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的探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6364161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的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的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的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的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的探究(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06年 杭州市数学会论文评选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问的探究杭州文晖中学 姚琪翔一、观点的提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往往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

2、学习体验的开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往往是以设问开始的,向学生提供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并以脚手架式的问题链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说“设问”是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体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观摩、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善于设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能有效开展,并能在学习中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习能力;有的

3、教师不善于发问,或问得不得法,使课堂气氛压抑或者异常,学生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考,或者是专门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等浅层次问题,虽然貌似热闹,但其实教学效果就相对差一些。我曾经在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担任评委,听了两节印象深刻的公开课。一节是数学课,内容是同类项,在课后小结时,教师没有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

4、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同类项的分类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避免了小结时常见的教师自问自答。另一节是科学课,教师老师把固态碘加入到酒精中,经过搅拌,固态碘溶解了,这时的溶液颜色比较特殊。教师问:“这种溶液的颜色像什么?”,一些学生答:“像小便。”,弄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位青年教师非常尴尬,转而忙着去制止学生的哄笑、维持课堂秩序。听到这里,我就思考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像小便”,事实上问题就在教师的“设问”上。教师问“颜色像什么?”,学生就从平时见到的一些物体中去找相同的颜色,因为它的颜色是棕黄色,学生就脱口而说

5、“小便”。如果这位教师改问:“这种溶液的颜色呈什么色?”,那就能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色谱中去找了,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了。所以如果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设问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恰当的课堂“设问”艺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问的作用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或是教学模式,也就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问题就是学习的起点,PBL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前的方案设计,教师往往重视“问题”本身内容而忽视何时去问,如何去问,问什么,

6、忽视提问的艺术性。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设问”这一教学细节的漠视,主要是教师没有明确有效设问的作用,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有哪些作用哪?(1)课堂有效设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一般采取的方法:巧妙质疑,恰当设问。只有通过有效设问,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学习需要。而巧妙的设问,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新课知识的探索自然而然的发生,使学生从“感兴趣”自然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究,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效果。例如,我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这一

7、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的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3-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

8、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2)课堂有效设问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控制教学进程。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基于“设问”进行组织和构建。如常见的任务驱动法、诱思教学法,问题情境法等等,所以“设问”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设问是脚手架,是无形的“轨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如果成功地设计了“何时设问”、“何处设问”、 “如何设问”、“如何释疑” ,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有效执行,那么就等于把握了教学的脉络,把握了探究数学

9、知识的主线索。一般情况下,我在备课时,会首先理出教学主线索作为“主干”,根据需要确立“问题”,并把“设问”作为“节支”,明确每个“节支”在“主干”上的“生长点”,另外把一些关键性的“设问”逐字逐句的写下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强调严谨性;同时课前要设计多种设问方案,以便于课堂上及时调整,还要仔细研究解答是否唯一,有无其他方法等等。通过长期坚持,不断重视“设问”的教学设计,感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老师能够问在点子上,学生也能够根据问题开展思维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教学的开展。(3)课堂有效设问能更好地创建和谐课堂,进行师生信息、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主要体现在一

10、问一答中,巧妙、有效的“问”,能使交流反馈更加及时、顺畅;通过学生的“答”,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每一次问答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融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例如,在中心对称的教学中,我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1)是7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案,试用一条直线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1) (2) (3) (4) (5)在学生合作交流中,答案马上出来了:把图形分割成两个中心对称图形,找到两个对称中心,通过这两个点的直线就可以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2、3、4)。可是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发生了争执,组内其他学生

11、一致认为赵俊同学的方法是错误的,在大家的反对中赵俊也不再坚持。可是当我走近他们小组时,他还是一直在研究他的画法,并轻声说:“我好象对的吧”。我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有“戏”, 就让他说一下他的想法。其实他是把图形的面积7除于2得3.5,再去构造面积为3.5图形,他的画法如下: 找到一个方格一边的三等份点,并如图(5)连接。听懂了他得说法,班级同学终于认可了他,并觉得他非常聪明,赵俊同学非常高兴。所以,通过问答,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避免教师想当然、误解学生,同时通过及时调整,让学生大胆发言,可以使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三、课堂有效设问的策略1、在设问的总体把握

12、上要做到- 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1)面向全体: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榷,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2)分层递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按照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

13、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设问应该以什么水平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在中下等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设疑,为这些学生铺设梯度,使他们拾级而上,所以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3)用词明确:教师课堂设问不能为问而问,在问之前应该首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问?”,教师设问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触发他们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问应该

14、是有的放矢,指向明确,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教师应该明确问的是概念、定理的阐述,还是解答、证明的过程,或者是简单的是非判断等等。总之,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使学生能明确的作答。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嗯嗯啊啊,其中有很多是因为教师的设问不够明确。比如,有教师问“是不是那样啊?”而其实是想问“产生这个结果的理由是什么?”,由于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真正所问,回答当然是不尽人意了。2、在设问的具体设计中要做到-选好角度、难易适度、及时调整(1)选好角度: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提问

15、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或者根据新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时,精心设计设问的角度,有时是以点带面,小切口引出一系列的探究;有时是系统设问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引出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有时是开门见山,直面要领;有时要“无心插柳”,旁敲侧击。或从新颖的角度、或从实用角度,教师应该巧妙切入,科学的设计便于学生找到问题的入口。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设问,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来设问,针对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设问。(2)难易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脱口而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无效的设问,学生盲目以是或非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积极性。甚至养成习惯后

16、,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铺垫,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噤若寒蝉,望而却步。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3)及时调整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教学环境也会随时改变,在一个班级、一种环境下成功的设问,并不表示这种模式就是最佳的。当授课班级改变、上课时间的不同、学习氛围发生差异,同样的设问也许就是无效、失败的。我曾经在上统计初步一课时,有一个班级是上午上课,我就以一个开门见山的问题导入新课,“为了要考察一批数据的整体情况,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数据?”,

17、学生反映迅速“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这样教学就顺利展开。而第二个班级是下午第三节,同样的问题问下去,因为他们上节课体育课刚进行800米考试,学生心情比较浮燥,所以毫无反映,出现冷场。课后反思,当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刻改变设问方式,也许可以这样去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800米测试,成绩怎么样啊?”,当他们七嘴八舌报上成绩以后,我再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个大组同学的整体成绩比较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比较哪?”,也许这样的设问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新课的导入更加巧妙。所以教学实际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设问的方式,既要求教师具有设问机智,也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设计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使调整更具有

18、前瞻性。3、在设问展开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1)适时适量: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 ,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

19、,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老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2)掌控节拍: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

20、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学研究理论,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总之,掌控节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

21、生思维的深度,只有使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回答、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才会不断涌现。(3)及时反馈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

22、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在教走进数学世界一课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下面各题中,每组四个数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把其中多余的一个数找出来。(1)3,9,18,27,81 (2)2,4,6,7,10,应该说答案是非常明显的(1)18,(2)7。在设计此问题时,教师是为了降低难度,让那几个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也能回答,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果然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但是其中没有那些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无奈中只好让一个举手的学生回答,答案不出所料,是18和7。理由也跟讲的很到位。教师表扬了他,同时希望那几个没举手的,下次能积

23、极参与。接着准备继续设问下个问题,突然发现有个困难生把手似举非举地放在课桌上,为了鼓励他,老师就叫他起立,“哦?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第(1)题中3也对”,下面已经有了哄笑声,教师就问“为什么呢?”学生答:“因为3是质数,其它都是合数。”这个回答大出教师的意外,学生中也有了议论声,“对呀。这个答案也是正确的!老师发现你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老师好好表扬了那个学生。在肯定之下,又有好几人在举着手叫。有的说“第(1)题中我也选3,因为其它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9”,有的说“第(2)题答案我选10,只有它是两位数,其它都是一位数” ,事后教师感慨地说:好险哪,我的思维太狭窄了。平时总

24、求一个标准答案,现在再也不敢漠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回答了,对没个同学的答案看来都要及时反馈,仔细评析,学生思维太活跃了。他们有很多的想法,如果对他们的答案没有合适、及时的重视,恐怕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过程中丢失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设问切入点的一些体会以上所说的设问策略,只是从总体上表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而“问”和“答”其实是一对永远的矛盾,而矛盾的解决就是学习能力不断的进步。如果把“设问”比做一支锋利的“矛”,那么它扎向何处才能取得最佳的穿透力哪?通过平时课堂教学的实践,下面对设问的切入点谈一些体会:1、“设问之矛”要投向交叉处

25、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知识交叉的情况,此时各知识点会互相重叠、覆盖,使学生无法理清脉络、线索,陷入迷茫中,所以我们把“设问之矛” 投向这里,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思辨进行概括、归纳和比较,以点带面,积极建构。初中数学有一章是平行四边形,其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这几块的定义、判定、性质相互交叉,学生容易认识偏差。在上单元复习课时,就需要教师在这里有效设问,这时有些教师会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有那些?”,然后依次再问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情况,可是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可以一一作答,但是四个问题的关系是互相平行的,不能帮助学生对他们进行横向比较。所以,交叉处的设问不

26、妨提出一个“大问题 ”-“这四种图形各增加或者减少一个什么条件会成为另外一个图形?”,这个问题的解答就需要学生全面回顾各个图形的知识,并重点去厘清它们之间的交融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开展,使复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2、“设问之矛”要投向反复处 当教学内容中反复出现相似、相近的内容或者语句时,学生一般会因为表面的重复而忽视其所包含的不同意义,造成概念理解的偏颇,或者概念的外延丢失。比如,在华师大版的证明再认识一章中,关于“角平分线”的内容课本给出了2个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反反复复地说

27、,总是有部分学生觉得两句话表达的是一回事,甚至认为一句话要说两遍,是多余的。其实当教学中碰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设问,用问题链把思维引向深入,同时用学生的回答来代替教师的一再强调。教师可以从“两句话是否相同?”开始,层层推进,“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各是什么?”,“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一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只要学生能回答以上问题,那么两个貌视相同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教师反反复复地说,不如有效的一“问”3、“设问之矛”要投向冲突处 当教学内容表面看来有冲突、矛盾时,或者学生在回答时有冲突、有争议时,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困难之处,

28、还是知识展开、培养能力的契机,此时此刻应该及时提供进一步的有效设问,以问来代替教师的单方面评析,使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纠正成为问题解决主旋律。 记得在上华师大版的圆一章时,课堂练习时有一个判断题“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必垂直与弦”,开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什么意思啊?”,都认为题目的语句有冲突,是个错误的题目。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感觉冲突、矛盾时,就是设问切入的良机,所谓“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师就首先设问“那么我们就把括号里的四个字-不是直径拿掉,再来判断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吧”,马上学生之间又有了冲突,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极少数学生认为是个假命题。教师就应该接着设问“那么那些判断为错误的

29、同学认为那个括号是否多余哪?为什么?”。当教师以设问作为抓手,及时切入,能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变矛盾为和谐。4、“设问之矛”要投向发散处数学教学中十分强调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时,就是教师以“问”导引,培养能力的良机。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把开放的思路分门别类,一一介绍,那么学生其实是在规定航道上航行,虽然不会越雷池半步,但想象力、创造力其实是被扼杀了。所以发散处巧妙设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数学圆的教学中,有一个典型的证明题-已知,如图ABC内接于O,ADBC,D为垂足,E为BC中点。求证:EAO=EAD这是一个填加辅助线的开放式习题。

30、教师如果能合理设计、有效设问,以圆心、中点、直角、圆周角为关键词,设问在这些已知条件下,最常见的辅助线是怎样添加的?它们的添加有什么规律通过学生的探究,能够基本上得出一般的规律,比如连接圆心和中点、比如构建直径以及它对应的圆周角-直角。(如图)所以在发散处设问,于设问后由学生归纳,可以更好地发挥设问的有效性。5、“设问之矛”要投向无疑处有些概念、定理貌似无疑问,其实有重、难点隐含在里面,教师要及时发现,有效解决。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圆的切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学生、教师很重视,对于它的定义和判定学生感觉还是比较清楚、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设问“如果要说明那是圆的一条切线,你到底有哪些方法,你

31、能把这些方法总结一下吗?”,这时学生往往会感到意外,不能全面总结说明的方法。通过仔细思考,学生最后总结了关于切线的三种说明方法:交点的个数、d与r的数量关系,半径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所以在无疑处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反思和归纳,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6、“设问之矛”要投向结尾处 一节课的结束,一般意味着一次探究的暂时结尾,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设问的结束。但是教师如果在结尾处设疑,提出本节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或者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后续性问题,或者提出与下节课学习相关的前瞻性的问题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以富有探究性的设问继续支持学生的学习。比如在上到勾股定理一节时,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

32、本中图形来证明定理,还可以在下课前再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课后思考,甚至可以请学生自己设计图形来证明定理;在上到相似三角形性质时,课后可以问问学生“你能利用所学的相似性质,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吗?”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教师抛出的问题只要能引导学习的课后再延续,有时并不是一定要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如果他回去能思考了,有疑惑了,有答案了,那么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以几个有意义的小问题结束一节课,应该是教学中一个很好的选择。五、结语如果说教育教学工作是“教无定法,有教无类”,那么是否也可以说“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的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作了些探索,谈了以上不成熟的几点体会,与同行切磋,今后还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1、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2、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作用 美 布里奇斯、海林杰3、有效课堂 美 Robert J.Marzano等4、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互动的探索 徐小路5、打开研究性学习的另一扇窗-试论PBL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