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36358517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分离、孤独和监护缺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摘要通过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学者通常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探究,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层面剖析原因,并相对应地提出干预的政策建议,可简括为“问题原因对策”类型的研究。但是在相关概念的界定,测量方式的标准化、统一化,深入访谈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的支持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混乱。本文将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之后研究更好的开展。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研究方法一、农村留守儿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学者

2、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并不是非常统一和严谨。吴霓在其研究中认为: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及与其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的限制,能够跟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子女则是少数,更多的是留在家中。而被留在老家的,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6- 14) 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吴霓,2004年)。这个界定明确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和成因,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区分。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并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分成了四个类型: ( 1) 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 2)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

3、与祖父母( 外祖父母) 在一起的家庭;( 3)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 4) 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段成荣,2005年),曹加平的划分类型大致相同,不过在此基础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户籍不同,划分为城镇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曹加平,2005年)。其他研究大多没有做详细和专门的界定,只是强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被他人抚养的特征(费招娣,2014年)。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时,做明确的界定和区分非常重要。不仅要界定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多久算是留守儿童?同时在这里要区分城乡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城镇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而在以往研

4、究中并没有发现全面和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定性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达成较多共识。纵观以往研究,概括来说,学者多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方面、学业方面、人际交往方面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论述其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干预对策。1、 人格方面以往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不愿与外界交流,胆小懦弱,拘谨、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消极,悲观厌世。易沮丧,恐怖心理高于正常水平,抑郁压抑,忧虑不安,紧张焦虑等。自私冷漠,情感淡薄,孤独寂寞,感情冷淡,与父母感情疏远,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5、。攻击性强,易暴躁,蛮横霸道,冲动易怒。叛逆任性,存在暴力倾向。神经质倾向。敏感多疑,行为怪癖,焦虑忧郁,偏激挑剔等等。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和长辈,对抗情绪严重。同时也有因这些人格问题而引发的违纪甚至是违法行为,比如说抽烟酗酒、偷偷摸摸、拉帮结派等等。(总结概括自:王辉,2012年;葛元、孙小蒙,2013年;杜长江、夏明丽,2014年;费招娣,2014年;范方、桑标,2005年;魏晨,2006年;吴俊亚,2012年;位芳,2013年)。2、 学业方面以往大部分研究以及教师的经验认为,只有极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优秀,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周宗奎、孙晓军,2006年)。具体表现

6、为:一些儿童因缺乏自制力,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杨会芹、张波等,2009年);一些儿童因父母期望过高和学业负担过重,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易失控、学习易疲劳、学习压力大、考前焦虑等问题(郭兴、王宇雄,2010年);还有一些儿童因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训斥、批评和轻视,出现自暴自弃、厌学、逃学、旷课、打架、网络成瘾等问题(高慧斌,2010年)。3、 人际交往方面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研究认为:父母的外出、亲情的缺失以及监护人的忽视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或与人交往时畏畏缩缩、缺乏自信,或对人冷漠、自我封闭、人际信任度低,

7、或目中无人、不愿主动地与人交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有学者提出,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王谊,2011年);而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同学的接纳和帮助以及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冲突意义重大(李宝峰,2005年)。4、 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失了父母这个最好的人生指导,再加上监护的缺位,农村教育观念的落后,难免会给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甚至错误。最为突出的就是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的要求并不严格,由于长时间见

8、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目标(葛元、孙小蒙,2013年)。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因为读书上学几乎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改变现状、向上流动的最大机会。从定量研究来看,文献众多,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本文将从研究地点、研究样本、研究测量以及研究结论来进行梳理和回顾。1、研究地点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比如,吴俊亚在湘西农村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吴亚峻,2012年);魏晨以徐州地区为例分析农村

9、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魏晨,2006年);李宝峰、张岩莉等学者在河南的农村地区进行研究(李宝峰,2005年;张岩莉,2013年)等等。所列举的学者都是选取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2、从研究样本的来看,主要是以村庄或者班级为单位进行样本的选取,规模在150到1000人不等(骆斌、雷洪生,2010年;李宝峰,2005年;张岩莉,2013年;岳慧兰,2006年;刘照云等,2009年)。3、从测量方式来看,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除了使用较多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之外(杨会芹、张波等,2009年;岳慧兰等,2006年;张岩莉,2013年),还采用了大量的自编量表。例

10、如:有学者使用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的事实问卷进行调查(朱照云、朱其志等,2009年);4、从研究结论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人格、学习、品德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具体结论却有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结论:第一种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部分问题:骆斌、雷洪生等学者研究认为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状况、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且非留守儿童好于留守儿童;在品德行为方面, 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骆斌、雷洪生等,2010年)。张岩莉认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在八个分量表中除了学习焦虑水平异常外,其他七项均显示正常(张岩莉,2013

11、年);第二种结论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全面的问题:李宝峰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9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李宝峰,2005年)。魏晨研究认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焦虑、偏激、孤僻、自卑、忧虑感等十二个方面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魏晨,2006年);杨会芹,张波的研究也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高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与恐怖倾向因子上,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显著;刘照云、朱其志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突出, 较非留守儿童人格内倾, 情绪紧张, 掩饰度高(刘照云、朱其志,

12、2009年)第三种即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出现什么心理问题,岳慧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岳慧兰,2006年)。三、总结:共识与不足。通过分析以往研究发现,目前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式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并且已经基本达成若干共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人格等各个方面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是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各方综合的结果,需要各方一起努力解决。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首先,就定性研究来说,很多定性研究只是对农村留守儿童作出主观经验的分析,“认为”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对原因作出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没有调查数

13、据的支持,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表述。并没有进行大量深入的访谈,去发现潜藏在农村留守儿童内心的问题和规律,所以会和以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吻合。其次,就定量研究来说,有安徽的、河南的、湖北的等等省份的调查研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很难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地区,也不能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面貌。同时也是造成研究结论有差异甚至是相反的原因。最后,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测量手段。在相关概念的界定上也是不够清楚。参考文献:1、吴霓,200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第10期。2、段成荣,2005年,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第29卷第1期。3、位芳,2013年,

1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高教研究第35期。4、曹加平,2005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教育科学论坛第10期。5、葛晓蕙,2014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防治,人民论坛第20期。6、岳慧兰、傅孝悌等,2006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第10期。7、周宗奎、孙晓军等,2005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8、魏晨,2006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1期。9、王辉,2012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析,财经界第2期。10、葛元,孙小蒙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

15、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社会研究第30期。11、杜长江、夏明丽,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教育百家第2期。12、费招娣,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正,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13、骆斌、雷洪生等,2010年,安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差异性分析,河北农业科学第10期。14、李宝峰,2005年,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探索第5期。15、张岩莉,2013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第8期。16、刘照云、朱其志等,2009年,江苏省488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17卷第3期。17、杨会芹,张波等,2009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石家庄学院学报第6期。18、范方、桑标,2005年,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第4期。19、吴亚峻,2012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一项针对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思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郭兴、王字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1期。21、高慧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略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2、王谊,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