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37542943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 论文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诵读教学法原因价值利用论文摘 要: 当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诵读法利用不尽如人意,这关键源于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师生本身的素质缺点和认识偏差。诵读的显著价值在于“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诵读教学法的宗意在于体认到声情统一的神妙。强化古代文学中诵读法的教学,要从改进客观环境和改造主观认识着手,在详细利用层面,诵读教学法应和注意培养、文意了解、写作训练、考试测评等手段相结合。通常出声念读,广义上全部能够称为诵读。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来说,诵读方法很多,但朗诵和吟诵是其中最基础的两类。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大规模经典作品诵读活动在全社会

2、渐成热潮,这当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经典诵读必需从基础抓起。所以她们有意识地将诵读活动推广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和经典诵读活动相呼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大多数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能主动利用诵读法。“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孙枝蔚,无酒诗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读书气氛正在幼儿和少年段的人群中复兴。令人遗憾的是,大学却并没有很好地保持这种气氛。朗朗书声陡然变得微弱,满校园除了听到些许诵读英语的声音外,包含文学作品在内的传统经典全部快成“绝响”了。经典诵读的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非正常现象,必需得到有效纠正。负担经典尤其是文学经典教学任务的古代文学课程,理

3、应恢复诵读法的基础地位。时不我待,适逢其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化诵读法毋庸置疑。因为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领大学校园乃至社会文化气氛的推手。一造成古代文学课堂上绝少书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概括起来,无非是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师生本身素质和认识上的问题所造成的。从客观的外部环境来看,古代文学课程在当今浮躁实用的社会心态影响下,主要性和日俱降,边缘化速度之快正考验着大家的想象力。古代文学课程本是汉字系的主干课程,在部分学校的关联文科专业也有开设。该课程通常由“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两部分组成。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置的影响下,包含古代文学在内的很多基础理论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忽然

4、变得很不吃香。它们不得不让出部分教课时间,以确保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的开设。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普遍受到严重减弱。因为课时的大幅压缩,这就不得不迫使讲课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调整。通常情况下,老师在有限的时量内,会最大程度地确保文学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应的文学作品部分的教课时间就要大幅降低。作品讲得不多,自然诵读法也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久而久之,老师也就只知道讲课,而对诵读一事就选择性遗忘了。从主观原因来看,诵读法利用不多跟师生的素质和认识有很大关系。现在不少古代文学老师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几乎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教育。她们全部是在当代教育思想培育下成长起

5、来的,对旧式的诵读法已经相当陌生。这直接造成了她们素质上的致命缺点。不少老师自己朗诵功底不行,因为缺乏自信,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忽略这种方法的利用。就吟诵而言,现在除了老一辈的霍松林、叶嘉莹、袁行霈、周有光等先生还深谙此道外,能继承者实属凤毛麟角,真担心过不了多久,吟诵又要变成真正的文化遗产。既然如此,吟诵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又怎么不成为绝响?在对教学方法的认知上,很多老师也出现了偏差。她们认为,诵读属于摇头晃脑的旧式先生,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化的课堂了。她们甚至将诵读看成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干脆视之为封建糟粕加以抛弃。因为普遍地采取“满堂灌”的讲课方法,整个大学课堂全部是出奇平静。有些古代文学

6、老师还担心,叫学生诵读产生的声响未免会影响邻近的课堂,因此认为这种方法不合时宜。从学生方面看来,很大一部分已经对文言形式陌生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她们在新式标点下读好一篇古文全部以为费劲,指望她们在情感上产生同情和共鸣无异于缘木求鱼。在这种没有爱好的状态下,要她们主动去诵读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诵读有种厌倦和反感,这是中学过于功利化教育的后遗症。为了高考,将诵读和分数目标直接挂起钩来,被动反复,死记硬背,物极必反,到大学以后必定产生对诵读的“仇恨”感。再加上在当代科技的推进下,人类已经走进了图像时代。图画的直观性和音频的立体性,使很大一部分同学产生了依靠性和惰性。经典的诗文诵读在图像的包

7、装下,已经包办一切了。学生若有爱好,则只要带着耳朵享受一番就好,亲自开腔显得多出,而且没有自信。在功利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校园,大家已经习惯于听到英文诵读,若偶然听到有些人高声诵读古诗文,一定会惊诧莫名。整个气氛的丧失,乃是文学诵读无法展开的根本原因。学生的种种情绪,有意无意间影响到老师,一旦师生有所“共鸣”,古代文学课堂上诵读展开不充足、效果不理想也就毫不奇怪了。二开口发声在古代文学课堂竟然成为奢侈,这在古人看来真是咄咄怪事。诵读法不仅是过去启蒙教育的第一方法,而且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它的基础地位从未曾动摇过。史载教育家胡瑗办课时的盛况:“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诸斋亦自歌诗

8、奏乐,琴瑟之声彻于外。”朗朗书声和着悦耳琴声,响彻课堂内外,像这么的感人场景,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一篇优异的古典诗文,大家常见“声情并茂”这么的词语来形容,这是恰如其分的形象描述。诵读法的好处有很多,但我认为,其最显著者当在“因声而见情”和“传情发于声”上。“声”和“情”一而二,二而一,互为表里,相互生发,其妙处非重复诵读不能体会。这种关系正如曾国藩在处事金针学问之道中所描述的那样:“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可渐入佳境。”首先,诵读能够体会到文字的音韵之美。久之便能披音入情,从而体会到不可言传的巨大愉悦感,这就是所谓的“因声而见情”。因声韵而产

9、生押韵和平仄,这是古典诗文格律美的主要表现,含有鲜明民族特色。正如陆机文赋所言:“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声音之美如同五色相映,其抑扬顿挫的转折改变正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循着声音一路探美,情怀随之次第展开,境界自然也别开生面,读者往往因为这文学的美景激动而沉醉。四声之说明确提出虽说是在南朝,但注意音韵美在诗、骚中就成为高度自觉。离骚鸿篇,若默读不足以体会其波澜壮阔的情怀。唯有高声诵读,其自信、激越、悲愤、悱恻、坚定、深沉、流连等百般滋味,万种情感才能娓娓展开,声促情涨,到高潮处已难辨读者和屈原之别。我每次在课堂诵读离骚,情感就要受到新的洗礼,心灵无不受到震撼。这也更让我深刻地了解了“痛饮酒

10、,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2这句话,和其说这话是赞美名士风度,不如说是倾倒于离骚的声韵之美。能在酒精的作用下,自由解放自己,旁若无人诵读美文,听着自己的声音,感受到君心我心原为一心,这才是真正的名士境界。其次,诵读有利于还原文学场景,将古人之情传达于读者之心。古今人同心会意后发之于口,这份激荡的情感便有如平上去入四声调,拍打于心岸,带来审美的别样冲击波,这就是所谓的“传情发于声”。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叙述“情”之所托时,全部不是对应“文”,而是“音”或“声”。“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刘大櫆,论文偶记)由此可见,音声之主要性高于字句。所以古人深入明确说

11、:“诗有比兴不能尽者,故被之声歌,使抑扬以毕其意。”(李调元,雨村诗话卷上)又云:“性情,诗之体;音节,诗之用。”(乔亿,剑溪说诗)这全部直接说明了“声”和“情”之间的一体两面关系。明乎此,我们在诵读之前,不妨先默读精思,专心捕捉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识得其酸甜苦辣以后,在深得我心的状态下脱口而出,即能收声情一致之妙,这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她个激昂,委婉处还她个委婉,诸如这类。美读得其法,不仅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和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不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全部有莫大的收获。”3叶先生的这段

12、话,精辟地点出了情由声出的道理,对诵读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作用作了尤其的强调。“声”和“情”之间的关系是如此亲密,缺乏了诵读这个步骤,关系怎么能得到表现?所以,诵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琢磨和了解的过程,简单地认为诵读是死记硬背的一个手段,实在是过于肤浅。三要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强化诵读法的利用,必需改进客观环境和改变主观认识。从客观条件来看,改进古代文学的生存环境,提升该课程的尊严和地位,从而发明出一个诗意葱郁的气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弦歌讽诵满校园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饱满之时,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有憧憬。从主观改造来看,师生必需提升本身的素质,提升对诵读教学法的认识,尽其所能发明出课堂改革的良好气氛

13、。在详细实施诵读教学法的时候,老师应该注意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能单纯为诵读而诵读,而应该将诵读和其它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在适度压力下提升效率。在现在的情况下,追求审美和功利的统一,是诵读教学法的现实可行之路。第一,诵读教学和注意培养相结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主要条件,诵读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说得好:“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能够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朱熹认为,读书必需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所以,老师在实施诵读法的时候,千万告诫学生聚集

14、精气神,细看文字响亮读,以不读错一字作为检验标准。注意力一旦成为习惯,便能心平气和,有如此好的心态作保障,阻碍诵读教学的其它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二,诵读教学和文意了解相结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对文意了解的加深有时候是和诵读的频率成正比的。所以,老师不只是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诵读,更要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精思要同时进行,要仔细琢磨作品奥义,和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黄子云野鸿诗韵云:“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惚恍之间,或得或丧,若有若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达成知己境界,

15、则作者之言好像出于我之口,作者之意好像凝于我之声,诵读境界至此,方为有得。第三,诵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相结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诗句所揭示的道理广为人知。写作时语感很主要,而语感的取得显然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诵读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语感,肖其神气,而且能获取文声的语感,合其音节。相对于默读,诵读在语感训练方面的优势是显著的。有了很好的语感,就会产生模拟创作的冲动。正如曾国藩在家训中所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和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若能臻于此境界,诵

16、读教学法的效果就会有所增强。所以,老师要将诵读和学写古典诗文联络起来。提醒学生在创作时注意音感,完成作品后,在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和诵读的原作比较。培养学生经过念诵来修改文章的习惯,使她们体认到“碰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3第四,诵读教学和考试测评相结合。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合适采取部分功利手段来促进教学是必须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经过诵读经典作品来进行一般话训练,并将这视作经过一般话等级考试的一步骤来实施。加强对诵读作品的考评,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要求。部分尤其经典的作品可要求学生背诵,并在试卷上明确考评内容。除书面考评后,平时课堂上也可随机抽查,期末甚至能够集中时段当面考查诵读

17、情况,将其结果列入平时成绩。老师还能够采取激励机制,发明条件让学生主动参加多种诵读活动和比赛。比如激励学生将自己的诵读作品做成音频文件上传络和同好分享,组织学生参与多种等级的经典诗文朗诵大赛,邀请高水平教授为学生举行朗诵、吟诵等讲座,并为她们和教授的交流搭好平台等。世上之事看起来难,但只要努力去做,难事就会变得轻易。相信经过全体古代文学老师和兴趣者的共同奋斗,诵读之风一定会蔚起校园,广及社会。当诵读经典成为一个大众自觉时,大家随地能够听到吐珠纳玉之声。和着铿锵悦耳的声调,精神为之轩昂,境界为之高尚,人生因为这么的诗意而无限美好。参考文件:1顾树森.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补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8.2南宋刘义庆撰.柳士镇等译.世说新语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637.3智仁勇等.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7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