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514675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0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0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0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2010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9月3日 教学的是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接触过,是米和厘米。教学中多数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物体都能比较直观的认识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并能用手指进行比划。但在具体的运用中,有些学生就会搞混,乱用长度单位。当学生知道了这几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练习中,由于这些单位都出现在一起,所以学生很容易搞错他们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这单位之间的换算还是要多加强训练,让学生在换算之前先说出最基本的进率关系,再来进行换算。让学生多说说为什么,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好方法。9月6日 今天是分米、毫米的练习课。在测量的练习中,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1-2毫米的误差,1

2、毫米的误差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我发现学生在量的时候数毫米格数的时候不是很仔细,所以会就出现了一些较大的错误。在计算中,多数学生都知道相同单位可以相加减,单位不同必须先将他们转化成相同单位再进行加减,所以基本上学生都会。还有最后一题,今年7月份你们地区的降水量是( )毫米,很多学生都不是很了解,我就让学生作为回家作业,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途径去寻找答案,第二天再来交流。9月7日 千米的认识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2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然后通过绕着学校操场走一走体验

3、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1千米的长度。在单位的换算中,千米和米的进率是1000,而其他相邻的几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当他们都在一起时,有些学生经常要出错,需要进行多次的强调9月9日 吨的认识 关于质量单位,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生了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质量比较大的单位“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通过教学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对吨有了很好的认识,在运用中,因为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有较明显的轻重之别,所以学生在选择

4、合适的单位时基本上不会出错。9月13日 教学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因为在以前图形的认识中,也有提起过平行四边形,所以当出示平行四边形图形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本节在教学时我重点放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掌握,并能利用特征来正确的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主要他特征:对边相等学生比较好理解,但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时,有些学生总是把梯形也误以为是平行四边形,有些学生没有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当作是平行四边形。可当学生多接触了,真正理解了学生可能就不会出错了。还有在画平行四边形中,有格子图的依靠基本上学生都会画,在口算训练中,有画好一半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补画好另一半,这就要运用尺子平移的方法,很

5、多学生都不会,但经过在黑板上的演示,多数学生都能学会画的方法。9月14日 教学的是周长的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并能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然后能利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图形的周长,并能利用周长这一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经过教学后,我觉得学生在计算周长这一方面掌握的并不是很好,有些学生在计算多边图形时,经常会忘记算上其中的一条边或几条边,还有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会只算两条边,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错的原因,他也知道漏算了,但自己完成时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分析一下原因,我想可能时学生对这一课时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是很扎实,

6、也许是学生刚接触周长的计算还不太熟练,希望经过后面的练习,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这一块知识的运用。9月16日 教学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时先组织小组讨论“怎样进行估计”,再看教材中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估算的方法。可简单归纳一下估算的方法: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一般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和的范围。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估算的作用,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笔算教学仍采用先尝试再交流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不过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

7、率还是要有针对性地练习。9月14日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一课时。在学习新知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对单次的进位加法都有很好的掌握。教学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虽然学生对进位加法并不陌生,但在尝试练习中,学生对第二次的进位总是会出现遗忘的现象,所以教学是还是要很针对性地加强练习。鉴于本例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时可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同时为例2的教学做好铺垫。除用竖式计算外,一些好的学生也可尝试用口算。注意加强应用问题的训练,如结合练习中的内容,进行提问题的训练。9月18日 教学的是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8、,分别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例2,从“算一算,这张卡片的周长是多少”展开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教学。接着呈现了学生的三种不同的算法。例3,通过计算一个正方形镜框用多长的木条,让学生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算法,即四条边连加和边长4。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材没有概括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并展现每种计算方法的思考过程,我觉得不必限定学生必须用哪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不同方法的适应性,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9月20日 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9、。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法则上没有更多的新知识,只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两次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在新的知识点加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计算法则。另外,针对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加强练习9月26日 教学的是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教材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教学时,抓住这个关键

10、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教学后,出示尝试练习让学生都说一说,通过较多的强化练习,基本上学生都能掌握,还有个别学生不会,我就进行个别的单独指导9月28日 教学的是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加法的验算时,根据教材安排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计算结果,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方法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其实学生理解了就会觉得很简单。在教学减法的验算时,因

11、为有加法验算的基础,所以学生也会很自然的想到减法验算的一些方法,那教学起来就水到渠成了。这一课时的教学,总体感觉每位学生都掌握得很不错。10月9日 经过7天的国庆长假休息,有些学生对第一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有些遗忘,所以我利用8号那天对前两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系统的复习。今天我进行了一、二单元的测试。经过测试,我发现多数学生对这两个单元的知识基本上掌握得还可以,当然肯定有些学生是很欠缺的,比如在计算的仔细上,不是很理想,总是有些学生会看错题目或算错,在测量线段的长度中,有些学生不仔细,量出的数据与实际有很大的误差,在解决问题中,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过,经过这次测试

12、以及每位学生认真的订正,我相信学生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的提高。10月11日 今天教学的是第三单元四边形的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教学时,观察和交流从主题图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出示例1的各种图形,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各自喜欢的颜色。反馈评价后,把图形分成两类,让学生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二层次,应在例1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对四边形进行分类。为便于反馈,也可以把每个图形先编上序号。教材上展示的三种分法仅仅是可能出现的情况,究竟有几种分法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适时加以引导,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让学

13、生说出分类的理由。第三层次,可以借助上面的第一种分法,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它们的角,用直尺量一量它们的边,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度量、比较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通过教学,学生基本都掌握了四边形的特征,并能快速的判断10月25日 进行了第三单元四边形的单元测试。经过批改之后,发现学生的成绩很不理想,错的最多的地方是知道周长让学生算长或宽,还有在解决问题中,计算沿着长方形的操场跑4圈是多少米,较多的学生都算成了长加宽之后直接乘4了。还有最后一题中,将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划分成一样大小的4个长方形,计算每个长方形的周长,很多

14、学生都无从下手。从总的来说,学生对这个单元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全面。在解题的思路上不是很灵活,不会灵活的运用知识所学知识。在以后的练习中,要多进行习题的变化。0月26日 教学的是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教学中让学生解决“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这样一个用除法来计算的问题,理解除法的意义;再由老师或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布置会场的情境,在摆花盆的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

15、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经过教学多数学生都已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不过试商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还有一些困难,希望通过对次的练习能有所进步。10月28日 教学的是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材中仍然以摆花为素材,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如果上例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其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先算一算,还是每组摆5盆,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17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算完后让学生观察这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

16、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完成书上填空:“余数除数”。掌握了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对学生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检查有很大的帮助。11月3日 教学的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明确所求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解决所求问题,使学生明白要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说出算式后,老师可以板书“326”,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的。不管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还是用口算的,都给以肯定,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进而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用口算还是用笔算。这样结合具体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

17、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11月12日 教学的是第五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教学中,借助主题图,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做单位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观察各种钟表(或模型),发现:有些钟表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是1秒。接着就拿一只钟(或表),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使学生弄清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最后就组织学生感悟1分钟究竟有多长。根据“做一做”,先让学生静静地观察秒针走1圈;再让他们在1分钟的时间里做各种活动。时、分、秒的换算

18、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11月15日 教学的是时间的计算。这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教学时,借助情境图,多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列举自己从家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算一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计算经过时间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具体计算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教材上列举的是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法。反馈时,可以借助钟表的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对于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拨一拨。在钟表上实际拨动分针可以看出,从7:30到7:45,分针走了3大格

19、,就是15分。教学后,做练习时,有些学生对时间的计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课后,要多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11月19日 教学的是第六单元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课时: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项目、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例如,可以从计算购票所需的钱数来提问题,也可从参加某一项目的人数来提问题,也可让学生联想情境图中没有画出的景物来提问题,特别是马上要学到的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提出的数据学生不会计算也不要紧,可以让他们带着这些悬念进入后面的学习,鼓励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这样既

20、可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1月22日 教学的是乘法的估算。本节课内容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单从计算来说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困惑,例如:可乐每瓶3元,买21瓶可乐,60元够不够?一般学生会想到把21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20 ,203=60(元)60元钱够了,于是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呢?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我们把21看成20来计算是把结果估小了,实际结果比60大,所以60元是

21、不够的。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提高了学生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月24日 教学的是笔算乘法的第一课,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读书场景为教学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故事书这一数学信息引出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提出了“他们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这个数学问题,很自如地引发到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怎样计算123”。对于123的计算结果,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算出其结果,他们可以用口算的方法,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可以用分解的方法,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来求出他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当我把问题明确提出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

22、式解决,然后同桌交流,鼓励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11月26日 教学的是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笔算。我在课堂开始就从班级买作业本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估一估每箱汽水24瓶,有9箱,一共多少瓶?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

23、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11月29日 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连续进位掌握的比较好,但对连续进位,学生的错误率就较高,我出示了12道题,让学生在本子中笔算,全对的学生只有8人,而且全对的学生竟是平时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出现了那样这样的错误。有些学生进位了但没加,有些是进错位了,有些学生连口诀都要背错。总之

24、给我的感觉就是掌握的不扎实,所以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笔算,还需要加强练习,特别是对学生错例的分析。12月3日 教学的是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0的乘法,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只要学生在练习中看清符号应该不会出错的。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学生有前几课知识的铺垫,所以学生也会进行计算,然后我根据学生板演的情况,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掌握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找到规律之后,我又要学生练习了802*4这样的题,并让学生板演,结果发现有学生的答案是328,于是结合学生的错例,让学生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此类题的计算方法,在练习的结果来看,学生掌握的不错。1

25、2月6日 教学的是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学生在学习口算时已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其笔算方法,便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开始创设了帮学校算一算“买书”共付出多少钱的问题,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怎样计算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建立口算简便算法与笔算的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概括总结后得出笔算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26、的能力。12月10日 教学的是认识几分之一。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整个教学,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1、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从分月饼引出教学主题,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新知是多么有趣,富有亲近感,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2、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注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新知,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在学习

27、1/2、1/4等分数时,让学生通过折纸、交流想法发现了不同的折纸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总之,在可注教学中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数学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中享受生活,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12月13日 教学的是几分之几 本节课我的主体思想是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交流的过程,感受和认识几个几分之一是几分之几。在教学例题时,通过学生折一折,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份或几分涂上颜色,在交流自己的作品,试着说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然后通过试一试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在这些过程中,

28、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使学生经历几分之几的认识过程。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引导学生用同样大的两张纸折一折,比一比,得出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并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五分之三是3个五分之一,五分之二是2个五分之一,三个五分之一比二个五分之一大。在练习中,我也本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分数没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利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发展数感,同伙实际操作进一步感受几分之几的具体意义12月17日 教学的是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会了简单的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两部分内容

29、。而难点便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想加减法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以及1的存在。对于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掌握的基本到位,对于我先前担心的学生可能会将分母也相加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但是学生并不大能接受为什么1是等于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譬如他们都认为2/2不等于3/3.并且在出现1+2/2等于几或者1-3/9等于几时,不会灵活的运动知识,将1进行转换。与此同时,在出现分数应用题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总是会是1,其实分数的应用题在现阶段,他们学习的是很简单的加减,相当于1年纪的基础应用题,但是用到了分数上,他们转变不过来,连基础的算式都想不大出来了。有点伤脑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应当普遍关注的问题。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