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37035144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5.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X L L I 尸 A I L I I L 尸,C A I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由生物构成的种群和群落,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又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核心。 分别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是生态学 研究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控制和系统生产力提高的理论基础。第一节个体生态学关系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 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均称为 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如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风力等 等。

2、太阳辐射以及地球表面的大气圈、水圈和图圈综合影响着这些生态因子。(一)太阳辐射地球上生命存在的能量主要依靠来自太阳的辐射。太阳辐射有两种功能:一种是通过热能形式温暖地球,使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变热,推动着水循环,引 起空气和水的流动,为生物生长创造合适的温度条件;另一种功能是通过光能形式被绿色植物吸收,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将 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二)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包围整个地球的一个气体圈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氢和二氧化碳大气圈供给生物生存所必须的各种元素,而且在提供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 中起着良好的作用。大气圈不仅防止了地球表面温度的急剧变化和水分的散失,并 能防护地

3、面的生物免受外层空间多种宇宙射线的辐射。(三)水圈水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各种物质运输的媒介,是生物体 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溶剂;水有较高的汽化热和比热,可以调节和稳定气温。(四)土壤圈土壤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是固相、液相、气相共存的三相体系,具有 巨大的吸收能力与贮藏能力,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土壤不仅是植物生 长繁育的基础,而且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重要场所。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的生态系统。广义的人工环境包括所有受人类活动 影响的环境,可以分为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一)人工影响的环境在原有的自然环境中,人的因素促使其发生局部变化的环

4、境。例如,为 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控制水土流失,使农作物高产稳产,而人工经营的森 林、草地、防风林、水保林等。为控制旱涝灾害而兴建的水利工程。这些人 工影响的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大自然。(二)人工建造的环境人工建造的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进行模拟 或塑造的环境如无土栽培环境、大棚温室环境、集约化养殖环境等。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一.自然环境.二.人工环境三.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一)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JustusLiebig)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 质”,即最小因子定律。(1973)对最小因子作了两点补充。(1)这一定律只

5、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2)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二)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 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 “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 围可能很窄。(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 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

6、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 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 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 耐性范围将会缩小。(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 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任何一种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理化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围,耐性范围

7、越广的生物,适 应性越广。据此,可将生物大体划分为广适性生物和窄适性生物。(三)生活型(lifeform)和生境(habitat)1 .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 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 型。生活型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生物类型。对植物生活型的分类应用最广的是丹麦植物学家的生活型分类系统。他认为地球上的各个地区, 冬季和旱季是植物生活中最严酷的临界期。他以温度、湿度、水分作为指示生活型的基本要素,以植 物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对恶

8、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为基础,具体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高低和保护方式为 依据建立了生活型系统(图)。图生活型图解(引自,1934)1 .高位芽植物2-3.地上芽植物4 .地面芽植物5-9.地下芽植物(1)高位芽植物这类植物的芽和顶端嫩枝是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 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它们之中根据体型的高矮又可分为 大型(30m以上),中型(8-30m),小型(2-8m)以及矮小型(-2m)四类, 即大、中、小、矮高位芽,然后又根据植物是常绿还是落叶,以及是否具有芽 鳞这两类特征,进一步划分为十五个亚类。2)地上芽植物这类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处,一般

9、都不高出土表20- 30cm,因此它们受土表的残落物所保护,在地表积雪地区也受积雪的保护。(3)地面芽植物这类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只有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 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4)地下芽植物这类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土表以下,或位于水体中。(5)一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它们以种子形 式度过不良季节。2.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 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境也称栖息地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一.自然环境.二.人工环境三.环境对生物的制约四

10、.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一)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 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根据形成生态型的主导生态因子类型的不同,可以把植物生态型划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 和生物生态型三种。1、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例如,水稻 的早、中、晚稻属于不同的光照生态型;籼稻、粳稻是不同的温度生态型。3、2、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例 如,水稻和陆稻主要由于

11、土壤水分条件的不同而分化形成的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是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例如,各种作物对病、虫、草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种群(二)生态位(niche)生态位可表述为: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即用某- 生物的每一个生态因子为一维(Xi),以生物对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性(y)为指标构成的超几何空 间。物种对环境的潜在综合适应范围,称为基础生态位。而实际占据的生态位称实际生态位。实际生态 位比基础生态位要小。五.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物不只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种种影响,同时也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或者 不同程度地改善环境条件,使环境变得

12、更有利于生物生存,或者对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 晌。(一)森林的生态效应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 .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 .减低噪音,美化大地。6 .提供燃料,增加肥源。(二)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作用淡水水域生物的主要生态作用是,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质养分,保持水体一定的洁净程 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三)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特别是豆科牧草,能改良土壤。牧草还能增加植被覆盖度,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 沙。(四)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1. 对土壤肥力的影晌。2. 对

13、水土保持的影晌。3. 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4. 对净化环境的作用第二节种群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 者说一个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一.种群结构(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例如,某个鱼塘中草鱼的总 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每公顷水稻的株数。种群的密度可以分为粗密度(crudedensity)和生态密度 (ecologicaldensity)。粗密度(又称天然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

14、数量(或生物量)。(二)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龄级比:若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年龄,则可按一定的年龄分组, 统计各个年龄组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率。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它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年龄锥体:自下而上地按龄级由小到大的顺序将各龄级个体数或百分比用图形表示(图)。增长型种群: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种群的出生率 大于死亡率。(2)稳定型种群:每一龄级的个体死亡数接近于进入该龄级的新个体数,种群数量相对稳定。(3)衰退型种群:种群中幼体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大,出生率小于死

15、亡率。种群趋于衰退甚至消 失。性比(sexratio)是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性比是种群结构的一个要素,它反映了种群产生后代的潜力。(三)种群的出生率(natality)和死亡率(mortality)1 .出生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最大出生力(潜在出生力):不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个体的最大能力。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2.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最低死亡率: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的死亡率实际死亡率: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

16、。又称生态死亡率,不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种群大小 和年龄组成的影响。(四)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它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也称生物潜能(bioticpotential)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potential)。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观测到的种群实际增长率之差可以看作环境阻力的度量(Odum, 1971)。环境阻力:就是防碍种群内禀增长率实现的环境限制因素的总和。(五)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由于自然环境(栖境)的多样性,以及种内种间个体之间的竞争,每一个种群都呈现特定的分布形式。种群的分

17、布有三种基本类型:(1)随机的(random);(2)均匀的(uniform);(3)成丛的(clumped)(或聚集的)第二节种群一.种群结构二.种群的动态(一)生命表(lifetable)和生命曲线(survivorshipcurve)生命表又称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它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 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只要掌握了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气)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dx)后,就可 编制生命表。依据取得nx和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的气和dx是通过追踪观测同一时期出生的种群随着时

18、间变化得到的, 适用于寿命较短的物种。静态生命表是通过观测某一时段种群所有不同年龄组的个体状况获得气和 dx,适用于寿命较长的物种。现以康内尔(Conell,1970)对藤壶 (Balanusglandula)的调查资料为例,说明动态生命表的编制方法(表)。年龄(年)各年龄开始存 活数nx各年龄死亡 个体数dx各年龄开始存活 分数lx各年龄死 亡qx各年龄期平均存 活数Lx各年龄期及其以 上存活的年总数 Tx平均寿命期望 值ex0142801022241622848122234142774320474511166表藤壶的生命表*对1959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1968年全部死亡。资料根据

19、Conell(1970)(引自Krebs,1978)最后用Tx值除以n,就得到平均期望寿命计算生命期望要求出每年龄期的平均存活数目求出所有Lx值列入表中,然后 由表底向上逐渐累计匕值,得到“值,(匕),即ex=Tx/nxx Tx= ai=8依据生命表可以绘制存活曲线(图)。存活曲线是反映种群在每个年龄级生存 的数目。存活曲线以时间间隔为横坐标,以相应的存活个体数或存活率为纵坐标在 平面内绘制而成。通常纵坐标是取存活数目的对数,这样使图形更加直观些。存活 曲线通常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 死亡率才升高。许多大型动物包括人类属于

20、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呈对角线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 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是相等的。典型的B2型曲线在自然界是不多的。B1为阶梯型曲 线,表明在生活史各个时期的存活率变化激烈,差别很大,在生活史的中存在若干非 常危险的时期,如完全变态的昆虫属于这一类。B3曲线为S型,它表示在幼体的死亡 率较高,但到成年期死亡率降低,直到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种 类型的有鱼类、两栖类、海产无脊椎动物和寄生虫等。(二)种群的增长型1. 指数增长(J型增长)种群在无食物和生存空间限制的条件下呈指数式增长,种

21、群个体的平均增长率 不随时间变化。(如右图)2. 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资源条件总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量时,增长 速度开始下降,种群数量越多,竞争越剧烈,增长速度也越小,直到种群数量 达到环境容纳量(K)并维持下去。增长呈S型。(如右图)多数生物的增殖,包括水稻和小麦的分蘖数的增长基本上属于S型。多数种群 在自然界由于受年龄结构、密度、食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增长的类型是多 种多样的,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增长只是两种典型情况(如右图)第二节种群 一.种群结构二.种群的动态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种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可

22、以分为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结果至少一方受害(-)正相互作用:结果一方得利或双方得利(+) 中性作用:结果是双方无明显的影响(0)(一)负相互作用 1 .竞争(competition)广义的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发生在两个或更多个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称为种间竞争;发生在同一种群个体间的 竞争称为种内竞争。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在一起。将高斯原理推广,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 中必有一个物种最终被消灭;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种是直接的竞争 者;群落是个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种群之间趋于相互补充,

23、而不是直接的竞争 者。2 .捕食狭义的捕食是指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广义的捕食还包括草食动物吃食植物,植物诱食动物,以及寄生等。芋螺在捕食鱼类鳄蜥正在捕食青蛙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是控制种群增长的一种作用力。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由于相互制约的结果,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时,由于共同进化的 结果,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寄 生者和寄主之间的负相互作用 趋向于减弱。3 .寄生(parasitism)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 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 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4、偏害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其它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如青霉产生的青霉素可以

24、杀死多种细菌和植物的化感作用。(二)正相互作用1 .偏利作用(commensalism)偏利作用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吸附在鲨鱼腹上的 鱼利,而对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2 .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 不存在依赖关系。3.互利共生(mutualism)作物间种稻田养鸭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 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菌根地衣(三)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次生代谢物是一些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生物的基础代谢无直接的 关系。主要是生物碱、萜类、黄酮类、醌类、酚酸类、脂

25、族化合物、非蛋白质氨基 酸、聚乙炔类、生氰糖甙、单宁、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等。化学生态学(chemicalecology)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 间化学联系的科学。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生物之间建立化学联系的媒介化感途径:淋溶化感作用(allelopathy)指 挥发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 根分泌近植物生长发育的化感作用现象。凋落物分解种子萌发花粉传播1. 植物与植物的化感作用2. 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青霉菌与燕麦;蘑菇圈现象。可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防治病虫害3. 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植物借助于植物毒素来保护自己。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的行为

26、有3种作用: 吸引、排斥、中性。4. 动物信息素信息素指动物通过外分泌腺向外分泌,携带着特定的信息,借助气流或水流,使其它个体嗅到或接触到,产生某些行为反应或产生某些生理变化的化学物质。弓I起的行为反应包括性引诱、警戒、跟踪、聚集、防卫等。动物的群居、诱 食、警戒、跟踪、防卫等行为与释放的化学物质有关。这种释放的化学信息叫信息 素,可分为性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和跟踪信息素。第二节种群o 、种群结构o二、种群的动态o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四、种群的生态对策一切生物都处在一定的选择压力(竞争、捕食、寄生等)之下,每种生物对特 定的生态压力都采取许多不同的生态对策或行为对策。生态对策(bionomics

27、trategies)就是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 “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能量分配原则生物摄取的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生存斗争和繁殖后代上。任何一种生物 做出的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并通过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 进自身的有效生存和繁殖,这就是Cody (1982)提出的所谓能量分配原则生态对策就是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 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生态对策有两种基本的类 型,即K-对策和r-对策。K对策的生物: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较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不 具

28、较大的扩散能力,但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r对策的生物:个体较小,寿命较短,存活率较低,但增殖率高,具较大的扩 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其种群密度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K对策的生物,遭到激烈的变动后,返回平衡的时间长,种群容易走向灭绝。 如大象、鲸鱼、恐龙、大型乔木等。这类生物对稳定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应加强 保护。r对策的生物虽竞争力弱,但繁殖率高,平衡受破坏后返回的时间少。灭绝 的危险性小。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 强的过程。五、种群调节种群调节是指种群数量的控制。种群的调节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1 .密度制约 密度制约

29、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1)种内调节 (2 )种间牵制2. 非密度调节非密调节主要指非生物因子(包括气候因素、污染物、化学因素等)对种群大小 的调节。3. 农业有害生物种群的综合防治有害生物是指造成农业生物不可忽略的损失的生物,包括各种有害昆虫、病原 菌、杂草及其它有害的动物(老鼠等)。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是:“根据有害物种有关的环境和种群动态整体,尽可能 协调地应用一切合适的技术和方式,使有害种群数量保持在低于经济损失水平以下 的有害生物管理系统”。害虫综合防治的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技 术防治、抗性品种的应用、动植物检疫、物理防治和利用昆虫信息素控制害虫等。第三节

30、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生物群落(bioticcommunity)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 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群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组成的,为研 究的方便,常把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等。2、具有一定的结构。群落本身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如生活型组成, 种的分布格局,成层性,季相,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等。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就是 不断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演替与演化。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群落中的物种以有

31、规律的形式共处,即是有序 的。一个群落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过生物对生物的适应和生物种群的相互适应。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任何一个群落只能分布在特定的地段和生境中,不同群 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全球范围内的群落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森林中都形成 特定的群落环境,与周围的农田或裸地大不相同。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在自然条件下,有的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的边界 不明显。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如陆地和水 环境的交界处湖泊、岛屿等。(二)群落的类型与分布群落的分布往往受环境梯度的制约,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

32、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 带性在温度和水分的共同走用下的世界植被分布情况一、纬度地带性(主要受温度梯度的影响)北半球欧亚大陆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增 加,热量减少,形成了以热量为主的环境地带性分布,从南到北植被类型依次是:热 带雨林-Z季雨林-/常绿阔叶林-Z落叶阔叶林-/针叶林-Z草原-/荒漠。二、经度地带性(主要受水分梯度的影响)如:我国从东到西因距海远近造成水分的差 异。相应分布着湿润森林一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等不同的植被类型。三、垂直地带性随海拔高度的增 加,地形地势、热量和水分等环境 因子条件会发生变化,相应物种的 分布也会受到影响。以台湾玉山西 北坡为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群落 依次是:

33、热带雨林-,山地雨林-樟 栋常绿阔叶林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暖温带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山 顶矮林一杜鹃灌丛。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征二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也称作群落的二维结构。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渔以及各业内部的面积比例及其格局是农业生态系 统的水平结构。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1 .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2 .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各种农 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鱼塘的

34、养殖密度、草场的放牧量等都对群落的水平 结构及产量有重要影响。(二)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不同物种或类群出现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或水面以 下不同的深度。是群落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种途径。如森林群落的分层和水体中不同 藻类的分层(见下图)农业生物的垂直结构:如作物的间套作、特殊类型(稻田养鱼、鱼塘养鸭等)、鱼 的分层放养等。(见下图)鱼塘养鸭森林群落分层(三)群落的时间结构光、温度和水分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群落的动态特征之一,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环

35、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二 是群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顺序变化,亦即群 落的演替。(四)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与边缘效应(edgeeffect)群落的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 间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是指增加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的现象。如森林与草原交界地带,海湾、沿河两岸、河口三角洲等利用:滩涂的利用、城郊农业、间作、基塘系统(见右图)等。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二、群落的结构三群落的演替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种的一些物

36、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 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一)自然群落演替(succession)按群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划分,演替分为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按演替发生的基质划分,演替有原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和次生演替 (secondarysuccession)。自裸地上或深层水体下开始的演替称原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保存有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 替。演替系列典型的旱生演替 系列地衣苔藓次生演替系列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以云杉林的演替为例分四个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采伐迹地阶段(禾本科、莎草科)沉水植物(如轮藻)先锋树种阶段(桦木、山杨等

37、)浮叶根生植物(睡莲)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直立水生植物(芦云杉定居阶段苇)湿生草本植物(禾本科植物)云杉恢复阶段木本植物演替的顶级学说(1)单元顶级理论(monoclimaxtheory)以美国的为代表,认为在一定区域,演替 最终会形成与当地气候环境协调的同一种顶级群落一一气候顶级(climaticclimax)。多元顶级理论(polyclimaxtheory)以英国的为代表,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 群落演替除了有气候顶级外,还有土壤顶级(edaphicclimax)、地形顶级 (topographicclimax)、火烧顶级(fireclimax)等。(3)顶级型理论(climaxpattern

38、theory)又叫顶级-格局理论。由提出。认为一个 自然群落对许多因素(气候、土壤、生物、风、火等)的格局发生适应(二) 自然群落演替的趋势无论原生演替或次生演替,生物群落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 发展,经过长期不断的演化,最后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群落中生物种类随演 替而变换。r-型生物大多被K-型生物所替代;生物种类数目增多;群落内部结构 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群落的食物链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形成食物网,稳定性更 强。(三) 演替与人工调控仿自然演替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人工调控 (1)建立木本农业:包括有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内的农林

39、复合系统。仿建顶级群落: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建造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群落,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3)仿自然演替过程促进农业生产。早期重视先锋植物的作用,环境改善后再安 排农业生物。四、协同进化(coevolution)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 和加强的过程。实质:在进化的压力下,群落中关系密切的种之间,相互选择适应性基因的一种作 用。物种的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的重要指标。群落的多样性与物种的丰富度及物种的 均匀度密切相关。多样性高导致稳定性。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说法。如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高,但更 易受人类的干扰而不稳定;相反象沼泽地、滨海群落物种少,但系统却很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