏化B层

9、。同时在此地还发现了大量细小毛竹,而理论上毛竹基本上都分布在800m以下海拔,原来黄龙寺地处山间谷地,受地形抬升的影响,形成了湿热的山地小气候,所以出现了毛竹的分布。5. 最后测量了黄龙潭跟乌龙潭这两个地方的岩层产状,二者节理都比较发育,黄龙潭测得的岩层倾向为153,东北-西南走向,倾角为75;而乌龙潭的节理面倾向为50,东南-西北走向,倾角为78,也就是说黄龙潭的岩层走向与乌龙潭的节理延伸方向垂直,通过考察对比发现,黄龙潭瀑布水流方向垂直节理延伸方向,而乌龙潭瀑布的水流方向则平行于节理延伸方向。正是由于垂直节理的发育,形成河流的落差,使得这两个瀑布得以形成,而垂直的水流长期对底部的河道不断侵

10、蚀成凹地,最终积水成深潭。2015年8月29日:汉口峡-大月山水库-五老峰-一线天路旁柏树林1. 在东谷柏树路旁有一个岩石滑坡体,经测量,滑坡面的倾向是310,倾角为35,岩石层面与坡面近乎平行,即层面顺着坡面,坡面顺着层面,形成了滑坡面,上部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最终导致了岩石滑坡即岩滑。2. 接着走小道沿汉口峡至大月山水库,汉口峡北面岩层倾角为35,南面岩层倾角为21,说明北面岩层经过抬升发生了扭动,使得北面的山体更陡,汉口峡顺着陡坡发生溯源侵蚀,从而把原先从大月山水库流向汉口峡的河流溪夺掉。而这个地方建水库主要是由于大校场谷地年龄较老,比较平缓,两山之间修筑堤坝,易于水的集聚,而且

11、稳定,不易发生库水泄漏。3.之后在水库往上的坡上(115 59E,29 33N,海拔1240m)挖了一个30cm左右的山地棕壤土壤剖面,表层为暗棕色的腐殖质层,质地属于壤土,呈团粒状结构,其下为黏化淀积层,色泽为棕色,质地黏重,呈块状结构,湿润的气候有着强淋溶和黏化作用。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有机物分解代谢速度慢,所以此处棕壤的有机质的含量很高。3. 最后爬五老峰(海拔1436m),看到了庐山的断层构造地貌,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南翼而形成断层崖。五老峰的基岩以石英砂岩为主,间有小块平地和梯田,沿山为山洪冲积的扇形砂石地,遗憾的是,由于实习期间云雾很多,未能看清崖底的面貌。2015年8月30日:

12、含鄱口-植物园-大校场溪谷-女儿城1. 到达含鄱口(115 59E,29 32N,海拔1075m)了解到含鄱岭是一条近东西走向,长约1250m长的刃脊,如果是刃脊的话,那么刃脊两侧应存在冰斗,也就是冰川的发源地,而含鄱亭坡脚有一个三面环山的低洼凹地,又称冰窖,据推测应是储存冰川的集结地,若是如此,在含鄱口附近应该能找到冰斗的存在,但事实上却并未发现。根据刃脊的形成,那么还有一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刃脊两侧的冰川槽谷不断扩大、后退,最终使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2. 下午去植物园(115 58E,29 32N,海拔1100m)进行参观,了解了庐山植物园的建园历史和建园原因,并参观了杉柏园、树木园、杜

13、鹃园内等众多植物,对同一科属的植物进行了甄别,如:罗汉柏、线柏、葡地龙柏、黄叶扁柏、云片柏之间的区别,白花杜鹃、云锦杜鹃、鹿角杜鹃、猴头杜鹃之间的区别和冷杉、日本柳杉、水杉、南方铁杉、落羽杉之间的区别以及其它珍惜物种。3.在返回途中在大校场溪谷测了岩层的产状,并发现了成形的网纹红土,由于干湿气候的交替,红色粘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交替作用的影响,雨季还原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沿裂隙下移而使这部分粘土褪色成白色(纯水铝石Al2O3H2O),部分粘土层中的铁质发生水化使这部分粘土变成黄色,因而见白色及黄色网纹夹杂于红色粘土层中。3.在女儿城(115 58E,29 33N,海拔1170m)测了岩石产状,节理

14、倾向为55,倾角为88,层理倾向为310,倾角为35,由于此处岩石已经变质,岩石层理已经变得模糊,难以辨别。2015年8月31日:西谷-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天池寺-龙首崖1. 首先测量了西谷大冰桌岩层的倾向和倾角,然后探索冰桌形成的原因。冰桌由底部一块大漂砾和上部一块小漂砾构成,通过测量,这两块漂砾的岩层产状不一样,说明这两块漂砾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搬运过来的。通过取样发现,下部大岩石底部的碎石分选性与磨圆程度都较差,从而佐证了大漂砾成块状而不是圆球状,再加之它的重量之大,决定了它所搬运或滚动的距离不远,而这种力量正是冰川,依据是在岩石两侧均发现了冰川的擦痕,而上面那块小漂砾应是后来冰川搬运

15、在此受阻,再叠上去的。2. 接着在如琴湖西北面的山坡上(115 57E,29 34N,海拔1030m)找到了古河道的波痕遗迹,通过对波痕的观察判断流向应为西北-东南流向,说明在以前,如琴湖的西北部地势较高,并且如琴湖为原河流的一部分河道。3. 然后去了锦绣谷,锦绣谷是后来形成的深切峡谷,形成比较晚,如琴湖与锦绣谷之间形成了断崖,使得锦绣谷的溪流正在发生溯源侵蚀,把如琴湖原来的河流溪夺掉了,但是后来人工修建的堤坝,截断了锦绣谷的溪流。4. 接着去了仙人洞,了解了仙人洞的形成,在天池寺附近量了岩石的产状,最后去了龙首崖,崖对面存在背斜谷,通过观察两侧的岩层倾向可以看出是一个背斜构造,但由于地质作用

16、,在背斜处发生张烈,加上砂岩比较脆,很容易断裂,所以中部形成了谷地。2015年9月1日:王家坡-半山亭-月弓前-莲坡路-好汉坡1. 首先来到王家坡,此处为一个“U型”谷,在谷地东南侧的坡上存在两个正在形成的断层,经初步测算,左边断层的断距大约为10cm,右边断层的断距大约为1m,中间一块为断层的下盘,两翼为上盘,并且此断层在机械作用力下,节理非常发育,裂隙纵横交错,切割比较规则。 2. 接着依次在半山亭(海拔950m)、弓月堑(海拔850m)、莲坡路(海拔428m)、好汉坡脚(海拔241m)挖土壤剖面,可以明显的发觉庐山土壤山地垂直地带的变化:海拔由高往低,土壤呈现出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红壤

17、的变化。六、 具体内容总结(一) 综合地理概况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36公里处,北靠滔滔长江,南望省会南昌,西邻京九大通脉,东傍浩渺鄱阳湖,经纬位置为11552E1168E,北纬2926N2941N。山脉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汉阳峰,海拔1473.8米。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 1996年被列入“世界

18、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庐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刚柔并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形成了世间罕见的壮丽景观。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峻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庐山命名山峰有171座,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旅游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二) 地质概况庐山经过了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

19、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终于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雄踞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庐山。庐山岩石种类单一,主要以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大月山粗砂岩岩性艰硬,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如大月山、五老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牯牛岭层可分为二层: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层、千枚岩;下层女儿城砂岩。女儿城砂岩较坚硬,出露之处,多为山脊,如女儿城、

20、日照峰、蚱蜢岭、含鄱岭等,均由此岩层组成。上部的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千枚岩,岩性软弱,多被侵蚀,形成次生谷地,如窑洼、西谷、小天池等。(三) 地貌概况1. 冰川地貌庐山冰蚀地貌分布在山上,集中于山北,主要有大坳冰斗、汉阳峰附近的鼓子寨冰斗、五乳冰斗;含鄱岭刃脊;西谷冰桌;王家坡U谷、大校厂U谷以及七里冲U形谷;窑洼、东谷、西谷等冰窖;冰碛地貌广泛分布于山下,主要由冰川堆积而成,如山上莲花谷前、王家坡谷地中的冰碛物,大校场谷地冰碛物。2. 河流地貌庐山在抬升以前,河流已经塑造了较宽展的谷地,后来由于山体强烈抬升,河流急剧下切溯源侵蚀,宽谷下段先变成峡谷。所以就庐山谷地而言,上段为宽谷,下段为峡谷

21、,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宽谷多沿软弱岩层发育,适应地质构造,与地层走向相一致,大致是北东西南向,其间发育一、二级平台或谷阶,老谷形态保存较好。3. 坡地地貌庐山山高谷深,坡度都比较陡,在构造运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等,从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山体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岩滑、潜移现象在庐山都非常普遍。4. 构造地貌庐山是一个沿断裂上升的断块山,地貌复杂多样既有断裂构造地貌,又有褶皱构造地貌,庐山断裂构造,节理非常发育,如黄龙潭、乌龙潭、女儿城、王家坡等地都有节理的分布,除此以外断层众多,断层崖雄奇陡峻,如五老峰、龙首崖、大月山等断块山。通过查阅庐山地质图得知:由艰硬

22、的石英砂岩出露的地区均构成庐山高峻的山岭和陡峭的岩壁,而软弱的长石石英砂岩分布的地区往往被侵蚀成次生谷地和山间盆地;凡是纵向性断层经过的地区都形成了宽谷,而横向张性断层横切的地区均发育为陡峭的谷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有:虎背岭单面山-西谷次生谷-牯牛岭单面山-中谷向斜谷-女儿城单面山-大校厂次生谷-大月山背斜山-七里冲次生谷-蚱蜢岭次成山-青莲寺向斜谷-五老峰单面山。呈现出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平行岭谷地貌。(四) 植被概况庐山植物区系中,中国特有成分,主要有:青钱柳、大血藤、八角莲、鹅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喜树、香果树、长年兰等。其它残遗种,裸子植物中有银杏、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

23、被子植物中尚有连香树、枫香、玉兰、糙叶树等。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庐山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等征。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规律: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

24、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五) 土壤概况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通过

25、六天的实习考察可以发现庐山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海拔由低往高分别为: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庐山植被及土壤垂直分布对照海拔高度(m)主要植被类型1200m1200m900m900m600m棕壤红壤 黄壤 水稻土山地黄棕壤山地黄壤600或700以下常绿阔叶林700或800至1100600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800至1100以下落叶阔叶林1100以上针叶林七、 实习感悟13地科2班庐山五老峰大合影通过这次为期六天的庐山实地考察,我学到了许多有关综合自然地理的知识,学会了用地质地貌学中的原理来解释庐山的地质地貌现象,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了测量岩层产状的一般方法(识别层理与节理,测量倾向与倾角),同时也学会了识别土壤剖面的一般步骤(观察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判断土壤类型分析验证)以及认识了许多不认识的植物并加以区分,懂得了团队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同时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得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山登绝顶我为峰”“坚持就是胜利”“有了目标就有方向,再遥远的路途也会变得短暂,累与苦亦是一种磨砺,在这种经历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受益终身的人生哲理。” 2015/9/6- 15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