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62719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0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拉萨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拉萨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拉萨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拉萨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萨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拉萨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摸底考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 (6分) (2019高一上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_。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_观念该改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

2、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题只是_,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_的新时代,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各执已见不合情理坐而论道 推陈出新B . 见仁见智不合时宜坐而论道日新月异C . 见仁见智不合情理坐面空谈推陈出新D . 各执已见不合时

3、宜 坐而空谈日新月异(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B . 才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C . 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D . 就能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也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B .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

4、附加”功能所决定的。C .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功”能所决定的。D .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2.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B .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C .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

5、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D . 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 , 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3.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陨石坠落事件中的幸存者回忆,他们看到陨石伴随着一道白光,极速滑行,坠落时发出数声巨响,其景象如同灾难大片。B . 那些借爱国之名肆意打砸、侵犯公民权利、发泄个人私愤的野蛮行为,不是法治国家能容忍的行为,也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C . 五一期间,长影世纪城开展了“惠民欢乐月”活动,以发放套票、免费开放、降价让利等,让游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D . 我国有些富裕县主动“戴穷帽”,以享受“国家扶贫重点县”待遇,

6、这种现象折射出了“扶贫县”评选结果的公正与否。4. (2分) (2019高一上无锡期中) 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5. (2分) (2019高二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B .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善于用典。C . 投笔指投笔从戎,源于汉武帝时的宗悫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D . 庄子33篇,分

7、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6. (6分) (2015高一上南岳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

8、,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因此,西方诗与东方诗也有很大不同。把话说得更远一点,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也有颇大差异,无论是二者的诗学观念、诗学形态,还是二者的发

9、展之路。西方诗学推崇戏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西方诗学运用纯概念,东方诗学运用类概念;西方诗学滔滔,东方诗学沉静等等。中国诗歌有自己的道德审美理想,有自己的审美方式与运思方式,有自己的形式技巧积淀。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自然,中国新诗也处在现代化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只有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传统才可能在新诗中生存、活跃与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本民族的传统和他民族传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能用空间概念代替时间概念。如果将现代化理解为“抛却自家无

10、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将是一种滑稽剧。接通新诗与传统的联系不是倡导传统主义,应当将传统和传统主义分开。对传统作僵滞的、静止的理解,甚至将诗传统窄化为传统诗,因而指责新诗的种种“不是”,呼唤旧体诗的复兴等等,这种传统主义是新诗寻求新变的障碍。从总趋向看,西方诗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和与散文界限太不清相反,新诗与传统界限太清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节选自吕进熟读,不会吟诗也会吟,有删改)(1) 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

11、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B . 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C . 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D . 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郭沫若的自由诗就是应变而生的产物。B .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

12、“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胡适的新诗诗集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源于古诗。C . 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是一个时间概念,若把它理解为抛弃本民族传统,而继承发展他民族传统,那将是一种“滑稽剧”。D . 传统是非常稳定并且神圣的文化现象,而中国的大诗人必定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者。(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 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造成了西方诗学和东方诗学的巨大差异,但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B . 因为西方诗与东方诗有很大不同,所以,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也从来不同。C . 西方诗学推崇

13、戏剧,运用纯概念,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东方诗学以抒情诗为本,运用类概念,注重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D . 西方诗和中国新诗在与传统的关系上也不同,西方诗是存在着摆脱不了传统影响的焦虑,而中国新诗却存在着与传统隔绝的焦虑。7. (12分) (2017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20分)一种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

14、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

15、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

16、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17、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

18、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

19、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1) 理解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陌生的光:_(2分)陌生的气息:_(2分)(2)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3)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4)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8. (10分) (2018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

20、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

21、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材料二: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

22、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摘编自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材料三: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

23、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

24、来”的重大意义。(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材料四: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25、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摘编自杜占元普通话助力建设语言文化强国)(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B .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C .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从1955年起,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D . 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26、。(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典是语言的社会使用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说好普通话就必须要向经典学习。B . 会讲普通话的人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C . 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我国的文化越来越繁荣,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D . 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文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古老的中国语言文字再次焕发出魅力和光辉。(3) 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9. (11分) (2020高一上渭

27、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

28、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

29、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1) 下列对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B .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C . 自其逝也/

30、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D .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B . 在过秦论中,作者贾谊有“合从缔交,相举为一”的表述,“合从”指的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政策。C .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说颛臾“是社稷之臣也”。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 .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国家在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

31、后,就要“谨庠序之教”,庠序: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和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B . 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C . 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D . 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10. (7分) (

32、2017高三上集宁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旅月怀人宋琬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月去疏帘”句写明月,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一样,都是极写其近,近到“才数尺”。独处异地,举目无亲,有明月为伴,会感到特别亲近。B . “南楼谁弄梅花笛”句借用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意,以听觉渲染出作者思友与怀念故乡的郁闷心情。C . “蟋蟀灯前欺病客”句中的“

33、病客”就是词人自己,作者用一个“欺”字,将蟋蟀拟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使人难以成眠。D . “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句,与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的高旷,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句的豪迈相比,本词所营造的意境却令人感到孤凄。E .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思念远方朋友的旅人的心情。全词通过视觉、听觉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意绪缠绵。(2) “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1. (3分) (2016浙江) 古诗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_

34、,筋骨之强,_,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夫以秦王之威,_,辱其群臣。_,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客喜而笑,_。肴核既尽,_。(苏轼赤壁赋)_,封狼居胥,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昨夜雨疏风急骤,_。_,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久居河边的一只青蛙,对自己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四条腿用力,一蹦一跳的,看那些人,两条腿走路,又高极又潇洒,要能像人那样走路该有多幸福啊!青蛙于是不停地到河边寺庙中去拜佛许愿,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样走路。年复一年,青蛙的

35、诚意终于打动了神灵,青蛙的愿望实现了。青蛙骄傲地站了起来,迈开两条长腿(原先的后腿),大步流星走了起来,可是它莫名其妙的离河边越来越远,怎么也走不到水边去,也无法再捕捉食物,饥渴难耐的青蛙终于死掉了。原来青蛙站起来走路后,它的眼睛却只能望见后面,腿往前走,眼往后看。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 18 页 共 18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1、1-2、1-3、2-1、3-1、4-1、5-1、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6-1、6-2、6-3、7-1、7-2、7-3、7-4、8-1、8-2、8-3、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9-1、9-2、9-3、9-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10-1、10-2、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1-1、六、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