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137321460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医药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医药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医药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医药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研究生:王晓庆 导师:段培蓓【关键词】 疼痛 模式 管理组织 疼痛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临床实践证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 质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疼痛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1。随着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镇痛药物和 技术应用于临床,但未缓解的疼痛仍然普遍存在。国外疼痛研究先后发生了两大转变:疼 痛的管理理念已经从疼痛控制转为疼痛管理;疼痛管理的组成人员从以麻醉师为主体逐渐 转为以护士为主体,同时有内科医师、麻醉师、心理治疗等医师共同参与2。这也预示着今 后疼痛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疼痛管理

2、体系的建立,护士在疼痛管理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以下主要是对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1 疼痛的概述1.1 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 损伤3。1.2 疼痛的分类4疼痛涉及临床各科,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其病因错综复杂等,所以疼痛 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病程可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 疼痛;按生理病理可将疼痛分为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其他的一些分类方法如按疼 痛部位,疼痛的程度以及疼痛的性质等进行分类。2 疼痛控制的现状 理论上几乎95%以上的急性疼痛,80%-85%的癌痛和50%-60%以上的慢

3、性疼痛通过现有的药 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5,这还不包括其他的一些治疗方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急性 疼痛尤其是术后疼痛,尽管高效的镇痛药物和高科技的镇痛技术不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国 外文献报道仍有50% 70%的病人术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缓解6。有调查结果表明,受慢 性疼痛困扰人口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占总人口的30%7,在美国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 痛的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镇痛措施8。赵继军9对 5000 多例门诊患者进行疼痛现状 调查。发现 40%的患者有疼痛症状,其中 50%以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虽然相当数量的患者采 取了一些镇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着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

4、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 的生活质量。在对268例住院患者的调查中还发现, 80%的患者疼痛知识缺乏, 88%的患者遭 受着疼痛的折磨。Rawal等io认为,要解决这种镇痛效果不良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而 不仅仅是发展镇痛技术本身。同时,IASP认为,要彻底控制患者的疼痛,除使用高效的镇痛药 物和镇痛技术外,还应着手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指南,经济合理地减轻病人的疼痛ii。3 国内外疼痛管理的发展现状3.1 疼痛管理的模式 在国外疼痛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在美国和我国的香港,主要是以麻 醉师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在英国,主要是以专业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式;而在瑞典、加 拿大等国

5、家则是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督导的管理模式。但随着疼痛研究发生的转变,疼痛管 理的组成人员从以麻醉师为主体逐渐转为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12。在国内,疼痛管理才刚刚 起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阮祥才等13的研究发现采用麻醉师指导的护士定时巡视和 值班医师负责处理紧急情况的模式是可行的。张静等14 的研究发现由护士组建疼痛控制小 组对骨科手术后的病人进行系统化的疼痛管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提升了服务质量。3.2 疼痛管理的组织 急性疼痛尤其是手术后疼痛的管理,目前国外发展较成熟的组织是急 性疼痛服务(APS)。急性疼痛服务是对手术病人、产妇或其他的急性疼痛患者的疼痛进行治 疗管理的组织或机构15。在

6、国内的很多医院也已经建立,主要应用于手术后的病人并在实 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于慢性疼痛的管理,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慢性疼痛管理模式。 在国外16一般医院只设有多学科疼痛门诊和疼痛中心,没有疼痛专门的科室;在我国, 2oo7 卫生部发布文件在医院建立疼痛科,主要收治慢性疼痛的病人,并且对病种进行了明确的规 定。但由于刚刚起步,疼痛科的管理以及宣传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 急性疼痛服务(APS)APS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而被许多医院采用,但不同医院 的 APS 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差异11。3.2.1.1 APS 的基本原则17(1)以病人为中心各种措施的实施以缓解病人疼

7、痛和增加舒适度 为目的; (2)多学科合作方式疼痛涉及到临床医学、麻醉学、心理学、护理学、药理学等多个 学科,多专业合作是解除病人痛苦的关键途径; (3)以知识为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务 人员也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技术。3.2.1.2 APS的主要任务 美国AHCPR (全美保健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认为APS的作用有四 个方面18 术后疼痛、创伤后疼痛及分娩疼痛的治疗;推广术后镇痛的必要性及疼痛评估 方法;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多数医院APS还承 担着全院的急性疼痛会诊工作19。3.2.1.3 APS的人员组成 APS组织是一个由拥有不同专业技

8、能的医务人员组成的多学科的 组织,其组织成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在国外,Nagi等对不同组织的成员结构分析发现, 成员一般包括麻醉医师、疼痛专科护士、药剂师、心理治疗师、理疗师、病区医生和病区护 士等不同学科专业的人员20。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我国 APS 的成员组成主要包括麻醉师, 疼痛护士,病区医生和病区护士等。3.2.1.4 APS的工作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有两种21,以麻醉医师为基础的APS模式 提供一种高技术的镇痛服务,由于麻醉医师紧缺,其主要任务在于解决临床麻醉问题,同时花 费较大,因此,在目前医疗条件下以其为主的可行性不强;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师督导APS的模 式,这种模式能

9、充分发挥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目前较好的术后疼痛管理 模式。国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15,22,23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师督导APS的管理模式在临床上值 得推广应用。5 APS的质量评价1990年AHCPR和APS根据该评价模式推荐了 8个指标:病人 的舒适度(疼痛强度);疼痛对机体功能的影响;病人/家属的满意度;疼痛评估的记录; 在特殊情况下疼痛措施的适用性和适用范围;治疗疼痛措施的有效性;药物副作用和疼 痛并发症的发生率;转运过程中(如病房与麻醉恢复室之间)的疼痛控制质量。大多数情况下 都是从八种指标中选择指标作质量评价。通过查阅文献,目前国内研究使用比较多的评价指 标主要有疼痛强度

10、、病人满意度、对睡眠的影响、机体机能恢复情况以及住院天数等15,22,23。疼痛门诊和疼痛中心(MPC)在国外,目前国际认证的慢性疼痛机构是多学科疼痛 门诊和疼痛中心;治疗模式主要有多学科疼痛门诊、多学科疼痛中心、单科疼痛门诊及症状 疼痛门诊等。3.2.2.1 MPC 的人员组成一个好的多学科疼痛治疗组至少应包括25:(1)一名或两名精通 药理学和干预手术的医生;(2)一名咨询师心理学家或精神学家;(3)一名理疗师或康复专 家;(4)掌握有关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特定患者的护理知识的专业护士。3.2.2.2 MPC 的主要服务25疼痛中心提供的服务通常包括医疗服务和专业咨询。心理服务 包括评估和

11、测试及个人或家庭的心理治疗;理疗是MPC的关键组成部分;社会服务是提供 家庭咨询,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职业服务是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和其他生产性活动。3.2.3 我国的慢性疼痛管理随着疼痛门诊及疼痛科的建立,有专家提出对慢性疼痛采取组织 化的的医疗模式,效仿卒中单元和卒中中心建立疼痛单元和疼痛中心7。我国的一些医院通 过建立多学科小组,开展疼痛门诊;同时采用院内会诊制度,充分利用院内资源在慢性疼痛 的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6。4 小结随着新的诊疗药物及技术运用于临床,但未缓解的疼痛还是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不是镇痛技术 本身,还是缺乏完善的疼痛管理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疼痛控制没有得到

12、很好 的重视,疼痛管理发展较晚。但随着卫生部对疼痛管理的重视,我国的疼痛管理工作将会得 到飞快的发展,疼痛医学和疼痛护理学也将随之发展。相信不久疼痛专科医生和专科护士在 我国将会应运而生。国外疼痛研究先后发生的两大转变,预示着护士在疼痛管理中将起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护士是疼痛的主要评估者;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指导者;其他医疗人 员的协作者以及止痛措施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护士应加强自身的素质,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 的疼痛管理工作。参考文献1Victoria G . Pain careJ.Nurse Care North American,1994,29(3):534-5442 张华果,白玉,司文

13、腾全程无痛护理管理体系构建在骨科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研究.2010,7(27)43-443 Cleve LV, Bossert EA , Savedra MCScientific inquiry:cancer pain in children:the selection of a model to guide research JJournal forSpecialists in Pediatric Nursing, 2002, 7(4):163-1654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2-24徐建国疼痛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 Howingt

14、on JU,HanelRA, HarriganMR, et a:l 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 2004, 54(1): 2-5.7 王春雪,王拥军.建立慢性疼痛的组织化医疗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和实践。2009,15(7):601-6028 Merboth M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Chin NorthAm,2000,3

15、5(2):375-383.9 赵继军.疼痛临床管理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9):6110 RawalN, Berggren L. Org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 a low-costmodelJ. Pain, 1994,57(1): 117-123.11 刘爱霞,吴丽军,何仲.急性疼痛服务组织介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2(2):118-12012 Mccaffery M, Robinson E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 is how yourespondJNursing,2002, 32(10): 36-451

16、3 阮祥才,余守章,许立新,等急性疼痛治疗规范化管理的十年经验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2):69-7014 张静,杨红红.系统疼痛管理在骨科手术患者疼痛控制中的作用J.实用医药杂 志.2008,25(12):1480-148115 ReadyLB, OdenR, ChadwickHS, eta.l Develop-mentofan anesthesiology-based postoperative painmanagement service. Anesthesiology, 1988, 6(8): 100106.16 韩济生欢呼卫生部关于疼痛科建制的决定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

17、007,13(4):194-19517 Campbell D, Brand C, Bucknall T, Copnell B.Review of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Victor Commissioned by the Victorian Quality Counci,lFebruary 2003, 430.18 阮祥才,佘守章.急性疼痛服务新进展.疼痛热线网. http: /www. pain-sos. com.19 洪溪,黄宇光,罗爱伦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0):798-79920 GordonDB, PellinoTA,

18、MiaskowskiC, et a.l A10-YearReview ofQualityImprovementMonito-ring in Pain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 Pain Manage-mentNursing, 2002 116130.21 陈新忠,徐鑫芬.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用于妇科术后镇痛.中华 护理杂志, 2005, 40 8789.22 杜丽萍,李荷珍,俆秋霞. 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用于开胸术后镇 痛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

19、7(8):556-55823 敬雪梅,陈中林,何平.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管理模式在普通外科应用的临床效果研究.临 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2):34-3724 Gordon DB, PellinoTA, MiaskowskiC, et a.l A 10-YearReview ofQuality ImprovementMonitoring in Pain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s. Pain ManagementNursing,2002 ,116130。25 Carol A. Warfield Zahid H.Bajwa.疼痛医学原理和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6 王霞,刘薇 .将无痛进行到底北京协和医院开创医院疼痛管理新模式.中国医院院长.2006,(13): 54-5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