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卷(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54559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5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拉萨市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卷(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拉萨市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卷(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拉萨市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卷(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拉萨市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卷(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萨市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卷(I)卷(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拉萨市高三诊断性大联考(一)语文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 (6分) (2016高二上湄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

2、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

3、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1) 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城市精神,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

4、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B . 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C . 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D . 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B . 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C .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D . 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

5、市精神的体现。(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B . 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C . 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D . 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2. (18分) (2016衡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不平凡的求学生涯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

6、伟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

7、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8、学习。钱伟长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

9、合写成了一再为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

10、道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人很厉害!(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 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因为钱伟长在学校遇到了

11、好老师。B . 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理想是成功的关键。C . 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小的方案,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D . 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敬的科学家的形象。(2) 如何理解“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这句话的含义?(3) 从钱伟长身上,我们看到了哪

12、些优秀的品格?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此,你有何观点?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理由。3.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从1960年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行列,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

13、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

14、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

15、,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他想到了奎宁的历史。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今天,专家们说印第安人不可能做出这样一项发现。”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

16、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2011年,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奖项也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苏新专认为,拉斯克奖的评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苏新

17、专还表示:“美国人颁奖主要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因为想法来自屠呦呦,所以奖就是颁给屠呦呦而不是给她小组亲自做实验的人。”与这种思维相似,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Sven Lidin)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解释他们的评判标准:“即便当我们去看有大量人员参与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你都能追溯到一个起始点,那时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们点燃了火种。”不过,与米勒和苏新专的观点不大相同的是,黎润红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米勒等的观点是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其结论值得讨论。”他们这样写道。“若一定要确认在青蒿素发现中个人贡献的话,如同田径比赛中多人接力

18、赛,屠呦呦是其中一棒的冲刺人。因此,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这一成果应属于这个团队。”黎润红等人在研究结论中这样说。饶毅等人在解释青蒿素的发现争议不断的时候,总结了几点原因。包括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文革”的阴影很明显,科技信息不能经常交流,论文多用集体署名,埋下了往后争议的伏笔;此外,屠呦呦个人性格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南方周末)(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由于保密性质,对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的国家抗疟研究小组提取青蒿素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的工作,外界长期不得而知。B . 西方研究人员通过中国建设中的一篇文章了解到青蒿素

19、研究成果,却对研究者一无所知,而在此之前,屠呦呦在国内也未被知晓。C . 长期以来,青蒿素的研究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谜团,而真正开始重视这件事的却是外国人,他们从2007年才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工作。D .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独具慧眼,其认为对屠呦呦的贡献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有关部门的回避矛盾、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缺乏认可。E . 苏新专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对于屠呦呦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不管有多少人参与抗疟研究,而更看重屠呦呦的主体地位。(2) 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3) 请结合文章简述中外学者对于屠呦呦的认识差异。(4) 从屠呦呦的名誉之争中,

20、你觉得我们国家应得到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4. (16分) (2019高三上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憎苍蝇赋欧阳修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蚕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一至眇尔欲易盈杯盡残迈石占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丙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若乃华檢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煥,夏日之长,神昏气蹙,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目毛两目其茫洋。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歆之暂忘。念于尔而何负,乃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

21、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此其为害者一也。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酒市脯,铺筵设席。聊娱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酎,因之没溺;或投热羹,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 , 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又如醯醯之品,酱驚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冬固济,乃众力乡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至于大裁肥牲

22、,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隙,守者或时而假寐,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获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选自欧阳修集)【注】烦歆(xiao):炎热。歆:气上升的样子。景迹:宋元时为盗贼所立的特殊户籍,即今所云有过前科被记录在案者的档案。凡案籍人,其居处门首立红泥粉壁,并具姓名、犯事情由,每月分上、下半月,面见官府接受督察。(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冀烦之暂忘冀:希望B . 沽酒市脯市:买C

23、 . 谅虽死而不悔谅:料想D . 淋漓败坏淋漓:沾湿滴流(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念于尔而何负齐人勿附于秦B . 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C . 谨瓶罂之固济鹏之徒于南冥也D . 乃众力以攻钻斧斤以时入山林(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苍蝇这种小物,一天到晚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片刻就能集结成群,互相通报信息。B . 华屋广厦,嘉宾满堂,苍蝇摇头晃脑,鼓动羽翼,时聚时散,忽东忽西,来来往往,连王衍和贾谊面对它们也会感到困扰。C . 欧阳修将不讨喜的苍蝇比作是谗言误国的小人,表达了对小人的厌恶

24、和无奈,及其对当时朝廷现实状况的不满。D . 全文语言风趣幽默,展现了欧阳修散文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4)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尔 形 至 助 尔 欲 易 盈 杯 盂 残 沥 砧 几 余 腥 所 希 秒 忽 过 则 难 胜 若 何 求 而 不 足 乃 终 日 而 营 营(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脫,每立寐而颠僵。是皆大者,余悉难名。三、 默写 (共1题;共6分)5. (6分) (2016高三上周口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人,我们可以引

25、用论语中“_,_”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诸葛亮智谋过人,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汉两朝。杜甫面对“锦官城”内的武侯祠,以十分的敬意用“_,_”对诸葛亮的人生轨迹做了高度的概括。人生苦短,相对于广阔的天地和横流的沧海,又何其渺小卑微。苏子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这一深沉的感伤。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6. (10分) (2019高一上江苏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叶梦得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 , 水阔烟波渺。【注】故:依旧,仍然。

26、采菱,采菱女,代指歌女。(1) 上片写出了夏夜的什么特点?简析上片的写景艺术。 (2) 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五、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7. (3分) (2016吉林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和BBC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引起了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广泛讨论。将中国基础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人们普遍看法是,中国教育是_,“学多悟少”;而西方国家的教育是_,“学少悟多”。对此观点,笔者对数百名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72%的人表示赞同。另有

27、247%的人认为,中国人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与价值的收获并不成正比,而西方国家的教育_。8. (5分) (2017高一上淇滨月考)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禁烟标志,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要求语句通顺,语言简明,不超过100字。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6北京)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以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

28、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他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七、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0.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去洞头只有一条灵霓海堤,整条公路几乎和海岸线持平,在海岸线驰骋是种新鲜的体验,不仅不会使视线受限,反而让人有种被海水包围的奇妙感觉。B . 游走在弥漫着古朴气息的巷弄中,西塘的古镇情怀总会在某个角落喷薄而出,恍如屋檐下几绺若隐若现的阳光

29、那般醉人。C .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D . 城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而被遗忘的乡村人烟越来越少。曾经阡陌相连,鸡犬相闻,现在却是墙倒屋塌,十室九空 , 荒草与沙土掩盖了乡村曾有的热闹与繁盛。11. (2分) (2018高一上青冈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B . 建设部要求,各地要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

30、和完整性。C . 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D . 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12. (2分) (2017城中模拟) 下面是某报记者采访杨绛先生时的对话。根据有关内容,提问最恰当的一项是( )记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请问杨先生,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

31、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过去的包袱太重。A . 您觉得您的作品这种遗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B . 您觉得您的作品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C . 您的经历和个性对您后来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D . 新文学革命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1、1-2、1-3、2-1、2-2、2-3、2-4、3-1、3-2、3-3、3-4、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4-1、4-2、4-3、4-4、4-5、三、 默写 (共1题;共6分)5-1、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6-1、6-2、五、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7-1、8-1、六、 作文 (共1题;共5分)9-1、七、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0-1、11-1、1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