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7418819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高校艺术类学生重专轻文的思考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 谢永顺摘要: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在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较普遍的存在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这中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从“重专轻文”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关键词:艺术教育 艺术生 文化课 改进 创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也成倍增长,为文化艺术走向大众做出了贡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作为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院校,更应肩负起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历史重任。然而不可

2、否认的是在高校艺术类学生较为普遍的存在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文化素质修养的“重专轻文”现象。部分学生忽视甚至放弃文化课的学习。这样不仅会影响其以后艺术生涯的延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价值观、世界观,给人生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重专轻文”的现象已引起各类院校的高度重视,让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共同提升,相辅相成,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1 产生“重专轻文”的原因 11 文化课基础不扎实,对文化课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艺术类学生在对待高考问题上基本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从小就对某种艺术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各项辅导培训,从小就从事一定的专业学习,专业基础扎实,高考时考生将较多时间

3、深入到文化课学习上,文化课基础较好;另一种则是由于在初、高中时期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弱,转而投入到艺术专业的学习。这是因为艺术专业招生对学生文化课要求不高。同时由于艺术类招生人数增加,只要通过一段时间高强度的专业训练,是有可能考入较为满意的院校。这种现象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文化课在学习甚至人生中并不重要,只要自己的专业课优秀,就可以取得成功,而这种想法并不是个人空想,而是人生经历得来的就会难以更改,甚至会影响一生。造成这种现象产生有一定的高考招生制度的原因,但最主要还是学生自身对艺术与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认知不足。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为了上大学而选择艺术专业,这是人生一种无奈且无法指

4、责的选择,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一旦选择艺术作为人生职业时,就等于选择了人生更高追求,势必要求更渊博的文化知识作为艺术生涯的支持。12 文化课学习动机层次较低动机是产生行为目标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有了动机目标,才会为实观目标产生行为。学习动机可以理解为: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1】。动机强会使人对目标富有进取精神,并在行为上全力以赴。当遇到失败或困难时能振作精神,不为周围环境所干扰,动机成为他们的助推器。艺术类在对待文化课动机上,常常因为文化课基础差和对文化课重要性认知不足等原因,学习动机较低,往往是为应付文化课考试而参加

5、文化课学习,缺乏更高的文化课学习动机,常常为开脱责任而找种种理由,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这因为他们没有从自身认识问题,缺乏学好文化课内在动机。13 思维方式影响文化课学习方式“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2】。艺术活动是一项创作性活动,艺术家观察力强,全面分析能力较好,感情丰富细腻但缺乏稳定性,追求鲜明个性时缺乏共性,他们对于观察到的事物 缺少一定理性的分析而做出感性的认识,在创作中思维是有强烈的跳跃性,往往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从一个事件跳至另一事件,灵感、直觉、甚至冲动占据着他们的思维,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大多数艺术工作者所具有的心理活动。这种思维方

6、式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富有创造性,但同时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固有模式则不利于文化课的学习。公共文化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强调理性思维方式的陈述性知识。而感性的思维方式往往会造成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缺乏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的认知,遇到问题就会出现情绪化而放弃追求目标,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不利于文化的的学习。14 社会的影响我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和经济得到巨大的进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生活丰富多彩,但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腐朽的行为方式也必然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接受理解事物能力强,但也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现象和非健康思想的

7、影响。曾经有一位学生在新学期学习状况与前二年差异非常明显,整个人萎靡不振,经常逃课、旷课、思想极不稳定,在我的耐心劝导下,他才说明原因。原来暑假他去一家娱乐城工作,看到的、听到的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彻底颠覆了自己从小接受教育的内容和人生价值观,对自己前途、人生目标也产生了迷茫。对此我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加以耐心劝导和督促,这位学生也逐渐稳定情绪,重新步入自己的学习生涯,这种现象 在高校是较为普遍的。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部分学生整天心思都放在如何挣钱,当老板等与学习无关的事物上,严重影响自身学业。学生就是学生,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社会、家庭应有的责任。

8、适当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成长,但过分的强调社会实践也会给学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尤其现今社会如此复杂,不良的社会思想和现象更容易侵入思维活跃的艺术类学生。 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学生就业问题上。艺术类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企业、公司。他们看中的是学生专业技能而非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需要的是能马上能创造利润价值的工作者而非具有潜能的发展前途的潜力股。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面前,很多学生都将专业技能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文化课则采取考试能过就过,不过就补考的心态,使文化课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15 学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了学分选修制,学分制为艺术类学生修读人文课和文

9、化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保障【3】。但是针对艺术类学生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公共文化课和选修课设置是否合理,在许多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大学语文等关于本民族文化科学历史的研究课程都基本消失,在我们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时候显得言语是那么无力;另一方面选修课内容是否丰富,选修课是否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常常会出现这样现象,当学生遇到一门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进行选择时,但因为名额已满而被迫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这对于本来对文学课学习兴趣就欠缺的艺术类学生无疑是釜底抽薪,学习更加流于形式,为了拿学分而学习。高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成才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

10、能力。高校艺术类专业课教师很多都存在重专轻文的思想,在与学生相处时会不经意的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或许是无意的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但它又是真实的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公共文化课教师基本上是跨专业的,一方面缺乏对艺术类学生所思所想的理解;另一方面知道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不扎实,放低对他们的要求,很少有公共课老师从专业角度对如何有针对性教育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因材施教”在这里成为空话。学生的基础差,形成学生不愿意学,学生的不愿学造成老师不愿教,老师们的不愿意教进一步造成学生不愿在文化课上下功夫,长期循环造成的后果就是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产生厌学现

11、象。这种现象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心理位置,更违背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实现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为主线的高等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与理性协调发展,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性人才【4】。如何使艺术类学生从“重专轻文”转变为专业与文化学习齐头并进,成为具有发展空间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笔者有几点想法。2 培养“专文共进”高素质人才的几点建议21 调动学生学习文化课的自主性、积极性我在前文提到动机,动机的产生一般源于个人的利益和兴趣

12、等因素。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5】现代艺术类学生,如果单纯从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观念谈人生理想等,往往取得的效果有限。从现实出发,从其切身利益出发进行观念转变或许效果更佳。从现实意义上讲,艺术是无国界的,随着我国深入的融入整个世界,作为有作为的艺术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要参与国际交流,扩大眼界,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影响世界尽一份责任。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如何能使个人风采得以展示,如何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得以世人的认可,扩大影响范围呢?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专业技能再好,也只能使自己成为好的“艺人”、“匠人”,文化修养欠缺将限制个人全面的、可持续的长远的发展。“文

13、化修养”就如同大地一样,艺术只有植根于土壤之中,不断的汲取养分,才能使设计者有好的感悟力,才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一个具有进取心的学生,“匠人”与“巨匠”是两种人生价值的选择,想成为今人尊重的设计人才,只有坚持“专文共重”、融会贯通,才能为人生增添华丽的篇章。 22 学院和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221 改变艺术专业文化课课程设置 文化课课程的设置应立足于教学对象。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配置。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坚持课程与市场需求,与学生特点和长远发展接轨,加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二是适当减少公共文化课,增加选修课内容和课时。应适当开设传统文化课课程,大力弘

14、扬优秀的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学习工作的主要思想,将自然和谐作为艺术设计的目标追求。【6】努力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222 改变评价方式。 高等教育尤其是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应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学习评价即是对老师教育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科学的学习评价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也同其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密切相关,是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7】我们应立足于教学的过程,从学生的平时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品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从以笔试为单一考评方式转变为综合性的,多种方式

15、共存的考评方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23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教师的教育成败的关键一环。教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不可否认的讲,有部分文化课老师内心就存在着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认为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课堂纪律较差,个性散漫难以教育,带着这种心态去给学生授业解惑,效果可想而知。对此教师应改变观念,将自己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能力强,知识面广的老师更能得到艺术类学生的欢迎。一个优秀的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够幽默风趣,旁征博引,借古喻今,形式活泼,又能够把学业特点联系实际,试想一下这样的老师怎

16、么能带不好学生呢?笔者的高中历史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他上历史课就如同单田芳讲评书,风趣幽默,分析历史事件条理清晰且有自身观点,上他的课不用记笔记,一堂课结束,教学内容和历史意义深入脑海,不需死记硬背。他的风度和渊博的知识令我记忆犹新。因此教师提高自身能力,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水平去吸引和征服学生,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最后,应加强教师师德的自身建设,教师应真正的做到为人师表,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224 强调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艺术类学生具有性格活跃、思维开放,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但同时也容易产生挫败感,尤其是文化课薄弱的同学,有时面对老师的指责,家长的不理

17、解更亦如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细心观察学生的点点滴滴,善于发现优点。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要适时恰当的鼓励,激励他们重视文化课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每个人都有羞隐之心,每个学生也都希望受人尊重,自我价值得以体现。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鞭策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那种只一味的指责和埋怨学生的教育方法,只会使学生更加厌恶文化课学习,适得其反。 创新是一切事物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艺术专业文化课的教学更应大胆创新。教学应立足于服务学生,切合专业发展,面向未来为目标。首先,文化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相兼容,即运用和专业内容有联系的文化知识来

18、进行文化课教学。如教授英语时,应多教授与本专业有联系内容的文章、短语、对话等,这些内容相比较统编教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加强启发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轻松、活跃、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个人见解,多与老师交流,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能有助于激发学习气氛,为学好文化课创造条件。三是要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鼓励,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鞭策力度。 23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影响。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摇篮;学校是规化人生的设计院;社会则是

19、展示自我,评价自我的舞台。三者都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处理三者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艺术的拐杖,有文化做支撑,艺术更有张力;艺术则是文化的翅膀,插上艺术的翅膀,文化会更加鲜亮。【8】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就需要各方面改变观念,加强创新力度。使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型设计人才发挥主要作用。参考文献:(1)季佰黍等 教育心理学【M】 华中师范大学 2002(2)田英 艺术专业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公共文化课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电影评介 2010(3)曲辉 高校艺术生文化素养问刍议【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价)。(4)和水英 唐秀庚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美与时代 2008.08(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人民出版社 1998.(6)邓民兴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综合素质【J】 黑河学刊 2007(7)陈建男 北京市艺术院校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综述【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3(8)李雪蓉 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探研【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0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