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考试)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67547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银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银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银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银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考试)(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银川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则告诉不许A .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B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 而刘夙婴疾病D . 其制稍异于前2. (2分) (2017高一上吴中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然后:这样以后B .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C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开始D . 尺寸千里,攒蹙累积累积:叠加3. (2分) 下列各项加线字的解释,只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 )A . 抱布贸(交换)丝不遑(无暇)启

2、居将(愿,请)子无怒B . 体无咎(灾祸)言总角之宴(快乐)忧心孔(很)疚C . 竞周容以为度(态度)多谢(辞别)后世人常(平常)在于险远D . 始适(刚刚)还家门茂林修(密布)竹或取诸怀抱(胸怀抱负)4.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划线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不齿A . 小学而大遗B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 . 位卑则足羞D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 (2分) (2018高二上佛山月考)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B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C .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 .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6. (2分) (2017高三上牡

3、丹江月考)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 .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C .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D .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7.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了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 , 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帐。B . 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

4、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C . 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 , 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D . 晴朗的夏夜,躺在广阔的草原上望着天上恒河沙数般的星星,惬意极了。8. (2分)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郭川驾驶“青岛号”无动力帆船,经过137天的艰苦航行,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环球航行第一人。B . 2013年,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参与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共有127个城市加入该活动。C . “直选”产生的乡镇长既要对上级负责,也必

5、须对百姓负责,“乡官”们的政治生命的长短,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的拥护。D . 延长退休年龄或实行弹性退休制等重大变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愉快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9.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加重老人病情伤情,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知不知道怎样向跌

6、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10. (15分) (2017扬州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诗国里的革命家喊道“皈返自然”!不过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其实他们要知道自然界的格律,虽然有些像蛛丝马迹,但是依然可以找得出来。不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最好拿造型艺术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常常称赞美的山水,讲它可以入画。的确中

7、国人认为美的山水,是以像不像中国的山水画做标准的。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绝似盆池聚碧孱,嵌空石笋满江湾。化工也爱翻新样,反把真山学假山。”这径直是讲自然在模仿艺术了。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便用韵语来描写。歌德作浮士德也曾用同类的手段。韩昌黎“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节选自闻一多诗的格律)

8、(1) 诗国里的革命家提出的“皈返自然”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文学主张?(2) 作者引用赵瓯北的诗作有什么用意?(3) 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11. (6分) (2016高三上市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大传统与小传统在西方国家,所谓大传统和小传统,也可以叫做“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学者文化和通俗文化”。在所有的社会里,有一种属于少数上层文化人的文化传统,叫做“大传统”,它是经学院、寺庙的教育而形成的,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化人的这个传统,是有意识培养和延续的产物,主要是通过有计划的设计过的教育而传播;但是,还有一种属于非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产生于日常生活,而且这种传统

9、也没有人专门去培养和发展,它是自然生成的。这种说法,在中国也大体适用。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来传播的。现在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人可能会看不起私塾,虽然那些私塾先生很早以前就常常是文学讽刺的对象,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嘲笑先生摇头晃脑念“金笸箩”,但是,他们实际上在文化传播中是最重要的。这个大传统,就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里生活的人,从小就受家塾教育,从小就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成人以后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依靠书信、诗词往来的必要知识,就形成互相认同的一个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

10、吐是他们互相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也由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同时,他们还通过科举考试、婚姻关系,使这个阶层保持开放性和流动性。而民众有民众的传统,我们不要以为民众没有“知识”,他们只是没有书本的、抽象的、学校教出来的“知识”,实际上他们有另一套“知识”。这些知识构成小传统,而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一些途径来传播。乡土中国在几千年里已经形成一些习俗和规则,像亲与疏、责与戏、荣与耻、好与坏、怎么对人、如何做事,一个人在家中、在乡下、在和小时同伴一起玩的时候,就渐渐受到这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形的。这些不识字或识字有限的人,也会受到文化阶层的影响,比如识字的人讲一些通俗的书,如福建的“礼生”、北方的

11、“乡秀才”,在乡村是很尊重的,古代中国乡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对读书人的仰慕和尊敬。很多关于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被记录在民间善书、皇历、家族规约等里面。有时,乡村学校教书,在教书中间,不知不觉就把这些道理和知识传到了下层社会。在农村的节庆日、祭祀日等,会有祠堂、婚礼、丧葬等仪式,那些仪式就告诉人们祖先的重要性,而祖先的重要就意味着家庭的重要。家庭放大就是家族,家族是互相认同和互相支持的共同体。而仪式上的站位、先后次序,也传达了很多道理,比如男尊女卑、家族关系、父党母党、家族的中心和边缘、道德伦理的报应等。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还有演戏、说书之类的娱乐活动,戏文、故事很有用,常常把最通俗也是最简单

12、化了的伦理道德规则传达给大众。比如“四郎探母”,其中就有家庭与国家、个人、爱情和民族大义之间的大道理;“十五贯”,就有关于偷盗等的因果报应问题;“隔江救阿斗”,就传达了忠义的伦理。看了戏,人们就接受了这套知识和道理,他们常常会引用戏文说事,也会引用戏曲故事来教育小孩子。所以,古代中国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节选自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大传统”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传统”是经过有自的、有计划地培养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属子少数上层人的正统文化、学者文化。B . “大传统”一般由学校、书院、寺庙等场所传播,哲学家、神学家等其他文

13、化人是传播这一文化的重要角色。C . “大传统”通过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和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建立起来,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人由此形成相互认同的阶层。D . “大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不仅有赖于学校,还有科举考试、婚姻关系等等,因而常常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2) 下列对中国文化中“小传统”传播途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传统”可以借助耳濡目染的经验来传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形的教育,把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习俗和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个人。B . “小传统”可以借助文化阶层的影响来传播,通过乡里的读书人,以知识传授的方式,将宗教信仰的知识和道理等自然地传播下去。C . “小传

14、统”可以借助传统仪式的暗示来传播,通过乡村的节日或宗族活动,传达有关家族历史和伦理、家族等级关系等强调家庭重要的道理,以及因果报应等。D . “小传统”可以借助乡村娱乐活动来传播,通过演戏、说书等最通俗的方式,在戏文和故事中传达最简单化的有关个人、家族和国家等的伦理道德规则。(3) 结合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中国,上层文化阶层通过多种正统教育,建立起他们的通行规则,把特定的行为、举止、谈吐作为他们之间互相认同的标志,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来保证这一传统的延续。B . 中国文化中的“小传统”没有形诸书本,也不成体系,其表现方式是形象的。它通过日常生活中各种细节,潜移默

15、化地使民众接受了一套知识和道理,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社会中大众的生活。C . 中国社会中,尽管民众的“小传统”和上层意识形态不相同,但是“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并没有完全割裂,民间的习俗礼仪、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与文化阶层抽象的“知识”有相通之处。D . 私塾、学校中的先生是“大传统”和“小传统”间的一个重要结合点,他们既是“大传统”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作为读书人又是民间仰慕和尊敬的对象,无形中参与了“小传统”的建设和传播。12. (12分) (2019高三上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音秦碧薇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我对外公印象不深,依稀记得是个文

16、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山里的世界静极了,没有丝毫外界的声音,而那些留守山中的孩子,失去了唯一的老师,与外面的世界相牵的线,就这么生生断了。“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

17、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亮 , 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

18、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

19、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细细的芒草摇晃,若在轻吟。她口中“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深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

20、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分毫不差地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真的?”“真的!”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 , 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是山音。(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对雾霭和雨的描写渲染了沉

21、闷悲凉的氛围,衬托出“我”因外公离世的悲伤心境,但结尾的一抹亮色却给人以温暖之感。B . 文中大伯的话,既侧面突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小女孩的出场,反映出了山村的教育现状。C . 全文以“我”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采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从回乡到离开的一段真实经历,叙中有情,含蓄动人。D . 标题“山音”意蕴深厚。既指山里自然的声音,也指小女孩内心的渴望,更指大山的呼唤:呼吁人们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画眼睛是小说形象塑造的重要方法。文章画线的三处描写分别体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

22、)13. (10分) (2017高三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日:“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2) 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14. (8分) (2018高一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23、成各题。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 , 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芜:乱草丛生的地方。上林苑是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代指皇宫。(1) 下列对颔联和尾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B . 诗人以史明志,用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C . “久”写出诗人困厄的时间之长

24、;“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D . 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自己内心低落的情绪。E .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2) 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五、 默写 (共1题;共7分)15. (7分) (2016高二上河北期中) 名句名篇默写。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 , _。”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两句是“_ , _”。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 , _。_ , 形影相吊。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6. (5分) (2016高一上湄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

25、据要求作文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我们每一天都能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一件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可以扭转一个人生命的航向。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自定立意;文体鲜明;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1、2-1、3-1、4-1、5-1、6-1、7-1、8-1、9-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10-1、10-2、10-3、11-1、11-2、11-3、12-1、12-2、12-3、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13-1、13-2、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14-1、14-2、五、 默写 (共1题;共7分)15-1、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6-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