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795449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数的概念教案及说明(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课题:导数的概念(第三课时)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A(选修)教师:中卫市第一中学 俞清华一、教材分析1. 本节内容:导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分“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四个部分展开,大约需要4个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今天说的是第三课时的内容导数概念的形成.2. 导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导数作为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中数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横向看,导数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解决函数、不等式、数列、几何等多章节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它以更高的观点和更简捷的方法简化中学数学的许多问题从纵向看,导数是对函数知识的深化,

2、对极限知识的发展,同时为以后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打下必备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1. 有利因素: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函数极限的知识,又刚刚学过曲线的切线、瞬时速度,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函数变化率的经验;另外,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数学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不利因素:导数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内容思维量大,对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三、目标分析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领悟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 教学重、难点【确定依据】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重点:导数的定义和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难点:对导数概念的理解【难点突破】本课设计上从瞬时速度、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模型出发,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利用类比归

4、纳的思想学习导数概念;把新知的核心“可导”和“导数”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利用转化的思想与学生已有的极限知识相联系,将问题化归为考察一个关于自变量的函数当时极限是否存在以及极限是什么的问题.四、教学法分析1. 教法、学法: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类比探究式学习法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类比探究形成导数概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悟数学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

5、理解无限逼近思想,揭示导数本质五、教学过程分析【确定依据】为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形态”,为学生创设探究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受探索的乐趣.(一)教学环节 分层作业 深化概念华识 形成系统展 发展概念景 导入新课小结整理 形成系统展 发展概念景 导入新课练习反馈巩固概念调节展 发展概念景 导入新课引申拓展 发展概念景 导入新课类比探索形成概念共性 揭示本质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入新课(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 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回顾1】当运动员从10米高台跳水时,从腾空到进入水面的过程

6、中,不同时刻的速度是不同的.假设t秒后运动员相对地面的高度为:,问在2秒时运动员的瞬时速度为多少?【回顾2】已知曲线C是函数的图象,求曲线上点P处的切线斜率.【思考】对瞬时速度和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解决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瞬时速度和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问题,解决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针对新概念创设相应的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体验、感受直观背景和概念间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提供自然的生长点. 类比探索 形成概念归纳共性 揭示本质研究对象求解问题求解方法本质思想具体例子物体运动规律H=h(t)物体在时的瞬时速度求时间增量求位移增量求平均速度求瞬时速

7、度平均速度的极限极限思想曲线y=f(x)曲线上P点处切线的斜率求横坐标增量求纵坐标增量求割线的斜率求切线的斜率割线斜率的极限极限思想一般情形函数y=f(x)函数在处的变化率?【师生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表格为载体为师生、生生互动搭起积极交流的探究平台.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参与,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小组加以指导.探究后,共同归纳得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方法、本质、思想上都有相同之处.一个是“位移改变量与时间改变量之比”的极限,一个是“纵坐标改变量与横坐标改变量之比”的极限.如果舍去它们的具体含义,都可以概括为求平均变化率的极限.【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分析瞬时速度和切线的斜率两个具体

8、问题,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本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打通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通道.教学环节内 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类比探索 形成概念类比迁移 形成概念【思考】考虑求一般函数y=f(x) 在点到+之间的平均变化率的极限问题,也就是怎样计算函数在点处的变化率?引出导数定义后,回归问题情景,反思概念的“原型”解释“切线的斜率”、“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本质.引导学生利用求瞬时速度的方法和思想类比探究,猜想得出函数在点处的变化率=,并对猜想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后,引出定义1:(函数在一点处可导及其导数)用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利用瞬时速度进行类比迁移,自然引出函数在一

9、点处可导和导数的概念.由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感知上升到了理性,强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类比探索 形成概念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探讨1】 怎样判断函数在一点是否可导? 判断函数在点处是否可导 转化判断极限 是否存在【探讨2】导数是什么?描述角度本 质文字语言瞬时变化率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切线斜率)组织学生阅读“导数”定义,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可导”与“导数”交流探讨,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挖掘这些概念之间的深层含义.分析导数的本质后,同时简单提及导数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的理解、把握、运用为切入点去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0、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了解导数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教学环 节内 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类比探索 形成概念【探讨3】求导数的方法是什么?【例1】求函数y=x2在点处的导数.让学生类比瞬时速度的问题,根据导数定义归纳出求函数在点处导数的方法步骤:(1)求函数的增量;(2)求平均变化率; (3)取极限,得导数.学生动手解答,老师强调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对诸如忘写括号的现象加以纠正.用定义法求导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有了可导这个逻辑基础,导数成为可导的自然结果,求导数的方法则是对导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有利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本题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在学生建

11、立起导数概念,明确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之后,进行强化训练, 渗透算法思想,加深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强化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引申 拓展 发展概念利用例1继续设问,函数在处可导,那么,这些点也可导吗?从而引申拓展出定义2:(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探讨1】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那么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导数值与之相对应,这样在开区间内存在一个映射吗?【探讨2】存在的这个映射是否构成一个新的函数呢?若能,新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呢?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归纳函数在开区间的每一点可导,每一点就有确定的唯一的导数.这样在开区间内构成一个特殊的映射,这里的映射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就是函数,我们

12、把这个新函数叫做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它的定义域是通过层层展开的探讨,激活学生知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主动将新问题与原认知结构中函数的相关知识相联系,自然引入导函数概念,从而完成从函数在一点可导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函数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的两次拓展.教学环 节内 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申拓展 发展概念【探讨3】怎样求新函数的解析式?探讨后引出定义3:(函数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例2】已知y=,求(1)y;(2)y|x=2.开区间,对应法则是对开区间内每一点求导.运用函数思想,只要把求一点处的导数替换成,就可以求出导函数的解析式.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书面总结出两小

13、问的区别与联系,选出代表作品用投影仪全班交流.完善后,屏幕显示形成共识:【区别】(1)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在点处的变化率,是一个常数;(2)函数的导数是对开区间内任意点而言,是在开区间内任意点的变化率,是一个函数. 【联系】一般而言,在处的导数就是导函数在=处的函数值,表示为,这也是求的一种方法.本例共两个小问,第(1)小问是教材上的一道例题, 第(2)小问是补充题.两问都是求导数,但它们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容易产生混淆.通过此题让学生辨清“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函数在开区间内的导数”与“导数”三者的关系.教学环节内 容设计意图练习反馈 巩固概念练习:1已知y=x32x+1,求y,y|x=2

14、.2设函数f(x)在x0处可导,则等于A. f(x0)B.0 C.2 f(x0) D.2 f(x0)3 已知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S(m)与时间t(s)满足关系S(t)-2t2+5t(1)求物体第5秒和第6秒的瞬时速度;(2)求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3)求物体t时刻运动的加速度,并判断物体作什么运动?设计练习1,巩固求导方法; 设计练习2,通过适当的变式训练,揭示概念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设计练习3,体验实际应用,展示概念的外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通过练习,反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节教学,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小结整

15、理形成系统 知识层面 : 方法层面:用定义求导数的三个步骤思想层面:极限思想、函数思想、类比思想、转化思想应用层面:举出生活中与导数有关的实例(涉及变化率问题的问题可以考虑用导数解决).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和应用四个层面进行小结,理清知识结构,提炼数学方法和领悟数学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分层作业 深化概念必做题:1.教材习题3.1 1、2、3、4、5 2. 已知f(3)=2,则的值为( )(A)0(B)4 (C)8 (D)不存在3.已知曲线C是函数的图象(1)求点A(1,3)处的切线的斜率(2)求函数在x=1处的导数选做题: 1.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阅有关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的资料

16、并交流讨论.2.函数=|x|在x=0处是否可导?3.函数y=f(x)在x=x0处可导是它在x=x0处连续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弹性的分层作业,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补充的必做3,为下节课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打下伏笔.可导与连续的关系,设计成选作题,既不影响主体知识建构,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利用网络,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方式和平台.(三)板书设计(板书附后)【设计意图】本课使用了电脑投影屏幕,黑板上的板书保留勾勒本课知识发展的主要线索,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用彩色粉笔突出重点,强化学生对新信息的纳入,同时对新学的

17、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进行示范.板书设计: 辨析: f (x0) 与 f (x) 课堂小结函数在开区间内的导函数导数 定义1定义2定义3函数在点x可导及导数函数在开区间内可导例1。电子屏幕例2.。课堂练习导数的概念(第三课时)布置作业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上,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中不是重结论,而是重过程和方法;不是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是采用探究、交流的方式;不是统一要求,而是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导数的概念教案说明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18、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悟数学。教学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 一、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1)导数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的需要中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函数变化的本质,其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在在天文、物理、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及经济领域也日渐显示出其重要的功能。(2)知识的内在联系在中学数学中,导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横向看,导数在现行高中教材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众多知识的交汇点,是解决函数、不等式、数列、几何等多章节

19、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它以更高的观点和更简捷的方法对中学数学的许多问题起到以简驭繁的处理。从纵向看,导数是函数一章学习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对极限知识的发展,同时为后继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应用打下必备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3)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通过本课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领悟极限思想和函数思想;提高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联系与转化的思维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本质。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学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一。导数概念建立在极限基础之上,无限逼近的思想超乎学生的直观经验,抽象度高;再者,本课所用教材没有给出严格的函数极限的定义。如果对教学目标没有

20、准确的定位,教学的重心很可能被难以理解的极限所牵制。因此,教学中,兼顾数学理想与严谨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接受性原则,循序渐近,螺旋上升。立足于学情,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立体化的教学目标。以过程与方法为平台,以情感、态度的体验与价值观为依托,让数学知识在课堂中得以传承,能力得到发展。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认知与情感相融。三、教学诊断分析导数的定义和用定义求导数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教材后续内容在推导导数运算法则与某些导数公式时,都是以此为依据的。根据求物体瞬时速度的方法和思想进行迁移,并结合导数的定义学生不难掌握求导

21、方法。但是学生对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仍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要加以强调,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对导数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具体教学表明,难点又主要集中在对瞬时变化率中“瞬时”二字的理解上。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直观演示,无限逼近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极限思想,扫清思维障碍,有效突破难点。导数的定义中还包含了可导的概念,如果时,有极限,才有函数在点处可导,进而才能得到在点处的导数。那么“可导”和“导数”两个问题可结合起来,利用转化的思想与已有的极限知识相联系,将问题化归为考察一个关于自变量的函数当时极限是否存在以及极限是什么的问题。教学表明,一部份

22、学生往往把需要判断的极限误认为是在处的极限,须重视。导函数简称导数,教材前后两处出现“导数”定义,初学者易产生混淆。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弄清“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函数在开区间内的导数”与“导数”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教学中通过改编的例题,组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关系。四、教法的特点以及预期效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类比探究形成导数概念,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因此采用了引导发现式教学法。(1)教学设计上,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课堂的“

23、教学形态”,返璞归真,从两个反应概念现实原型的具体问题出发,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2)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与一般设想不同。如一般设想是“重结果,轻过程”,常常是直接给出一个定义,几项注意后,就是大量变式训练。本课的设计上注重过程教学,提出问题、观察归纳、概括抽象,拓展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直观到严谨的知识再发现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发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感悟数学。(3)教学过程中,以三种不同数学语言的识别、理解、组织、转换

24、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多媒体,直观显示而引起平均速度的系列变化,让学生从“数”的角度领悟极限思想,通过割线变切线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从“形”的角度领悟极限思想。从而,更好地揭示导数的本质。(4)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情感激励。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多地给予帮助和肯定,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不同学情,把可导与连续的关系,设计成弹性化的选作题,既不影响主体知识建构,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的数学才能都能获得较好的发展。(5)教学中,努力以数学文化滋养课堂。让学生

25、了解导数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基本思想,体会到数学的理性与严谨,激发起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以上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五、 教学反思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对新概念的抽象不仅是对结果的抽象,更是对方法和过程的抽象.本课设计上,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形态”,返璞归真,从两个反应概念现实原型的具体问题出发,引出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再到开区间内的导函数,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发生、发展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归纳、概括抽象,拓展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直观到严谨的知识再发现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机会和空间,激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培养能力.把可导与连续的关系,设计成弹性化的选作题,既不影响主体知识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