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总结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7554490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构造地质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构造地质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构造地质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总结(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构造地质学总结第2章 单斜岩层及其接触关系1.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2.“V”字形法则及其应用n (1)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的“V”字形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较等高线开阔(弯曲程度小)。即“倾反弯小”。n (2)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相同),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即“倾大弯反”。 n (3)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相同),而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的“V”字形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V”字形的弯曲较等高线封闭(弯曲程度大) 。即“倾小弯大”。n “倾小弯大”, “倾大弯反”,“倾反弯小” n “倾直一

2、线”,“倾同一片” 3.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意义一、整合接触n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和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是连续沉积形成的。n 这样一套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n 沉积过程:n 地壳持续缓慢下降、或短暂上升但沉积未间断、或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相对平衡,沉积物连续沉积。二、不整合接触n 沉积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又分为两种类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n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相互平行 ,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n 沉

3、积过程:n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2、角度不整合 n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了部分地层,产状又相互不同。n 上覆的较新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而下伏较老地层的层面与不整合面则相截交。 n 沉积过程:n 下降、沉积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次下降、再沉积确定不整合的时代n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相当于:n 不整合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n 或者下伏地层中最新地层以后、上覆地层中最老地层以前的时期。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1.应力的概念;(应力,应力与作用面的关系,应力莫尔圆)n 应力

4、:是作用在岩石内部任一截面上的单位面积内的附加内力。 nn 应力莫尔圆的圆周是无数个点的轨迹,这些点代表取任意值的那些截面上的应力状态2.应力状态分析(二维、三维);见课本3.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n 在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为应力场。n 通常用各点的主应力方向连成的轨迹来表示应力场,称之为应力轨迹,也称应力迹线,它表示了主应力方向的连续变化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n 根据材料试验,物质内部的缺陷(如孔洞、缺口、微裂隙等)所在,会引起局部的应力集中 大大超过应力的正常值,使岩石沿着这些应力集中部位首先受到断裂破坏。4.应变与变形n 物体在应力作用下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应

5、变是指与初始状态相比较的物体变形后状态的改变量,以相对变形表示。n 当地壳中岩体受到应力作用后,其内部各质点经受了一系列的位移,从而使岩体的初始形态,方位或位置发生了改变,通称为变形。 n 变形分为5种基本类型:拉伸、挤压、剪切、弯曲、扭转。5.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便称为应变椭球体 。应变椭球的三个主轴方向形象的表示了变形造成的地质构造的空间方位。在应变椭球体上,各点的坐标与主应变的关系:6.递进变形; 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微量应变的逐渐叠

6、加、累积的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7.岩石变形的阶段,库伦剪破裂准则;岩石变形的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库伦剪破裂准则:库仑认为岩石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不仅同作用在截面上的剪应力有关,而且还与作用于该截面上的正应力有关。0+ntann作用于该剪切面上的正应力;0n=0时的岩石抗剪强度,也称为岩石的内聚力,对于一种岩石而言是一个常数;为岩石的内摩擦角。上式称为库仑剪破裂准则。8.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n 作用力大小、方式。n 岩石力学性质:组成、结构、构造。n 变形条件:围压、温度、溶液、孔隙压力、时间。第4章 褶皱1.褶皱的各要素n 1、核( kernel ):褶皱中心部位

7、的岩层。n 2、翼( limb ):泛指褶皱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n 3、拐点( inflection point ):相邻的背形和向形共用翼的褶皱面常呈“S”形弯曲,褶皱面不同凸向的转折点称为拐点。n 4、翼间角( interlimb angle):是指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夹角。n 5、转折端( hinge zone ):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n 6、褶轴( fold axis ):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指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能绘出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走向线是水平的,褶轴可能不是水平的)n 7、枢纽( hinge ):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n 8、轴面( axial plan

8、e ; axial surface ):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n 9、轴迹( axial trace ; axial line ):轴面与地面的交线。2.褶皱产状类型(里卡德分类)和几何类型(兰姆赛分类)n 里卡德分类(位态分类)可分为七种类型:n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倾角8090,枢纽近水平(倾伏角010)2、直立倾伏褶皱 :轴面倾角8090,枢纽倾伏角10803、倾竖褶皱 :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8090 4、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角1080,枢纽0105、平卧褶皱 :轴面、枢纽0106、斜歪倾伏褶皱 :轴面倾角1080,枢纽1080,但二者倾向、倾角均不一致7、斜卧褶皱 :枢纽和轴

9、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1080,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8090 n 兰姆赛分类(三类五型)nn 类:等倾斜线向内弧呈收敛状,内弧曲率总是比外弧大,即外弧倾斜度总是小于内弧。根据等倾斜线的收敛程度,细分为3个亚型:n A:顶薄,等倾斜线强烈向内收敛,不等长n B:等厚,等倾斜线向内弧收敛,等长n C:顶厚,等倾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不等长n 类:等倾斜线平行且等长,曲率相等,相似褶皱 n 类:等倾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倒扇形、顶厚褶皱3.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各自的特点(一)同沉积褶皱( syndepositional fold ) n 同沉积褶皱顾名思义,褶皱是在岩层沉积的同时逐渐

10、变形而形成的。n 有3个特征:n 产状,褶皱两翼上部产状缓、下部变陡,总体多为开阔褶皱。 厚度变化,在背斜顶部厚度小(甚至缺失),两翼岩层厚度最大。 结构上的变化,背斜顶部则因水浅,粒度粗大,而向斜中心部位则因水体较深,粒度最细。(二)底辟构造( diapiric structure ) n 底辟构造是地下深部高韧性岩体,在构造作用力下,或者由于岩石间密度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或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n 如岩浆上升侵入围岩,使围岩发生挠曲时,则可形成岩浆底辟构造。 n 盐丘是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底辟构造。n 底辟核:由岩盐、

11、石膏、泥岩、煤层等高韧性岩层组成,体积大,内部褶皱极其复杂。也可以是岩浆上涌形成。 n 核上构造:底辟核上覆和四周岩层的构造。往往呈现不规则的穹隆和短轴背斜,并且常被环状、放射状的断层所破坏。顶部常因断裂,易被侵蚀,在地貌上形成盆地。 n 核下构造:底辟核底盘岩层的构造,产状平缓,构造简单,见有少数基底断裂。4.褶皱的组合形式褶皱组合型式的综合分类分类1分类2 代表性褶皱 尔卑斯式褶皱 全形褶皱 复背斜和复向斜 侏罗山式褶皱 过渡型褶皱 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 日尔曼式褶皱 断续式褶皱 穹隆,构造盆地,雁行褶皱 5.褶皱机制的基本类型: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6.弯

12、滑/弯流作用1、弯滑作用( flexural slip ) n 在纵弯褶皱作用中,岩层的弯曲是通过层间滑动发生的,称为弯滑褶皱作用; n 一般在脆硬性岩层中产生弯滑褶皱作用。n 主要特点: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个褶皱没有统一的中和面。 2.纵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层间滑动规律:一般背斜中的各相邻的上层相对向背斜的转折端滑动,各相邻的下层则相对向相反方向滑动。3.两个硬层之间的(层理发育的)韧性岩层,在层间滑动的力偶作用下,韧性岩层产生层间小褶皱。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主褶皱面所夹锐角指示其相邻岩层的相对滑方向。2、弯流作用( flexural flow ) n 岩层的弯曲是通过顺层流动和顺层剪切

13、作用发生的,则称为弯流褶皱作用。 n 岩层产生褶皱变形时,不仅有层间滑动,而且会有岩层内部的物质流动现象。n 一般在韧软性岩层中产生弯流褶皱作用。 n 主要变形特征:1.层间物质的流动方向,自受压的翼部流向转折端,使得岩层在转折端部位不同程度的增厚,翼部相对减薄顶厚翼薄。2.当软硬岩层互层,受顺层挤压时,硬岩层难以流动,软岩层易于流动,填充了层间滑动形成的虚脱空隙,从而形成顶厚褶皱。3.当硬岩层中夹有一大(厚)层层理发育的易流动的韧性岩层时,物质的流动并不顺其微层理发生层间差异流动,而是在主褶皱的翼部和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显示层内物质向转折端流动的特征。 4.在侧向挤压下软岩层发生强烈层内流动,

14、可产生线理、劈理或片理、构造透镜体等小构造。 7.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1.层理的影响2.厚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主波长理论)3.岩层埋深及应变速率对褶皱形成的影响4.基底构造对盖层褶皱的影响 8.主波长理论n 主波长理论:主导层的主波长控制褶皱的发育,并成为最终褶皱的波长n 岩石的粘度在变形中起着主导作用,粘性大的岩层在褶皱发育过程中起骨干作用,这种岩层称为主导层(或能干层、强岩层)n 主波长理论表明:褶皱的初始主波长(Wd)与强岩层的厚度和强岩层与介质的粘度比有关,而与作用力无关。 第5章 节理1.节理的分类一、根据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1、与岩层产状关系n 走向节理:节理走向岩层走向n

15、倾向节理:节理走向岩层走向(节理走向岩层倾向)n 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n 顺层节理:节理面岩层层面2、与褶皱轴的关系n 纵节理:节理走向褶皱轴向n 横节理:节理走向褶皱轴向n 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n 对于发育在水平岩层中的节理,以节理走向的方位表示。 二、根据力学性质分类1、剪节理 n 特征:(1)产状稳定,延伸远(2)平直光滑、节理面擦痕、闭合(3)穿切砾石和胶结物(4)常为共轭型,等间距排列 (5)主剪裂面常由次级羽状微裂面组成,羽状微裂面与主剪裂面交角约515(/2)。 2、张节理 n 特点:(1)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常呈侧列现象(一条张节理在旁侧又出现同一方向的

16、另一条张节理)(2)节理面粗糙,无擦痕(3)常绕过砾石、粗砂粒;即使切过,切面也是凹凸不平(4)多开口(开放式裂隙),常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大,壁不平直(5)有时为不规则树枝状、网格状;在压应力诱导产生的张应力作用下,常常会追踪先已形成的共轭剪节理,形成锯齿状的追踪张节理,或形成共轭雁列张节理,以及形成放射状、同心状。2.张、剪节理与岩石受力、破坏形式之间的联系3.雁列节理的形成机制(剪切作用、递进变形)n 平直型多属剪裂形成的剪节理n 型中段较宽,多属张裂递进变形作用4.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一、节理的分期节理的分期是将一定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节理(即自成岩期、成岩后变形前以及各变形期中形成、汇集

17、于岩石中的节理),加以区分。根据:1.节理组的交切关系n (1) 错开:后期形成的节理切断前期的节理。n (2) 限制:一组节理延伸到另一组节理前突然中止。被限制节理组形成较晚。n (3) 互切:两组节理同时形成,相互交切或切错,有时成共轭关系。n (4) 追踪、利用和改造:后期节理有时利用早期节理,顺早期节理追踪或对早期节理加以改造,故后期节理比早期节理更明显更完整。2.借助其他地质体判别节理的形成顺序n 岩墙、岩脉和其他侵入体常可用来间接判定节理的形成顺序。二、 节理的配套节理的配套是将一定构造期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节理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系列。n 根据共轭节理的组合关系进行节理配套

18、n (1) 根据节理的形态和斜列方位,确定剪应力方位和最大主应力方位。n (2) 利用追踪剪节理形成的锯齿状张节理,对节理进行配套。 n (3) 利用两组剪节理的相互切错确定其共轭关系。n (4) 利用三组剪节理的交切关系、滑动方位和所夹锐角的关系进行配套。n (5) 四组斜列羽状剪节理交织在一起,根据剪切滑动方位和所夹锐角的关系。5.节理玫瑰花图见课本第6章 断层1.断层的几何要素(各种断距的含义)n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断开后,两侧岩体沿着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断裂面。n 断层带:大规模断层不是沿着一个简单的面发生,而往往是沿着一系列密集的破裂面或破碎带发生位移。n 断 盘:断层面两侧被切断的

19、岩块。n 位 移:断层两盘的相对移动。可分为直移运动和旋转运动。n 对断层的描述:滑距和断距。(一) 滑距:原来重叠的两点位移后的距离。断层错动前的一个点,错动后变成位于断层面上的两个对应点,即a和b。这两个点的实际距离,表示了断层的真位移,称为总滑距(ab);总滑距在断层面走向方向和倾斜线上的分量,称为走向滑距(ac)和倾斜滑距(cb)。(二) 断距:标志层经断层位移后在断层面上测得的两条迹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离距。1.地层断距:(垂直于地层走向的剖面上观察) 地层断距(ho):断层两盘对应层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地层断距(hg):断层两盘对应层层面在铅直方向上的距离。 水平地层断距 (

20、hf):在断层两盘对应层层面之间的水平距离。 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水平地层断距的关系:ho= hg cos = hf sinhg = hf tan2.落差、平错:(垂直于断层走向的剖面上观察)(1)走向断距与倾向断距走向断距:断层两盘同一岩层或矿层沿断层走向线错开的水平距离。倾向断距:断层两盘同一岩层或矿层沿断层倾斜线错开的倾斜距离。 (2)落差、平错:在与断层走向垂直的剖面上,倾向断距的铅直分量为落差(xy),水平分量为平错(yz)。落差、平错与倾向断距(xz)的关系为:xy = xz sinyz = xz cos (断层倾角)2.按断盘相对运动的系统分类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

21、对上升的断层(在张力或重力作用下形成)2.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 根据断层倾角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1)高角度逆断层:指倾角大于45的逆断层,层面比较陡直。 (2)低角度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45。 如果规模巨大、断层面倾角平缓,一般多为30或更小,并呈波状起伏、上盘沿断层面远距离推移(数千米至数万米),这样的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或逆掩断层 。3.走滑断层: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4.斜滑断层: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发生斜向相对位移的断层5.枢纽断层:有些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3.正、逆、平移等断层的一般特征及

22、组合型式 断层分类 侧伏角 示 图 正(逆)断层 80 平移正(逆)断层 4580 正(逆)平移断层 1045 平移断层 10 4.同沉积断层、韧性断层的主要特征n 同沉积断层主要特点: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剖面呈上陡下缓的凹面向上的勺状;2)上盘(下降盘)地层明显增厚,这是同沉积断层最基本的特征和识别标志。生长指数=下降盘厚度/上升盘厚度;生长指数反映了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强度。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任一标志层的断距都反映了这层以前的断层活动引起的断距之和。4)常在上盘发育逆牵引构造。逆牵引一般构成背斜,与断层走向一致延伸,背斜的顶部向深层逐渐偏移。n 韧性断层的特征:一、

23、韧性断层的几何特征 1、韧性断层的规模:差别极大。小型(宽数厘米,长数米)、巨型、(宽数公里,长上千公里)。大型韧性断层带实际上是由成束成群的小型韧性断层和夹于其中的相对刚性的条块组合而成。2、产状:产状有陡有缓。3、两盘的关系:可分为:正断层式韧性断层、逆断层式韧性断层、平移式韧性断层、顺层式韧性断层。 4、韧性剪切带中的面理主要特征: 在各向同性的均质岩石中,韧性断层内部的新生面理与韧性剪切带边界成45夹角,交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自边缘向中心,交角越来越小,在中心部位,面理与剪切带边界近于平行。 面理一般呈S型。面理相当于应变椭球体的AB面。面理的S型或反S型展布特征,反映了剪切带内部的

24、应力、应变状态。5、卷入韧性断层中的强硬岩层(墙)的变形:卷入韧性断层中的强硬岩层或岩墙岩脉,进入剪切带内被拉长、变薄,并发生石香肠化、透镜体化,断断续续从一盘延续到另一盘。 变形强化时,这些岩层、岩体常被置换,呈现与面理平行的假地层。 二、韧性断层内的变形变质特征 韧性断层带中,除面理外,还常常发育a型褶皱或剑鞘褶皱,以及拉伸线理。所以,糜棱面理、鞘褶皱、拉伸线理等是韧性断层带的标志性构造。 a型褶皱是褶皱轴与拉伸线理平行的褶皱。鞘褶皱则是a型褶皱的一种特殊类型,形似剑鞘,常呈扁圆状、舌状,甚至成圆筒状。 5.断层效应这种由于断层两盘标志层的视错动形成的视觉上的假象,就是断层效应。6.断层形

25、成机制(安德森)安德森等分析了形成断层的应力状态,认为由于地面与空气间无剪应力作用,所以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趋于垂直水平面。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形成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一般认为,断层面是一个剪裂面: 1与两剪裂面的锐角平分线一致 3与两剪裂面的钝角平分线一致 断层两盘向垂直于2方向滑动。1、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 1直立,2、3水平,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倾斜向下滑动。根据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和摩尔圆,引起正断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最大主应力1在铅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是最小主应力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故水平拉伸和铅直上隆是最适合于发生正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

26、2、形成逆断层的应力状态 1、2水平,3直立,2与断层走向一致。根据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和摩尔圆,引起逆断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最大主应力1在水平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是最小主应力3在铅直方向上逐渐减小。故水平挤压有利于逆冲断层的发育。3、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最大主应力轴1、最小主应力轴3是水平的,2直立。断层走向、滑动方向均与2垂直,两盘顺断层走向滑动。 7.断层的各种识别标志n 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断层谷、山岭和平原的突变、串珠状湖泊、带状泉、错断的河谷。n 构造标志1、 断层面上的特征:擦痕、纤维状晶体、阶步和反阶步。2、 断裂破碎带和断裂构造岩(断层带上的特征):断

27、裂破碎带、断裂构造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构造片岩)。3、 牵引褶皱和反牵引褶皱(断层两侧的特征):牵引褶皱、反牵引褶皱。4、 派生构造(断层两侧的特征):拖褶皱、羽状节理。n 地层标志:地层在地面上的重复和缺失、地层在剖面上的重复和缺失。n 其他标志:岩浆活动与矿化作用、岩相与厚度的急变。8.断距、落差在地质图上的求解方法第7章 岩浆岩体构造1.侵入岩体与喷出岩体的产状(识别)一、岩浆侵入体的产状1、整合侵入岩体(协调侵入岩体) 岩床(规模不等):顺层侵入的层状,即板状。直径:厚度10:1。岩盘(规模不大):又称岩盖。上凸下平似透镜状侵入岩。直径:厚度 10:1。岩盆(规模大):似盆

28、状侵入体。岩鞍(规模小):又称岩脊。新月形成马鞍状小岩体,均产于褶皱转折端虚脱部位。2、不整合侵入岩体(不协调侵入岩体) 岩基(规模大):岩浆岩侵入体中最大的一种岩体。岩株(规模不大):形态不太规则的近等轴状岩体,平面上多呈圆形。岩墙(规模小):一种板状侵入体。规模较小者称岩脉。岩浆底辟:一种上部大,下部小的瘤状侵入岩体。二、岩浆喷出体的产状熔岩被、熔岩流、火山锥。2.侵入岩体与喷出岩体的原生构造一、侵入岩体原生构造(1)原生流动构造:线状和面状流动构造(2)原生塑变构造:面理、线理、小褶皱等(3)原生破裂构造:横节理(Q节理)、纵节理(S节理)、层节理(L节理)、斜节理(D节理)、边缘张节理

29、、边缘逆断层二、岩浆喷出体的原生构造流纹构造、流线和流面构、造绳状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枕状构造、柱状节理3.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1、侵入接触:又称为热接触。包括所有的岩浆侵入岩体与被侵入的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2、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当岩浆侵入体形成后,因地壳遭受剥蚀而露出地表,后来又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即为沉积接触。3、喷出接触:岩浆溢出地表形成的熔岩被或熔岩流,覆盖在先形成的岩层或岩体之上所形成的接触关系,称为喷出接触。4、断层接触:岩浆岩体形成后又受到断层破坏,使岩浆岩体与围岩之间呈断层接触。属于冷接触,具有一般断层特征。说明岩浆岩体先于断层形成的。4.岩浆岩体形成时代的确定1、

30、根据接触关系n 侵入接触:岩体侵入时代晚于围岩的沉积时代。 n 沉积接触:岩体形成时代早于上覆地层的沉积时代; n 喷出接触:岩体形成时代晚于下伏地层的沉积时代; n 断层接触:岩浆岩体先于断层形成的。2、根据岩性特征对比通过对比本区(未知)和邻区(已知)的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产、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其组合等等。 3、根据与区域构造的关系n 查明控制岩体形成的地质构造的形成时期。4、根据岩浆体相互穿插关系n 具有冷凝边的岩体为晚期;具有热接触变质或烘烤边的岩体为早期。n 被切割者为早期。n 具有平行于两岩体接触面的流动构造的岩体,为较晚形成。n 具有另一岩体的捕虏体,为较晚形成。5

31、、根据次生构造的差别n 次生构造多者,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为早期形成。第8章 区域构造地质综合分析一、区域地质构造综合分析的步骤:n 分析工作的第一步,应先认真分析地层剖面,了解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和岩相特征、岩层厚度及其变化,大致恢复各时代的古地理环境,探索古构造对古地理的控制;n 其次,应认真分析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变形和变质程度,划分构造层,确定所经历的构造旋回;n 第三,以构造层为单位,逐层分析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叠加和演变情况,岩浆侵入的方式、时代和部位,各种地质构造的空间组合和展布规律,从而确定各构造旋回期内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和方向;n 最后,综合前述各项分析成果,说明研究区地质构造

32、的发展历史,指出地质构造总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对矿产的形成和赋存的控制作用二、地质力学中构造体系类型的划分: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扭动构造体系三、 构造解析四大基本观念的含义构造的尺度观、构造的层次观、构造的新陈代谢观、构造组合的观点 四、 构造解析的基本内容:构造几何学分析、.构造运动学分析、.构造动力学分析、构造变形相分析、构造序列分析五、压、拉、扭(剪)、弯四种基本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组合型式及其力学分析1在区域性压应力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压应力方向垂直的褶皱、纵向逆断层和逆掩断层等主干构造;与压应力方向斜交的两组共轭的斜断裂;与压应力方向平行的横向正断层,常组成地堑和地垒。在褶皱晚期,

33、还有可能在背斜的顶部形成纵向正断层或高角度逆断层,组成地堑和地垒2在区域性张应力作用下,往往形成与张应力方向垂直的正断层,组成阶梯状断层、地堑或地垒。 3 在区域性直扭应力作用下,往往形成多字型或反多字型构造组合型式。4旋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质构造组合型式。常见的旋扭构造是帚状构造,由砥柱(旋涡)、旋回层和旋回面所组成。分张扭性和压扭性。5.在区域弯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质构造组合型式,常见的是弧形构造。其中,比较复杂但很有规律的是山字型构造六、构造层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n 构造层:被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所分割的,具有一定的建造和构造特征的一套地层组合,称为构造层。一个构造层,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壳

34、运动发展阶段,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所形成的沉积建造(与地质构造环境有关的、稳定的岩石共生组合)、构造变动、岩浆岩体、变质岩系的综合体。n 划分标志:1、区域性的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最主要、最明显):区域性的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是划分构造层最主要的标志,上、下两个构造层之间,必然是被明显的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所分割。 2、沉积建造特征 在不同大地构造分区、不同大地构造阶段(如地槽、地台),地壳运动的方式、强度和性质是不同的,必然出现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接受不同的沉积,形成一套在岩性和岩相上具有独特特征的沉积岩层,称为沉积建造。(构造控制建造,建造反映构造) 3、构造变动特征 不同时期构造层的构造变动特征

35、往往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时代越老的构造层经历地壳运动的次数越多,构造变动越复杂。如果不同时期的地壳运动方向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方向的构造线并叠加在一起。显然,它们是分属于两个不同构造层的构造。 4、岩浆活动特征 当发生一次大规模地壳运动时,往往会伴随产生一次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相应的岩浆岩体。例如我国东部地区,随着中生代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侵入体。5、区域变质特征 一些老的构造层经历地壳运动的次数多,区域变质程度高。七、构造旋回、岩浆活动期在构造演化史分析中的应用题目例:答:1.做出图切剖面图。2.构造层3.发展史(简述,不保证正确)1.寒武纪至中奥陶世,

36、正常接受沉积,呈水平岩层。2.在加里东运动中,地层抬升,受到剥蚀。3.中石炭世至早中三叠世,地层下降,接受沉积。4.在印支运动中,形成褶皱,地层抬升,受到剥蚀。5.中晚侏罗世,地层下降,接受沉积。6.白垩纪发生燕山运动,导致地层向东倾斜。(若为,则表示地层为水平,则该时期之后无大的运动发生)附录1.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早、中、晚);2.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上、中、下)。3.地层年代表:4.几个概念1.地质构造:地壳或岩石圈中的岩层/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形成的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研究其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分布和组合规律及其演化历史,探讨地壳运动的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4.构造层:被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假整合面所分割的,具有一定的建造和构造特征的一套地层组合。5.构造旋回:从前一阶段最后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结束起,至后一阶段最后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结束止。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