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55255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卷(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青海省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白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娘炮”最近成为热词,但是说整个社会男性青年正表现出女性化倾向,实在有些 。其实,看看我们身边,又有几个是所谓的“娘炮”呢?事实上电影电视中也不乏张扬男性的形象。何况“娘炮”一词本身也显出对女性的不尊重,因为女性也在担当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她们对社会的贡献也非常巨大。为此,说一些男青年尤其是男性青年演员的表现女性化,这其实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事实上也有不少女性受众对于用“娘炮”简单地批评男性女性化现象有不同的意见。( )。人

2、们提出批评,是觉得一些青年男演员存在问题,认为他们没有表现出的风范,因受商业化的过度影响和控制, , 刻意迎合粉丝,往往显得品位不高,缺少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引导缺乏正能量。这些表现其实是一种庸俗化,不能简单归结为女性化。所以,对于诟病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当然,对于这些社会现象表现出忧虑和不满,是值得重视的,社会应高度关注。(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当下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B . 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C . 在

3、当下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D . 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张皇其事特立独行堂堂正正吮痈舐痔B . 张皇其事严气正性堂堂正正枉道事人C . 添油加醋严气正性磊磊落落吮痈舐痔D . 添油加醋特立独行磊磊落落枉道事人(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于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B . 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C .

4、 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D . 对于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当下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B . 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可能是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C . 在当下避免这种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D . 避免这种在当下对性别问题的简单化的表达可能是更为理想的批评态度(5)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于为这些表现

5、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B . 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C . 对于诟病的这些表现,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D . 对于为这些表现的诟病,其实不是仅仅用女性化就能概括的,否则,是在某些女性化表现中走偏了。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三上临海月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为水乡泽国,有水必有桥以济之,桥就成了江南一道亮丽的风景。16世纪葡萄牙人加里奥特佩雷拉于15531563(明嘉靖年间)在华见到古桥说:“

6、这些石桥工程如此完美,令我赞叹不已!”湖州自古多桥,据永乐大典记载,湖州一府有711座桥,至清同治湖州府志记已达1417座。仅乌镇一地清代就有桥119座,至今尚存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的通济桥。明清人喜在桥墩、桥门上刻楹联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这样就有了桥文化。所谓桥文化不仅是指桥梁建筑技术层面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桥楹联来深化桥的内涵,这才是桥文化的精髓。通过对桥文化的研究,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当年的文人骚客就是通过桥联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也有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桥的修建自然基于交通的需要,桥建成后就能促进

7、四邻的交往和经济发展,而建桥除官府行为外,大多还是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为之的。由于年代久远,桥圯字毁或字迹模糊,搜辑桥联已属抢救之举。杭嘉湖多古桥。王江泾的长虹桥建于明万历年间;余杭通济桥建于东汉熹平四年(175),洪武元年(1368)改为三孔石桥;塘栖广济桥,又名通济桥,俗名长桥,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七孔石拱桥。这些都是江南有名古桥。古桥大都有楹联,如乌镇通济桥,又名西高桥,有桥联曰:“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主人三千里,北望燕京。”长虹桥联更多,诗情画意甚浓:“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8、。”“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千秋永庆,万古长龄。”桥楹联见景生情,传递诗情画意,真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明清时湖州为江南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尤以蚕桑丝绸著名。王士性说:“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而湖多一蚕,是每年有两秋也。”外国来华人士眼中的湖州更是富庶之地。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湖州府位于大(太)湖之滨,是中国富裕的大城市之一。处于水乡,丝绸产品丰富多彩。这里丝绸的产量如此之多,以至一个小城镇每年缴纳的丝绸什一税就达五十万两黄金。”繁荣的经济离不开交通的畅达,水乡就离不开桥梁,如双林镇就有万元、化

9、成、万魁三座古桥。这些古桥至今仍在通行着,可惜风雨侵蚀,有些桥联已风化,字迹不清了。湖州方志办深感桥联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抢救性的辑集,本文中的一些桥楹联采自他们的记录,附此致谢。(摘自陈学文历史上湖州的古桥与桥文化,有删减)(1) 什么是桥文化?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指人们在桥墩、桥门上刻的用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的楹联。B . 既指桥梁建筑技术,更包括刻于桥上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用来深化桥内涵的楹联。C . 可以诠释明清江南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意蕴,反映这一地域历史文化的嬗变和演化。D . 通过桥联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民俗的描摹,是对善人善举的颂扬和历史的怀念。(2)

10、 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桥的修建是因为交通的需要,主要是由地方人士、寺庙、商人等出资作为善举而建的。B . 古桥都有楹联,桥楹联见景生情,传递诗情画意,是很好的文学作品。C . 明清时湖州为江南经济社会文化发达地区,丝绸的产量多,对桥梁的需求大,因而建成了许多桥梁。D . 湖州的古桥至今仍在通行,但桥联已风化,字迹不清了。3. (9分) (2019高一上大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

11、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

12、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

13、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14、。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

15、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1) 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

16、冷板凳”。B . 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C . 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D . 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2) 对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根据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B . 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C .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D . 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3)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外面发生了如

17、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B . “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C .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D . 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4. (12分) (2019高三上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浮来一棵树我执拗地相信,眼前这棵银杏树与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一定有某种亲密而必然的联系。四十多年前,在我家楼后,挺立着一棵银杏树,四下就这一棵树,看上去孤零零的。它粗壮的树干,我们六七个小伙伴手拉手围起一个圈才能环抱住。浓荫密布的树下是我们的乐园。我

18、们坐在爆出地面的老树根上,阳光倾泻如瀑,穿过枝叶花花点点地打在我们头上、肩上。黔南的天气说变就变,山那边还出着太阳,树这边却突然下雨了,我们慌忙向树中央靠拢,树撑开它的枝叶,像一把伞,替我们挡住雨水。春天来了,我们在树下仰着脖子,等待大孩子摘一枚枚树叶扔给我们。我们将那扇形叶子对折成小鸟,一手捏着叶,一手扯着茎,仿佛一只大雁在不停地扇动翅膀。秋风秋雨至,吹落一地黄金叶,我们拾了洗净晾干,夹在书里。一整本书,夹了一个不长的秋天,随手翻翻就到了尽头。这是一棵野树,没人管它,也没人认领它。谁都可以扛着长长的竹竿,打树上结的果,但一般没人这样做,也不值得。累累果实摩肩接踵,悬挂枝头,被风扫荡,被雨痛击

19、,相互追赶着坠落,滚入银杏叶铺成的眠床,深深浅浅地埋入时光中,也被漫不经心的脚步带到四方。这棵树默默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我一同分享着一年又一年青黄相接的记忆。当我回忆起童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由它出发,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年。牢牢扎根在记忆中的这棵树,是我童年的生命树,也是我成长路上的消息树。从它开始,我钟爱上了银杏树。它高大雄伟,宠辱不惊,叶黄知秋,长寿古老,是树中的君子、智者与寿星。大概是记忆中这棵树太根深蒂固了,我总认为其他银杏树都不如它老,它以强大而顽固的气场笼罩了我。直到我看见这棵银杏树。其枝干四下横生,莽莽苍苍;树身老气横秋,褶皱密集龟裂;根系暴露蜿蜒,仰之遮天蔽日。我承认,眼前这

20、棵树肯定比记忆中那棵树老,不仅因为它是“天下第一银杏树”,更因为它四千年通天入地所承载和记录的历史。穿过历史的烟云和尘土,我仿佛看见它密如蛛网的年轮间,盘旋着多少兴衰往事它也是一棵野树。它从一粒果实开始,也许是随着一阵风飘浮而来,也许是顺着一场雨漂浮而下,还也许是一只鸟,不知从哪儿衔了一粒银杏果,一松口,让它落了下去当然,想象还可以有另外一些。但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四千年前的一天,一粒银杏果落到了浮来山的山坳间,生根发芽,渐渐枝繁叶茂,根系像一只铁拳,紧紧攫住山石,任由狂风暴雨、地震海啸也撼动不了。浮来山山也可以浮来吗?像这棵树一样,飘浮或漂浮而来。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好名字,动感十足,禅

21、意也浓,浮来一座山,又浮来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是多么不容易呀,它要忍受和承担一棵树与生俱来的宿命,比如风摧、雨打、雷劈、霜冻、鸟啄、虫咬、火烧、斧砍这个过程漫长而危险,它不会拔起自己躲避,只能站在原地逆来顺受,一声不吭地往下扎根,朝上和四周扩张。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天灾人祸,直到它足够健壮和强大,一些宿命对它没了威胁,另一些宿命仍然如影随形。它在与身边的同伴赛跑,在年轮的跑道里跑,跑着跑着它成了浮来山上最老的树。此时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居然有这么一棵树,活过了许多代人。他们开始意识到它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是它将纵横驰骋的根系扎入包容他们生死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共同托起了他们。他们无比

22、信赖它,虔诚地膜拜它,因为他们在它身上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笼统地归之于生命力。他们生病时取一片它的叶子入药煎服,逢灾时对它祭拜祈祷,没病没灾时系上一条红色福带,朝它说出自己的心事,借助它四千年的寿命,搭起与天地对话的阶梯,也听到了雄浑苍凉的回声。它是一棵长满故事的树。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鲁莒两国曾在此树下会盟。它见证了两国国君笙歌弦舞、化剑为犁的情景。莒国虽小,“毋忘在莒”之典故,自春秋至西汉,犹如这棵树繁密的根系,在管子吕氏春秋新序等典籍中鲜活地延续,逐渐由臣子规劝君王居安思危、不可忘本,演变为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告诫。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则有揪出罪魁祸首,不杀不足以求

23、安宁、平民愤的意味这些都发生在它眼皮底下,四千年不过它的四季,由绿转黄,从繁华到凋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它扎根于历史腹地,矗立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历二十朝代,铭记多少成败是非,洞悉多少善恶兴亡。公元495年,一个叫刘勰的莒地读书人,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的打击,又以一介清贫白衣,在寺院中孤苦伶仃地苦读十年。而立之年的一个夜晚,他梦见自己手捧祭器,追随孔子南行。他认为这是孔子在暗示他要有所担当,遂决心著书立说,树德建言。此后历经四个寒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之中,终生未娶的他终于有了一生最得意的孩子文心雕龙。人因文显,自此刘勰名噪一时,他也终于从寺院中走出来,做了一系列小官。正当他渴盼施展政治抱负之

24、际,梁武帝下诏解除他的职务,敕令他重回寺院编纂经藏。两年后,完成任务的他“燔发出家”,改名慧地。从此,俗世少了一个官,寺院青灯下多了一个孤傲的身影。通往这棵银杏树的黄泥古道上,常常能够看见他鹑衣百结,飘然而过。校经楼中,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楼外银杏树绿了黄了,经年不辍一千五百年后,我站在这棵银杏树下,才意识到文心雕龙也是一棵结满累累成语、格言和警句的银杏树。这棵树氤氲着千载充沛文气,雕版着千年工笔乡愁。我绕着这棵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想能够生长如此长寿树的地方,必得吸纳天地之精华。我要围绕着它,呼吸它的气息,啜饮它的甘露。临走我还要拾一片它的落叶,我将重温我曾被它荫庇的童年和少年。归来我仍是中年

25、,但从此,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取材于简默的同名散文)(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段追忆了夏、春、秋三个季节银杏树带给作者的不同乐趣,富有童趣与诗意。B . 第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浮来一棵树”中“浮来”的含义。C . 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D . 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不仅使银杏树更加可亲可敬,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 下列对文中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累累果实摩肩接踵摩肩接踵:形容果实密集B . 树身老气横秋老气横秋:形容

26、年老体衰、缺乏朝气C . 化剑为犁的情景化剑为犁:与“化干戈为玉帛”意思相近D . 自此刘勰名噪一时名噪一时:与“声名鹊起”意思相近(3) 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段追忆了夏、春、秋三个季节银杏树带给作者的不同乐趣,富有童趣与诗意。B . 第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浮来一棵树”中“浮来”的含义。C . 在浮来山“天下第一银杏树”的启迪下,刘勰决心著书立说,创作了文心雕龙。D . 文章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不仅使银杏树更加可

27、亲可敬,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5) 文章结尾说“我记忆中那棵银杏树,便与我眼前这棵银杏树,合株同心,难分彼此”。这句话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阐述。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6高三下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时,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指曰:“就卿丏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

28、,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等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迁刑部尚书,兼河南尹。帝还京师,即拜东都留守,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

29、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絮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B . 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C . 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D . 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褐”,指脱去平

30、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B . “梨园”, 戏剧界雅称梨园,演员称梨园子弟。因唐代培养乐工之所设在当时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C . “刑部尚书”是六部中刑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全国监察和刑狱的大臣。D . “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逼迫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将罪犯绳之于法。B . 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加强了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御史台威

31、名显赫。C . 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被皇帝称赞。D . 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帝以他事召隐甫,指曰:“就卿丏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等暴其过,说赐罢。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9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不遇咏王维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 , 五侯门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

32、安否。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注】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B . 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C . 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D . 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2) 下列对这首诗

33、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B . 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C . 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D . 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3) 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4) 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8高三上牡丹江期中)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

3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_”和现实中的“_”,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2)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通过一问一答阐明了诗人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两句是“_?_”。 (3) 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两句是“_,_”。 (4)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_”和现实中的“_”,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5)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的“_”和现实中的“_”,表现了金兵南侵时的战火烽烟和被

35、占区人民忘却战败历史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的景象。 (6)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通过一问一答阐明了诗人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两句是“_?_”。 (7)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通过一问一答阐明了诗人虽身居“人境”而闲静无忧的原因的两句是“_?_”。 (8) 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两句是“_,_”。 (9) 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的两句是“_,_”。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8. (1分) (2018高二上江门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36、,_,例如无人机用于航拍,扫地机器人走进了家庭。然而,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样,在每一件高科技新产品带给我们便捷、快乐的同时,_,例如无人机可能会干扰民航客机的飞行。如何在享受高科技产品带来便捷与快乐的同时,_,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9. (5分) (2018高一上白城期中) 阅读下列一则新闻,然后用对联形式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上下联合计不少于14字)。 【法新社雅典8月27日电】在8月27日进行的男子110米跨栏决赛中,中国的刘翔旋风般赢得了胜利,从而重新划定了男子短跑赛场的“势力范围”。刘翔,这个21岁的上海大学生,成为第一个登上奥林匹克男子110米栏领奖台的中国人,并因此被载入史册。决

37、赛中,从始自终一路领先的刘翔将对手拉下了2米多,这种差距在奥运水平的此类比赛中是少见的。历史上,田径赛场上的短跑项目100米、110米栏和200米始终是非洲裔和非洲加勒比裔选手的势力范围。但在今天的110米栏决赛中,刘翔既战胜了非洲裔选手特拉梅尔(美国籍),又击败了非洲加勒比裔选手加西亚(古巴籍),从而打破了他们对短跑项目的垄断,让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在这一向来被非洲裔和非洲加勒比裔选手视为“私有领地”的项目中占得了一席之地。身为所有中国人和亚洲人的骄傲,刘翔目前已把目光投向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想在自己的家门口卫冕成功。从目前的情况看,他似乎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38、)10. (5分) (2017高一上玉溪期中) 阅读下面提示,按要求作文。请以站在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作文纸上,然后作文。立意自定,选好角度,写触动心灵的人或事,抒发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第 17 页 共 17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1、1-2、1-3、1-4、1-5、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1、2-2、3-1、3-2、3-3、4-1、4-2、4-3、4-4、4-5、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1、5-2、5-3、5-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1、6-2、6-3、6-4、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1、7-2、7-3、7-4、7-5、7-6、7-7、7-8、7-9、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8-1、9-1、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