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和社会控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6924900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4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越轨和社会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越轨和社会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越轨和社会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资源描述:

《越轨和社会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轨和社会控制(6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七讲 越轨和社会控制 (Social Deviance&Social Controls)一些成语君子慎独;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官逼民反,铤而走险”;本讲目录第一节 越轨的本质第二节 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第三节 社会控制第一节 越轨的本质越轨的定义越轨行为的分类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一、越轨的定义越轨的定义(social deviance):违反某个群体或者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就是社会越轨。越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取决于何时何地以及是谁所为。社会越轨与统计异常的偏离(statistical deviance)的区别:后者是一种行为发

2、生的频度或多或少地偏离正常水平。收集某种东西也许不是流行的嗜好,但也不是对社会规范的违反,另一方面有些行为在社会上传播较广,如闯红灯和偷税漏税等,在统计学上比较普遍的现象,却是一种温和的社会越轨行为。越轨行为的决定因素不同的社会环境。例如地位卑微的人,特别是穷人和外来人口,与那些富人和本地人相比,更容易被蒙上社会越轨的污名。不同的时间。越轨定义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伴随地点的变化和文化的不同,越轨定义也有差异。如婚外情一种行为被视为越轨行为时,还意味着这种行为必须作为违法的行为而被观察、被定义的、并且帖上越轨的标签。n例如:是造反还是起义?是匪患还是革命?对越轨的误解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

3、受的行为。越轨这个术语意味着不遵从。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例如有身体障碍的人常常被当作反常者。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虽然大多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越轨行为虽不被赞同,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迪尔凯姆指出:越轨是任何健康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轨可能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所为;某些越轨行为可能是政府或组织所为。罗伯特默顿对越轨的区分反常越轨者(aberrant deviant):是指基本上接受社会规则的合法性但却因个人目的而违法的人,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入这一类。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赞成这种反常越轨,即使越轨者在大多数场合也不赞同。简言之,这个“轨”,这个规则是“

4、好的”,具有合法性基础的。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ce):是指不遵从越轨者认为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地和集体地违犯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这与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目的而是改变规则。n比如市民运动,反对核动力的抗议,同性恋这要求合法权利和地位的宣传活动;英雄、艺术家的标新立异,是对广泛的存在的不受欢迎的法律的冒犯和反叛,或者意欲突破刻板的官样程式约束的违规行为,它们未必是坏的或者没有价值的越轨行为。n案例: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电影沙漠之花nhttp:/ criminal)。白领犯罪:由

5、公司经理、政客和专业人才等白领从事的与其工作或专业有关的犯罪。大多数白领犯罪是为了钱(个人利益或公司利益),包括垄断、欺诈性广告、逃税或贿赂等。无受害人罪(victimless crimes):指达到一致的成人之间就非常有价值的商品和劳务达成的交易因触犯刑法禁律而宣判有罪。如毒品买卖、色情作品的传播等。犯罪行为的三个特点犯罪行为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是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但并非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必须是触犯法律的行为。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另外一种越轨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除了考虑社会危害性和法律规定以外,还要根据行动者的能力看他是否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

6、任。第二节 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一、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犯罪者在遗传和发育上不如守法公民。在解释越轨的问题上,将越轨行为作为各种疾病,包括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结果,这种倾向称为用医学方法处理越轨问题(medicalization of deviance)。越轨通常被视为是医学上的问题而非道德上的缺点。医学办法对待越轨并不总是一个有益的办法。例如无家可归者头晕眼花,丧失方向感有时被成为精神病,但可能不是由于疾病,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和住房。因此从医学角度的考察可以鼓励我们去寻找严重社会问题的个人病理学依据,而非基本的社会原因。二、心理学视角

7、中的越轨某种个性特征与越轨有关。没有人是天生的越轨者,但是有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越轨。外向性格(extrovert)和内向性格(introvert)。外向性格的人其行为很可能逾越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因为这些人对刺激和冒险有生理需要。他们是否成为越轨者还取决于他们是怎样被社会化的(汉斯艾森克,英国心理学家)另一种重要的观点: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socially learned)的。研究证明即使并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攻击行为。例如孩子对电视的模仿。比如打枪。如果他们后来发现暴力行为可以带来报酬却没有受到惩罚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暴力行动(阿尔伯特班杜拉,1973)。第

8、三种重要的观点:攻击行为经常由于 挫折引起。当某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可能遭受挫折,正如挫折攻击(frustration-aggression)假说所解释的,遭受挫折的总量取决于需要、冲动和欲望受到妨碍的强度,反过来,攻击的程度与人们如何受挫折有关。挫折可能由于缺乏金钱、爱情和其他东西而产生。三、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心理学解释强调那些能促进人们以越轨方式行动的个人特性(人的理论),而社会学角度则集中于对社会环境的分析(情境的理论)。心理学认为越轨者和其他人不同。而情景理论试图断定那种情境使普通人违反规范。社会学视角经常着眼的三个问题是:(1)为什么有些社会环境比其他环境更可能越轨?(2)为什

9、么在某些社会情境下的越轨行为在另外情况下却有很高价值?(3)为什么越轨者破坏某些规则而不破坏另外一些规则。社会学视角中的几种越轨理论结构性紧张理论文化传递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冲突理论和越轨标签理论1、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失范理论结构性紧张理论(structural strain theory)n1938年罗伯特默顿提出,理论建立在迪尔凯姆的古典的失范(anomie)理论的基础之上的。n失范:是指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的一种社会状况。n默顿指出,当社会的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紧张或者冲突时,越轨就可能产生。续n具体来说,所有文化都提出了作为普遍欲求的某些目标(如个人在金钱上获得成功),同

10、时也明确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合法手段或社会认可的手段(如努力工作,读书求学)。n但是在社会快速变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广泛存在的环境里,属于某些群体的人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通过合法的途径去实现文化上的成功目标。社会结构限制了他们成功的机会。n结果这种群体中的人就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他们可能对这些目标失去兴趣,或者失去通过合法途径达成目标的兴趣,或者同时失去两者。n因此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寻求解释在那些体验到机会被阻塞的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越轨行为,并且把越轨当作是要实现目标却没有合法手段的文化压力的结果。对失范困境的五种反应方式(默顿)手段目 标案例n“官逼民反,铤而走险”n电影迫在眉睫http:/ Re

11、ckless 1967年提出的“自制理论”(contain theory):罪犯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结果未能抵制住越轨诱惑的普通人。Howard Becker 1963年指出:-正常人通过思考他们在越轨后会发生什么来控制他们的越轨冲动,不想污损自我形象。-越轨者在抑制这些困难的时候存在困难,因为他们缺乏对自己的评价,或者缺乏较强的认同意识”续理论二:1969年特拉维斯伊尔希提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的社会控制理论。理论假设:社会控制理论假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种诱惑,通过越轨行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报酬或快乐,如果没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和对越轨行为的有效惩罚,越来越多的人就可能选择通过越轨方式谋求个人利

12、益。人们对规范的遵守是因为在一个基本正常的社会环境里,社会规范能够有效地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对大多数人来说,与越轨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遵守社会规范会获得更大的益处。续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愿望取决于社会成员与群体的联系。-当这些联系牢固而有效时,人们就会遵守社会规范;-当这些联系松懈而无效时,人们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例如:骚乱事件发生时很多人的反应社会联系包括四个方面:依恋、投资、参与程度和信仰价值观。社会联系依恋:社会成员对其他社会成员或组织的喜爱倾向,它促使社会成员留在组织内,与他人建立积极友善的关系。投资:是指社会成员在追求舒适生活的过程中花费的财力和精力以及希

13、望得到的回报。投资越高,越轨行为所冒风险越大。参与程度:是指社会成员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信仰价值观:社会控制理论提出社会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信仰价值观后对指导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4、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p窃钩者诛,窃国者侯;p谋杀是一种犯罪(越轨),但政策失误造成大量民众死亡却不会被追究责任;4.1文化冲突理论(culture conflict theory)强调复杂的社会包含许多的亚文化。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和价值。这些亚文化可能集中于种族、性、生活方式、地理位置、宗教或者其他因素为中心而形成。被一个群体视为的越轨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可能是可以

14、接受的行为。为什么某些群体而不是别的群体的规则被定为法律?为什么这些法律针对某些群体的成员而不是别的群体的成员执行得更严厉?文化差异转化为公开法律冲突的条件(蒂尔克,1969):冲突的结果取决于群体的权力、组织和他们的教养与世故。例如街头团伙犯罪和上层集团的腐败受贿的比较。4.2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Marxism conflict theory)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集中讨论社会阶级的不同权力,而非种种不同的亚文化。它认为最能解释大多数越轨的是阶级冲突(不平等),而不是一般的文化差异。最严重的犯罪是财产犯罪。-富人犯罪:纳税欺诈,贪污受贿,渎职等。-穷人犯罪:街头抢劫,小偷小摸等。它认为刑法的目的

15、是为了维护社会现状。通过某一集团的利益损失来维护另外一些集团的利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5、标签理论n标签理论主要是吸收利用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集中探究越轨过程而不是越轨的原因。强调越轨是相对的,一个行为及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埃德温勒默特对越轨类型的划分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即偶尔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的影响。次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卷入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而且越轨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了。在次级越轨中,越轨者必须围绕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

16、行为和自我观念。成为次级越轨者的三个阶段观察越轨:即权威者或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察觉。对一个有社会后果的越轨行为而言,必须有重要的人看到它。标签阶段:-某种行为一旦被确认为越轨行为,就会被贴上相应的社会标签,与正常的行为区别开来。如盗窃抢劫等。标签可能是被正式贴上的,也可以由朋友家庭成员非正式地贴上,还可能是自封的。-被确认为越轨者的社会成员不再像一般社会成员那样拥有正常的社会权力,而是作为危险分子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社会拒斥和疏远趋向于将被标签的个人推向越轨生活。-越轨身份会影响成员的其他社会身份并最终成为其社会身份的核心部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被曲解和类型化,内化自己的越轨

17、身份,这样越轨行为不再仅是外部社会压力的结果,同时也逐渐转变成为内在动机。加入越轨群体阶段。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为加入该群体或文化的人提供越轨行为的社会支持。对标签理论的批评标签理论无法解释初级越轨。为什么有的人倾向采取越轨行为,而有的人愿意遵从?它只是解释人的日常活动中包含着初级越轨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的越轨行为的具体发展过程。标签理论忽视个人对自己行为选择的重要性。强调越轨行为学习中社会标签的作用,它促使越轨者以非正常的越轨身份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逐渐转向越轨群体。但实际生活中也有初级越轨者被社会标注为越轨者之后并没有继续学习越轨行为,而是改正错误,更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许多越轨行为并没

18、有明显的社会标签过程。有些越轨者是因为越轨能带来额外报酬或者其他原因而采取越轨的。第三节 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s)社会控制的定义社会控制的特征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的手段一、社会控制的定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或社会组织利用各种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以使其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全部过程。广义的社会控制:社会对社会成员的一切影响,其目的是使他们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狭义的社会控制:只指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所采取的限制和惩罚,目的是促使越轨者放弃越轨行为,遵守社会规范。二、社会控制的特征社会控制的非个人性。社会控制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它超越个人利益,并约

19、束每个个人的社会行为。社会控制的约束性。社会控制的多向性。-社会控制的范围 -社会控制的手段 -社会控制的组织社会控制的规范性。它不仅要求社会成员把社会规范作为调整他们利益关系的原则,而且力求把社会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道德标准,是其自觉遵守,同时通过惩罚和制裁强制越轨者遵守社会规范。三、社会控制的类型积极的社会控制和消极的社会控制(根据社会控制的作用)内在的社会控制和外在的社会控制(根据社会控制的方式)正式的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根据社会控制的形式)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根据社会控制的内容)1、积极的社会控制和消极的社会控制积极的社会控制:通过指导、教育和

20、帮助等积极手段使社会成员主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飞越疯人院消极的社会控制:建立在社会成员对越轨行为可能带来的惩罚的恐惧心理基础上的。恐惧感涉及多种方式:指责、嘲笑、处罚、判刑等。2-1 内在社会控制(internal social controls)内在社会控制:借助于社会成员的内部动机来促使社会成员主动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它需要通过社会化过程才能影响社会成员。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某个人对群体或社会的规范的认同。一旦社会规范的内化成功,一个人通常会继续遵守它,即使无人监视也一样。内化是对越轨行为最有效的控制途径。源于内化的对规范的遵从与怕招致处罚的遵从不大相

21、同。后者是对社会外在控制的反应。虽然每个人都体验过一些越轨的冲动,但社会规范的内化趋向于将这些冲动控制在“不逾规”的范围内。内在的良知,道德,“君子慎独”。2-2 外在社会控制(external social controls)外在社会控制: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手段对社会成员施加外在压力以使其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外在的压力可以是强迫、指责等消极手段,也可以是支持、鼓励等积极手段。外在社会控制的两种类型:-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form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ontrol)-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inform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ontrol)3

22、-1 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与我们互动的那些人的行动实现的。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主体包括:初级群体,同伴群体,和工作场所等。非正式的社会制裁可能非常有效,但效果有限,原因是这种控制通常不确定 -惩罚不确定。-个人的感情、相关的社会地位以及群体团结的友谊可能消减人们运用社会制裁的愿望和能力。3-2 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通过专门的社会控制机构实施的社会控制机制。由于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的局限性,便产生了专门行使社会控制职责的组织和职位,如警官,法官等。另外立法者,教师、神职人员、精神病医师和也将社会控制作为其职责的一部分。4、以社会控制的内容为根据的

23、分类对社会行为的控制比较直接、外在,是社会正常秩序和成员合法权益的保证。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的目的是协调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成员以及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间接、内在一些,主要通过调节各方面的冲突实现社会控制。对社会价值的控制更加抽象、内在,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推崇和批评来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并内化社会成员的需要。四、社会控制的手段强制性社会控制手段 政权 法律 纪律1.政策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手段道德风俗社会舆论宗教1、政权政权或国家政权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最高权力机构。统治阶级通过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进行社会控制。这些社会控制手段体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广泛性和

24、强制性。其对社会成员产生影响有两种方式:-积极影响:通过提倡某种道德和价值观念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对不符合政权要求的越轨行为进行制裁、镇压和教育改造等,通过强制手段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2、法律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政权强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法律的三个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阶级性。-法律具有强制性,是最高层次的不容触犯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社会性,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人人平等,维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法律规范通常由假设、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构成,通过教育、威慑和惩罚来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3、纪律纪律是社会组织要求其成员遵守的行为

25、规范的总和。纪律的约束力局限于制定纪律的群体内部,凭借群体的行政手段来执行。纪律的特点:-多样性。不同组织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行为规范,在一个组织中不被赞同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中可能是合理的。-集团性。纪律不一定反映阶级意志,在非阶级性组织中,只是本群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强制力。违反了纪律的组织成员要受到纪律处分,一般只涉及行政处罚。4、政策政策是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指导其成员处理某些重大问题的是非界限和行为准则。政策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及时性,其制定、修正的过程相对简单容易,能及时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比较迅速的反映。政策的社会控制作用:-有针对性地调节社会群体和个人的

26、行为,保持社会稳定。-及时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发展。5、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由风俗习惯演化而来,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形成的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道德的影响范围比较广,它不仅涉及人的社会生活,也涉及人的私人生活,法律无权干涉的地方,道德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个人来说,违反社会道德会导致良心上的安,促使社会成员重视现存的社会规范。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需要借助于社会化的过程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标准,使社会成员用社会提供的善恶标准来检查自己的行为。另外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6、风俗(习俗)风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并

27、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行为习惯,这是些比较固定的共同行为模式,对本民族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重大影响。风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它不像道德那样有明显的善恶是非判断。有些仅是行为习惯,无所谓好坏。7、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指公众对某一事件或任务的共同意见和评价,它是通过在特定人群中传播消息,交换看法而形成的。社会舆论一旦形成,就对社会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违反公众意志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社会舆论形成的三种途径:-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水平方向续社会舆论的特点:-大众性。舆论是众多人参与的事情,而舆论的扩散又靠众人传议或大众传媒的宣传。-现实性。舆论是时事的晴雨表,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发。-迅速性。舆论涉及的都是人们普遍关心,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它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很快对某种行为起到约制作用。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作用:-引导行为的方向 -促进社会的团结 -监督有关部门 -预防越轨的发生 -模拟社会的环境8、宗教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思想中虚幻反映的产物,是一种与神圣物想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维护现存的秩序 -提供心理的支柱 -加强社会整合 -约束人们的行为中国社会对宗教的保留主要不是用来进行社会控制,而是用它满足部分人的信仰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